曾國藩:積錢不如教子,閒坐不如看書

2020-09-09 一分鐘讀國學

古往今來,孩子都是父母眼中的掌中寶。父母總希望把最好的東西留給孩子,但有的家長給的卻是金山銀山。

其實,好的家庭教育才是留給孩子最貴重的資產。
積錢不如教子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給予孩子再多的財富,不如教導孩子學會自強不息、自立更生的能力。

漢朝建立初期,漢高祖劉邦分賞各位功臣,蕭何功不可沒,為大漢創立穩定後方,所以劉邦賜予他很多肥沃的良田。

但蕭何堅決不接受,反而要的是貧瘠的次田。

劉邦很疑惑,他說:「貧瘠的土地可以督促子孫勤勞耕種,懂得節儉。但肥沃的封地,孩子就容易變得好吃懶做,長此下去家族就會沒落。」

果不其然,一百年過後,原來一百多位功臣的家族大都已沒落,但蕭何家族卻依然興旺。

曾國藩說過,假如孩子不經苦難,是不能成材的。

父母教育孩子一定要讓他經歷坎坷和磨礪,而不是給他各種優渥的條件。

曾國藩在家訓中講:「窮」是「善身」之道。

在給大兒子曾紀澤的家書中,這樣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

告訴我們,越是官宦子弟、富家子弟,越要勤儉持家、自律慎獨,跟貧寒之士在日常生活衣食住行上保持一樣,這樣的孩子終將會成大器。

子侄除讀書外,教之掃屋、抹桌凳、收糞、鋤草,是極好之事,切不可以為有損架子而不為也。

——曾國藩



給孩子最好的教育,不如讓他自己感受下成人世界的艱辛。

現在的父母,在物質極具豐富的當下,將最好的都給了孩子,這其實是在害孩子。愛子不當,實為殺子。

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物質越豐富,孩子越會不懂得感恩,好吃懶做,衣來伸手飯來張口,成為「啃老族」。

給孩子正確的教育,讓孩子懂得「艱難困苦玉汝於成」。

引導孩子學會勤勉和努力,這是對孩子最深邃的饋贈。

閒坐不如看書

讀書可以改變命運。

通過讀書,可以增加自己的智慧,學到別人的經驗,人生就會少走彎路,也能發現成功的捷徑。

從古至今,在學問、行業上有所成就的名師大家,無一不是熱愛讀書之人。

車胤小時候家裡貧窮沒錢買燈油讀書,將發光的螢火蟲一塊裝進自己的袋子中,以此「燈」來學習苦讀,終成一代名臣。

匡衡出生農民家庭,白天給別人做僱工維持生計,晚上讀書,家窮燈燭點不起,在鄰家的牆鑿穿孔洞,以此借光來讀書,成為一代明相。

曾國藩戎馬半生,行軍路上再忙,他都會抽出時間來讀書。

讀書可以變化氣質。

青年時讀儒家,領悟「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中年時讀道家,希望延年益壽;晚年時讀佛,現世的繁華已無意義,明確靈魂去往何方。

要讀好書,如此才能「存好心、說好話、學好樣、做好事」。

對於一個家庭而言,讀書是最好的習慣,是一個家族經久不衰的動力和源泉。

曾國藩在做官的這幾年中,不斷的給家裡寫信,督促幾個弟弟讀書。

甚至讓他們如期上交作業,交流讀書感受。

他也會把自己的筆記摘錄下來,供弟弟們傳閱。

當曾國藩成為大家長後,更是嚴格要求,確定了讀書的作息時間,督促孩子們學習。

正因如此,曾國藩家族人才輩出,興盛數百年,跟曾國藩對教育的重視程度有密不可分的關係。

曾國藩說:「人之氣質,由於天生,很難改變,唯讀書則可以變其氣質。古之精於相法者,並言讀書可以變換骨相。」

讀書可以變化人的氣質,甚至改變一個人的骨相。

就像清代姚文田所說:「世間數百年舊家無非積德,天下第一件好事還是讀書。」

讀書,是一個家庭最好的習慣,是孩子最好的教育。

【點讚關注,所有人都在看的齊家、治企、傳基業之道】

相關焦點

  • 曾國藩:積錢不如教子,閒坐不如看書
    1 積錢不如教子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 給予孩子再多的財富,不如教導孩子學會自強不息、自立更生的能力。
  • 曾國藩:積錢不如教子
    古語云: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給予孩子再多的財富,不如教導孩子學會自強不息、自力更生的能力。漢朝建立初期,漢高祖劉邦分賞各位功臣,蕭何功不可沒,為大漢創立穩定後方,所以劉邦賜予他很多肥沃的良田。但蕭何堅決不接受,反而要的是貧瘠的次田。
  • 積錢不如教子,閒坐不如看書(深度好文!)
    曾國藩曾說過,如果孩子不經苦難,是不能成材的。孩子一定要給他坎坷,給他磨礪,而不是給他各種卓越的條件。在曾國藩的家訓中,「窮」是「善身」之道。在寫給大兒子曾紀澤的家書中,曾國藩說:「凡世家子弟,衣食起居無一不與寒士相同,庶幾可以成大器。」
  • 曾國藩:名師指路,不如自省開悟
    文/hr弟 中國有句俗話叫:讀萬卷書,不如行萬裡路;行萬裡路,不如名師指路。 這兩天通過看曾國藩與其弟弟曾國荃的故事,我倒覺得,名師指路,不如自省開悟。
  • 酈波《曾國藩教子十法》全集(共10集)
    《曾國藩教子十法》01 "省"字法 《曾國藩教子十法》02 "靜"字法
  • 家風家教微課堂第十期∣曾國藩的家風家訓與教子之道
    家風家教微課堂第十期∣曾國藩的家風家訓與教子之道 2020-07-02 04:0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翻臉不如翻書,生氣不如爭氣
    翻臉,不如翻書在《清代之竹頭木屑》中,記載了一段曾國藩的故事。年輕時,曾國藩參加鄉試,居住在長沙嶽麓書院,和另一位考生同住一屋。室友的書桌,和窗戶有一段距離。曾國藩想把書桌搬過去,方便採光。曾國藩無奈地回答:「那你說,我書桌放哪裡好?」 室友指向暗黑的床側,說道:「可置此。」曾國藩沒有繼續還嘴,只是按照室友的意思,將桌子移了過去。為了儘快進入應試狀態,他吟詠書籍到很晚,卻被室友怒斥道:「平時不用功,如今在睡覺的時候來聒噪,還叫人睡覺嗎?」
  • 曾國藩:勤勉守恆終能成就功業,謹記家訓方能光耀門楣
    曾國藩天資平平,一生功名在很大程度上是勤勉守恆所致。而他的勤勉守恆皆受教於祖父星岡公的影響。勤於事功,所以他得以建立奇功異勳;勤於學業,故得以遺存著述三卷;勤於修身,故得以被家族後人尊為楷模;勤於教子,故得以使晚輩桃李成蔭。
  • 讀遍商學院,不如讀懂曾國藩,巴奴精英會品讀曾國藩創業之道
    曾國藩?創業???乍一看上去,二者好像沒關係,但是聽何老師介紹後,才知道曾國藩與王陽明可以說是中國企業家最痴迷的兩大文化IP,尤其是曾國藩,「讀遍商學院,不如讀懂曾國藩」、「曾國藩比馬雲更值得創業者學習」,都說明了曾國藩在創業圈層的影響力。
  • 最好的人生:精明不如厚道,計較不如吃虧,強勢不如和善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可不管怎樣,最好的人生就是:精明不如厚道,計較不如吃虧,強勢不如和善。做到這些你會發現,人生如此豁達,而美好。01 精明不如厚道相信每個人都聽過這樣的話,做人不能太現實,因為這樣只會讓自己吃虧,所以為了不讓自己吃虧,我們漸漸變得越來越精明。
  • 曾國藩寫在家書中的8字箴言:該如何為人處世,如何教子持家?
    清室能將這一特權交給一個漢人,這足可見曾國藩地位之高。而說到歷史功績,曾國藩的一生其實是毀譽參半、褒貶不一的。但無論肯定還是否定,人們莫不對他的家書推崇備至。因為《曾國藩家書》不僅記錄了一些家務事,還蘊藏著許多為人處世、教子持家的深刻道理。
  • 《曾國藩家書》語錄,每個父母都需要學習的教子智慧!
    《曾國藩家書》不僅僅是一部平平淡淡的書信集,還是一部蘊含著為人處世、持家教子的人生智慧書。這是晚清一代中興名臣曾國藩流傳最廣泛的書信作品,集結了曾國藩在清道光二十年至同治十年前後撰寫的致祖父母、父母、叔父母、諸弟、妻子及兒輩的家信,小到家庭生計,大到治國帶兵,涵蓋修身、為官、處世、教子、養生等方方面面。
  • 「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詩經》中適合女孩的好名字,收藏
    古人云:「賜子千金,不如教子一藝;教子一藝,不如賜子好名」。從古至今,中國人對於名字都很重視。為了給小孩子取名字,有些家長不惜花費重金。實際上,好的名字都藏在國學典籍裡面,包括四書五經、諸子著作以及古詩詞。
  • 曾國藩:讀書治學,有志有識有恆
    可見在曾國藩眼裡,一個人是沒有幹不成的事業的,關鍵要看他有沒有志向。一個人樹立了宏大志向,他便有了持之以恆、無窮無盡的力量源泉。為了實現自己的志向,在京時期,曾國藩雖已是朝中大員,但仍能給自己規定每日必修的課程,發奮讀書,砥礪於學,「每天發奮用功,早起溫經,早飯後讀二十三史,下半日閱讀古文。每日共可看書八十頁,皆過筆圈點。」
  • 精明不如厚道,計較不如坦誠,強勢不如和善
    做人,精明不如厚道,計較不如坦誠,強勢不如和善。01精明不如厚道《老子》中說:「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待人之道,精明不如厚道。02計較不如坦誠坦誠比一切智謀都好,它是最明智的策略。「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坦蕩是一種修養,做人坦坦蕩蕩,做事老老實實,坦率比虛偽更能收穫友誼。
  • 「教子一藝,不如賜子佳名」,想起個好名字,不如試試這些技巧
    正所謂「教子一藝,不如賜子佳名」。首先,一個好名字有利於寶寶氣質的形成,指引他們成長的方向。再者,名字的好壞在一定程度上關係著一個人的尊嚴,好名字有利於寶寶自信心的培養。
  • 曾國藩:讀書有三個要訣,學會受益
    曾國藩(1811—1872年),諡號「文正」,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首,中國近代史上極有影響力的政治家、軍事家、理學家、文學家。曾國藩的成功,莫不與他「虛心涵泳」地讀書、「切己體察」地實踐密不可分。曾國藩認為:只要立志苦讀,欲為孔孟,就必成孔孟。他在《曾文正公家書》中總結出來的「三字訣」,至今還有很強的指導意義。
  • 曾國藩:讀書自省,讀書養性
    晚上曾國藩用功讀書,那人又嫌吵,他就低聲默誦。後來曾國藩中了舉人,那人竟說是他搶了自己的好運,如此胡攪蠻纏自然遭到大家的指責,而曾國藩卻和顏悅色,勸息眾人,如同無事一般。 曾國藩考中舉人後新的人生目標是進京城考進士,但初次進京會試卻落榜了。因為第二年還有一場恩科考試,於是他就留在北京讀書迎考,結果再次名落孫山。
  • 曾國藩識人術:越是小人,身上這4個特徵越明顯,遇到了要警惕
    被稱為「千古第一完人」的曾國藩在識人上非常有一手,他曾經將自己一生總結的識人經驗寫進一本書裡,裡面介紹了小人常有的4個特徵,建議自查,看看自己身邊有沒有。雙面派,喜歡挑撥離間小人最明顯的特徵就是當面一套,背後一套。在你面前說的是一種話,在別人面前說的又是另一種話,有時還會給你來兩句挑撥離間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