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製人類同理心,機器人怎麼理解機器人?

2021-01-19 澎湃新聞
複製人類同理心,機器人怎麼理解機器人?

2021-01-14 16:2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文/陳根

同理心是人類的一種特殊心理狀態,是設身處地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也是指人們將心比心,心理換位的能力。顯然,這種能力除了幫助我們認識他人和理解他人外,也給我們提供了預測他人行為的可能,這意味著,人們能夠更好地合作。

基於此,一項來自哥倫比亞工程公司的新研究稱,其開發出了具有「同理心」的機器人,並且其開發的機器人已經學會了如何根據幾個視頻幀來預測其夥伴機器人的未來行動。

在試驗中,研究人員將一個機器人放在一個大約3x2英尺大小的遊戲圈中,並對機器人進行編程,使其找到並向其視野中的任何綠色圓圈移動。有時,機器人會在其攝像頭視野中看到一個綠色圓圈,並直接向它移動。其他時候,綠色圓圈會被一個高大的紅色盒子擋住視線,所以機器人會向不同的綠色圓圈移動,或者根本不移動。

在觀察對方機器人移動了兩個小時後,觀察機器人可以預知對方機器人的路徑。在不同的情況下,觀察機器人最終能夠預測對方機器人100次中的98次路徑。與大部分人工智慧不同,這種預測是基於它本身的觀察而不是預先輸入的程序。

儘管人工智慧的行為與目標比人類相比要簡單很多,但研究人員仍然認為此類實驗是人類實現「心智理論」(Theory of Mind)的開始。其中,「心智理論」是一種成功的社會互動的基礎理論。該理論認為,在3歲時,人類開始更好地理解其他人類有不同的需求和行為。這一理論也是人類理解複雜的社會互動,如合作、競爭、同理心和欺騙的必要條件。

讓機器擁有同理心是美好的設想,這讓人工智慧更有溫度,讓數字世界也更有人性,但也需警惕其可能帶來的倫理風險,當機器人人化,人們必須要做出合理的回應與倡議。

其研究已發表於《科學報告》。

關鍵詞 >> 人工智慧,科技,機器人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

相關推薦

評論()

相關焦點

  • 同理心和情緒是人類獨有還是可被複製,為AI注入人工情感智能你怎麼...
    同理心和情緒是人類獨有還是可被複製,為AI注入人工情感智能你怎麼看?隨著人工智慧和機器人技術取得巨大進步,問題來了,同理心和情緒是可以被設計和複製的,還是它們是不可替代的、對人類來說獨一無二的寶貴品質?
  • 未來人類會沉溺在與人工智慧機器人的愛戀中嗎?
    與機器人戀愛,像是一段最短暫的關係。因為機器人將永遠是一臺機器。這就像戀物癖,對一件事物的強烈依戀,並不是從今天開始的,比如有些人對高跟鞋情有獨鍾。這些機器人長得像人,將讓人產生了同理心,就像波士頓動力公司(Boston Dynamics)在2016年推出的類人機器人阿特拉斯一樣,它能在雪地裡行走,摔倒後自主能站起來,並能適應各種新環境。
  • 機器人開始有了一絲同理心能預測機器人夥伴的下一動作!
    人類預測他人行動的能力使我們更容易一起生活和工作。相比之下,即使是最智能、最先進的機器人在這類社交交流方面也依然一頭霧水。但這種情況可能即將改變。就像能預測對方每一個動作的老夫老妻一樣,哥倫比亞工程機器人最近也學會了這一技能,可以根據幾個最初的視頻幀來預測夥伴機器人的未來行動和目標。
  • 人形機器人:機器人小索菲亞進入了人類世界
    打開APP 人形機器人:機器人小索菲亞進入了人類世界 發表於 2018-12-03 15:22:05 1.業界|人形機器人:機器人小索菲亞進入了人類世界
  • 看過的機器人越多,越可憐人類
    「I'm afraid I can't do that」你知道機器人,即「Robot」這個詞是怎麼來的嗎?影片設想了機器人可能頂替人類身份的情況,充分展示了人類對機器人的恐懼。不妨說,有關機器人或人工智慧的影視作品自誕生之日起,就帶著一種恐懼和警惕的情緒——機器人會對其製造者「叛變」。隨著時間推移,這種擔心不僅沒有淡化,反而愈演愈烈。
  • 無所不能的機器人:模仿人類筆跡以假亂真
    那麼機器人是否能夠模仿人類筆跡,模仿到以假亂真的程度呢?據新聞報導顯示,哈爾濱一名初中生買了一臺寫字機器人,迅速完成了課後作業,最後被母親發現,最開始母親對一個「金屬架子」能夠模仿人的筆跡表示懷疑,但看到孩子的作業本上與本人字跡十分相似的字體出現在眼前,又不由得心生感嘆。
  • 同理心很重要,但我們可能理解錯了!
    本文將以「同理心」為關鍵論點,從「什麼是同理心」、「為何擁有正確的同理心這麼難」以及「如何建立同理心」三個方面展開論述,與你一起探討、體悟「同理心」的深刻含義。01什麼是同理心?同理心和同情心的區別是什麼?
  • 同理心被高估了嗎?
    這也可以從一個側面來反思對於同理心的認定:人類作為如此自以為是的物種,也許在很多時候,其認為的同理心行為只是某種自我安慰劑而已。而我們之中那些難以共情的人也並非怪物或機器人。我們和其他人一樣能夠做出富有同情心的行為。同理心被高估了。這是一種誘人的幻覺。事實上,我們永遠不會知道另一個人的感受,我們也不需要這樣做。我們不需要直覺性的、魔法一般的共情能力來幫助他人或糾正社會的錯誤。我們的行為和選擇比我們的感受更重要。
  • 同理心被高估了嗎?
    從表面上看,他似乎的確完成了同理心的建構行為,殊不知,他實際上根本沒有觸及到對方痛苦的根源所在。從神經學和語言學的角度來看,當一個人說「我的牙很痛」的時候,他所指涉的「痛」可能並非你理解的內在經驗中的那種「痛」,也就是說,你並沒有理解他的痛苦。
  • 如何讓機器人具備像人類一樣的觸覺?
    以下為文章全文:在工廠和倉庫,機器人在力量和精度上通常都勝過人類。人工智慧軟體可以駕駛汽車,可以戰勝西洋棋大師,還能在《危險邊緣》智力問答節目中完勝人類選手。但機器仍然缺乏一些至關重要的能力,因此短期內依舊難以在很多功能上趕超人類——精密而完善的觸覺便是其中之一。
  • AI倫理學教授:機器人也要講道德 人類有意識是偶然
    我正在研究的問題之一就是我們如何創造出合乎倫理道德的機器人。問:合乎倫理的機器人,是不是可以理解為機器人本身就是一個道德主體?Alan Winfield:是的,可以這麼說。但是請記住,目前,唯一的完整意義上的道德主體是像你我一樣的成年人類,當然不是所有的人類,是心智健全的成年人類。
  • 清華大學黃民烈博士:如何讓聊天機器人理解人類情感?
    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按:以微軟小冰為代表的聊天機器人已經滲透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雖然小冰會賣萌懂幽默,但距離真正的共情、理解人類的情緒還是有一定的距離。黃民烈博士告訴雷鋒網 AI 科技評論,有不少生成式對話系統的工作都將關注點集中於提升生成語句的語言質量,但往往忽略了對人類情感的理解。因此,團隊著手研究如何讓計算機通過文字方式表達情緒,也是希望能在人機對話系統中加入感知情緒的成分,能從語言和情感兩個維度上生成恰當的回覆。
  • 如何讓機器人聽懂人類的語言,理解人類的語言表達|極客雲算
    看過科幻電影的人就知道,在幾乎所有科幻電影中的人工智慧,都是具備能聽懂人類語言能力,不僅如此,它們還可以使用人類語言和你流利的交流,還會講笑話,甚至使用雙關語。可想而知,在科技發達的今天,讓機器聽懂人類語言、讓機器理解我們說的話,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就算是我們現在廣泛使用的語音轉換文字功能,準確率也只在95%左右徘徊,如碰到方言、生僻詞、專有名詞或者同音詞時,準確率更會迅速下降。讓機器人聽懂人類的語言,理解人類的語言表達真的那麼難嗎?
  • 同理心是心理諮詢師必備的能力,也是整個人類需要成長的方向
    同理心是心理諮詢師必備的能力,也是整個人類需要成長的方向我們都知道共情,也就是同理心,也知道同理心是心理諮詢師必備的能力,也是心師終生的自我修行。誠然,心理諮詢師需要有專業知識的積累,而同理心是內在的一種能力,內在一種自我成長,也是核心的能力所在。
  • 關於產品經理的同理心
    總的來說,梁寧老師的內容更側重於作為一個產品經理應該如何訓練同理心,這裡我們把同理心作為一個整體來理解一下,思考以下幾個問題:同理心是什麼?為什麼要有同理心?每個人都有同理心,但為什麼產品經理需要後天訓練極強的同理心同理心強一定是好事嗎非產品經理的普通人怎麼看待自己的同理心關於同理心是什麼,百度百科對此的定義是:同理心,即設身處地對他人的情緒和情感的認知性的覺知,把握與理解。
  • 微軟曹文韜:機器人只是AI的載體 理解方式才是靈魂
    所以我們做了很多的反思,我們發現,像SIRI,我們拿到的數據,用戶決大用戶問的是現在幾點了,你拿起手機還問機器人這是幾點了,這是很反人類的。所以在產品上我們的理解,應該是去做一個用戶真正需要溝通的最情感的機器人,所以在2014年我們提出了小冰要做一個情感機器人,是第一個和人類溝通的情感機器人,他所要完成的產品理念上是如何構造這件事情。
  • 著名人類學家胡家奇:納米機器人科技可能導致人類滅絕
    說到納米機器人,必談的就是在醫療方面的應用。現今,納米機器人被認為是未來終結癌症的希望。因為納米機器人極其微小,因此可以到達人體內的的每個角落,把原子級別的藥物輸送到人體細胞內。通過在人類體內置入納米機器人修復的最小細胞,實現抗癌、止血、修復傷口等功效。
  • 人類史上第一個活體機器人誕生,未來會製造出活體人類機器人嗎?
    這種機器人雖然是活的,但它們的行動方式可以被電腦操控,當它們細胞裡儲存的能量用完後,它們又能像生物一樣死去,被微生物分解。儘管這種活體機器人目前只有1毫米左右,但人類卻擔心,一旦活體機器人技術成熟,科學家們會不會製作出一個活體人類機器人,到那時,人類又該會怎樣。
  • 可模仿人類筆跡的AI機器人「海明威」問世
    今年年初淘寶上出售寫作業機器人的事情引發了廣大網友的關注,但實際上淘寶上幾百元的機器人不僅組裝費勁,寫出的字也十分醜,和真人筆跡相差甚遠。要知道,儘管寫字是人類每天都做得事情,但對機器人來說卻是一個異常艱巨的任務。
  • 與機器人眉目傳情?人類可以的!
    從阿西莫夫的機器人系列,到菲利普·迪克的《銀翼殺手》,人類與智慧機器人的關係一直是科幻界的熱門主題。隨著AI技術的飛速發展,它也從「話題」變成了實實在在的「問題」。許多人擔心,人類與智慧機器人無法和平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