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米一飯,關乎國家安危、人民幸福。日前,國家統計局公布的全國糧食生產數據顯示,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2020年全國糧食總產量為13390億斤,比上年增加113億斤,增長0.9%,產量連續6年保持在1.3萬億斤以上。這一組豐收的數字,令億萬網民興奮。據紅網輿情智庫平臺數據統計,截至12月14日17時,全網相關結果約1,220,000個,微博話題討論量超8200萬次,全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中國糧食為什麼能等話題引發輿論熱議。
輿論聚焦我國糧食特殊之年奪豐收
受新冠肺炎疫情、全球蝗災以及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影響,今年我國糧食生產喜獲「十七連豐」實屬來之不易,這一成就背後原因和意義引發媒體關注。人民日報、新華社、央視等刊發報導或評論《我國糧食生產實現「十七連豐」》《讀懂糧食豐收的「中國智慧」》稱,中國靠的是黨和政府一以貫之重農興糧的政策給力,靠的是「中國人要把飯碗端在自己手裡,而且要裝自己的糧食」的堅強信念,靠的是守住耕地紅線的制度屏障,靠的是「藏糧於技」、守護糧食安全的決策智慧,靠的是全國上下眾志成城、擼起袖子加油幹!
環球時報、海外網、長城網等《1.3萬億斤,中國豐收增進全球糧食安全》《全球糧食危機下「十七連豐」,中國飯碗很穩》《「十七連豐」,中國為什麼能?》認為,今年以來,受新冠肺炎疫情、蝗災以及氣候變化引發的極端天氣影響,全球糧食危機進一步凸顯。聯合國發布預警指出,世界或面臨50年來最嚴重的糧食危機。在此情況下,全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將有效增強中國應對全球糧食市場價格波動和糧食安全危機的信心和底氣,也將為全球糧食安全增添更多確定性。
觀潮君認為,全國糧食再獲豐收,根本在於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糧食安全問題,對糧食安全主動權、耕地紅線、糧食儲備調節等重要問題都作過深刻闡釋。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習近平指出,越是面對風險挑戰,越要穩住農業,越要確保糧食和重要副食品安全。面對新冠肺炎疫情這一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我國各級政府積極應對疫情、洪災等因素影響,搶抓農時,通過提升農業科技水平,提倡「厲行節約、反對浪費」的社會風尚等方式進一步保障糧食安全,這些都是全國糧食實現豐收的重要原因。
糧食安全與老百姓息息相關,網民對糧食再獲豐收的消息也感到歡欣鼓舞。觀潮君注到,在微博平臺,#全國糧食生產再獲豐收##全國糧食產量連續6年保持1.3萬億斤以上#等相關話題閱讀量超8000萬次以上,網民紛紛點讚稱:糧食豐收是特大好消息,以後依舊要珍惜糧食,為袁爺爺和農民伯伯們點讚。
端牢中國飯碗貢獻「湖南力量」
觀察君注意到,2020年,全國31個省(區、市)中26個糧食實現增產,其中湖南全年糧食播種面積4755千公頃,糧食總產量均3015萬噸(603億斤),同比分別增長3%、1.3%。糧食總量繼續位居全國前列,持續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做出重要貢獻。觀潮君認為,湖南取得這一優異成績背後,主要有以下因素。
一是努力實現擴面增產。
據紅網報導,今年以來,省、市、縣、鄉、村「五級」黨委書記親自抓糧食生產,穩住農業「基本盤」在三湘大地上形成了普遍共識。在7月份的「雙搶」期間,省領導又多次召開會議,壓實市縣鄉各級各有關部門責任,激發地方政府抓糧食生產持續動力,強化晚稻生產農資保供,夯實了晚稻生產的物質基礎。在春耕生產階段,湖南就早謀劃、早準備、早部署,出臺了一系列政策,通過擴大雙季稻種植、優化種植結構、提升機械化率、擴大規模經營等方式,以「藏糧於地,藏糧於技」的理念為方向,科學確保水稻擴面積、穩產量。同時,堅守耕地紅線,堅決制止耕地「非農化」行為。
二是走機械化農業之路。
今年,我省著力推廣機械育、插(拋)秧,組織3000多家現代農機合作社開展農機專業化服務。據農機服務中心調度,今年湖南省早稻機械化栽種同比增加109.1萬畝,增幅為12.84%,預計全年水稻耕種收綜合機械化率將達到77.45%。
湖南日報刊文稱:在今年的夏糧生產過程中遇到了不少困難的時候。新農技、新農機的運用,也讓糧食生產走上了依靠提升單產實現增產的內涵式發展之路;基礎設施改善、耕地質量提升,把保障糧食安全的能力根基夯得更實。
三是堅決制止糧食生產浪費。
日前,湖南省糧食和物資儲備局發布《關於開展愛糧節糧堅決制止糧食浪費的實施意見》,要求各地糧食和物資儲備部門綜合舉措推進節糧減損工作,堅決制止糧食浪費。同時,為鼓勵農民恢復擴大農業生產,湖南省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加大財政補貼力度,提高糧食收購價格,進一步調動種糧大戶和農戶積極性。
觀潮君認為,築牢國家糧食安全防線,把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將為國家應對各種風險挑戰提供堅強支撐。湖南將牢記作為「九州糧倉」的重要職責,堅決扛穩糧食安全這個重任,全力以赴做好糧食生產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