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於在澳門走錯了出境大廳,趕回香港已經晚上6點多。時間緊迫,我們匆匆趕往太平山頂。可卻在一個通往地鐵站的商場迷了路。原本近在咫尺的地鐵,我們足足轉了3圈,問了N多個人之後才找到。突然覺得人是這麼的渺小。我還很不開眼的找錯了問路的對象,後來才發現我們的交流完全是雞同鴨講。據我推斷對方應該是東南亞那邊的人,所以才覺得這個城市的包容性真是極強~
出了地鐵,沿著路標的指示向太平山腳下的纜車出發。原本想要坐一坐據說香港唯一的敞蓬雙層巴士,不過不知不覺我們已經在一段上坡的徒步前行中看到了人山人海,不用問也知道目的地已經到了。途徑香港的地標建築,中銀大廈。仰頭望去,四周被林立的大廈所包圍。對面的巨幅CK廣告若不是在夜幕下,也是極度醒目。很難想像並不寬敞的街道兩旁,卻樹立著如此多的高聳建築。只有抬頭望,才能看得清這個城市的真面貌。此時,香港呈現出了它的繁華與國際化。
然後就是漫長的等待。因為恰巧是周末,所以纜車站的人自然也不會少。為了免除因為排隊買票而浪費的時間,我們動用了八達通,直接刷卡就可以通行了。可見八達通的方便快捷。山頂纜車看起來像是一列古董式的列車,上上下下承載著世界各地的乘客。之前對於纜車略有耳聞,據說由於上山坡度極陡,所以站著的乘客會比較尷尬。於是我們也顧不得什麼素質不素質了,先搶個坐兒是真的。上山的過程的確驗證了這個說法,站著的人身體與地面基本呈六七十度角。而我們多虧了有椅子的幫忙。
下了纜車,直奔蠟像館。在裡面饒了一圈,覺得一般。來這裡其實純粹為了照相,因為除了照相,沒別的意義。很多明星做的也不是那麼像,BON JOVI我就完全沒認出來~作為一個旅遊景點,藉此賺錢也是在所難免。像成龍的蠟像就不允許私自拍攝,只能由工作人員拍攝,想要照片,掏錢就成。這點實在是有點強制消費的意思。狂照一通兒後,我們坐著扶梯打算去山頂看夜景。到了山頂,卻被告知想要到天台看夜景,要交20元。既然出來玩,誰還在乎那點錢。可交了錢,進入天台,卻覺得有點上當受騙的感覺。真沒覺得這山頂的夜景有多好看,還到處都是人。如果沒有帶個專業的相機來,基本拍不出什麼效果。當然有人替你分憂解難,旁邊的工作人員會不時的招呼遊客留影,不知道這算不算貼心呢?!更可氣的是那個自動投幣的望遠鏡,5元一次。我們本想藉助這東西跨過人海,看個清楚,順便研究研究山頂上的豪宅。誰知道,還沒等搞清楚怎麼用,時間已經到了。真是天下烏鴉一般黑
太平山頂,香港首屈一指的旅遊名勝,山頂凌霄閣由著名英國建築師特果·法雷爾(Terry Farrel)設計,外形呈十分獨特的碗形,是集觀光、娛樂、購物於一身的香港必遊地點。其外貌廣被全球數以百萬計的明信片及照片取用。
蒞臨香港最高360度觀景臺凌霄閣摩天台428,儘是目不暇給的視覺體驗,讓您站於海拔428米的無敵觀景臺之上,在全港最優越的地理位置,飽覽醉人都會景致,大有君臨天下之感。另外,凌霄閣更設有凌霄展廊,巨型展板展出香港早期的珍貴照片,與市民重返昔日,體會香港百年變化。
大約1868年,港督麥克唐納爵士為享受太平山頂清涼宜人的居住環境,特別選址該處興建避暑別墅。由此,移居太平山逐漸成為了富豪顯赫與名流紳士所推崇的風尚。當時的官爺小姐們要往返山頂,就會僱傭穿著整齊制服的轎夫所抬的人力轎子作為交通工具。1904年,居住太平山被正式列為上流社會以及外國使館的專有權利,更顯示了山頂的非凡地位。這個制度一直沿用到1947年才被廢棄。
太平山頂一直保持著她遠離塵囂的恬靜與安詳,直到1881年才有了突破性的發展。當年,在蘇格蘭高原鐵路工作的亞歷山大·芬利·史密斯向當時的港督軒尼詩爵士建議,修建港島纜車鐵路。其中一段連接美利樓南側與山頂維多利亞峽,也就是今天的山頂纜車。
史密斯一心希望纜車服務能夠增加該區的客流量,從而為1873年在他擁有產權的山頂土地上興建的山頂酒店帶來經濟效益。可惜的是,這所酒店於1938年毀於火災。
自從山頂擁有了穩定可靠的交通工具後,她迅即憑藉居高臨下飽覽壯闊維多利亞港景色的特色蜚聲國際。時至今日,太平山頂每年吸引超過700萬的遊客到訪,成為香港最受歡迎的旅遊熱點之一。
山頂纜車
山頂纜車是香港百年歷史中最久經風霜,最富代表性的生活見證。這個香港的傳奇,由港督威廉姆爵士於1888年5月30日主持啟用典禮,正式向世人揭開了面紗。
通車初期,山頂纜車頭等車廂票價3毫、二等車廂2毫、三等1毫,回程一律半價。當時纜車仍然用燒煤產生的蒸汽推動,通車首日共有600名乘客,首年的客流量就達15萬人次。
1901從1908年到1949年,車廂前兩個座位一直預留為港督專座,椅背上用黃銅片鑲嵌著「此座位為港督預留專座」,在開車前最後兩分鐘才向其它乘客開放。
等等!喜歡就關注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