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報11月23日訊(記者肖楊 通訊員孫夢嘉)日前,第37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成績出爐,華中師大一附中學生取得7金3銀1銅的好成績,其中劉子賢、馬英豪、趙楚三位同學進入國家集訓隊,並保送清華大學。據悉,每年全國物理競賽的預賽有90萬人參加,最後只選出100名金牌獲得者。其中前50名會被選拔進國家集訓隊,才有保送清北資格。
華師一附中物理教練李志強介紹,物理競賽決賽分為理論考試與實驗考試,物理競賽內容很多都涉及大學物理內容,或者高中物理中技巧很強的知識點,「走物理競賽之路,天賦、興趣、能吃苦缺一不可。」李教練表示,備戰物理競賽的學子,要能在很短時間內消化吸收知識,並能夠舉一反三靈活運用。
馬英豪同學
該校高二(22)班的馬英豪表示,自己初中時接觸過數學競賽,相較於數學競賽更需要靈感,物理競賽注重解題的能力和思維, 高中兩年,自己在教練的帶領下,參與學習和訓練,自己會先自學看書,遇到自己學不懂、搞不會的地方,會獨立思考後,再請教老師和同學,「實在困難的會先放下,過段時間再回來研究,不能為一處地方把自己的時間和信心消耗完。」
而為了備戰競賽,師生們往往犧牲了很多休息時間,馬英豪表示,學習物理競賽不僅僅是為了比賽,為了升學,更重要是從中得到的能力與對科學的熱愛,「未來我想從事科學研究工作,攻克基礎研究領域卡脖子技術,希望所有選擇這條路的人能夠學有所成。」
劉子賢初三時就對物理及微積分產生了興趣,並由此走上了物理競賽之路。他表示,對競賽而言天賦固然很重要,但不拼一把,永遠不知道自己的潛力有多大。其次,對於考試來說,心態>個人能力,真正學到高三的時候,大家的實力其實都差不太多,同一層次可能有許多人。這時的心態尤為重要。
同樣進去國家集訓隊的趙楚同學表示,競賽學習固然緊張,但他每天都保證充足的時間體育鍛鍊、閱讀,發展喜好。就他個人來說,做這些事並不是為了勞逸結合,放鬆身心以提高學習效率,而是認為在學習與「課外活動」二者同等重要,都是人生的必修課,「只有學習了,你才真正理解這個世界,才會真正找到自己的位置,學習提供資本,而生活的方方面面構成了你。」高中生活裡,趙楚同學一方面認真地進行競賽學習,一方面幾乎每天都打籃球,經常看書,並和同學一起開小型的讀書分享會。
華師一附中物理教練和三名入選國家集訓隊員合影
「目前競賽的熱度降了很多,主要是強基計劃的推出、高校自主招生的取消,導致競賽的這個升學面變窄。」李志強教練表示,但對拔尖學生來說,搞競賽全國集訓隊前50名的可以直接保送,得到全國銀牌及以上獎項的,可以破格入圍名校的強基計劃,更重要的是能充分挖掘學生的潛力,讓他們知識面、自學能力、自控力、專注力都能在高中階段得到極大的提升,「這也是為什麼名校很喜歡招競賽學生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