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看到」氫鍵

2020-12-25 觀察者網

中科院國家納米科學中心22日宣布,該中心科研人員在國際上首次「拍」到氫鍵的「照片」,實現了氫鍵的實空間成像,為「氫鍵的本質」這一化學界爭論了80多年的問題提供了直觀證據。這為科學家理解氫鍵的本質,進而改變化學反應和分子聚集體的結構奠定了基礎,也為科學家在分子、原子尺度上的研究提供了更精確的方法。

11月22日,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裘曉輝博士在介紹他們直接觀察到的氫鍵

這一成果發表在日前出版的《科學》雜誌上,被評價為「一項開拓性的發現,真正令人驚嘆的實驗測量」「是一項傑出而令人激動的工作,具有深遠的意義和價值」。

這項研究是由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裘曉輝和副研究員程志海領導的實驗團隊,以及中國人民大學物理系副教授季威領導的理論計算小組合作完成的。

裘曉輝解釋說,氫鍵是自然界中最重要、存在最廣泛的分子鍵相互作用形式之一,對物質和生命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因為氫鍵的存在,水才在常溫下呈液態,冰才能浮在水面上;也因為氫鍵的存在,DNA才會「扭」成雙螺旋結構;很多藥物也是通過和生命體內的生物大分子發生氫鍵相互作用而發揮效力。

人類對氫鍵的研究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紀後半葉,但自從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鮑林在1936年提出「氫鍵」這一概念後,化學家們就一直在爭論:氫鍵僅僅是一種分子間弱的靜電相互作用,還是存在有部分的電子云共享?直到目前為止,關於氫鍵的本質還無定論,也從來沒有人真正地看到過氫鍵。

我國科學家在國際上首次「看到」氫鍵

裘曉輝帶領的研究團隊對一種專門研究分子、原子內部結構的顯微鏡——非接觸原子力顯微鏡進行了核心部件的創新,極大提高了這種顯微鏡的精度,終於首次直接觀察到氫鍵,為爭論提供了直觀證據。

「利用改造之後的顯微鏡,我們可以看到頭髮絲百萬分之一那麼微小的結構。」裘曉輝說,「我們團隊的研究人員手工製作了顯微鏡的探針、自製了核心部件『高性能qPlus型力傳感器』等,這就像給汽車換上了我們自己製造的發動機,讓這臺儀器的關鍵技術指標達到國際上該領域的最高水平。」

「通俗來說,相當於以前可以從太空中看到地面的人排成一行,現在是第一次看到原來這些人之間是手拉著手。」裘曉輝同時表示,對氫鍵特性的精確實驗測量,如作用位點、鍵角、鍵長以及單個氫鍵強度,不僅有助於理解氫鍵作用的本質,這些在原子、分子尺度上關於物質結構和性質的信息對於功能材料及藥物分子設計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看到』只是第一步,關於氫鍵的研究還有很長的路要走,比如氫鍵的『測量』、不同分子間氫鍵的『比較』等等。」程志海說,科研團隊的研究還會拓展至其他關鍵化學鍵的研究,比如共價鍵、離子鍵、金屬鍵等,以及進一步在原子、分子尺度上實現不同化學鍵的比較和強度測量等。

連結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由中國科學院與教育部共同建設,於2003年12月31日正式成立。它是中國納米科技領域的國家級綜合性研究中心,其戰略定位是納米科學的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重點在具有前瞻性和重要應用前景的納米科學與技術基礎研究;發展目標是建成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面向國內外開放的納米科學研究公共技術平臺和研究基地,成為中國納米科技領域國際交流的窗口和人才培養基地;主要學科方向是圍繞科學前沿、國家重大需求和重大支撐技術開展的多學科交叉研究,包括納米結構的系統和集成技術、納米技術標準化和納米標準物質的研製、納米結構的生物學效應和安全性研究、納米製造的相關基礎研究、具有重大意義的納米結構製備和關鍵分析技術。

(觀察者網綜合中央人民政府網、光明網等消息)

相關焦點

  • 我國科學家用高分辨原子力顯微鏡全球首次「看見」氫鍵
    生意社11月26日訊  近日,我國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研究員裘曉輝團隊,利用原子力顯微鏡技術實現了對分子間局域作用的直接成像,在國際上首次直接觀察到了分子間的氫鍵。
  • 優化皮牛級力傳感器,科學家首次「看到」氫鍵
    轟動科學界首次直接「看到」氫鍵為何水在常溫下是液態;為何冰能浮在水上?「這都是氫鍵的神奇魔力。水分子中的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由共價鍵連接,而水分子之間則是由一種極微弱的作用聯繫在一起,這就是氫鍵。」裘曉輝介紹說。
  • 中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內部結構
    北京大學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並揭示了單個水分子和四分子水團簇的空間姿態。這一成果發表在最近一期的《自然-材料》雜誌上。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拍到水分子的內部結構。上圖顯示了水分子在氯化鈉表面上的排列方式和單個水分子、四分子水團簇的內部結構。
  • 【經濟日報】看,這就是氫鍵!
    這一成果在今年11月初的《科學》雜誌上以論文形式發表後,引起科學界的轟動:《科學》審稿人盛讚此工作「是一項開拓性的發現,真正令人驚嘆的實驗測量」,大量國際著名學術期刊和科學媒體紛紛以「第一張氫鍵照片」,「首次看見氫鍵」,「首次揭示神秘氫鍵」等為題,迅速報導了這一革命性成果。  那麼,什麼是氫鍵?我們又是如何拍到它的照片?請看本報記者發回的報導。
  • Science :超越想像 :分子間氫鍵的實空間成像
    國家納米科學中心的研究人員利用原子力顯微鏡技術在實空間觀測到分子間氫鍵和配位鍵相互作用,在國際上首次實現了對分子間局域作用的直接成像。氫鍵是自然界中最重要的分子間相互作用形式之一。雖然氫鍵的強度相對於共價鍵非常弱,但是對物質的性質有至關重要的影響,例如:氫鍵作用使得水能夠在常溫下以液態存在、DNA形成雙螺旋結構、蛋白質形成二級結構等。長久以來,科學界普遍認為氫鍵是一種弱的靜電相互作用,然而近年來有實驗證據顯示氫鍵似乎有類似共價鍵的特性,即形成氫鍵的原子間也存在微弱的電子云共享。
  • 【論文故事】作用力也看得到,來給氫鍵拍張照!
    8-羥基喹啉分子間氫鍵示意圖。這其中便是氫鍵(Hydrogen bond)在起作用。在自然界,氫鍵這種分子間的相互作用是隨處可見的,連DNA雙鏈中的鹼基配對,也是在氫鍵作用下實現的。然而,氫鍵本質一直備受爭論:這種作用力長期以來都被認為是靜電相互作用,但近年來的研究結果又提示,氫鍵可能具有與共價鍵類似特性。要了解氫鍵的真實面目,對氫鍵相關指標的精確測量成為關鍵。
  • 中國科學家取得突破 人類首次「看到」水合離子微觀結構
    繼2014年獲得世界第一張亞分子級解析度的水分子圖像後,中國科學家再次取得突破,將解析度推向了氫原子極限,首次「看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分辨圖像——這是水合離子概念提出100多年來,人類第一次在實空間直接「看到」水合離子的原子級圖像。
  •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聲音發電」
    中國科學家首次實現「聲音發電」 昨天,記者從中國科學院獲悉,由王中林院士等科研人員組成的研究小組日前首次實現利用摩擦效應的高效能聲音發電。  我們的生活中,聲波無處不在,但人們往往只認為那是噪音,聲波的能量被忽視和浪費。若能將這些能量收集並利用,將獲得一種嶄新的、可持續的能量源。但聲能功率密度較低,很難被收集和利用。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
    中國科學家首次觀測到化學反應中的「幾何相位」效應(央廣網發 大連化物所供圖)央廣網大連12月14日消息(記者賈鐵生)記者從中科院大連化物所獲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王興安教授,中科院大連化物所孫志剛研究員、
  •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在線發表於《自然》雜誌 2018-10參與互動    中國科學家腫瘤研究有新發現
  • 中國科學家實現量子計算機求解線性方程組—新聞—科學網
  • 中國科學家首次解析T細胞受體複合物結構
    中新網哈爾濱8月29日電 (記者 史軼夫 王琳) 哈爾濱工業大學生命學院黃志偉團隊於29日凌晨在《自然》上在線發表了題為《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複合物組裝的結構基礎》的研究文章,首次解析了人T細胞受體-共受體(TCR-CD3)複合物的高解析度冷凍電鏡結構。
  • 中國科學家首次研製出尼龍固態電解質—新聞—科學網
    其獨特的醯胺鍵(肽鍵)使其具有很高的彈性,豐富的氫鍵網絡結構也使其具有一定的機械強度。尼龍在生活中最為人所知的應用當屬被年輕女性所鍾愛的尼龍絲襪。 近日,尼龍固態電解質在中國科學院青島生物能源與過程研究所首次研製成功。4月2日,該所崔光磊研究員團隊的這項研究成果在線發表於《先進功能材料》。
  • 中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圖)
    研究照片   央視新聞:【我國在國際上首次拍攝到水分子內部結構】水是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物質,它是由兩個氫原子和一個氧原子構成日前,我國科學家共同解開了這一世界難題,首次拍攝到了水分子的內部結構。這一科研成果已在世界權威科學雜誌《自然》子刊上發表。
  • 中國首次發行這種債券 在國際上被瘋搶!咋回事?
    中國首次發行這種債券 在國際上被瘋搶!咋回事?】歷史性一幕出現了:中國首次發行負利率主權債券,然後被國際投資者搶購!負利率還搶著買?到底怎麼回事?  中國首次發行負利率主權債券  11月18日,中華人民共和國財政部順利發行40億歐元主權債券。
  • 一輪複習||氫鍵最全的知識點在這裡!
    致各位讀者:如果想正常看到「C3H3化學」的推送,在文末右下角點一下「在看」或者「星標」。化學教師要加入C3H3微信群,請聯繫C3H3WXIP。一、氫鍵1、概念:一種特殊的分子間作用力2、形成條件:①與電負性大且半徑小的原子(F、O、N)相連的 H;②在附近有電負性大, 半徑小的原子(F、O、N) 3、表示方法:X—H... Y—。氫鍵氫鍵是一種靜電作用,是除範德華力外的另一種分子間作用力;氫鍵的大小介於化學鍵與範德華力間,不屬於化學鍵,但有鍵長、鍵能,氫鍵具有飽和性、方向性。
  • 中國科學家測得海洋熱通量數據,系國際首次
    而在近日,來自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熱帶海洋環境國家重點實驗室(LTO)的尚曉東團隊,經過十多年的研發,終於自主研製出了首臺海洋熱通量儀,並在國際上首次測量得到水下熱通量數據。此研究成果也在《海洋學報》英文版上發表。
  • 氫鍵在高中化學中的應用詳解
    氫鍵的強弱與X和Y的吸引電子能力強弱有關,吸引電子能力越強氫鍵越強;氫鍵的強弱還和Y的半徑大小有關,半徑越小就越能接近X—H,所成氫鍵也就越強。因此F—H…F是最強的氫鍵,O—H…O次之,O—H…N又次之,N—H…N更次之。
  • . | 共振輔助氫鍵在有機半導體材料設計中的應用
    由於氫鍵具有明顯的方向性,它對化學反應、晶體生長、酶的催化、生物大分子的高階結構具有至關重要的影響。在一個五元或六元環結構中,當氫鍵的供體和受體是通過π共軛體系相連接的,例如 β-二酮的烯醇式結構和2-(2-羥基苯基)苯並噻唑(圖1),在π電子離域的影響下,這些特殊的氫鍵會比普通的氫鍵更強,具有部分共價鍵的性質,這類分子內氫鍵被稱為共振輔助氫鍵(Resonance-Assisted Hydrogen Bonding, RAHB),它們所在的環被稱為氫鍵準芳香環。
  • 國際首例 中國科學家發現無脊椎動物能哺乳並長期養育後代
    該團隊在國際上發現首例哺乳動物之外的無脊椎動物——一種跳蛛(大蟻蛛)能通過哺乳養育後代的現象,這也為動物哺乳行為進化研究方向打開一片新領域。陳佔起博士介紹研究成果。 孫自法 攝中國科學家這一重要發現及研究成果,北京時間11月30日以《一種跳蛛的長期哺乳行為》為題獲國際權威學術期刊《科學》雜誌在線發表,並被重點報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