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土遼闊,也有著眾多的地名,大到一省小到一鎮,其地名都有著各自的歷史淵源。比如清朝時將江南省一分為二,分別取其境內的江寧府、蘇州府、安慶府和徽州府的首字,也就成了沿用至今的「江蘇」和「安徽」二省的地名。地級市中的徐州市和荊州市,都是直接沿用了古代的州名。再小一級的縣名,如湖北宜昌的秭歸縣,就是因為「屈原有賢姊,聞原放逐,亦來歸,因名曰姊歸」。荊州市境內有一小鎮名曰「黃歇」,正是得名於「戰國四公子」之一的春申君黃歇。
由此可見,中國各地的地名或大或小,大多有其歷史淵源可以追溯,無論是具體的人還是某一歷史事件。其中能夠像春申君黃歇一樣,自己的名字直接成為後世使用的地名的少之又少,並且隨著行政等級的提高,能夠被高級行政區用來命名的更是鳳毛麟角。但是古代卻有一位道士,後世王朝以其姓設州、以其名設縣,以他之名命名的地級市至今存在。這位道士姓甚名誰,又做出了什麼貢獻,能夠被後世王朝如此推崇?在行政區命名領域的影響力之大,兩千多年裡也沒有能出其右者。
這位道士名叫潘茂名,是兩晉時期的丹鼎派道士。作為發源於我國本土的宗教,道教內部具有眾多的流派,丹鼎派只是其中之一。丹鼎派也被稱為「金丹道教」,《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煉丹爐和仙丹一類的設定,就是源於丹鼎派。丹鼎派煉丹修道的終極追求,就是達到「長生不老」的境界,丹藥則以鉛汞以及其他礦物提煉而成。古代因為服用丹藥導致鉛汞中毒的帝王也不在少數,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唐太宗李世民。雖然從現代科學的角度來看,丹鼎派的修道主張的確不那麼科學。
然而在那個名仕競相服用五石散的兩晉時期,潘茂名卻將自己的丹藥煉出了花樣。《太平寰宇記》載:「潘茂名煉丹之水,味甚香美,煎茶試之,與諸水異。」此外潘茂名遊歷山水並且樂善好施,通曉醫藥之道的他在當時開發落後的嶺南地區治療了眾多的疫病。因此粵西先民對潘茂名的尊敬和崇拜,也就由世俗逐漸有了神話色彩,粵西地區至今仍然尊稱其為「潘仙」。開皇十八年(598年),隋文帝為了紀念潘茂名為粵西百姓做出的貢獻,特地設立茂名縣。
貞觀六年(632年),唐朝改高州為南宕州,2年後又以潘茂名之姓改南宕州為潘州。在朝野的合力推動之下,潘茂名的故事也逐漸被神化,明代萬曆年間纂修的《高州府志》甚至記載「晉永嘉中,有潘茂名者……授予黃精不死之方,遂於東山煉丹而飛升。」從隋代設縣開始,「茂名」在一千多年的歲月中亦曾被更名,但改來改去最終還是改回了「茂名」。直到1975年,存在了千年的茂名縣才正式升格為地級市,也就是如今廣東省的茂名市,這也是我國唯一一個以道士之名命名的地級市。
茂名市坐落於南海之濱,且位於北回歸線以南,優越的地理位置和氣候條件,使得當地降水充沛且無嚴寒侵襲,因此茂名千百年來始終風調雨順。在傳統的農耕時代,茂名百姓的生產活動就普遍比較順利。之後茂名又憑藉著沿海的位置優勢,享受到了改革開放所帶來的經濟增長,僅旅遊業的產值就能達到百億的體量。發展至今,茂名市的地區生產總值長期位居粵西首位,並且每年仍在高速、穩定的發展。時至今日,茂名人民也沒有忘記潘茂名的貢獻和影響,以多種形式紀念潘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