犀牛娛樂原創
文|遠木 編輯|樸芳
「誰能告訴我這是哪個品牌,我要去買了。」
這是《Beauty小姐》第二季第一期在結尾揭榜好物,明星張雨綺推薦的產品成功入選榜單時的一條彈幕評論。當然,類似的彈幕還有很多,儘管節目中所有出現的產品logo都被擋住,但是評論裡依然有觀眾在積極追問品牌,足以見得節目對觀眾的種草力。
這種場面並非首次上演。早前《我家那閨女》播出時,吳昕被稱讚為「行走的種草機」,這並非節目有意為之,而是偶爾閃過的吳昕化妝檯的畫面,就被網友截圖熱烈討論:「她用的散粉是哪個品牌啊?」、「這個精華我也有,是真的好用!」儘管《我家那閨女》並非時尚類綜藝,但觀眾對「女明星私下真正的愛用物」的好奇心儼然沒有消退過。
近年來,李佳琦、小豬姐姐等美妝博主的爆火,也表明了大眾對時尚美妝類產品的強大需求,以及對美妝知識理念的求知慾依然旺盛。在這樣的背景下,國內首檔全民種草美妝綜藝《Beauty小姐》應運而生,第一季播出時就收穫了超5億的播放量和超8億的節目話題閱讀量,並收穫了「2018最強種草機」的稱號,再一次論證用戶對時尚美妝類綜藝的需求。
別聽明星怎麼說
要在真實還原中看她怎麼做?
諸如《我是大美人》、《我是你的藍朋友》等臺灣美妝綜藝的火爆開始,近年來一些娛樂性綜藝也開始出現好物種草等環節玩法,到現在,垂直類的美妝綜藝也不斷出現,包含的環節也越來越多元。
最近播出的《Beauty小姐》第二季,則在展現不同明星對好物、乾貨、理念、榜單全體系分享的基礎上,對明星浴室實現1:1的真實還原,直接將明星浴室搬到了現場。環節設定上,也會讓代表觀眾視角的主持團戚薇、王菊、董巖磊等,去到明星浴室中,挑選他們熟悉的好物進行分享,讓觀眾更易分辨產品自用與否的真實性。將明星浴室搬到現場讓大眾隨機搜刮好物,這對時尚類綜藝來說,算是一個比較大膽的想法,完全媲美明星在鏡頭前勇敢「卸妝」帶來的衝擊感。
而立足於整個綜藝大環境,觀眾對於綜藝的認知更看重的是藝人的娛樂與話題性。大眾對於美妝的需求感也更傾向於觀看短視頻或泛電商平臺直播來了解。所以對於時尚類綜藝而言,在娛樂性的基礎上出其不意的帶來種草的效果,並為用戶傳遞「美妝」內核,是創新更是驚喜。可以看到,《Beauty小姐》以頗具沉浸感的現場真實還原,以及專家測評為用戶帶來好物的同時,明星在其中關於「美」的觀點和建議的真實分享,既能具有一定的話題度,也能對觀眾起到潛移默化的影響和引導作用。
比如節目中的每一位明星,對護膚都有屬於自己的一套獨特方法論,張雨綺更偏向於各種手工「土法」自製化妝品,而黃聖依則偏向於鍛鍊運動的自然療法,不同的嘉賓在分享美妝理念時的觀點碰撞,比單純的種草更有深度和可看性。
此外,節目也探討了一些深度話題,如女生該不該醫美、該不該跟風整容網紅臉、能力之內只選最好等價值觀,也讓嘉賓展開熱切討論,同樣能給年輕觀眾帶來更多元的思想引導。比如,黃聖依模擬浴室牆上貼出一張密密麻麻的美容計劃表,張雨綺對囤積面膜的重視,也體現出明星每時每刻對自我管理的嚴苛要求。
站位專業出其不意「種草」
樹立年輕人健康「變美」觀
對於用戶而言,信息量的發達讓其對妝護類產品的認知並不陌生,但據艾媒統計,很多人對於產品了解的專業度卻時常是一知半解,而大部分的美妝推薦平臺又存在很大的廣告嫌疑,用戶對其可信度往往存疑。
在種草推薦上,《Beauty小姐》不做安利只做分享,並站在用戶的角度只種草最真實、專業、可靠的好物。節目中分享的產品品牌都被打碼,並邀請行業專家對「好物」做細緻的分析、邀請素人親自體驗對比等環節,為用戶輸出最具公信力和專業度的榜單,從第一期測評的洗髮水到第二期測評的面膜,測評過程公開透明,體現了絕對的專業性。
同時,《Beauty小姐》新一季加入了傳送帶,主持人在傳送帶上挑選好物時也具有很強的隨機性,這讓好物分享的可靠度又再上一層樓。而在最後參與Beauty公信榜測評的產品中,選品包括了明星推薦的自用產品和觀眾投票的熱門產品,讓觀眾看到直觀的產品對比。
通過以上種種環節,觀眾既能從《Beauty小姐》中了解感興趣的明星同款是否值得入手,又能了解到熱門產品或自用產品是否適合自己,從而作出理性判斷,讓用戶消費更加合理。
節目是如何實現種草消費合理性的?說白了,其實靠的就是三重保障。
第一重來自於明星的高話語權,明星分享自己用的好物,同時伴隨理性解說與人情化的現場演繹,都能夠獲得觀眾的關注與信服。
除了明星現身說法,《Beauty小姐》邀請行業話語權專家加入,這也是第二重的「專業」保障。
當然,專家的分析是理論層面,根據產品成分等因素來評判,普通觀眾對專業名詞的理解或許還有一些吃力;但節目還對產品進行素人測試,建立實踐層面的第三重保障,用數據為觀眾分析同類產品中優劣區別,進而建構產品與觀眾之間的信任度,讓用戶產生種草心理。
而這些,是節目在內容層面上給用戶帶來的最直觀的感受。
早在節目開播之前,《Beauty小姐》節目製作方代表、國海製作創始人王強就曾經闡述過製作第二季的「野心」:首先要擁抱年輕受眾,在繼續支持老粉絲的前提下,發掘日益成為不可忽視消費力量的「Z世代」人的潛能,為更多「Z世代」年輕人呈現科學健康的護膚與美妝心得,樹立年輕人健康「變美」觀,這也是節目真正想傳達給用戶的「Beauty法則」。
可以很清晰的感知到,《Beauty小姐》呈現的「Beauty法則」,不僅僅局限在「好物」上,明星對自己所用好物的推薦與分享只是一個索引,如何變美?應該怎樣美?也不僅僅只停留在「顏值」的表象上。譬如張雨綺在首期節目中提到的「女孩要為自己建立美容基金,要學會投資自己」;如第二期節目中黃聖依提到的自己的「自律」規則:「女孩子一定要對自己負責,要知道現在在做什麼、未來的幾年要做什麼、未來的方向是什麼」;而這些,正是明星以榜樣身份由淺入深地為大眾,特別是年輕群體呈現的真正的「Beauty法則」。
"種草綜藝"層出不窮
為何《Beauty小姐》能上頭?
市面上一直以來都不乏時尚美妝類綜藝,如《女神的新衣》、《美麗俏佳人》等都曾瞄準愛美的年輕女性輸出,但要麼是偏向於遊戲娛樂層面,缺乏深度,對觀眾沒有參考價值;要麼過於注重所謂的「乾貨」而忽略觀眾體驗,讓觀眾對時尚類綜藝留下愛說教的印象。
此外,一些文化類綜藝,如《上新了故宮》所表現出的「種草力」,也曾引起過觀眾的消費熱潮,但觀眾下單更多是為了一種新鮮感,甚至不乏獵奇,大部分還是衝著所謂節目光環,買回即閒置,屬於典型的衝動性消費。
與傳統時尚美妝類綜藝不同的是,《Beauty小姐》更注重產品的實用性。從榜單評選來看,節目所測評的產品來源,不會僅憑明星推薦,也會參照觀眾的想法,產品品類也基本都是大眾的日常所需,觀眾不會有太多的陌生感。
所以,結合明星好物推薦和專家專業測評等多重元素的《Beauty小姐》之所以能獲得觀眾認可,也是因為沒有按照一貫的時尚類綜藝套路,而是站在用戶角度讓用戶理性種草。
其實無論是短視頻、直播,還是綜藝,形式雖然萬變,但觀眾的消費需求恆定,尤其是當消費變得愈加方便快捷的同時,如何能讓觀眾找到自己真正心儀並適合自己的商品,這其中,專業、真實的種草至關重要,既值得買賣雙方重視,也是每個分享類綜藝需要深度思考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