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是如何進行公民教育的

2020-12-15 人民論壇網

【摘要】法國公民教育有著深厚的歷史淵源,它在數百年的曲折發展中不斷完善,在維護其國家制度、培育這一制度所必須的公民方面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法國公民教育以學校為重要場所,以社會參與為重要組成部分,在發展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鮮明的特點。

【關鍵詞】法國  公民教育  社會參與    【中圖分類號】G512    【文獻標識碼】A    

法國倡導「自由、平等、博愛」的國家價值觀,在這一價值觀的指導下,國家對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的公民進行公民教育,希望藉此在複雜多樣的環境中創建一個統一、民主、發達的法國。

法國公民教育藉助學校課程和社會參與來傳播基本的、共同的社會價值觀,通過加強公民對公民權利和義務的認知,培育他們的傳統共和國價值觀、適應法國社會生活和參與民主政治生活的能力。因此,法國公民教育的開展,是為了尋找並構建一個可以容納不同種族、不同宗教信仰公民的共通地帶,使全體法國公民形成相同的身份認知,即對於「法國公民」這一概念的相同認知。簡單說來,法國公民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公民形成端正的行為品格和符合法國國家價值的思想態度、價值觀念,激發公民愛國情感。

學校是法國公民教育的重要場所

在法國,學校是實施公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學校課堂教學和校內活動幾乎佔據了所有在校內開展的公民教育。法國學校公民教育可以分為小學及中學公民教育。

法國小學的公民教育概括起來可分為三個階段,這三個階段的教育內容由淺及深,各自為下一階段的教育工作奠定基礎。第一階段是準備階段。在這一階段內,教師主要幫助學生了解社會生活基本準則和自己學習工作的意義,引導學生形成友愛、尊重、合作、負責的觀念。第二階段為基礎階段。該階段主要通過教師的講授,使學生對法國的基本政治制度進行初步認識,了解國家基本的政治構成,形成祖國統一、民族團結、自由、平等、博愛的價值觀念。第三階段為強化階段。該階段要幫助學生了解法國的國際地位、社會現狀和國家機關的作用,對法國國家價值理念以及自由、權利等詞彙的含義進行介紹和初步探討。

法國中學公民教育分為兩個階段,即初中公民教育與高中公民教育。在法國,初中生主要是在教育者的引導下對法國國家所推崇的價值觀念進行系統學習,這一階段教育的重點是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學習成為公民。法國教育部對初中不同時期公民教育的教學要求進行了規定:初中第一年,要求老師在學生入學時,把學校當做一個社會機構的典型例子介紹給學生,圍繞一些大的基本概念來組織引入,使學生初步接觸「權利」「義務」「平等」等原則,並加以實踐;到了初中第二年,主要是引導學生思考「平等」「團結」「安全」等概念,了解法國為消除不平等而做出的變革,同時通過種族歧視、性別歧視、人道主義援助等現象,理解法國社會團結與博愛的原則;初中第三年的公民教育,是針對能夠體現民主社會價值的概念展開教學;初中第四年,公民教育則更加突出法國自身,讓學生們了解法國在世界上的地位,增加對自己國家的了解,同時加強對學生獨立思考社會問題能力的培養。

到了高中階段,學校通過設置專門的「公民、法律及政治教育」課程,以講授包括法律、歷史、政治制度、社會重大問題等為基礎內容,結合社會實踐,通過多方參與,開展綜合性的公民教育。在法國公民身份教育大綱中,直接規定了高中不同時期的教育內容:第一學年,要求學生能夠從社會生活過渡到公民資格;第二學年,要求學生知曉相關制度,以公民身份參與社會實踐;第三學年,要求學生在當今世界變革中檢驗自身,做合格的法國公民。

社會參與是法國公民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

法國公民教育的社會參與,主要體現在家庭、政府指導機構、非政府組織參與三個方面。

法國教育改革方案中提到,學校教育與家庭教育應互為補充,要有相應的制度對教師與家長之間的關係進行維持。基於這一理念,法國教育部門對學生家長提出了一系列指導性建議。在對孩子的培養上,家長要做到與學校密切配合,尊重孩子的個性,引導孩子了解自身特點、進行自我認知,並通過良好的溝通幫助孩子認識自身情緒、學會換位思考;在對孩子成長的關懷方式上,要幫助孩子緩解壓力、進行傾聽和正確的表達,有計劃地培養孩子自律的能力,以提高問題解決的成功率。

政府指導機構方面,法國公民教育有著與之相匹配的制度。法國《教育指導法案》為各行為主體參與公民教育提供了法律保障。法國的「教育高級委員會」就是以該法案為依據而設立,是統一領導法國公民教育工作和教育參與的主管部門。法國教育政策還規定,法國每所中學都需要自行成立「健康和公民教育委員會」,為學校公民教育規劃、實踐提供指導。這些都給法國公民教育的貫徹落實提供了制度基礎。同時,法國各地區政府通過制定各種公民教育計劃來推動各方合作,將政府、社區、學校、家庭相互連接,形成了一個由學校、家長、社區、社會團體、政府等多方共同組成的、廣泛的公民教育參與體系。

非政府組織方面,為了培育公民與法國發展相契合的意識,法國有許多文化場館及民間團體會組織開展一系列教育實踐活動,為公民教育的實施營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法國公民教育的開展。非政府組織的參與,使法國公民教育在增添了靈活性、綜合性、自主性的同時,也擴大了公民教育的影響範圍。

法國公民教育的特點

第一,管理集中統一。法國公民教育受到法國較為集中的權力體系的影響,形成了一種自上而下、高度統一的教育組織體系,這為法國公民教育效率的提升、影響範圍的擴大提供了條件。依據《教育指導法案》,法國政府設立了統一領導法國公民教育工作和教育參與的「教育高級委員會」。各地區政府也通過制定相應的公民教育計劃,推動形成政府、學校、社會多方參與的教育體系。此外,法國地方教育部門還成立不同的指導小組,如急救訓練指導小組、環境教育指導小組等,指導、配合學校開展公民教育。

第二,圍繞「人」展開。「人權至上」是法國從大革命時期承襲至今的政治口號,可以說是法國公民教育的核心理念之一。在法國,不論是在學校還是在社會參與方面,公民都有充分自治的權利。在學校,在校學生通過選舉的方式選出學生代表,代表全校學生參與校內管理,並及時向學校反映學生訴求,這在無形中灌輸了民主參與思想。在社會參與方面,各種方式的公民教育參與,也都圍繞著公民角色的形成、發揮來展開。這些舉措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法國公民教育「以人為核心」的價值取向。

第三,階段教育模式。法國的公民教育有較為清晰的層級性。在學校公民教育中,從小學到大學都依照法律及法國教育部門的規定,設置了不同的教學目標和與之相配的教學內容。在教育過程中,學校會根據法國公民教育目標、學生的實際情況,設置教學活動。

第四,交互、多樣的參與主體。法國公民教育參與主體的交互性、多樣性,體現在兩個層面:宏觀上,學校與政府、社會之間進行的教育互動。法國教育政策規定,法國每所中學都需要自行成立「健康和公民教育委員會」,為學校公民教育規劃、實踐提供指導;學校成立專門的急救訓練指導小組、環境教育指導小組,開設公民教育課程;不同社會組織也會不定期參與公民教育、實踐。形成了政府指導、學校教育、社會參與的公民教育體系。微觀上,公民教育科目與其他學科之間進行的教學互動。法國學校實行跨學科教學方法和滲透教學法,將公民課與其他學科相聯繫,這些科目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輔助教育的作用。不同參與主體的聯合,使得法國公民教育的影響範圍得以擴大,公民教育被置於整個學習過程和社會背景之下,體現出參與主體交互、多樣的特點。 

(作者單位:中南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

【參考文獻】                                                                  

①趙明玉:《法國公民教育評述》 ,《外國教育研究》,2004年第6期。   

責編/楊鵬峰  孫渴(見習)    美編/王夢雅

聲明:本文為人民論壇雜誌社原創內容,任何單位或個人轉載請回複本微信號獲得授權,轉載時務必標明來源及作者,否則追究法律責任。

相關焦點

  • 道德與公民教育,為何今年成了法國學生的必修課
    在這個秋季新學期,法國的1200多萬名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將面對一門新列入教學大綱的必修課——道德與公民教育。  當然,法國的學生對這門類似於中國「思想品德教育」的課程並不陌生。在法國的教育體系中,道德與公民教育一直有著重要的地位;事實上,法國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開創者。  法國人對於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視始於法國大革命。
  • 法國中小學開設道德與公民教育課
    隨著暑假結束,法國有1200多萬名小學生、初中生和高中生將於本周內返回校園,開啟秋季新學期。在新學期裡,有一門新列入教學大綱的必修課程,那就是道德與公民教育課。  在歷史上的法國教育體系中,公民教育一直有著重要地位。
  • 張夢琦,高萌 | 法國公民與道德教育課程一體化: 理念、框架與實踐路徑
    [6]法國首次將公民教育和道德教育進行結合是在第三共和國時期。20世紀末,法國已將公民與道德教育貫穿於學前至中等教育階段;進入21世紀後,金融危機、移民和社會安定等問題又促使法國政府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總體上,公民道德課程的一體化主要基於以下兩種理念。一是強調學校作為共和國價值教育的載體,應將各學段教育內容融入對學生「共同基礎」的培養。
  • 法國繼續對英國關閉邊境 但允許在英法國公民回國
    (法新社) 海外網12月23日電當地時間22日晚間,法國政府發布一份聲明,宣布與英國邊境繼續關閉,但允許法國公民、歐洲地區國民和常居法國的英國或第三國公民返回法國,政令有效期從12月23日至2021年1月6日,這些乘客入境法國必須持有72小時內的新冠病毒檢測結果陰性證明。
  • 法國護照到底好在哪些方面?教育制度如何?
    按照Henley & Partner的研究結果,法國在國際自由旅行方面名列第6,與愛爾蘭、荷蘭、葡萄牙及瑞典同級。是出行和安全地位保護的超強護照。截至2020年4月,法國公民可持法國護照免事先申請籤證(免籤證、落地籤證及電子籤證)至186個國家及地區進行公務旅行或短期旅遊。
  • 法國近代的教育概況及教育思想
    他們都主張建立國家教育制度 、實行普及教育 ,要求教育世俗化和科學化 。在客觀上指出了法國教育的發展方向和推動了近代法國教育的發展 。1799年,拿破崙建立了法蘭西第一帝國 ,對教育進行改革 ,建立了中央集權領導體制 。
  • 法國中學的哲學教育
    (崇明/圖)在法國,哲學是高中生的必修課和會考的第一門科目,但法國中學哲學教育的目的並非為了造就哲學家,也不是為了讓法國人掌握哲學,而是為了培養公民法國年輕人的成年禮很多年前,在一堂法語作文課上,聽外教談起她在巴黎高師預備班上的哲學作文訓練。她列舉的幾道作文題中,我還記得一道。
  • 法國小學這樣進行品德教育
    ……問題很多,全班討論,說個人見解,然後再由老師做正確引導。豆莎至今轉了兩次學,最後這次是在學期間轉的。為了適應不同的學習計劃和趕上學習進度,豆莎付出很多努力。可對於她來說,如何真正融入班級,被大家接受,找到幾個好朋友是更重要的事,也是更困難的。她很難過。我們在幫助她,我儘量參加學校的活動,也經常和老師交流,可是要真正解決問題還得靠孩子們。
  • 公民社會︱法國社區建設中的地方民主與實踐(下)
    法國在2001年開始引入這一概念,但直到2014年巴黎市政府才開始實施。參與式預算指中央或地方政府每年拿出一定比例的預算交由市民討論制定。居民可以在給出的項目列表中選擇自己認為值得投資的項目,也可以提議新項目建議,政府則根據統計結果對預算進行分配。這種參與式民主能夠讓國家投資真正運用到地方居民需要的項目中,充分體現了合作精神。
  • 外交部就中國公民過境法國戴高樂機場發特別提醒
    中國公民過境法國戴高樂機場特別提醒2008/09/18    近日,多次發生中國公民在法國戴高樂機場過境時被法警方扣留事件。外交部領事司和駐法國使館為此提醒注意以下事項:    一、法國戴高樂機場分為1號、2號、3號機場,中國國際航空公司飛法班機(CA933)停靠在1號機場,法航班機停靠在2號機場。飛非洲和拉丁美洲的部分航班不在戴高樂機場轉機,而是在巴黎南郊的奧利(orly)機場。
  • 中國駐法國大使館提醒在法中國公民關注法國限制出行措施
    中新網巴黎3月17日電 (記者 李洋)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當地時間17日晚提醒在法中國公民關注法國限制出行措施。3月16日晚,法國總統馬克龍就新冠疫情發表全國電視講話,強烈呼籲所有人員「留在家中」,減少出行,減少接觸,並宣布自3月17日中午起實行持續15天的限制出行措施,僅允許必要出行,引入懲罰機制,並宣布關閉申根區邊境30天。目前,法國疫情持續發展,法國政府升級防控舉措,展現出法方阻擊疫情的堅定決心。
  • 法國大學哲學教育的必經之路 ——法國中學哲學教育
    一  法國中學哲學教育是哲學專業教育的重要環節 我於2003 - 2014年在法國裡昂三大哲學系學習哲學,從本科讀到博士,一路走來痛並快樂著,不必累述。「法國大學的哲學教育」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法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我國不同,以哲學專業為例,高等師範學院與大學在教育理念和目的上有極大的差異。
  • 法國大學哲學教育的必經之路——法國中學哲學教育
    一.法國中學哲學教育是哲學專業教育的重要環節我於2003年至2014年在法國裡昂三大哲學系學習哲學,從本科讀到博士,一路走來痛並快樂著,不必累述。「法國大學的哲學教育」是一個很大的課題,法國的高等教育制度和我國不同,以哲學專業為例,高等師範學院與大學在教育理念和目的上有極大的差異。
  • 公民之路:「公民」是如何進入清末民初教科書的?
    讓即使是出門只能見到一望桑田或茫茫群山的農家子弟們亦能以此為門徑認識盧梭、華盛頓、孟德斯鳩、黑格爾、康德等西方啟蒙大家和政治人物;了解風雨雷電的發生,花鳥魚蟲的特性和人體的精妙結構;神遊歐羅巴、亞細亞,亞美利加,曉得美國革命、法國革命、獨立宣言、人權宣言,社會契約論;知道世界是由一國一國組成的,中國只是世界萬國中的一個國家,而非「天朝上國」,進而學生才能被整合進入一套全新的教育結構中去。
  • 中國公民持申根籤證入境法國需帶齊材料
    新華社巴黎9月26日專電(記者應強)記者26日從中國駐法國大使館獲悉,近期內發生多起中國公民持申根籤證在法國機場被邊防警察拒絕入境事件,這其中雖然有語言不通等客觀原因,但主要原因還是入境手續材料不齊全或不合法。
  • 基於積極公民培養的參與式公民教育
    作者馮建軍系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立德樹人協同創新中心教授,博士生導師處於社會轉型期的當代中國,公民教育作為建設和諧社會的重要手段被提上日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參與式公民教育備受歐美國家推崇。那麼,為什麼要實施參與式公民教育?什麼是參與式公民教育?如何開展參與式公民教育?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在借鑑歐美國家公民教育實踐經驗的基礎上認真探討。
  • 儲朝暉‖公民意識教育始於行
    這讓閔老師犯愁了,一時不知如何處理。 閔老師選擇這樣一個切入點培養學生的公民意識是恰到好處的,公民意識教育不只是教一些詞彙和知識,而是要讓學生依據公民的責任和權利行事,在行動中生成意識,在行為中形成規範。每一個學生都參與班級自主管理,並通過選舉的方式選擇自己信得過的同學管理班級事務,不僅能夠培養學生的領導能力和責任心,而且能養成全體同學的責權意識、公民意識。
  • 陳華:嚴復與梁啓超的公民教育思想比較
    [10]但對本民族的「效忠對象」的不同理解,導致在眾多「民族主義」的旗號下隱藏著不同的思想。當時,劉師培、章太炎等革命派分子為了「排滿」革命而通過塑造軒轅黃帝、鄭成功等始祖和民族英雄的符號來進行種族的和血統的國族建構,這類似於德國的「文化民族主義」。而梁啓超致力的是一種國家的和政治的民族主義,這類似於法國的「政治民族主義」,梁啓超把這種較寬容的民族主義稱為「國家主義」。
  • 走近英國的公民教育
    隨著社會的發展,公民教育成為各國高度重視的熱點議題。近年來,英國在開展和落實公民教育的過程中提出了PSHE課程。英國教育部鼓勵學校收集與學生有關的內容,發展其當下與未來生活必要的技能和品質。充分了解英國PSHE課程的特點,借鑑該課程的經驗,可以為我國培養全面發展的人提供一些參考。
  • 「為我的公民建立起對AI的信任」,馬克龍如是定義法國AI政策成功...
    他認為問責和民主將成為歐洲人工智慧(異於美國和中國)的一大特點,如何讓算法透明,如何讓法國的民眾與人工智慧企業之間建立信任,如何能夠讓法國人民擁抱人工智慧的改革而不是被恐懼所阻止,將成為他判斷自己以及他所領導的法國政府成敗的標準。下面為美國《連線》專訪原文,雷鋒網做了不改變原意的編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