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9月20日至21日,2018未來教育論壇暨「一帶一路」沿線實踐教育主題峰會在陝西省西安市開幕。
本次峰會由實踐教育專業機構世紀明德舉辦,全國教育行政部門領導、中小學校長、中小學老師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考察交流團成員悉數參會。本次峰會為期兩天,圍繞「關注新時代教育改革,探索未來教育新生態」、「推進社會實踐教育,助力學校實踐教育」、「發展未來營地教育,提升實踐教育內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區域教育現代化」四個核心議題展開。
會上,「一帶一路」陝西教育代表團王曉勇受邀參會,並發表了題為《世界視野與全人教育的遊學淵源》的主題演講。
演講中,王曉勇從知行合一的哲學解讀啦「全人教育」和遊學之間的淵源,為觀眾梳理了世界全人教育的歷史脈絡。
「『行走』是現代教育高級的理念,在古代行走教育叫遊學,在行政領域行走的做官叫宦遊,在商業領域裡面叫行商,中國古代的各種文化,無論是做官、經商還是教育都靠的是行走。」王曉勇說。
「全人教育的方法,兩個系統,一個叫知,知就叫聞、思、辨,間接的學習就稱為聞,不是直接的經驗,是間接學習書本的知識或者聽老師傳道都屬於聞,但是自己的思考是第二步叫反思,第三步就是你不要光自己想,要跟同道去討論所以叫辨,無論哪種學問,光講知不夠,同時要講行,行第一個字就是修,修就是實踐,就是中國人說的踐行,第三個字就是信,一定要有一個信念,要有志向,第三個就是證,要證明你學到了,證實你真的是到那個境界了,最難的一步就叫證。」
以下為演講實錄: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西安,今天我們講的主題是《世界視野與全人教育的遊學淵源》,全人教育是港臺提出來的教育理念,遊學是中國包括西方都有的一個傳統理念,而世界視野是最後一個落腳點,所以我的副標題是用知行合一的哲學比較論述這樣一個題目。
中國遊學的淵源。中國在春秋戰國之際,諸子周遊列國,在這樣一個國家林立的時代,辦班私塾,這個時候教育是行走的教育,主要是有四個目標,一是觀風問俗,二是遊學博聞,三是推廣理念,四是傳播文化。
西方遊學的淵源。行走的思想,古希臘時期,城邦林立,文化多元,思想包容,荷馬是一位行吟詩人,一邊行走一邊傳誦他的文化,伯拉圖多次訪問敘拉古,想建立他的理想國,最後失敗了,亞里斯多德創立了散步學派,教學方法沒有在學校裡面,一邊行走一邊教學,我們叫做散步學派,中國對應的名詞叫逍遙,所以叫逍遙學派,古希臘大多數的哲學家就是通過遊學的方式傳播思想,以及思考更深的哲學。
「行走」是現代教育高級的理念,在古代行走教育叫遊學,在行政領域行走的做官叫宦遊,在商業領域裡面叫行商,中國古代的各種文化,無論是做官、經商還是教育都靠的是行走。文化的進步更是離不開遊學的作用,文化的進步一般就是繼承、融合、發展,繼承前面有一個批判的繼承,融合的前面有一個比較的融合,發展的前面有一個創新的發展。怎樣才能做到批判、比較和創新,只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在行走中開拓視野,我們最後才能以他的眼光去看自己,這就是行走的一個作用。
今天的哲學是知行合一的哲學,就是在經歷和過程中獲得知識,也就是中國哲學最高的一個概念道,行知結合起來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符合教育的規律,首先是個人的發展,然後是心理、知識、閱讀、閱歷的發展,這些發展最後能夠塑造完整的人格,只有在行走這樣一種方式、經歷、體驗過程中,才能完善人格,達到全人教育。
今天我要講絲綢之路,這個圖就是「一帶一路」,橫貫歐亞的「一帶一路」,這條路上面有很多的文化,看一下這個地圖是一個非常狹長的走廊,絲綢之路是東方和西方文化交融、宗教交融、思想交融的一個走廊,所以在這樣一個走廊裡面,出現了四大古國、八大文明、六大宗教。四大古國基本上都在東方,因為古代東方的概念是以地中海以東為標誌的,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再加上四個文明區,構成了八大文明區,四大文明區就是希伯來、希臘、羅馬、阿拉伯,六大宗教最後也在這條絲綢之路這條線上,分別就是世界三大宗教最顯赫的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再加上比較古老的猶太教、印度教和波斯教,基督教又分成三種,分別是有教會的天主教、沒有教會的新教,還有一個東正教。我們可以看到更細的古絲綢之路,這條道路傳播更多的不是商品,傳播更多的是思想、文化、理念和哲學。
行的哲學,第一個含義叫踐行,第二個含義叫旅行,踐行就是對知識的落實和完成,強調的是破萬卷書,旅行指的是對文化的吸收和包容,行萬裡路,最後我們構成了一個譜系,文化、知識、大學和全人教育之間到底什麼關係,八個文明區,有那樣多不同的文化,文化為什麼不同?關鍵在於知識體系的不同,我們又說一下哪一種文化是絕對主流、強勢的,沒有,所有的文化都有缺陷,也各有優長,文化之間既存在競爭關係,同時存在融合關係。
大學是各大文化融合的結果,它傳播的不是某一個單一的價值觀、單一的知識體系,它傳播的是最完整的知識,所以今天我們臺灣地區、香港地區、海外強調的全人教育,主要就是在強調全人教育離不開完整的知識,離不開完備的文化,只有通過踐行+旅行我們才能完成一個大學,所以遊學是非常必要的,世界上各個國家的大學包括中小學都有所謂的遊學活動。
大學起源於中世紀時期的西方宗教經院,主要是在12、13世紀的歐洲中世紀裡面出現大學,我們這裡面有一個疑問,中國雖然沒有大學這樣的名稱,中國古代卻有高等教育,中國漢朝的漢學、唐朝的國子監都是高等教育,古埃及、古印度、古波斯、古中國都有高等教育的模式,但是為什麼沒有形成大學?而古希臘、古羅馬、拜佔廷王國、阿拉伯國家建立了較完善和發達的高等教育體制,為什麼沒有出現大學?所謂的大學一定要建立一個非常完善知識體系,能夠包容各種文化才能形成大學。
為什麼近現代大學的興起偏偏出現在歐洲中世紀或者出現在中世紀的歐洲?有句話叫百年樹人,但是歐洲的大學教育不是百年樹人,是300年樹人,歐洲的大學發展了300年,最後推動了三大革命,分別是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只有經過300年的努力,一個成熟的大學才能建構,中國最早的一所大學距離現在不過100多年,中國第一所大學就是天津大學,第二所大學就是南洋工學,就是後來的交通大學西安部分叫西安交大,像北大反而是第三所大學,把北大再往前推一點點,從當時的翻譯外國書籍開始也不過100多年,而西方的大學經歷了300多年的發展,所以300多年以後它成熟了,距離現在更久了,所以西方的大學有的時候中國正是兩宋,最後西方的文化經過兩次大融合,第一次融合三種文化,分別是古希臘、古羅馬、希伯來,第二次融合就是從公元10世紀到公元13世紀,出現了歐洲文化、猶太文化、伊斯蘭文化的第二次大融合,經過兩次大融合以後,歐洲真正的崛起了,終於從一個世界上沒有佔優勢的地區變成強勢地區。
我們中國也在融合,中國和印度融合,在隋朝出現印度佛教中國化,出現禪宗、華嚴宗,但是並沒有改變中國,並沒有出現大學,我們中國在宋朝的時候出現了一個非常厲害的一個民辦的大學的一個模式,不能算大學,只能算準大學,叫書院,今天我們湖南有著名的嶽麓書院,我們西安有一個書院門,書院門裡面有一個關中書院,那個是我們關中儒學的一個聖地。中國和印度的多次融合都沒有構成大學的產生,到底為什麼呢?
西方經過兩次大融合之後出現了大學,整個西方建構了一套最深刻的理論基礎,最完備的知識體系,西方的大學首先要學的就是小邏輯理則學,大邏輯知識論,本體論形上學,有了形上學的基礎去指導人生叫倫理學,也可以上升為價值哲學,比如說美學、藝術等等,也可以用來做實用、管理、政治、科學叫實用哲學,最後這一套體系構成了一套哲學原理就叫哲學概論,最終他們還是把人類的知識拔到了最高的存在,當時他們把這門學問稱為神學,有這八門課做基礎,西方無論是文科、理科都有基礎,最後人性、人格是完善的,知識是完備的,創造力是最強的。
中國現在缺少這樣系統的知識,非常的零亂和碎片化,所以光西方形上學的體系裡面就包括三知:知天、知人、知物,分別是存在論,研究這個存在,清華大學除了兩本很厚的書就叫《存在》,特殊形上學研究宇宙的存在,研究心靈的存在,叫理性心理學,現在我們中國的大學教育和中小學教育裡面缺少心理學的一個塑造,因為事關教育的叫發展心理學或者叫個體心理學,最高還有一個自然神學,就是我們西方宗教的一種哲學化和科學化。所以全人教育就是我們對萬事萬物之根據的一個知。
全人教育的方法,兩個系統,一個叫知,知就叫聞、思、辨,間接的學習就稱為聞,不是直接的經驗,是間接學習書本的知識或者聽老師傳道都屬於聞,但是自己的思考是第二步叫反思,第三步就是你不要光自己想,要跟同道去討論所以叫辨,無論哪種學問,光講知不夠,同時要講行,行第一個字就是修,修就是實踐,就是中國人說的踐行,第三個字就是信,一定要有一個信念,要有志向,第三個就是證,要證明你學到了,證實你真的是到那個境界了,最難的一步就叫正。
所以知依靠的是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行依靠的是完整的機制體系,西方的修飾特別厲害,他們有傳統的三種實踐的辦法,貧窮、貞潔、服從,貧窮是放下物質的誘惑,貞潔是放下情慾的誘惑,服從就是放下自我,西方在男女方面好象更加開放,他們真的是能放下情慾,而且西方人看起來那麼發達,他們還能放下自我,只有放下物慾、情慾和自我,一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全人教育的內容有七個字,這剛好一個哲學構建起來的七個字,我們人類大概有這樣的一些內心、感覺、情感、理性、意志、悟性和信念,感覺讓我們接觸具體的事物,產生經驗意識,樂或苦,人稍微有點高級的內心就叫情感,能產生審美意識,昨天我們看到霸座的一個女性,這個姑娘是一個董事長,長的很漂亮,我們看到一種醜陋,第三個是理性的體系,就是哲學,哲學是用來判斷真的和假的,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要求更高了。意志構建了一個倫理體系,問的是善和惡,悟性產生了批判意識,產生是或非,最後信念產生這種宗教信仰的意識,叫聖與凡。
樂與苦我選樂,美與醜我選美,真和假我選真,善和惡我選善,是和非我選擇是,聖和凡我選擇聖,從具體到全體就是感官到心靈,從外在到在就是經驗到思維,從思想到行動就是理性到意志,從否定到肯定就是懷疑到信仰。選擇後者的理由在於生命的提升,即是愛,愛是全體、愛是內在,愛是行動,愛是肯定,愛是絕對,這就是全人教育當中對愛的塑造。
大學為人生、為社會、為學術的發展不斷的鋪路,最後德國把法國的理性主義和英國的經驗主義融合在一起變成了德國的觀念論,代表的人物就是康德和黑格爾,所以大學教育對我們中小學教育應該有一個影響,大學裡面的學院的設置一定要符合知識的結構,產生一種偉大的人就叫大人,社會科學學院現在中國沒有,但是我們中國有社會科學院,我的單位就是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就是這樣一個機構,它處理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自然科學院就是我們說的中國科學院、地方科學院,它處理的是人和自然關係,醫學院處理的是人和肉體的關係,但是西方還有一個神學院,處理的是人和神的關係。
王陽明《傳習錄》,大學應該配的是大人,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日本最喜歡兩個哲學家朱熹和王陽明,中國雖然有康梁維新運動,但是我們自己沒有把自己的傳承下來,所以我們要多學習,走自己的絲綢之路,把西方的文明引進到我們中國,讓中國發展得更快一些。
中國的大學最重要的一個建構就是要建構人文學院,大學一般有三個大的學院,人文學院、社會學院、自然學院,就是大的分科,中國上古有三部經典,分別對應人類的知識、情感、意志,對應的就是文史哲,文學對應情,歷史對應自由意志的選擇,哲學對應的是知,對於文學的中國具有淵源性的一本書就叫《詩經》,對應歷史的書就叫《書經》,對應哲學的就是《易經》。
我把前面的鋪墊完了,下來跟大家說一些輕鬆的,中國現代理解的全人育人非常片面,姚明代表高,馬雲代表富,貝克漢姆代表帥,但是大家知道現在我們要靠這樣一個方向去塑造小孩子的話,塑造學生的話,一定會扭曲他們,今天我看了福建莆田一個小學老師在炫耀一個家長介紹自己認識多少人、自己有多少關係,非常的可恥,現在學校主動問學生要學什麼,家庭出身的資料,你的父親、母親做什麼官,家長也非常配合,把所有的社會關係透露給老師,這種交易、這種出賣真正對靈魂的一種褻瀆,所以中國的教育完全是扭曲了。但是我們看這三個人做小孩的時候非常可愛,小姚明、小馬雲、小貝克漢姆,中國有一句話叫我生之初尚無為,我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就應該平等對待每一個靈魂,因為我們看到每一個孩子他們沒有家庭背景,沒有家裡面的窮和富,只有平等的靈魂。
我們很多人身體非常健全,心靈反而是殘缺的,所以道家的教育觀不能忽略,所以古希臘蘇格拉底提供了一個最有名的評價就是知道自己最無知,才是最智慧的人,最後做了一個調查,所有的人都認為自己聰明,唯獨他自己看到了自己的無知,只有無知才是知識的起點,這是教育的起點。
西方最有名的哲學家康德的三句話,他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人能夠知道什麼,實踐理性批判,人應該做什麼,判斷力批判,人期望什麼,最後康德批了三個字始終是西方和中國教育核心理念的三個字,「真善美」,人能夠知道什麼是真,人應該做什麼是善,人期望什麼是美,教育一定要指向理想,而不是只是為了急功近利。
全人教育,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他說:「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梁。」美育的目標既不是汲汲外求的現實人生,也不是尋根問底的哲思人生,而是入乎其內、超然其外的藝術人生,藝術人生能夠創造出人生境界。教育要達到一個讓人不斷成為合格的人,還要讓他能夠充分的進入到一個高尚的高超的高妙的人生境界。
詩歌既不是我能,也不是我應該,也不是我期待,詩歌直指理想,面向未來,我能是先天的,我應該是當下的,我期望是未來的,那麼理性的存在是先天的,道德的存在是當下的,生命的存在是未來的。但是我們人的存在時間非常有限,我們不可能無限的活下去,所以海德格爾寫了四個字「向死而在。屈原恰好跟海德格爾的觀點是一樣的,海德格爾有一句名言是「詩意的棲居」,而屈原說「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屈原的《楚辭》裡面有三種是中國文化裡面忽略的三種價值觀,恰好是西方提倡的,是我們中國自己的一個先輩提供的一個理念就叫自由、獨立、卓越。屈原他不是一個長人,他也不是眾人,不是一個普通人,他是一個獨立不群的人。屈原最後卻成了一個悲劇,恰好說明中國的教育沒有辦法管那個事情,一個人如果要是特別的追求真善美的話,可能就被這個社會拋棄了,這恰好是我們現在教育界要反思和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所以獨立的代價就是與眾人對抗。在屈原的悲劇的背後,我們依然看到了一種偉大、個性及人格,所以中國屈原的詩歌它不是語言,不是思想,它是一種創造,它是對人本真生命方式的一種肯定。
西方有一個為哲學殉身的蘇格拉底,中國有一個為高潔而殉身的屈原,為真理殉身的是哲學家,為道德而殉身的是倫理學家,為理想而殉身的是詩人,屈原屬於第三種,是真正的貴族,因高潔而生,為高潔而死。高貴的出身,高潔的癖好,卓絕的地位,卓越的理想,失意的人生,失落的仕途,悲劇的愛情,悲壯的結局。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