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勇:世界視野與全人教育的遊學淵源

2020-12-14 中國網教育

2018年9月20日至21日,2018未來教育論壇暨「一帶一路」沿線實踐教育主題峰會在陝西省西安市開幕。

本次峰會由實踐教育專業機構世紀明德舉辦,全國教育行政部門領導、中小學校長、中小學老師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教育考察交流團成員悉數參會。本次峰會為期兩天,圍繞「關注新時代教育改革,探索未來教育新生態」、「推進社會實踐教育,助力學校實踐教育」、「發展未來營地教育,提升實踐教育內涵」、「踐行『一帶一路』倡議,促進區域教育現代化」四個核心議題展開。

會上,「一帶一路」陝西教育代表團王曉勇受邀參會,並發表了題為《世界視野與全人教育的遊學淵源》的主題演講。

演講中,王曉勇從知行合一的哲學解讀啦「全人教育」和遊學之間的淵源,為觀眾梳理了世界全人教育的歷史脈絡。

「『行走』是現代教育高級的理念,在古代行走教育叫遊學,在行政領域行走的做官叫宦遊,在商業領域裡面叫行商,中國古代的各種文化,無論是做官、經商還是教育都靠的是行走。」王曉勇說。

「全人教育的方法,兩個系統,一個叫知,知就叫聞、思、辨,間接的學習就稱為聞,不是直接的經驗,是間接學習書本的知識或者聽老師傳道都屬於聞,但是自己的思考是第二步叫反思,第三步就是你不要光自己想,要跟同道去討論所以叫辨,無論哪種學問,光講知不夠,同時要講行,行第一個字就是修,修就是實踐,就是中國人說的踐行,第三個字就是信,一定要有一個信念,要有志向,第三個就是證,要證明你學到了,證實你真的是到那個境界了,最難的一步就叫證。」

以下為演講實錄:

大家好!歡迎大家來到西安,今天我們講的主題是《世界視野與全人教育的遊學淵源》,全人教育是港臺提出來的教育理念,遊學是中國包括西方都有的一個傳統理念,而世界視野是最後一個落腳點,所以我的副標題是用知行合一的哲學比較論述這樣一個題目。

中國遊學的淵源。中國在春秋戰國之際,諸子周遊列國,在這樣一個國家林立的時代,辦班私塾,這個時候教育是行走的教育,主要是有四個目標,一是觀風問俗,二是遊學博聞,三是推廣理念,四是傳播文化。

西方遊學的淵源。行走的思想,古希臘時期,城邦林立,文化多元,思想包容,荷馬是一位行吟詩人,一邊行走一邊傳誦他的文化,伯拉圖多次訪問敘拉古,想建立他的理想國,最後失敗了,亞里斯多德創立了散步學派,教學方法沒有在學校裡面,一邊行走一邊教學,我們叫做散步學派,中國對應的名詞叫逍遙,所以叫逍遙學派,古希臘大多數的哲學家就是通過遊學的方式傳播思想,以及思考更深的哲學。

「行走」是現代教育高級的理念,在古代行走教育叫遊學,在行政領域行走的做官叫宦遊,在商業領域裡面叫行商,中國古代的各種文化,無論是做官、經商還是教育都靠的是行走。文化的進步更是離不開遊學的作用,文化的進步一般就是繼承、融合、發展,繼承前面有一個批判的繼承,融合的前面有一個比較的融合,發展的前面有一個創新的發展。怎樣才能做到批判、比較和創新,只有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只有在行走中開拓視野,我們最後才能以他的眼光去看自己,這就是行走的一個作用。

今天的哲學是知行合一的哲學,就是在經歷和過程中獲得知識,也就是中國哲學最高的一個概念道,行知結合起來符合事物發展的規律、符合教育的規律,首先是個人的發展,然後是心理、知識、閱讀、閱歷的發展,這些發展最後能夠塑造完整的人格,只有在行走這樣一種方式、經歷、體驗過程中,才能完善人格,達到全人教育。

今天我要講絲綢之路,這個圖就是「一帶一路」,橫貫歐亞的「一帶一路」,這條路上面有很多的文化,看一下這個地圖是一個非常狹長的走廊,絲綢之路是東方和西方文化交融、宗教交融、思想交融的一個走廊,所以在這樣一個走廊裡面,出現了四大古國、八大文明、六大宗教。四大古國基本上都在東方,因為古代東方的概念是以地中海以東為標誌的,埃及、巴比倫、印度、中國,再加上四個文明區,構成了八大文明區,四大文明區就是希伯來、希臘、羅馬、阿拉伯,六大宗教最後也在這條絲綢之路這條線上,分別就是世界三大宗教最顯赫的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再加上比較古老的猶太教、印度教和波斯教,基督教又分成三種,分別是有教會的天主教、沒有教會的新教,還有一個東正教。我們可以看到更細的古絲綢之路,這條道路傳播更多的不是商品,傳播更多的是思想、文化、理念和哲學。

行的哲學,第一個含義叫踐行,第二個含義叫旅行,踐行就是對知識的落實和完成,強調的是破萬卷書,旅行指的是對文化的吸收和包容,行萬裡路,最後我們構成了一個譜系,文化、知識、大學和全人教育之間到底什麼關係,八個文明區,有那樣多不同的文化,文化為什麼不同?關鍵在於知識體系的不同,我們又說一下哪一種文化是絕對主流、強勢的,沒有,所有的文化都有缺陷,也各有優長,文化之間既存在競爭關係,同時存在融合關係。

大學是各大文化融合的結果,它傳播的不是某一個單一的價值觀、單一的知識體系,它傳播的是最完整的知識,所以今天我們臺灣地區、香港地區、海外強調的全人教育,主要就是在強調全人教育離不開完整的知識,離不開完備的文化,只有通過踐行+旅行我們才能完成一個大學,所以遊學是非常必要的,世界上各個國家的大學包括中小學都有所謂的遊學活動。

大學起源於中世紀時期的西方宗教經院,主要是在12、13世紀的歐洲中世紀裡面出現大學,我們這裡面有一個疑問,中國雖然沒有大學這樣的名稱,中國古代卻有高等教育,中國漢朝的漢學、唐朝的國子監都是高等教育,古埃及、古印度、古波斯、古中國都有高等教育的模式,但是為什麼沒有形成大學?而古希臘、古羅馬、拜佔廷王國、阿拉伯國家建立了較完善和發達的高等教育體制,為什麼沒有出現大學?所謂的大學一定要建立一個非常完善知識體系,能夠包容各種文化才能形成大學。

為什麼近現代大學的興起偏偏出現在歐洲中世紀或者出現在中世紀的歐洲?有句話叫百年樹人,但是歐洲的大學教育不是百年樹人,是300年樹人,歐洲的大學發展了300年,最後推動了三大革命,分別是文藝復興、啟蒙運動和工業革命,只有經過300年的努力,一個成熟的大學才能建構,中國最早的一所大學距離現在不過100多年,中國第一所大學就是天津大學,第二所大學就是南洋工學,就是後來的交通大學西安部分叫西安交大,像北大反而是第三所大學,把北大再往前推一點點,從當時的翻譯外國書籍開始也不過100多年,而西方的大學經歷了300多年的發展,所以300多年以後它成熟了,距離現在更久了,所以西方的大學有的時候中國正是兩宋,最後西方的文化經過兩次大融合,第一次融合三種文化,分別是古希臘、古羅馬、希伯來,第二次融合就是從公元10世紀到公元13世紀,出現了歐洲文化、猶太文化、伊斯蘭文化的第二次大融合,經過兩次大融合以後,歐洲真正的崛起了,終於從一個世界上沒有佔優勢的地區變成強勢地區。

我們中國也在融合,中國和印度融合,在隋朝出現印度佛教中國化,出現禪宗、華嚴宗,但是並沒有改變中國,並沒有出現大學,我們中國在宋朝的時候出現了一個非常厲害的一個民辦的大學的一個模式,不能算大學,只能算準大學,叫書院,今天我們湖南有著名的嶽麓書院,我們西安有一個書院門,書院門裡面有一個關中書院,那個是我們關中儒學的一個聖地。中國和印度的多次融合都沒有構成大學的產生,到底為什麼呢?

西方經過兩次大融合之後出現了大學,整個西方建構了一套最深刻的理論基礎,最完備的知識體系,西方的大學首先要學的就是小邏輯理則學,大邏輯知識論,本體論形上學,有了形上學的基礎去指導人生叫倫理學,也可以上升為價值哲學,比如說美學、藝術等等,也可以用來做實用、管理、政治、科學叫實用哲學,最後這一套體系構成了一套哲學原理就叫哲學概論,最終他們還是把人類的知識拔到了最高的存在,當時他們把這門學問稱為神學,有這八門課做基礎,西方無論是文科、理科都有基礎,最後人性、人格是完善的,知識是完備的,創造力是最強的。

中國現在缺少這樣系統的知識,非常的零亂和碎片化,所以光西方形上學的體系裡面就包括三知:知天、知人、知物,分別是存在論,研究這個存在,清華大學除了兩本很厚的書就叫《存在》,特殊形上學研究宇宙的存在,研究心靈的存在,叫理性心理學,現在我們中國的大學教育和中小學教育裡面缺少心理學的一個塑造,因為事關教育的叫發展心理學或者叫個體心理學,最高還有一個自然神學,就是我們西方宗教的一種哲學化和科學化。所以全人教育就是我們對萬事萬物之根據的一個知。

全人教育的方法,兩個系統,一個叫知,知就叫聞、思、辨,間接的學習就稱為聞,不是直接的經驗,是間接學習書本的知識或者聽老師傳道都屬於聞,但是自己的思考是第二步叫反思,第三步就是你不要光自己想,要跟同道去討論所以叫辨,無論哪種學問,光講知不夠,同時要講行,行第一個字就是修,修就是實踐,就是中國人說的踐行,第三個字就是信,一定要有一個信念,要有志向,第三個就是證,要證明你學到了,證實你真的是到那個境界了,最難的一步就叫正。

所以知依靠的是一套完整的知識體系,行依靠的是完整的機制體系,西方的修飾特別厲害,他們有傳統的三種實踐的辦法,貧窮、貞潔、服從,貧窮是放下物質的誘惑,貞潔是放下情慾的誘惑,服從就是放下自我,西方在男女方面好象更加開放,他們真的是能放下情慾,而且西方人看起來那麼發達,他們還能放下自我,只有放下物慾、情慾和自我,一個人的人格才能得到全面提升。

全人教育的內容有七個字,這剛好一個哲學構建起來的七個字,我們人類大概有這樣的一些內心、感覺、情感、理性、意志、悟性和信念,感覺讓我們接觸具體的事物,產生經驗意識,樂或苦,人稍微有點高級的內心就叫情感,能產生審美意識,昨天我們看到霸座的一個女性,這個姑娘是一個董事長,長的很漂亮,我們看到一種醜陋,第三個是理性的體系,就是哲學,哲學是用來判斷真的和假的,哪些是真的,哪些是假的,要求更高了。意志構建了一個倫理體系,問的是善和惡,悟性產生了批判意識,產生是或非,最後信念產生這種宗教信仰的意識,叫聖與凡。

樂與苦我選樂,美與醜我選美,真和假我選真,善和惡我選善,是和非我選擇是,聖和凡我選擇聖,從具體到全體就是感官到心靈,從外在到在就是經驗到思維,從思想到行動就是理性到意志,從否定到肯定就是懷疑到信仰。選擇後者的理由在於生命的提升,即是愛,愛是全體、愛是內在,愛是行動,愛是肯定,愛是絕對,這就是全人教育當中對愛的塑造。

大學為人生、為社會、為學術的發展不斷的鋪路,最後德國把法國的理性主義和英國的經驗主義融合在一起變成了德國的觀念論,代表的人物就是康德和黑格爾,所以大學教育對我們中小學教育應該有一個影響,大學裡面的學院的設置一定要符合知識的結構,產生一種偉大的人就叫大人,社會科學學院現在中國沒有,但是我們中國有社會科學院,我的單位就是陝西省社會科學院,就是這樣一個機構,它處理的是人和人之間的關係。自然科學院就是我們說的中國科學院、地方科學院,它處理的是人和自然關係,醫學院處理的是人和肉體的關係,但是西方還有一個神學院,處理的是人和神的關係。

王陽明《傳習錄》,大學應該配的是大人,大人者以天地萬物為一體者也,其視天下猶一家,中國猶一人。日本最喜歡兩個哲學家朱熹和王陽明,中國雖然有康梁維新運動,但是我們自己沒有把自己的傳承下來,所以我們要多學習,走自己的絲綢之路,把西方的文明引進到我們中國,讓中國發展得更快一些。

中國的大學最重要的一個建構就是要建構人文學院,大學一般有三個大的學院,人文學院、社會學院、自然學院,就是大的分科,中國上古有三部經典,分別對應人類的知識、情感、意志,對應的就是文史哲,文學對應情,歷史對應自由意志的選擇,哲學對應的是知,對於文學的中國具有淵源性的一本書就叫《詩經》,對應歷史的書就叫《書經》,對應哲學的就是《易經》。

我把前面的鋪墊完了,下來跟大家說一些輕鬆的,中國現代理解的全人育人非常片面,姚明代表高,馬雲代表富,貝克漢姆代表帥,但是大家知道現在我們要靠這樣一個方向去塑造小孩子的話,塑造學生的話,一定會扭曲他們,今天我看了福建莆田一個小學老師在炫耀一個家長介紹自己認識多少人、自己有多少關係,非常的可恥,現在學校主動問學生要學什麼,家庭出身的資料,你的父親、母親做什麼官,家長也非常配合,把所有的社會關係透露給老師,這種交易、這種出賣真正對靈魂的一種褻瀆,所以中國的教育完全是扭曲了。但是我們看這三個人做小孩的時候非常可愛,小姚明、小馬雲、小貝克漢姆,中國有一句話叫我生之初尚無為,我們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我們就應該平等對待每一個靈魂,因為我們看到每一個孩子他們沒有家庭背景,沒有家裡面的窮和富,只有平等的靈魂。

我們很多人身體非常健全,心靈反而是殘缺的,所以道家的教育觀不能忽略,所以古希臘蘇格拉底提供了一個最有名的評價就是知道自己最無知,才是最智慧的人,最後做了一個調查,所有的人都認為自己聰明,唯獨他自己看到了自己的無知,只有無知才是知識的起點,這是教育的起點。

西方最有名的哲學家康德的三句話,他的三大批判,純粹理性批判,人能夠知道什麼,實踐理性批判,人應該做什麼,判斷力批判,人期望什麼,最後康德批了三個字始終是西方和中國教育核心理念的三個字,「真善美」,人能夠知道什麼是真,人應該做什麼是善,人期望什麼是美,教育一定要指向理想,而不是只是為了急功近利。

全人教育,北大校長蔡元培先生提倡美育,他說:「美感者,合美麗與尊嚴而言之,介乎現象世界與實體世界之間,而為津梁。」美育的目標既不是汲汲外求的現實人生,也不是尋根問底的哲思人生,而是入乎其內、超然其外的藝術人生,藝術人生能夠創造出人生境界。教育要達到一個讓人不斷成為合格的人,還要讓他能夠充分的進入到一個高尚的高超的高妙的人生境界。

詩歌既不是我能,也不是我應該,也不是我期待,詩歌直指理想,面向未來,我能是先天的,我應該是當下的,我期望是未來的,那麼理性的存在是先天的,道德的存在是當下的,生命的存在是未來的。但是我們人的存在時間非常有限,我們不可能無限的活下去,所以海德格爾寫了四個字「向死而在。屈原恰好跟海德格爾的觀點是一樣的,海德格爾有一句名言是「詩意的棲居」,而屈原說「老冉冉其將至兮,恐修名之不立。」

屈原的《楚辭》裡面有三種是中國文化裡面忽略的三種價值觀,恰好是西方提倡的,是我們中國自己的一個先輩提供的一個理念就叫自由、獨立、卓越。屈原他不是一個長人,他也不是眾人,不是一個普通人,他是一個獨立不群的人。屈原最後卻成了一個悲劇,恰好說明中國的教育沒有辦法管那個事情,一個人如果要是特別的追求真善美的話,可能就被這個社會拋棄了,這恰好是我們現在教育界要反思和亟待解決的一個問題,所以獨立的代價就是與眾人對抗。在屈原的悲劇的背後,我們依然看到了一種偉大、個性及人格,所以中國屈原的詩歌它不是語言,不是思想,它是一種創造,它是對人本真生命方式的一種肯定。

西方有一個為哲學殉身的蘇格拉底,中國有一個為高潔而殉身的屈原,為真理殉身的是哲學家,為道德而殉身的是倫理學家,為理想而殉身的是詩人,屈原屬於第三種,是真正的貴族,因高潔而生,為高潔而死。高貴的出身,高潔的癖好,卓絕的地位,卓越的理想,失意的人生,失落的仕途,悲劇的愛情,悲壯的結局。

謝謝大家!

相關焦點

  • 臺灣師生到溫江萬春市民遊學體驗基地遊學
    臺灣師生到溫江萬春市民遊學體驗基地遊學  國際在線四川頻道報導(劉世光):4月19日下午,成都市溫江區萬春鎮市民遊學體驗中心迎來了一批特殊的客人,他們是來自臺灣苗慄縣山腳國小的21位小學生及帶隊教師臺灣師生到溫江萬春市民遊學體驗基地遊學
  • 美國STEAM國際選修課堂:解碼美國夢,濡染精英教育
    知乎有一位網友解讀說:「STEAM的教育核心是多學科的綜合學習。與傳統教育根本區別在於,它不再是分科學習,各個學科之間也不再是孤立、缺乏聯繫的。」STEAM教育採用項目式教學法,讓孩子們從實際問題出發,調查討論,動手探索,綜合學習各個學科的知識,並整合應用,提交解決方案。
  • 2021年不一樣遊學教育旅行冬令營
    這是體驗式教育遊學夏令營,以遊學近20年來為全國最好的學校師生提供的教育旅行服務項目產品理念和專業服務經驗,為國內、省內和州內有條件的孩子、家庭或學校提供定製化服務。      主題是教育旅行服務,以彌補學校教育,家庭教育,成長教育和社會教育的不足和缺失。我們項目產品不是一般旅行社和俱樂部組織的傳統活動,歡迎了解和認真甄別。     我們是國內這個領域的開拓者、踐行者和引領者,客戶和學員遍及國內外,客戶主要源於全國教育發達地區優秀子和重視國際教育的家庭和學校。歡迎對此感興趣的孩子和家庭選擇合作。
  • 北京吉利大學林一鳴院長暢談遊學教育
    北京吉利大學旅遊學院林一鳴院長做客人民網教育頻道,暢談遊學教育模式對於培養學生的重要性,他表示:遊學教育可以開拓學生眼界、拓展學生思維,形成多元文化價值觀。  林一鳴從自己在酒店工作18年的經驗中總結出:不管是港資企業也好,外資企業也好,都要求酒店管理和旅遊管理學生必須具備非常強的實戰能力和很強的管理能力。
  • 寒假開啟 英孚教育海外遊學留學提供遊學秘訣
    (EF英孚教育海外遊學留學,2018年1月29日)寒假大幕已經開啟,海外遊學成為很多學生的假期選擇。無論你是短期遊學或者長期出國留學,到了國外一定會遇到文化衝擊或是意想不到的事情。不用擔心!參考以下EF英孚教育海外遊學留學為你提供的小秘訣,問題全都迎刃而解。
  • 【教育】孩子為什麼要遊學?這是我見過的最好的回答!
    (愛思國際教育2016暢遊英國夏令營)還有一個不得不提的問題就是寄宿家庭。大多數家長對於寄宿家庭抱有良好的期望,覺得在全英文的家庭環境裡孩子的口語會有大幅度提升。然而,這真的只能是一種期望。所謂: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授人以漁不如授人以欲。再比如,孩子提前學習問路相關的英語表達,遊覽大英博物館時通過詢問工作人員找到指定文物,並畫出尋寶地圖,這更是在應用中學習英語,孩子的體驗和學習效果自然不用多說,重點是再一次讓孩子明白他可以用英語解決實際問題!
  • 論道·遊學教育是中國教育的基因
    我們從小就最熟悉的一句話叫做「讀萬卷書,行萬裡路」,中國古人就提倡讓孩子們走出去,去行萬裡路的這種行的教育,比如說詩聖杜甫、詩仙李白,他們正是因為行萬裡路,所以才創作出了這麼多不朽的詩句,在古代教育當中,行是不是就是非常重要的教育部分呢?
  • 紫荊花開莊校情,香江遊學實校悅——記我校師生代表赴香港保良局莊啟程小學遊學
    筆友的熱情好客、以禮待人以及香港多語言教育、全英文課堂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蔡昭琦——我眼中的香港是一個充滿活力的現代化都市,它的教學方式同樣是靈活有趣的。在熱烈又靈動的課堂中,莊校學子用戲劇的方式呈現出美食的淵源、製作方法和口感,整個過程詼諧有趣,課堂氣氛非常活躍,現在回想起來,我還是忍俊不禁。
  • 「性價比超高英語遊學」斐濟遊學和菲律賓遊學的差異?
    斐濟遊學雖不如菲律賓遊學那麼有名氣,但是與菲律賓遊學一樣,價格很實惠,因為漂亮的島嶼眾多,受到很多計劃英語遊學者的青睞。光考慮這個優點,您似乎會覺得斐濟遊學與菲律賓遊學很相似吧。那麼,斐濟遊學與菲律賓遊學,到底哪個更具有性價比呢?相信有很多人對此很關心。特別對於大學生來說,學習周期以及學習經費有限,這是大多數人最關心的問題。
  • 2016新東方全球營地&國際遊學教育峰會召開在即
    新東方國際遊學所有教育工作者一直努力致力於拓展更好的遊學方式,堅守教育工作者的遊學初心,助力國際冬夏令營孩子們的快樂、安全、成長。   新東方國際遊學帶領超過10萬名學生跟隨新東方老師前往美國、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40多個國家和地區,參加8類不同主題的遊學線路。在遊學期間,新東方專業帶團導師不僅對學生進行24小時全程監護,同時從遊學知識等多方面對學生進行引導。
  • 希朗英語:紐西蘭遊學課程 ,讓孩子體驗不一樣的國際教育
    提到遊學,每一個人都不陌生,就是以一種「遊」和「學」相互融合的形式,讓孩子們能更好地提高他們綜合運用英語的能力,尤其是聽和說的能力。同時,通過開放式的教學形式,以真實的語言環境為指導,激發孩子的學習興趣,讓孩子們感受世界,收穫成長。
  • 「冰芬·綻放」芬蘭教育遊學項目官方發布會於京舉辦
    冬奧蓄勢,冰芬綻放,2019年9月17日,「芬蘭教育遊學項目」官方發布會在芬蘭駐華大使官邸舉行,正式推出「行知芬蘭」、「冰芬體育」、「PopUp School在中國」三大系列芬蘭教育遊學主題產品,將芬蘭先進的教育理念帶入中國,為中國青少年提供「體育+教育+旅遊」的創新性短期教育模式
  • 劉冷琴:蒙臺梭利思想淵源與教育教學原理
    劉冷琴老師幾年來多次赴美國、義大利、日本、澳大利亞等國與國際蒙臺梭利教育專家研討,不斷實踐應用蒙臺梭利教育,並與中國幼兒教育相結合,在蒙臺梭利教育的研究與發展以及本土化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     劉冷琴老師對蒙氏精闢的見解,對中國文化的詮釋,對人類的博大愛,深受大家的讚譽。
  • 遊學,孩子的第三種教育
    遊學不是看風景,是去深入地認識世界,去體驗不同的文化,與觀察我們的同齡人。這個過程中,重新審視自己。小編提示您,新時代信託為孩子們隆重推出——新時代信託·啟航2號青少年海外遊學消費信託,這款遊學消費信託不僅全免課程費,而且在為孩子們提供遊學的消費權益後,還可為您帶來不菲的資金收益。詳情點擊「閱讀原文」
  • 重新定義遊學——李一格通識教育論壇演講
    自治讓人建立社區意識,勞作讓人抱有貢獻精神,身處自然的獨立與孤獨更是修行的良方。世界上也有一些深泉這樣「牧歌」式的大學,為了達成個體的純粹和品格,抽離現實而實行通識教育。聖約翰,深泉,和密涅瓦,仔細看來,它們都不是大而全的教育體系,而是堅守獨特的教育模式,形成一個系統去深挖一種教育的可能性。它們也都不是大規模的,而是精簡的。今天我們不缺乏綜合實力一流的大學,我們缺乏有獨立人格與完善、清晰教育意圖的學校。我們既需要為大眾的大學,也需要為小眾的學校。正是學校的創新,誕生了創新的年輕人,也會漸漸誕生創新的社會文化。我認為總有一天我們能認識到,為小眾就是為大眾。
  • 澳大利亞教育戲劇遊學進入中國
    本報訊(伊君)近日,來自澳大利亞的遊學服務商「映途未來」在北京舉辦活動,與首批合作夥伴一起正式推出面向中國學生的赴澳教育戲劇遊學。教育戲劇(Drama in Education)不是以提升學生的表演技巧、演技為目的,而是採用戲劇的元素、方法和手段,如角色扮演、即興發揮等,運用在教學或社會文化活動當中,來完成針對青少年和低齡兒童的全面智力發展。據悉,澳大利亞「映途未來」與澳大利亞國立戲劇藝術學院(NIDA)共同開發此次赴澳教育戲劇遊學。
  • 中國智庫全球傳播的淵源、形式與路徑
    本文通過分析中國智庫全球傳播的淵源、形式與路徑,促進中國智庫為中國開展全球傳播,推進全球治理進程貢獻力量。  中國古代智庫型機構  現代智庫是公共政策的決策外腦。它起源於20世紀初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之間的美國,距今約有100年的歷史。但如果追溯智庫的雛形,中國在古代便已出現智庫型機構和制度。
  • 「遊學養」課堂為老年教育添活力
    原標題:「遊學養」課堂為老年教育添活力撰文 雲南老年報 康乃馨 編輯:鞠元2019年10月,雲南省九部委聯合發文,頒布《關於加強老年教育工作的通知》,提出「推進以傳統教學、精品教學、社團活動、遊學養課堂體系為內涵的老年教育『雲南模式』」。
  • 菲律賓遊學攻略,最近興起的英語親子遊學!
    已經有一部分家長 考慮菲律賓親子遊學或者安排孩子單獨英語遊學。全面國際化發展是一種趨勢,父母們對孩子進行國際化教育更是一種潮流。與菲律賓度假同樣出名的還有菲律賓遊學,那讓我們跨出國境了解一下菲律賓親子遊學,看看大家都在關注什麼樣的問題?為什麼菲律賓親子遊學如此受歡迎?
  • 零基礎可以去菲律賓遊學嗎?哪些人適合去菲律賓遊學?
    那麼,什麼樣的人適合去菲律賓遊學呢?以下的分析和意見只適用於成人(15歲以上)。一、零基礎可以去菲律賓遊學嗎?當然可以。但是不建議。由於老師是全英文上課,老師不懂中文,課程中你聽不懂老師說什麼,老師也聽不懂你說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