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演員》第三季上線,開局依舊是熟悉的「批評流量愛豆演技」路數,於正負責言辭犀利,張頌文負責演技吊打。
一旁的章子怡、張頌文、郝蕾、劉天池、李誠儒,無論哪一位說這番話都比於正更適合。
於正講「演技不行就別來禍害大家了」的大道理,和郭敬明的雞賊觀感一樣,言行不一的人、話再漂亮也難讓人信服。
真正值得看的,是張頌文老師的即興表演。
短短一段就非常打動人,真·教科書級別。
一,教科書和亂相兩極。
張頌文老師往那一站,簡簡單單幾個動作,我的眼淚譁啦就下來了。
他給李汶翰出的題很簡單,兩三個月試戲無果、《鹿鼎記》被拒後,家人打來電話。
李汶翰的「表演」,完全是莫名其妙本妙、亂七八糟本糟,非常敷衍。
張頌文的教科書打開方式什麼樣?
在很短的一段時間裡演出了非常多的內容,層次清晰、情感真摯,很動人。
第一部分是珍惜。
他從被拒絕的出門瞬間開始演,出門之前一直試圖為自己爭取機會,「導演對不起剛才我卡了一遍詞,我再來一遍好不好」。
出門之後在門口徘徊不去、反覆張望。
李汶翰太敷衍,你根本感覺不到沒拿到角色他有任何惋惜,但張頌文演出了心心念念的渴求。
第二部分是艱難。
離開門口之後,他仔仔細細將衣服折好,再小心翼翼放好。
折衣服的細緻,讓人好心酸啊。
平常生活中我們把外套搭在手上都是非常隨意的,不會如此仔細疊好再搭,而他之所以如此,說明這是他難得穿的出門的精貴衣服,說明窮、說明重視這次試戲。
活得窮困但又有尊嚴感。
全都是戲。
第三層是在家人面前的情感。
他聽到電話鈴聲、馬上跑了過去,但站在電話前又不敢接,努力平復情緒,等終於能擠出笑容才敢接電話。
他寬慰家人說我好有多戲可以演啊,李誠儒演鰲拜、章子怡演皇后、我演皇上,但我還不一定接。
情緒不可抑制處,低下頭避開手機視頻通話鏡頭,好感人。
「吃了吃了」「夠,肯定都夠」這種很日常的臺詞,都太打動人了。
他說「劇組有給我盒飯」,事實上連一份盒飯都沒人給他。
「夠」是在回答「你錢夠不夠花」的問題,事實上肯定是不夠的。
他精準、誠懇、質樸表達出了在外的孩子和在家的父母之間的溝通狀態。
一半是報喜不報憂;
另一半,是除了吃飯加衣有沒有錢花這樣的牽掛內容之外,有時候血脈至親,反而因為離得遠因為生活半徑不同而沒有更多可以溝通的實質性內容。
這一集整場所有內容當中,最打動我的就是張頌文老師這一段。
看完他這段即興,就能明白為什麼《隱秘的角落》裡,他一碗餛飩一碗糖水能收割熱淚無數。
為什麼李汶翰演不出來?
人生淺薄,全不在乎。
這道題已經非常送分了,他演的就是《鹿鼎記》、被全場所有老師批評一頓,這不是現成的熱乎乎的經驗和感受嗎?
更何況,沒有經驗,難道還沒有和家人的情感嗎?
同樣是唱跳愛豆,王霏霏雖然表演有諸多問題,但你能感覺到她真的很想演戲、很珍惜機會。
至於李汶翰的感覺,只是來上一個通告而已。
李誠儒老師找了原因「沒餓著」,也順便試圖給他講戲:你兩三個月沒接到戲了(沒錢),如果能拿下這個角色六萬塊就有了(日子就可以過了)。
這麼具體的點撥,總該能聽懂吧。
但李汶翰心裡想的可能是:啥?才六萬?你知道我一年接了多少代言掙了多少錢嗎?
(雖然他一直被嘲是糊團C位,不是當紅頂流,但這些商務全是白花花的銀子。)
站在風口之上起飛,以愛豆的形式獲得成功,不偷不搶不作奸犯科、能掙錢、本無可厚非。
讓人反感的是,愛豆以種種形式獲得熱度之後,就可以肆無忌憚將攫取利益的手伸向其他領域,德不配位侵佔別人的資源、貢獻辣眼睛的表現毒害觀眾。
(意外造福了上一版韋小寶張一山)
隔壁那檔剛完結的競演綜藝中,一開始以「痛批流量」為噱頭、讓人誤會是一檔好好談表演的正經節目,結果依靠槽點爭議撬動熱度、把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尬吹成「有質感」,分分鐘讓人頭禿。
《我就是演員》開頭同樣擺出了一副正經姿態,不知道接下來走勢如何。
接下來要聊的,還是劇本改編問題。
二,「人為戲」還是「戲為角」?
這一集裡大潘和王自健都獲得了三星,個人更喜歡喊卡之後大潘不能抑制的淚水,真實動人。
舞臺上這版《我是餘歡水》,我對王自健的表演沒意見,我想說的是這段戲的改編。
原版12集體量,到此時展現了「正常中的不正常」狀態。
得病是意外的不幸,但除此之外餘歡水妻子和他過不下去,嶽父一家和他關係微妙,都是有原因的;這個人滿嘴謊話,為自尊而非常油膩,很難真誠相處。
但舞臺版的改編,變成了一個樸素倒黴的老實人,被「壞」的嶽家欺負的悽慘故事。
原版裡小舅子有點不是味道,但不至於中秋吃飯為一瓶酒就大打出手,讓餘歡水滿頭紅酒(看著像血)跪在地上。
這樣的改編,把微妙又複雜的矛盾極端化,改成了接近「惡人欺負好人」的苦情故事。
劇版中此處也沒有餘歡水在門外打電話交代後事、隔著窗子看兒子的內容。
王自健的表演部分,沒有拼命往苦情往煽情往賣慘的部分走,但這段戲改編的內容,是拼命往煽乎人哭的方向跑的。
加上特別煽情的背景音樂,濃墨重彩剪進去章子怡、張頌文等每一位「看哭」的reaction,我反而沒辦法入戲。
太滿。
原版劇作此處,將「正常生活質感」和「極端問題的戲劇性」均衡得非常微妙,但舞臺上明顯戲劇性壓倒了寶貴的真實感。
這是一個「戲為角兒服務」還是「人為戲」的問題。
競演節目中演員需要更有表現空間,更改劇情、損害原本質感,是「戲為角色服務」的思路。
如果從這個思路出發,那麼甚至可以詭辯「演員帶編劇進組改戲也是為了讓自己更出彩、更有表現空間」,要贏;個人很難接受這一點,永遠應該是「戲最大」。
所以很奇怪,王自健此處的悲情演出,反而沒有他在《安家》裡賣房子時日常的角色、或者《三十而已》裡當小鎮主任時讓人感覺自然。
這未必是王自健本人的想法,節目挑選他作為第一集的演技派代表,濃墨重彩在他的部分傳遞「快給我哭」的意圖,反而會減損效果。
節目裡王自健分享了自己走出抑鬱症的故事。
很贊同他的態度,科學吃藥、科學治療,而不是一味責備「你為什麼沒有大心臟、為什麼承受能力不夠」;
也祝福王自健以後都平安健康;希望遭遇類似疾病困擾的人,都能被正確對待、得到科學醫治,早日走出病痛陰霾。
舒心結語
《我就是演員》這檔節目,至少沒有搞出四個小時的長長長篇體量,至少電視臺的播出模式對節目時長還有約束,不至於動輒一集四小時起步、水直播七八個小時。
但節目的人員設置,明顯是會演的和不會演的都要找。
有人負責當審醜的笑點擔當,有人負責當被批判的行業通病的標靶,有人負責拿進步的逆襲劇本。
這些故事線曾經在綜藝裡被驗證為「很有效」,但「靠爭議撬動熱度」的套路化泛濫,已經讓人疲憊不堪。
明明坐著張頌文、郝蕾們這樣的表演老師,我只想看「讓表演回到表演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