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少NNUer表示,南京師範大學小姐姐真的又美又颯!想「粉」她!但還想看一看南師大厲害的小哥哥,別著急,「乘風破浪」系列第二彈之揚帆起航的南師小哥哥來啦~
2020屆的他們從南師畢業
回首大學
讓我們看看現實中的他們
面對哪些風浪
又將怎樣揚帆起航?
周南海
周南海,2016級生命科學學院生物科學(國家理科基地)專業,北京大學(直博) \\
曾任生科院學生會主席;為第14屆優秀學子宣講團成員,青馬工程十期成員;獲南師大2020屆十大畢業生之星、2019大學生十大年度人物、暑期社會實踐傑出個人、校優秀學生幹部、校三好學生等榮譽稱號。
獲國家獎學金,錢福卿特等獎學金,朱敬文獎學金,馮茹爾獎學金,人民出版獎學金,優秀學生獎學金一等獎5次。
連續四年綜合測評專業第一名,同時被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直博擬錄取,曾公費赴美國哈佛大學等地參加中美聯合野外實習。
2019年夏末,文苑路十字路口。
一個戴著眼鏡,瘦削的年輕男子仰望天空,他沒法像沉思者那樣託腮思考,因為有兩封剛取到的信佔據了雙手。人生會面臨很多選擇,而他碰到了最經典的那一個:
北大和清華,我去哪一個?
小孩才做選擇
在那之前,周南海收到一共十幾封保研面試邀請函,分別來自清華、北大、復旦、上海交大、浙大、中科院等不同高校院系。再後來,他同時被北京大學和清華大學所錄取,並且都是碩博貫通培養。
這並不是一種炫耀,就大學生活而言,絕大多數人會拋一枚硬幣自由發揮。
周南海卻從來不做不必要的選擇:
「我是一個追求卓越的人,大學入學前,我就下定決心,學習、科研、學生組織、女朋友,我全都要!」
結果是,他確實做到了。但在所有的成功之前,周南海的那些探索更值得我們關注。
節奏大師
照著網上那些滿滿的時間安排表,其實只是削足適履,最終只有選擇放棄。
而周南海通過實驗的方式找到了自己的節奏。他曾把自己當作小白鼠,通過對自己進行數據分析,劃定出了自己的生物鐘,根據最適合自己的時間安排來規劃各項工作。
開始,周南海通過實驗找到自己最少睡多少小時就能夠讓自己很舒服地過一天,慢慢摸索多了就感覺已經有規律了。平時學習的時候,如果不想學了就打開手機,他就以打開手機鎖屏的次數和連續學習的時間做指標,總結自己能集中注意力學習多久才休息一下。
保持節奏,也需要平衡好學習和學生工作,周南海覺得最重要的就是要做好規劃。
很多考試都是可預見性的,但是學生工作經常突然來,周南海平時會多花時間在學習上,周末沒有事情就自習,複習這周的功課。因為偏向自學,所以他的目標是老師講到哪裡就把書看到哪裡,這樣在考試前的幾周集中複習的時候就不會那麼吃力,也能應對可能接到的工作任務。
學生工作和學習衝撞的時候,周南海則會把工作優先,之後再找時間補回學習。所以一旦忙起來不能每周跟上學習進度,晚一兩周都很正常。「在星級學生會評比的時候我是最忙的,當時我經常和其他人一起開會和寫材料到晚上九、十點,我會在他們走了以後去實驗室做第二天實驗的準備工作,或者在會議室自習一會兒。」
關於任務
就具體的任務規劃,他的建議是:對自己的能力要有正確的評估。
首先了解任務有多複雜和困難,清楚後再給自己定目標。周南海一般會定高於自己能力一點的目標,拆解目標再慢慢調節。「如果我這個星期定的目標是看書100頁,我有五天學習,那就是一天20頁,但是我第一天發現我只能看15頁,那我就要把這個時間延長或者目標降低。」
另外他提示到,目標完不成也不要給自己太大壓力,做的時候盡力就可以,給自己壓力大的時候就會越來越急,反而做不好。
我經常每天會問自己盡力了沒有,因為我知道如果我沒有盡力的話我之後幾天一定會後悔。這種感覺體會多了,就真的很怕後悔的感覺,所以拖延症會稍微好一點,這個事沒做好的後果是什麼,自己想想後果害不害怕,害怕就不敢拖了,這就是所謂的恐懼驅動型。
溫煜欣
溫煜欣,2016級廣播電視學專業,就業於湖南廣播電視臺衛視頻道 \\
曾任學院2018-2019屆學生會主席;湖南衛視第四期「芒果講習所」學員;《歌手·當打之年》歌手黃霄雲、旅行團樂隊跟拍編劇。
獲校優秀學生幹部,優秀學生獎學金,暑期社會實踐傑出個人、傑出團隊隊長,學院專業風採展「最佳導演」「最佳廣告文案」「最佳短視頻傳播」等獎項。
2017年6月,湖南衛視面向全球高校在讀生開辦第四期「芒果講習所」,招募50位學員開展長期實習和培訓計劃,而其中的優勝者可以直接獲得校園招聘的名額。
當時還在大一的溫煜欣,起初對招募持觀望態度。但在一番思想鬥爭後,在簡歷作品提交截止的最後半小時,他抱著「是個機會就得試一試」的心態,和當年的準畢業生們站到了同一競爭的起跑線。
什麼都要學
當下回顧這一路,溫煜欣依舊覺得興奮和榮幸。
用大一自學的剪片技術通過了作品篩選的初試,又經歷了連題目都看不懂的筆試,獲得了與曾經只能仰望的前輩們面對面交流的終輪面試機會……在「芒果講習所」的培訓中,從古到今的文學和思想、從策劃的思維到執行的技術、想得到的和想不到的全都要學。
在這樣的高強度下,他一邊領略著近乎全面的「傳媒雜學」,一邊用心感受和體會這個行業,便第一次對廣電產生了系統的認知,也在這個過程中不斷搭建和修正自己的世界觀和職業觀。
往後的三年裡,溫煜欣一直以不同形式參與到《歌手》《舞蹈風暴》等電視節目的實習當中,也在這個過程中堅定了一直以來的目標,逐漸明晰了自己該走的方向。
關於職業的選擇和人生方向的權衡,溫煜欣覺得一定要有三步思考。首要的是「熱愛」。做不到熱愛則只能停留在「職業」,很難奮鬥為「事業」。其次,有了「熱愛」還要「適合」。要通過形式多樣的實踐和無數次的試錯,來驗證這份工作是否適合自己。最後,一定要有獨立的職業信仰。明確自己對於一份工作的終極訴求,並為之奮鬥,而不是糾結於眼下的成敗和效果,更要放棄得失心。
充實成常態
經常有同學意識到,生活、學習、工作中有太多需要平衡的點,但在溫煜欣看來,並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平衡」,而只有「取捨」。首先是能做到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有取捨,其次是要付出比常人多倍的精力練就「時間管理能力」。
大三學年溫煜欣擔任學院學生會主席,大小事務不間斷,而各個課程實操的比例也不斷加重。對於他,那一年的日常是:上完早課後,回宿舍用兩個小時做完學院大型活動的匯報PPT,趕在中午前拎著電腦向學院老師開會匯報。下午課後留在教室,遠程寫完實習單位導師布置的策劃案,之後便回到學生會辦公室,組織部門開會。
如果能保質保量地完成上述流程,回到宿舍還可以給自己爭取到一小時的「手遊時間」。當然,如果躺在床上還能對這一天發出一條總結性的朋友圈,哪怕是帶點情緒的有感而發,那麼這樣充實的一天才算是滿意的。
解決問題是一種習慣
大學生活期間,芒果講習所的鍛鍊一直無形地穿插其中,課程學習、專業實踐、學生工作、芒果講習所……溫煜欣逐漸將它們過成了自己習慣的生活方式,把實習中學到的先進思維和創作方式,嫁接到學校的學生工作和專業學習上,自己給自己創造試煉場,又用學校中打的底子去武裝實習中的每一項任務,兩頭互相補足、相輔相成。
不知從何時起,他好像習慣了每天解決無數個問題的狀態,所以每遇上新的問題,「戰術上」就不會視其為「困難」,好像問題越多,越能獲得一種解決問題後的爽感。
也許所有的困難都來源於選擇、成敗和得失,那麼就盡力做到「無悔」二字。前提在於,要永遠知道自己要什麼,永遠走在人前,多去經歷一些事,迫使自己產生一些思考,多去打開眼界,不會活在迎合裡。
竇昊
竇昊,2016級美術學院雕塑系,保研至南京師範大學雕塑專業 \\
江蘇省美術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雕塑家協會會員,江蘇省青年藝術家協會會員
獲獎(國家級):
2019年陶藝雕塑作品《望樁》入選第十三屆全國美術作品展
2019年雕塑作品《初雪》入選「民族大團結」全國雕塑作品展
2018年雕塑作品《博弈》入選第四屆中國青年雕塑展
2018年雕塑作品《關山月》入選第二屆中國大學生雕塑作品展並獲優秀參展作品獎
2017年雕塑作品《佛說2》入選「杏林擷英」全國高等美術院校邀請展
收藏:作品《初雪》被中國美術館永久館藏
原美樓背後的草坪是雕像的聚會,它們佇立在此,展現著超越時間的生命形態。
而在我們看不見的地方,每一個這樣作品的誕生都經歷了無數的思考與琢磨。作為藝術背後的塑造者,四年的雕塑學習,竇昊學會了回歸生活裡必須的專注,用對職業的熱情雕琢細節,將外界的紛擾置之度外。他用心與行動,找尋到了一片精神的避難所。
雕刻
談及為什麼走雕塑這條路時,竇昊首先給出的答案是興趣,相對於小時所接受的傳統繪畫班的死板教學,考驗動手能力的雕塑似乎更有意思,尤其吸引著他,於是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雕塑專業。
同樣地,竇昊的日常,便是創作實踐。不斷深入的動手實踐帶領竇昊發現理論的奧秘,那些原來書上別人提煉出來的令他迷惑的道理,動手多了,眼界高了,就能慢慢領悟。創作時竇昊則會根據不同題材查找大量資料,思考該題材的雕塑用什麼形式、語言來表達更為恰當,思考如何運用空間來使雕塑的畫面感更好,然後一步一步修改,最終完成作品。就如他說的,「理論知識非常重要,但理論結合實踐才會成長。」
傾注
藝術是需要天賦的,靈感的湧動是很挑剔的。對此竇昊並不否認,但是他也強調了,或許天賦十分重要,但是光有天賦是不夠的,努力才是讓天賦持續發光的原動力。
提高藝術修養首要是觀察生活,竇昊會在生活中找尋靈感,提高眼界。其次多看書,看作品,不單單是雕塑作品,其它畫種,書法等等竇昊都會學習,學習別人是如何運用語言讓作品說話的,也能提高審美。再次,美術的複雜性決定了日常訓練強度是必不可少的,在訓練雕塑的同時,竇昊在課餘時間畫素描練手,提高造型藝術的能力。
竇昊表示,在大學裡最重要的並不是課堂上學習的東西,而是在課後下的功夫。公眾號和相關網站也是他學習的地方,豐富的資源更多的是能帶給他零星的創作靈感。因此他認為在大學裡「自習」也是一門重要學科。
有了日常的積累和思考,靈感說來就來。《初雪》的靈感就源於他觀看紀錄片時,看到柯爾克孜族每年冬天都有老人教小孩獵鷹的場景,對此他深受感觸。面對正在遺失的少數民族傳統文化,守護和繼承顯得尤為重要,而他亦是想藉助作品表達這一點。
被塑造
在我們看來,或許正是雕塑成就了現在的竇昊,然而這樣的成就應該是雙向的,竇昊對雕塑的熱愛和堅持,同樣也讓他不斷創造出了許許多多優秀的作品。一以貫之地,竇昊計劃在研究生階段繼續這份熱愛,「好好做三年雕塑,研究雕塑,做一系列作品。」
我覺得雕塑已經是我生命的一部分了,在雕塑創作的時候很糾結,但是也很快樂,因為你要全身心投入到你創作的東西上,每次當我解決一個問題的時候就很開心。雕塑讓我學習到了很多知識,他也帶給我很多東西。感覺長時間不做雕塑心裡就會不舒服。
沒看過他們的故事前,也許你會說:道理我都懂,可怎麼才能過好這四年?
不管是深耕專業,創新創業,求職實習,或是轉換航向,學生工作,興趣愛好……
這,都不是一篇告訴你該怎樣做的教育文章。
希望這些經歷和觀點能幫助你點出迷茫的死穴。因為路的終點,永遠都是另一種生活的可能性
看完,你有什麼收穫和打算?我們期待在評論區聽到你的想法!
來源:南京師範大學 文案:俞非凡 錢騰 圖片由受訪者提供
封面:程漸茁 插圖:陸倩楠 編輯:梁巖芳 程漸茁
感謝以上受訪的周南海、溫煜欣、竇昊同學
祝畢業快樂,前程似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