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老玩家有些捨不得
在陶然亭公園西門外,有一處陶然江亭觀賞魚花卉市場,它是目前北京二環內最後一個成規模的花鳥魚蟲市場。兩個星期前,市場裡貼出了通知,該市場將於2016年1月1日,停止租賃,另作他用。隨著城市化進程,不少駐紮在老城區的市場開始外遷。對此,不僅僅是市場裡的商家,經常光顧的老玩家們有些不舍。
現狀:
一半商家 都是老北京
沿著龍爪槐胡同往南走400米,路東就是陶然江亭觀賞魚花卉市場,整個市場佔地兩千平方米,分成幾十個小屋,其中靠南側的大都是經營花卉,中間有少量古董、文玩店,北側都是熱帶魚屋。其中幾家商戶出售魚缸、養魚用品等。
在一些商戶的攤位前掛出了「拆遷甩貨」的牌子。在市場的多處牆面、玻璃上,記者看到了一紙通知:「根據上級管理部門的規定和指示,自2016年1月1日起此地將停止對外租賃,另作他用。」
48歲的李先生是一位老玩家,養了20多年的觀賞魚。他家就住在離此不遠的煤市街。「要買魚,這裡最方便。」談起老北京的花鳥魚蟲市場,李先生如數家珍,「早年間,咱南城老宣武的南橫街東口、裡仁街、櫻桃園都有過魚市,但要麼拆了,要麼搬了。現在別說南城,全北京二環以內,也只有這裡還算是個有點兒規模的市場。」
一位賣盆栽花卉的商販告訴記者,2001年12月市場開業,他就來了。開業時,正趕上位於天壇東門北側的花鳥魚蟲市場停業,於是一少部分商戶來到了這裡。加上後來的一些魚屋、花店,整個市場很快被佔滿。記者注意到,一半的魚屋、花店經營者都操著一口地道的「京片子」。「每天得有幾十口子人來我這兒買魚蟲。」一位魚屋的商戶如是說。對於市場停業,他依依不捨,「租個地方不容易,裝修得花一筆錢。再說,我這魚屋裡少說也得幾千條小性命,折騰不起。」
記者了解到,市場所在地為陶然亭公園所轄,而負責經營的「陶然江亭觀賞魚花卉市場有限公司」表示,目前確實計劃收回地塊,但這只是初步想法,未來具體用途還在考慮中。
擔心:
市場搬了 東西會更貴
「現在花鳥魚蟲市場關張、外遷,幾乎都成了一個趨勢。」北京民俗學會秘書長高巍先生說,他注意到,最近幾年來,花鳥魚蟲市場、文玩市場甚至菜市場,都在拆除與外遷中,對於這種現象,他有些擔心。
高巍說,他從基層單位了解到一些情況,比如說北京的某市場不久前拆遷停辦,而其原有的700商戶,近600戶都並沒有離開原地,而是在附近租房繼續經營。「這樣的結果就是,經營成本高了,老百姓買東西貴了,而疏解人口的目的,並沒有達到很好的效果,反而給人們生活造成了不方便。」
對於北京特色的玩樂文化,高巍認為,北京既然是個「文化」的「中心」,那麼,並不能完全以經濟利益來衡量各種市場的存在價值,尤其是對於與文化有關的市場。看似不過是消遣娛樂的花鳥魚蟲市場,對於北京的城市特色來說,「玩,一樣是一種民生的需求。北京城裡愛玩的人還有不少呢,這種市場,也應該算是一種配套設施。」
記者手記
離我們越來越遠的
城市記憶
從上世紀90年代至今,北京的花鳥魚蟲市場、文玩市場,一直在往「外」走。曾經二環內的許多小型花鳥魚蟲市場都已經拆遷,而最大的兩個市場龍潭湖和官園市場,分別搬往了三環外的十裡河和三環邊上的廣源大廈等地。
如果陶然江亭花鳥魚蟲市場真的停業,那麼,北京舊城範圍以內,將不再有成規模的花鳥魚蟲市場,僅剩下個別市場中的極少量攤位,和個別小店經營「玩」物。這些曾經承載著一個城市記憶的老市場,將漸漸被湮滅在城市現代化的進程中。
本報記者張碩 文並攝 J2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