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門穴位於手背,第四、五指間,指蹼緣上方赤白肉際凹陷中。
液門穴的準確位置圖
液門穴位於人體的手背部,當第4、5指間,指蹼緣後方赤白肉際處。
微握拳,掌心向下,液門穴位於手背,第四、五指間,指蹼緣上方赤白肉際凹陷中。微握拳取穴。
生理解剖有來自尺動脈的指背動脈;布有來自尺神經的手背支。
液門穴下為皮膚、皮下筋膜、手背深膜、骨間背側肌。有來自尺動脈的指背動脈。分布著尺神經手背支。手背皮薄,有毛及皮脂腺,富有彈性。該穴皮膚由尺神經的指背神經分布。在皮下筋膜內,手背淺靜脈非常豐富,互相吻合成網狀。手的血液回流是以手背靜脈為主。手背的淺淋巴管與淺靜脈伴行,手掌遠側的淺淋巴管網,經指蹼處也匯入手背的淺淋巴管。在手背,伸指肌腱之間有腱束相連,稱腱聯合。伸指時,使其動作協同而相互牽拉,尤以中、環、小指的腱聯合更為明顯。針由皮膚、皮下筋膜,穿手背深筋,經伸肌腱第三與四根腱之間的腱聯合,達深層尺神經支配的骨間肌。
層次解剖:皮膚→皮下組織→第四與第五指近節指骨基底部之間→第四骨間背側肌和第四蚓狀肌。
布有尺神經的手背支和來自尺動脈的指背動脈。
液門穴的作用液門穴意義:三焦經經氣在此散熱冷降。
氣血特徵:氣血物質為天部的涼溼水氣及地部的經水。
運行規律:天部之氣大部分冷降為地部水液,小部分吸熱後上行天之天部,地部經水則回流關衝穴。
功能作用:降濁升清、清熱散風、聰耳明目、清頭目,利三焦,通絡止痛。
特異性:液門穴為五輸穴之一,本經之滎穴,五行屬水。附註:三焦經滎穴。
主治疾病液門穴主要用於外感熱病,頭面五官疾患等:如頭痛、熱病汗不出、瘧疾、耳鳴、耳聾、耳痛、急性結膜炎、急性扁桃體炎、齒齦痛及手背紅腫疼痛等。
液門穴主治頭痛,發熱,目赤,耳鳴,耳聾,咽喉腫痛,指臂攣痛等。
頭面部病症:頭痛、咽喉炎、耳疾、齒銀炎、角膜白斑等。
其他病症:瘧疾、前臂肌痙攣或疼痛,手背痛,頸椎病,肩關節周圍炎,精神疾患等。
穴位配伍液門穴配魚際穴治喉痛。
液門穴配風池穴、太陽穴、率谷穴治偏頭痛。
液門穴配魚際穴、尺澤穴治扁桃體炎。
液門穴配中渚穴治手背紅腫疼痛。
液門穴配中渚穴、陽池穴,有通經活絡的作用,主治手背痛。
液門穴配魚際穴,有清利咽喉的作用,主治喉痺。
液門穴配外關穴、聽宮穴,有清頭目,利三焦的作用,主治耳鳴,頭痛。
刺灸法治法:寒則點刺出血或先瀉後補,熱則補之。
針刺法直刺0.3-0.5寸,局部脹痛,可擴散至手背。
針尖略向上,不斷運針,針感可沿三焦經脈循行向上至肘。
艾灸法艾炷灸或溫針灸3~5壯,艾條灸5-10分鐘。
嗓子發乾按液門穴前幾天,我嗓子輕微咽炎,有些發乾。朋友告訴我嗓子發乾可試著按液門穴。我一按,立刻奏效!舌根嗓子似有唾液滲出。效果非常好。因為本來並不嚴重,這一按連藥也沒吃,嗓子的疼痛竟然完全好了。
如果網友們碰到嗓子發乾的毛病時,不妨一試。
液門穴的解析1、液門。液,液體也,經水也。門,出入的門戶。該穴名意指三焦經經氣在此散熱冷降化為地部經水。本穴物質為關衝穴傳來的涼溼水氣,涼溼水氣至此之後則快速散熱冷卻,冷卻後的水溼歸降地部,故名。
2、三焦經滎穴。滎,極小的水流也。本穴物質為關衝穴傳來的涼溼水氣,至本穴後散熱冷降為地部經水,所生之水量極小,故為三焦經滎穴。
3、本穴屬水。屬水,指本穴氣血物質運行變化表現出的五行屬性。本穴物質為關衝穴傳來的涼溼水氣,在本穴的變化為散熱冷降,表現出水的潤下特徵,故其屬水。
液門穴的意義液門為經穴名(Yèmén TE2)。出《黃帝內經靈樞·本輸》。《針灸甲乙經》作腋門,《備急千金要方》作掖門。屬手少陽三焦經。液門是手少陽三焦經的滎穴,五行屬水。液即水液,門即門戶,此穴為本經滎穴,屬水,有通調水道之功,猶如水氣出入之門戶,故名液門。
文獻摘要《針灸甲乙經》:膽眩厥,手臂痛,善驚,忘言,面赤,泣出,液門主之。
《備急千金要方》:主手臂痛。
《醫宗金鑑》:主治咽喉紅腫,牙齦痛,手臂紅腫,耳暴聾,不得眠等證。
⊙版權聲明:視頻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
傳播中醫養生知識,「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 」
交流分享拍打拉筋請加【會飛的鳥】微信號:604681786
需要購買拍拉相關工具可長按識別圖中二維碼即可直達店鋪
也可點擊下面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