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好月圓話中秋 「慶陽元素」最動人
隴東報見習記者 米靜
「花月餅」裡的溫暖回憶
每年中秋,面對超市裡琳琅滿目、各種花樣和口味的月餅,蘇芳最想吃的卻是母親親手蒸的「花月餅」。蘇芳今年53歲,是西峰區後官寨鎮人,從她記事起,每年中秋節那天,母親都會早早起來為全家人做月餅。
母親先把發好的麵團分成四五個巴掌大的小塊,逐個揉成團,用擀麵杖擀開,在每層上面都抹上油,撒上椒葉、鹽巴等調料,再把事先剝好的核桃、花生用刀拍碎撒上去,然後把幾層面都摞在一塊,月餅的結構已經好了,接下來就是「打扮」月餅了。
蘇芳湊著熱鬧,學著樣子,跟母親一起用面捏小鳥、兔子、小魚和牡丹花之類的形狀,雖然捏得不盡如人意,但母親還是會把蘇芳捏的最先放到月餅上,做好這一切便將月餅放在蒸籠裡開始蒸。
「小時候,我喜歡趴在鍋臺邊,一邊和母親嬉鬧,一邊等待月餅出鍋,有時候忍不住會把鍋蓋悄悄掀開一個縫,看月餅的變化,母親發現就會用手裡的抹布輕輕打我的手,笑著罵我是饞貓。」蘇芳說,月餅蒸出來晚上祭拜過月神才能吃,這是老一輩人傳下來的習俗。
「看著母親捏的各種各樣的小動物和各種各樣的花,我有種說不出來的喜歡,總是纏著母親教我。」從小心靈手巧的蘇芳跟母親學了很多捏面的花樣,除了中秋,平時村上有個紅白喜事,都會叫上她去捏花饃饃。
因為喜歡,蘇芳還專門去外地學習更精細的製作方法,久而久之,她的製作技藝越來越嫻熟。每年中秋來請她蒸花月餅的人也越來越多,而她自己創作的花月餅「福滿人間」還入選了「大美民間——中國花饃藝術節」優秀作品展。
剪刀飛舞百態生
「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玉兔迎中秋」……為了迎接中秋佳節,營造濃厚的節日氣氛,慶陽民間剪紙藝人也在剪紙作品上加入中秋節的元素,為節日增光添彩。
「在我七八歲的時候,我看到了民間剪紙大師祁秀梅的作品,當時就深深喜歡上了剪紙。」今年50歲的馬路是鎮原縣人,回憶起第一次看見剪紙的場景,她記憶依然清晰。那年中秋節,祁秀梅送給馬路的母親幾張剪紙裝點窗子。「我母親拿回家並沒有照做,而是將這些工藝品小心翼翼地夾在書裡面保存著,那幾張剪紙裡有抓髻娃娃,還有魚掰蓮,個個栩栩如生,特別漂亮。」馬路說。
剪紙早在我國漢、唐時期就有,是中國傳統的民間裝飾藝術之一。從題材上看,既有展示歷史故事、神話傳說的,也有反映現實生活、民俗風情的。經過千百年的演變,如今情感、物質條件和新的藝術手段,給剪紙藝術注入了新的生命,而它那種能用簡明線條將繁雜事務表現得淋漓盡致的特性,又以另一種怡情悅性的形式吸引著現代人。
「全國各地的生活習慣和風俗習慣不同,剪紙的風格也多種多樣,對於慶陽人而言,剪紙藝術的應用,是伴隨著一生的。」馬路說。
以前,小孩一出生,父母就要請村裡慧心手巧的婦女,用紙剪一些「送子觀音」「坐蓮娃娃」等貼在牆上,表示添喜、富貴等。孩子長到十二歲,家裡長輩會用紅紙剪一幅「長命百歲」圖掛在房間中央,既是對孩子的祝福,也是老人對晚輩的期望。成年結婚更是熱鬧,「鴛鴦戲水」「龍鳳呈祥」「紅雙囍」「蓮生貴子」……一張張寓意豐富的剪紙,把居室、院子裝點得紅紅火火,歡樂祥和。
到了七八十歲,兒孫滿堂的時候,祝壽的剪紙就佔很重要的地位,最常見的有「福祿壽喜」,兩邊的蝙蝠代表幸福,梅花鹿臥在最下面表示厚重穩當,壽桃安排在畫面最中心的位置,周邊長滿了葉子,以襯託壽桃強大的生命力,加上桃子上面一對喜鵲,組成一張完整的「福祿壽喜」圖,以此來表達對老人福壽安康的衷心祝福。
「現在剪紙比過去的花樣多,內容也要複雜些,加上製作工具的創新,剪紙作品也比之前要精緻得多。」在馬路的心裡,自己是農村長大的,從小就跟著家裡人一起幹農活,這種情懷永遠都在。
「我現在有剪紙這個技能,就想著把咱們慶陽的農耕文化、南梁精神和一些慶陽民俗用剪紙的形式表現出來,並傳承下去。」說話間,馬路手裡已經剪了一隻活靈活現的小兔子,奔月之態躍然眼前。
小小香包寓意美
中秋香囊也是節日的符號,慶陽香包刺繡起源於黃帝時期,初創於岐伯之手,在香包中放入中草藥,既有強身闢邪的寓意,又是節日裡必不可少的裝飾品。
慶陽的女娃娃們幾乎都會針線活,慶城縣的石麗峰也不例外。「我媽媽是村裡有名的巧媳婦,針線活那是一絕,尤其是冬天,農活忙完了,媽媽就坐在炕上,一邊給我講故事,一邊做針線活,有時還會縫製繡著花的小香包給我玩。」石麗峰一邊聽媽媽講故事,一邊也學著媽媽的樣子,有模有樣地穿針引線刺繡香包。
「那時候我還小,剛開始學習繡花,很怕浪費布料,於是就拿著媽媽做鞋墊剩下的小布塊玩,第一個作品是給家裡的貓做的『鞋』,我和妹妹拉著貓給貓穿『鞋』,怕掉了還用繩子在上面綁了蝴蝶結。」想起小時候的這些趣事,石麗峰笑得前仰後合。
也正是因為這些趣事,對香包的喜愛便在石麗峰心裡悄悄紮下了根。現在用來製作香包的布料比過去明亮很多,線的顏色種類幾乎也更多了,所以製作出來的香包也越來越精細,花樣越來越多,以前的刺繡都是平面圖,現在已經發展成為立體圖,花鳥魚獸更加逼真美觀。
以前女子出閣時擺的嫁妝大多都是刺繡品,主要是向來客展示新娘和新娘母親的針線手藝,現在的香包除了這一傳統意義外,更是一種文化的積澱。
「每個節日我們都會推出和節日有關的香包,春節香包多以福娃和屬相為主,端午節的香包多是五毒和蒜骨朵,而中秋節我們會在香包上繡上嫦娥、玉兔和一些寓意幸福團圓的花樣和文字。」石麗峰說。
不論是傳統月餅、剪紙還是香包,都是民間藝術的瑰寶,在民間藝人的手裡,它們用自己的方式訴說著人們的故事,承載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和寄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