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島日報/青報網記者 張 華
七仙女俯身撒下的七彩花瓣融進了百果山,使得天地在此交融、日月在此迴轉……
隨著時間的流轉,掌管春夏秋冬的四神——春神句芒、夏神祝融、秋神蓐收和冬神玄冥,又一次來到人間開始了四季的更替……
不知不覺,四季的種子從空中灑落,與七彩花瓣融為一體……在春夏秋冬的風霜雨雪潤澤和滋養中,七條彩帶所化成的花瓣鋪滿了這一片美麗而又神奇的土地。大地在這裡絢爛,四季在這裡停駐……
4月25日,七仙女花播百果山的傳奇故事將拉開大幕,一場歷時半年的園藝盛會也將在此登場。
這是繼奧帆賽後,青島舉辦的規模最大的一次世界性活動。與2008年海上競技演繹的藍色豪情不同,這一次,世園會的主會場設在位於主城北部的百果山上,在241公頃的山地間薈萃古今中外造園藝術,在海濱城的藍色基調上譜寫綠色的華章。
作為展示這座城市生態建設的窗口,這裡以「讓生活走進自然」為主題,讓一片處在城市邊緣且已「傷痕」累累的荒山,演繹出人與自然詩意棲居的現實版,而且,有望成為青島縮小南北差距的重要支點!
選址山地
熟悉百果山的李滄人,依稀記得4年多前,這裡是一片荒山:
從李村商圈向東出發,東拐西轉,穿過30餘平方公裡的大小村落繼續北進,即是一片連綿的山脈,畢家上流、楊家上流、南王家數百低矮的民房「窩」在山中,養豬、養羊的隨意建房蓋屋,數家農家宴也粗放散落於山中……
「山中青松蒼翠,可惜的是,不時有裝載石頭的貨車從山中奔出,車過塵起,留下的是大大小小的採石坑,破壞了蒼翠的景致……」部分喜歡訪古探幽的攝影家回憶起百果山這樣形容說,「百果山應該變身為生態休閒公園,否則,真是可惜了它的自然稟賦!」
2009年9月,這份期待終於變成現實。從西班牙薩拉哥薩傳來喜訊:青島贏得2014世園會的承辦權。
同時傳出的還有一條消息:世園會選址百果山。這讓青島人開始集體注目這座位於主城北部、鮮為人知和光顧的荒山。
百果山緣何勝出?「山地造園,這是一個關鍵因素。」曾經參與世園會申辦過程的工作人員介紹說。
中國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韓炳越參與了世園會的規劃,他這樣評價青島的選址:「世園會選址百果山確實是一次最佳的選擇。從專業角度講,山水結合是造園佳境,而且,展園用地範圍的坡度比較平坦,北部山林區又可做背景山林。從園藝專業角度,背山向陽可以形成良好的氣候條件,利於各種植物花卉生長。」
但是,「山地造園」操作起來並非易事。2010年8月,在青島世園會高層專家座談會上,9位國內外規劃大師的觀點不謀而合:山地造園,有特色,也是挑戰!
曾參與日本愛知世博會策劃的景觀規劃師堀川朗彥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同樣是這種轉折語氣:「考慮到展後容易改為公園或住宅等,世園會通常選擇平地建園。青島園址有120米的高低落差,對設計者而言,將是一次對智慧和想像力的考驗,挑戰與趣味共存。」
而在青島,選址百果山另有深意。縮小南北差距、城鄉差距已是統籌發展的當務之急,在北部承辦一屆世園會正逢其時:通過這一支撐載體,加速改變制約地區發展的環境條件,縮小南北差距。
神話創意
2009年12月,青島邀請來自建築、規劃、旅遊、景觀、交通等方面的國內外知名專家組成評審委員會,從全球43個應徵團隊中確定了5個優秀設計團隊入圍。
此次全球規劃設計方案徵集勾勒出這片山地的基礎藍圖,但是,能否出奇制勝關鍵要看總規劃師的創意。
曾「出戰」過上海世博會的吳志強應邀擔任青島世園會總規劃師。
「我第一次登上百果山俯瞰全景,百果山的詩意之名和山水意境令我創作靈感迸發……」吳志強此後仔細研究百果山的地形地貌及其周邊整個山水格局,關於七仙女「約會」百果山的創意漸行漸近。
世園會在百果山圈定的園區總面積為241公頃,分為主題區(164公頃)、體驗區(77公頃)。吳志強用一個浪漫的中國古典神話故事——七仙女下凡,將園區總體規劃創意為:天女散花、天水地池、七彩飄帶、四季永駐。
「七仙女在百果山駐足,飄灑下鮮花和七彩飄帶,將整個園區劃分為赤、橙、黃、綠、青、藍、紫七個片區,並在設計上與中國傳統文化中『日、金、木、水、火、土、月』相對應,同時,在園區運營期間還將對應每周七天的主題日活動。此外,『七彩飄帶』還具有交通導向標示和遮陽、避雨、裝飾等功能……」2011年,吳志強在國際生產者協會(AIPH)年會上的這番闡釋贏得陣陣掌聲。
當然,規劃的具體推進遠非神話講述那般輕盈。「青島世園會相對於國內舉辦的同類展會而言,面積並不算大,而且設在山地,可承載遊客的面積就更小了,道路也會有更多更大的坡度。這對未來的人流參觀引導、疏散帶來較大的挑戰。」吳志強肯定了設計團隊「多展園布局」的對策,「每個主題園可以創造出亮點以引導人流,比如將4D影院放到園區最西北角就是出於此原因。」
由此,一片荒山的「化蝶」,在規劃設計師的勾勒下躍然眼前——
園區總體規劃結構為:兩軸十二園。「兩軸」分別為南北向的「鮮花大道軸」(花軸)和東西向的 「林蔭大道軸」(樹軸);「十二園」為主題區的中華園、花藝園、草綱園、童夢園、科學園、綠業園、國際園七個片區,體驗區的茶香園、農藝園、花卉園、百花園、山地園五個片區,並將園區內兩個水庫分別命名為天水、地池,寓意溝通天地互動、萌生園藝精華。
基建「破」難
園區施工,幾乎是從「零」開始。「百果山是一個原生態的山地。」一直跟進園區規劃建設的青島世園執委會規劃設計部副部長展二鵬首次踏進百果山給出這樣的評價,「可以說,這裡的基礎設施就像一張白紙。」
然而,這張「白紙」南北有著120米的落差,而且,這裡的原有植被基礎不錯。來自市林業局的孫大慶等一班人在百果山「安營」進行植物普查,得出的結論是:植被基礎條件不錯,園區原有植物168種,其中,可食、觀果類植物有123種——百果山名副其實!
2010年,國際生產者協會時任主席法博在親自勘察百果山地形後,就提出他的問題:「如何保護這裡的生物多樣性?」
這也是青島一直堅守的「準則」:將山上原有三平方公裡的山林區全部保護下來,並且要豐富植被的景觀,對比較凸的裸巖進行生態恢復,形成良好的自然生態群。
建園且不破壞原有生態,而且工期短——這不亞於「蜀道之難」。
負責市政設施建設的青島市政集團進場後發現:現場遠比想像得要難。
根據規劃,汙水、電力、燃氣、熱力等7種管線要全部一次性下地。在山區施工作業,土石爆破量大、難度也大,由於山石風化、裸露,保證施工安全是第一難題,尤其是在園區北區實施道路管線作業,溝槽開挖全部需要施行爆破;園區南區位於李村河發源地,地質情況相對來說比較複雜,原有河道形成衝擊堆且多淤泥,為道路及管線施工帶來挑戰……施工人員說,「更重要的是,需要時刻注意不破壞原有的生態體系。」
青島世園執委會秘書長李奉利講述了交通規劃為原有樹木「讓路」的故事。原來,根據苗木、地形的普查情況,又綜合考慮山地園區、遊客疏散、無障礙設施等多方面因素,規劃設計中的6條道路重新調整了線型、線位,減少遷移黑松、水杉及杜仲等樹木約3000棵,減少填挖土石方工程量約60萬立方米。
現在,遊客進入園區會發現:一條路被綠化帶分成兩側,均是單行道,但是,兩邊的地勢卻不同。「這種設計可減少對山體的破壞和施工量。」展二鵬解釋說,「在道路設計上,慣常直接拓寬的做法會造成大面積填挖,如果將對向行駛的車道脫開,設置在不同的標高上,可以減少大量填挖土方量,又可就地塑造獨特的立體道路景觀。」
就地造景,柳暗花明——此類智慧施工在園區內隨處可見。
生態「療傷」
百果山上建園也是為其「療傷」的一個過程。
在百果山及周邊山體上,採石、洗砂等非法行為曾令其遭遇「傷害」,留下了大大小小多個廢棄採石坑。如今,這些「傷疤」已經完全修復。
在科學園附近,世園會技術人員指著一處已「鑽」出綠草的山坡告訴記者,「過去,這個山坡的山石裸露,『披』上一層混凝土後,上面就能生草長樹。」
「技術人員說的是世園會採用的生態恢復技術——植生混凝土、生物堆袋、高次團粒技術。」青島世園執委會副秘書長李志鵬介紹說,山體護坡種植草皮容易水土流失,覆蓋上混凝土水泥又顯得光禿禿,這種「生態療傷法」攻克了這些難題,坡度不陡的使用生物堆袋技術,較陡的且有風化裂隙的就用高次團粒技術進行噴薄,幾乎接近90度的風化巖壁則採用植生混凝土技術,實現了綠化和鞏固護坡「和諧共存」的效果。
據統計,此類關愛自然、善待自然、保護自然的低碳環保措施在園區有110項——49項新技術、11項新工藝、32項新材料、8項新設備等。
而且不少生態技術不僅用在園區,而且「拓」到世園會的背景山林。
目前,位於畢家、戴家、北王、上臧等區域的二十多處採石坑恢復植被,世園會周邊43處渣土堆全部完成綠化,可視範圍內皆是綠意盎然、萬花錦簇。世園會對外公布的數據顯示,在保留和利用原有植物的基礎上,設計和配置植物共約1700餘種,百果山及周邊已建立起物種多樣的植物群落系統。
持續利用
經過4年多的精雕細刻,一片園藝勝地已如此美輪美奐地呈現在百果山。
站在百果山之巔,南區,「五洲聚會、中華團圓」的百個展園濃縮國內外的園藝精華;北區,創意源自月季花瓣的主題館「綻放」在百果山中,樹葉形狀的植物館「舒展」在山腳下;在南區、北區之間,萬花盛開的鮮花大道鋪展在眼前,一條綠蔭覆蓋的「綠軸」橫貫園區,大大小小的展園如大珠小珠般落在鮮花和綠樹編織的錦帶上……
而這一切皆非184天曇花一現。
按照市委、市政府「投入在園內、效益在園外」和「立足眼前建世園、著眼長遠建新區」的戰略思路,「後世園」的持續利用是重中之重。
「世園會要為青島北部增加一處以園林藝術為主題的高端生態旅遊景區,增加了一處新的旅遊目的地和城市大花園,形成『南有八大關、北有百果山』、『南有奧帆中心、北有世園景區』藍綠呼應的旅遊新格局。」李奉利的這番話道出了世園會的「醉翁之意」:要用一個短期時間製造一種戰略性的長期影響。
2400多噸鋼結構「架」出月季主題館,15000多片三角形「拼」成樹葉植物館,以及位於園區外圍的世園村項目,就是其深謀遠慮的代表作。
4月11日,佔地約55公頃的世園村正式開村。從其「雙重身份」——世園會期間的服務保障基地、世園生態都市新區率先啟動的商業開發項目——可以看出:總規劃師吳志強縱深青島主城、美麗百姓生活的建言與青島全域統籌、加速北部崛起的舉措在此一拍即合。
4月25日,青島世園會將拉開大幕,以園區為核心,周邊194平方公裡的世園生態都市新區也將豪邁落筆,寓意青出於藍,北部城區將崛起一片生態青島、美麗青島的安居福地、創意高地和休閒勝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