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想法獨特的父母,他們允許孩子做「不應該」的事

2020-09-17 Bob老師的頭腦訓練營

在一些家長心中,教育孩子就是不斷地設置規則,禁止孩子做這樣的事或者那樣的事,而另一些家長則認為規則越少、越簡單越好。

找到了一些願意讓孩子挑戰規則的家長意見,以及在他們心中認為可以允許孩子去做的一些事情。


撕破或者弄髒衣服

讓孩子了解外面的世界最好的方法就是四處走走,親自去探索他們周圍的環境。孩子不應該因為昂貴的衣服或者不能弄髒衣服的命令而失去這種權利。

父母們應該換一個思路,規則不應該是「禁止撕破或弄髒衣服」,而是將孩子的衣物進行合理分類,讓孩子在進行不同活動的時候穿合適的衣服,這樣他們就不會擔心被責罰並且會更安全。


吃「垃圾」食品

坦白說:幾乎每個孩子都喜歡垃圾食品,薯片零食,甜甜圈和糖果都會在孩子的手上留下一團糟,然後又去摸摸他們周圍的所有東西。當父母禁止這種食物時,會引起孩子更大的好奇心,並在沒有父母監管的情況下過量食用。

專家們相信父母應該偶爾為孩子們購買部分零食,以使他們了解自己可以在家吃一些薯條,但不能過量食用。此外,孩子們將意識到不需要向母親隱瞞一袋偷偷吃的糖果。


把錢花在「沒用」的東西上

根據一個調查,現代兒童通常會把零用錢用於和朋友郊遊,電子遊戲,玩具,衣服鞋子以及食品費用上。許多父母認為在無用的東西上花錢是愚蠢的,因此他們經常試圖通過禁令來限制孩子進行不必要的購買。但是,出於以下兩個原因,父母應停止這樣做:

  • 首先,一旦給孩子錢,錢就成了他們的財產,只有他們才能決定將這筆錢花在什麼上面。這對於孩子通過家務賺錢的家庭尤其重要。
  • 其次,對於孩子來說,花錢沒達到想要的結果,然後後悔這是一個需要學習和體驗的過程。只有做到這一點,他們才能學會如何控制支出並真正了解欲望、需求及願望的差別。


無所事事

心理學家普遍擔心,與前幾代人相比,現代兒童變得更加焦慮,緊張和沮喪。原因部分隱藏在以下事實中:許多孩子必須參加類似於比賽的活動才能獲得某些知識。學校課程變得越來越困難和飽和,數量也在增加。

這就是為什麼一個現代兒童迫切需要一些自由時間的原因。如果孩子的日程安排中有可用空間,請不要急於用新任務填滿。孩子需要一些時間和自由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質疑成年人

對於年幼的孩子,要讓他們知道並非所有成年人都具有權威性,而且並非所有成年人的任務和要求都應該甚至需要立即執行。

對於年齡較大的孩子,這更多的是道德問題。不幸的是,智慧和正義越來越不依賴於一個人的年齡。有時,老年人可能會誤會某件事或行為不禮貌。在這種情況下,學會捍衛自己的觀點和個人邊界非常重要。


選擇衣物

在給孩子購買衣物的時候,許多父母的眼睛會開始抽搐。這不僅是因為價格,而是有太多的選擇和爭議性,畢竟孩子的品味和父母的不可能一樣。

心理學家告訴父母要保持冷靜。畢竟,不是您要穿那些破洞的牛仔褲或那誇張的連帽衫。最好讓孩子自己選擇,原因有兩個:

  • 這樣,孩子就可以塑造「自我」意識。他們致力於自己的個性,並在社會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 第二個原因是更加務實-您的孩子會穿這些衣服,而不是將它們藏在壁櫥的深處。而且,他們每天早上都不會吵架,也不會脾氣暴躁。


不聽話

很多家長都會對「不聽話的孩子」這個詞很熟悉,也並不喜歡這樣的孩子。

好吧,讓我們設想一個自動服從並按要求做任何事情的孩子。這孩子會成長為一個不願意為自己或身邊人利益站起來說話的成年人。相信我,他周圍的人會很樂意利用這個缺陷。

我們確實同意撫養不聽話的孩子是一項艱巨的任務,但他們通常會成長為自信的成年人,隨時準備應對挑戰,而不是對自己低聲說「你做不到」。


做「幼稚」的事情

現代心理學家說孩子們成熟得太快了。好吧,這不足為奇,尤其是在一個他們經常會聽到「你不再是個孩子了」,「你又要做什麼幼稚的事情?」或「你什麼時候長大?」的世界裡。

在環境的影響下孩子也許可以假裝成熟,但他們不會為成年帶來的困難做好準備。如果您的孩子長期保持著童年的興趣和愛好,那麼阻止他們遠離這些事物毫無意義。最好的方式就是讓您的孩子按照自己的節奏成長。


玩電子遊戲

研究發現電子遊戲比看電視對孩子的大腦更有益處。可操作的交互式體驗會讓他們的大腦快速做出反應並閱讀信息。寓教於樂的好遊戲也會幫助孩子更快地學會知識。

最重要的是注意兩點:

  • 選擇適合孩子當前年齡段的,並且可以提供有益幫助的益智遊戲軟體,例如《燈光機器人LightRobot》《奇妙的機械 Tinybop》等等。
  • 限制電子設備的使用時間,以防止藍光對眼睛的傷害。

您認為在兒童時代被禁止的哪些東西實際上沒有您父母所認為的那麼有害?歡迎在評論區告訴我們。

關注每天都有精彩的成長資訊帶給您!不要錯過呦。

相關焦點

  • 哪些事父母不應該替孩子做決定?了解這些後孩子會非常感激您
    收集了一些我們不應該為孩子做的事情,認真考慮這些情況再決定,孩子們會非常感激您的。父母就會回答:「是小明。」一旦孩子學會了說話,如果這種習慣消失了,那就太好了。但如果沒有,那很有可能未來孩子的社交能力會降低。我們應該讓孩子們有機會自己回答,您可以給孩子一些提示,但是您絕對不應該替他們回答問題。該怎麼辦?下次當您想代替孩子回答時,請嘗試阻止自己,讓他們為自己說話。
  • 「父母對你做過哪些事,是你發誓絕不會對自己孩子做的?」
    最近Askreddit上有這麼個帖子:你父母對你做過的哪些事,是你發誓絕不對自己孩子做的?網友們的回答中,有一些「看似不那麼嚴重」的事,卻特別能引起共鳴......這就是我不喜歡向別人展示我作品的原因。但是我會盡一切努力來支持和鼓勵我的孩子們。②如果我的孩子告訴我一些秘密,我不會把它們當成談資和其他人說。我以前告訴我父母一些事,之後所有人都會知道。我媽在沃爾瑪把我離婚的來龍去脈隨便跟人大聊特聊,她還不明白我為什麼那麼生氣。我媽一直想知道為什麼我啥事都不告訴她,以上兩點就是原因。我不想對我的孩子們做相同的事。
  • 9 張漫畫告訴你,父母不該做的那些事
    ,孩子就會認為,父母對他這個人有成見,可能就會打消改變的念頭。處於青春期的孩子認為自己的感受是獨特的,所以當大人一眼就看穿他的動機時,孩子就會覺得無趣而且不愉快。當孩子好不容易有了一些成長的心得,父母應該積極配合,站在孩子的角度來聽孩子的心聲。
  • 陪伴孩子成長,父母不應該這樣做,會影響到孩子的未來
    強勢的父母往往願意採取簡單的方式,認為只要通過憤怒和責罵。孩子就會認真聽話變得更好,但那只是一廂情願的想法。對於父母來說,從出生到成年,撫養孩子要比生孩子更費力。從小父母就要注意很多事情,否則的話等到孩子長大了一些,才意識到這可能會影響他們的一生,那時就晚了。
  • 不要讓父母的愛毀掉孩子的未來,孩子的事情就應該他們自己做
    ,如果我不允許兒子去碰那些盤子,或許我會永遠保住那個盤子,但一聲「不允許」會在他的心靈上留下一個陰影,可能會推遲他某種能力的發展。,如此以往,誰還想幫父母幹活呢?對自信心的培養必須從孩子最小的時候就開始進行,父母首先要注意自己對待孩子的態度,不要什麼事都替孩子做
  • 我們應該怎樣做父母?
    我們應該怎樣做父母? 生兒育女、繁養子嗣,這是老母雞都會做的一件事。但是,「怎樣做父母」卻是世界上最難的一件事。對於大部分父母來說,當我們還是一個不成熟的孩子(從心理學的角度而言)時,我們的孩子就已呱呱墜地,我們所能做的,就是效仿我們的父母對我們所做過的一切,去做父母。
  • 超級育兒師蘭海:大多數孩子不聽話,只因為父母不了解孩子的想法
    01 大多數家長都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在綜藝《超級育兒師》中,看到了很多父母和孩子之間的相處模式,大多數家庭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父母常常不了解孩子的想法,只是把自己的想法安到孩子身上,這就造成了很多父母覺得自己的孩子不聽話
  • 自信又獨立的孩子,他們的父母都是這麼做的
    星媽覺得,一個好孩子,不是說他有多乖,可以幫父母分憂,幫父母做很多事,而是他可以做自己,不用為了讓父母覺得自己乖,而過分地委曲求全。經過星媽查閱資料,收集整理,發現自信的孩子他們的父母之間有共通點。他們的父母比起他人,更重視子女的想法,給子女更多的信任,放手讓孩子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鼓勵他們獨立思考,獨立生活,去嘗試自己能力範圍的事情,不打擊孩子的自信心。
  • "關我什麼事"!孩子不顧及父母的感受,家長應該這樣做
    如果世上缺少溝通和文字,或許所有人都無法相互了解各自內心的想法。我們都希望別人能夠讀懂自己,理解自己的感受,原諒某些行為。很多父母教育孩子時,一些良苦用心的行為,都會被孩子誤認為&34;,不願意聽從父母的指令。
  • 培養孩子專注力,父母不應該做6件事,父母多做5件事提高專注力
    專注力不僅只是孩子的事,跟父母也有很大的聯繫。那父母在於孩子的過程當中做了哪些不該做的事情,幹擾了孩子的專注力呢?父母不應該做的6件事1)批評有些喜歡盯著孩子寫作業的父母,總是喜歡批評孩子寫的不好,坐姿不好
  • 「低層次」父母只會跟孩子講道理,「高層次」父母,會做這三件事
    一、不要嘮叨,只講道理父母在教導孩子時,為了突出這件事的重要性,他們總是不斷重複地說一句話。但事實上,這種行為在孩子的眼中是一種嘮叨,帶有控制的意味。孩子們不僅不喜歡聽,而且為了表明自己已經長大成人,還會和父母吵架。
  • 孩子偷了東西,父母應該怎麼辦?
    我們不僅僅是要讓孩子了解偷東西是不對的,更應該弄明白這一行為背後潛藏的深層次原因。而把對這些問題的探究都丟給警察來做,並不現實。偷東西固然有錯,但對於一個七歲的孩子來說,還有沒有比報警更好的方法呢?在大庭廣眾之下,把孩子當做小偷來對待,這樣的教育是不是又有一些過度和過激呢?
  • 3—4歲的孩子,父母應該教會他們什麼才好?
    3—4歲年齡的孩子正好是上幼兒園年齡的孩子。這個年齡的孩子很多事情都可以自己做了,因此,父母主要是要培養孩子獨立自主的能力。比如:在生活方面,孩子可以自己自己穿脫衣服、自己穿鞋、自己洗臉刷牙、自己準備好外出要帶的東西、自己不用的東西能自己收拾好。
  • 一個真實的父母,應該讓孩子看到你做的這9件事
    一個真實的父母,應該讓孩子看到你做的這9件事  今天要和大家分享是紐約作家Ellen Sturm Niz發表在美國熱門育兒網站「Parenting」上的一篇文章「9 Things You Should Let Your Child See You Do(你應該讓孩子看見你做這9件事)」,這9件事向孩子展示的是一個真實而立體豐滿的父母,這個真實的你也許會犯錯,也許會遇上麻煩,也許會有點小自戀,也許會精打細算…但正是這些真實的力量才能傳遞給孩子最寶貴的經驗
  • 情感不成熟的父母就這樣影響了他們的孩子……
    他們忙著照顧自己的父母,而父母又覺得孩子這麼做是應該的。不相信自己的本能情感不成熟的父母不知道如何確認孩子的感受與本能。於是,孩子們只能學著屈服於其他人似乎肯定的東西。作為成年人,他們可能會否認自己的直覺,並默許他們不想要的關係。然後他們可能會認為這段關係的好壞取決於自己。
  • 孩子的說明書丨孩子頂嘴後,家長應該做的8件事
    父母不以身作則爸爸媽媽要求孩子做的事情,自己卻沒有做到。讓我早睡,可他們在外面打麻將到凌晨才回家;讓我別玩電腦,媽媽卻在電腦上看韓劇,一看就好幾個小時。頂嘴是表達想法在我們孩子面前,父母總覺得自己絕對正確,無所不知,無所不能。其實,我已經長大了,有了自己的觀點,和父母看法不一致的時候,如果不大聲「頂嘴」,根本沒有威力,我們就想說出自己的想法。
  • 怎樣培養自覺的孩子?父母先放下「孩子應該……」的控制想法
    我們強迫孩子做某事,會觸發他們的不滿。即使他按要求做了事,但他心裡卻是抵制的,不但抵制命令要求,而且抵制我們自身。這樣的懲罰,能起到什麼作用?在這樣環境下長大的孩子,長大後要麼去控制別人,要麼就會被別人控制。有哪一條是我們想看到的嗎?身為父母,我們是否想過,要把孩子培養成什麼樣的人呢?
  • 《父母的界限》- 給孩子真正需要的愛,請後退一些,再後退一些
    其實,現代社會競爭激烈,大多數父母都變得越來越焦慮,對孩子的要求也越來越高。為了不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便給孩子報了很多特長班,如繪畫班、小主持人班、象棋班、英語班,補習班等。每到周末,孩子們的日程就安排得滿滿的。父母們都以為,孩子多學一些知識,多掌握一些本領,大人辛苦一點也是值得的。可是他們不知道,他們帶給孩子的,只是一廂情願的愛,孩子們根本就不領情,不接受!
  • 孩子哭鬧發脾氣,允許孩子哭,是做父母的一種智慧
    在日常生活中,家長要注意觀察孩子的生活習慣,了解孩子的個性特點,當親子之間有不同想法,產生矛盾衝突的時候,家長要儘可能地避免刺激孩子。想讓孩子做什麼,最好先想出兩個以上的方法來,讓孩子去選擇,而不要以家長的權威去指揮、命令甚至強迫孩子按照家長的意圖去做。
  • 父母怎樣傾聽孩子的內心想法,不如試試以下方法
    我是一名80後母親,對於孩子的教育一直是我心中最牽掛的事。並言明父子之間溝通非常重要,不能剝奪孩子傾訴的權利。首先,我們應該尊重孩子,多去傾聽孩子的想法。在成年人看來,聊天就是說一些無關緊要的閒事,但是對於孩子來說意義非凡,我們不可小看聊天的作用。想真正地了解孩子在外面的情況和在校時的心情,就要經常和孩子聊天,了解孩子內心的真實想法,把對孩子的關愛潛移默化地傳遞給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