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在時間的碑林裡,總有一些人、一些事,銘刻在那裡。
他們是革命者、拓荒者、奮鬥者,更是你我一樣的普通人。
但他們從來不是天生就矗立在那裡。他們的每一步,都是激昂、堅守與擔當。他們如豐碑般樹達與銘刻,也如帛書般耐讀與沉思。
新中國成立70周年之際,衡陽市委網信辦、紅網衡陽站聯合推出「衡陽風華·70年70人」網上展覽活動,利用紅網、「衡陽發布」等網絡平臺,通過系列報導、集中展覽、網上互動、對外宣傳、結集成冊等,對歷史致敬,發時代宣言,向先進學習,為衡陽聚力,將精神承揚。
為省域副中心而聚力,為最美地級市而奮鬥,繼往開來,砥礪前行,讓我們走近那些人、那些事——
紅網時刻記者 宋美君 整理報導
聶建國常說,他為自己在我國選擇了土木工程作為畢生追求的事業而慶幸,因為他遇上了千載難逢的好機遇。
聶建國,2013年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系教授、結構工程研究所所長、結構工程與振動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土木工程系和建設管理系學術委員會主任。而他也是從衡陽縣走出去的又一個院士。
求學之路輾轉曲折
1958年8月出生于衡陽市衡陽縣金蘭鎮香花村的聶建國,由於家庭原因,1972年1月畢業初中畢業後便開始務農。當時他還只有14歲,個子矮小,體重不足70斤,但是也要幫助母親幹很多農活:砍柴火、挑塘泥、雙搶、放牛等等。但是母親沒有放棄過讓他繼續上學的念頭,經過母親的不懈努力,聶建國再次踏進校園,又讀了一年初中後,輾轉於1974年9月進入衡陽縣四中讀高中。「高中兩年,我每周或每兩周回家一次。我一般都是在周六吃完中飯後開始步行回家,路途時間約5小時,周日在家吃完中飯後又步行回學校,回到學校時往往天都黑了。」聶建國這樣回憶當年的高中生活。
1976年7月高中畢業後聶建國再次回家務農,參加完「雙搶」之後,於當年10月中旬到大隊新開的代銷點當營業員。兩個月後,被招去石坳公社機關當話務員。1977年10月得知恢復高考的消息後,儘管當時的公社主要領導勸說他不要去參加高考,還答應儘快幫他「轉幹」,但聶建國還是非常希望能讀書,實現自己的夢想,那就是成為一名工程師。「打小起,母親就教育我們兄弟說,只有讀書才會有出息。」聶建國再次進入母校衡陽縣四中複習,借住在老師的宿舍。
1978年2月,聶建國接到了湖南大學的錄取通知書,「記得當時金蘭區考點共有1000餘名考生,只有4名考生被本科院校錄取。」回憶起當年的高考,聶建國依然記憶猶新。
土木工程強國夢的堅守
9月初的清華園,綠蔭樓閣。紅褐色的土木館坐落於一片法桐和白楊之間,被爬山虎抱個滿懷。我國著名結構工程專家聶建國院士已經在這裡工作了近30年。
一個個建築和橋梁結構模型正在接受各種荷載考驗,這裡是清華大學土木工程繫結構實驗大廳,但更像是真實的、繁忙熱鬧的建築工地。在這個「工地」裡,常常能看到「工頭」聶建國頭戴安全帽行走其中,耐心詢問實驗進展,細緻指導學生科研。
聶建國的辦公室就在實驗室2層,幾個大書櫃,加上兩張桌子和一個小沙發。狹窄的辦公室只能原地活動,各類專業書籍成了最好的裝飾。電腦裡,聶建國最寶貝的就是他從全球各地拍攝來的橋梁照片,不論去哪兒,相機如影隨形。
1+1大於2,這是聶建國堅守組合結構的初心。上世紀80年代初,組合結構並不是當時的熱門研究方向,瞄準我國大規模基礎設施建設的巨大需求,1994年聶建國在清華完成博士後研究工作後留校任教,選擇了組合結構作為他的主攻方向。多年來,無論周圍環境發生怎樣的變化,聶建國始終如一地鍾情於組合結構的研究,不因艱難的道路而垂頭沮喪,不因個人的利益而停滯腳步。
「我就覺得做好一項研究就是追求一個夢想,我就希望在組合結構這個領域把我們中國做到世界最強。」正如他所預見的,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高層建築、交通樞紐、橋梁隧道、體育場館、會展中心等大型公共基礎設施建設如火如荼,對新的結構形式和體系產生了巨大需求,而鋼—混凝土組合結構為解決土木工程領域的關鍵技術難題提供了新的選擇。
據統計,僅北京就有300餘座橋梁採用了聶建國研究的疊合板組合橋面系研究成果,多項成果應用於深圳彩虹橋、重慶觀音巖長江大橋、大嶽高速洞庭湖大橋、天津津塔、深圳華潤總部大廈、武漢中心等全國100餘項工程,為國家節省了大量的投資和資源。
作為教師,聶建國承擔了學院兩堂特殊的課程,入學第一課專業概論和畢業第一堂專業前沿課,一頭一尾,正好是本科生整個學習生涯中最關鍵的兩個時間點。雖然只有2節課的時間,但聶建國一般要準備60-80小時,他希望這兩堂課能成為清華土木人永久的回憶,讓他們感受到自己未來所肩負的責任,直面自己未來事業的挑戰。
聶建國的技術和知識不僅傳授給清華土木人,還將其成果和精神帶回家鄉衡陽。2016年、2017年,聶建國連續兩年回衡陽參加「衡州經濟發展論壇」,並在「2017衡州經濟發展論壇」上以「建設特色城市,打造湘南區域中心城市」為題作演講,為衡陽經濟社會發展把脈指路。
2017年9月,聶建國成立衡陽市規劃設計院院士專家工作站,之後他多次來衡陽市規劃設計院開展技術交流專題講座,並在城市橋梁建設領域為該院提供智力支持,優化相關設計成果,極大地提升了衡陽市規劃設計院在城市橋梁建設領域的綜合實力。同時將成果運用到衡陽的項目建設中,目前,聶建國院士團隊與衡陽市規劃設計院正一齊致力于衡陽市二環路部隊訓練用地過車通道項目的方案設計。
2018年,在衡陽縣邀請下,方智遠、聶建國、鄒學校三位衡陽縣籍院士領銜,發動衡陽縣籍的名流賢達慷慨捐贈,籌集到原始基金1000餘萬元,每年對中考、高考和參加奧賽的優秀學生和老師給予獎勵。
人生當架幾座橋?和橋梁建築打了一輩子交道的聶建國架起了兩座高高的橋,一座是「科學技術之橋」,另一座則是「育才為人之橋」。
(推薦單位:衡陽市政協、衡陽縣)
來源:紅網
作者:宋美君
編輯:李覃梁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9/19/60028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