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許億
2020年,新冠疫情突如其來,貫穿始終。
這一年,累計8000多萬人感染疫病,超過177萬人的生命因此永遠定格。
這一年,澳洲大火、東非蝗災、中東暗殺,天災人禍令人心痛;
這一年,川普「夢斷白宮」、鮑裡斯終於「脫歐」、馬克龍為「恐襲」所累……
人們似乎每一天都在見證歷史。
「當今世界正處於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是中國官方對全球發展趨勢的戰略判斷。
百年大疫加速世界格局演變,國際秩序將會發生怎樣深刻複雜的調整與變化?
中國如何應對?世界何去何從?2021年的信心和曙光又在哪裡?
直新聞年終特輯,邀請數位學者、專家,從各自的視角出發,與讀者諸君分享他們的感悟、思考、洞見。
我們以此與2020年揮手作別。
臺灣年內的五件大事,都挺糟心的
2020年臺灣年度代表漢字評選,選出來的一個「疫」字,獲得28441票,由臺灣「中研院」副院長陳建仁推薦。然而從谷歌搜索排名得到的答案,臺灣人真正關心的,無論是關鍵字,還是最熱門的話題,都是2020美國總統大選。
2020年,新冠疫情給全世界帶來極大的衝擊和挑戰,然而接近年底,更讓人感到訝異的,便是美國川普總統至今不肯承認敗選。有調查顯示,臺灣是世界上最支持川普的地區。很多臺灣人,尤其是綠營人士,為川普瘋狂到令人瞠目結舌的地步。
《說文解字》:「疫,民皆疾也。」而有些「疾」,不單單是生理上的,而是心理上的。比如疫情讓人們生出很多負面的情緒。而這些情緒,又讓更多的壞事發生。
解讀2020年的臺灣,會發現很多事情其實是共通的。比如疫情中臺灣社會部分人敵視大陸的言行,直接影響到過去大陸民間對臺灣的善意,兩岸關係不但嚴重倒退,而且與以往已經有了質的不同。而臺灣能如此有恃無恐,當然與川普任內的許多政治動作有關。川普政府出格的不按套路出牌的行為,打破了中美關於臺灣的很多默契,也讓臺灣民進黨當局誤以為獲得靠山。這些政治誤判都對兩岸關係造成了極大的傷害。
2020年對全世界來說確實不是一個好的年份,對臺灣而言,有以下五件大事基本貫穿臺灣整年:
1、蔡英文競選連任,挾得票數新高肆意妄為,兩岸關係深陷僵局。
2、韓國瑜馬失前蹄,退守高雄不得慘遭罷免,韓流神話偃旗息鼓。
3、陳時中領銜抗疫,獨領民調引來黨內側目,抗疫成績真真假假。
4、中天台慘遭關停,反「臺獨」遭致當局打壓,新聞自由已成空話。
5、蔡當局強推「萊豬」,一意孤行不顧民眾反對,跪舔美國節操盡失。
蔡英文連任
蔡英文在2020年1月11日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中,以島內史上最高的817萬張選票獲勝得以連任,蔡英文在接受BBC採訪時聲稱這場勝利是「一個壓倒性勝利」,然而實際上,沒有人覺得這場勝利是因為過去四年蔡英文的政績有多理想,她的勝利,無非是因為遇到一個糟糕的對手,以及當時香港社會的騷亂事件。
相較於對手,她及她的政黨雖然執政無能,但「選舉一流」,他們更善於利用外部的危機去轉移內部的矛盾,以危言聳聽迫使中間選民改變立場。而且因為執政的緣故,蔡英文的團隊不顧行政中立的原則,再加上他們所掌握的島內絕大部分媒體,配合著對對手進行鋪天蓋地地抹黑以及攻擊。事後看,這些抹黑和攻擊卓有成效。韓國瑜成為當時島內最討厭的政治人物,而蔡英文名列第二。另外這些抹黑攻擊也不止於韓國瑜,比如民進黨黨內初選的時候,被稱為「『臺獨』金孫」的賴清德也難逃毒手。
當對手韓國瑜飽受檢驗的同時,蔡英文卻幾乎無需因為四年糟糕的執政成績對選民做任何交代。客觀上,韓國瑜不是在和蔡英文選,而是在和討厭自己的勢力競選。這場勝利不是蔡英文的勝利,而是討厭韓國瑜力量的勝利。
雖然蔡英文的勝利並不令人信服,但她卻善用這種選票的力量為自己乏善可陳的執政能力搽脂抹粉,兩岸關係在她第一個任期已經陷入冰點,在她第二個任期的初期就更加惡化。不同的是,第一任開始的時候,蔡英文還表達「維持現狀」的願望,而第二個任期因為817萬選票的原因,她似乎感到自己更有力量與大陸對抗,甚至在受訪的時候妄稱「大陸需要尊重臺灣」。
蔡英文任內,臺灣失去七個所謂「友邦」,很多國際組織拒絕臺灣參加。但因為國際政治局勢發生變動,蔡英文自以為得計的是,可以更加強化和制度化與美國的關係。畢竟短短幾年間,美國通過了多項涉臺法案,從法理上提升了與臺灣的關係。2018年,「與臺灣交往法案」實施,美國和臺灣在官方高層交流有制度化的可能;2019年,美國兩會通過「臺灣保證法」,美對臺軍售常態化,2020年,川普籤署了「臺北法案」,支持強化和臺灣的經貿關係,支持臺灣參與國際組織和事務。看上去,臺灣與美國的關係達到了一個高度,也難怪民進黨當局及其支持者,對川普如痴如醉。
臺灣大學教授黃旻華認為,現階段因為美中對抗加上新冠疫情所造成的國際形勢,臺灣在一定程度上變成美國在與大陸較勁時的一個有利棋子,因而美國加強了與臺灣之間的紐帶,讓蔡當局很大程度上信心大增。但長遠看來,這也可能埋下兩岸關係更大衝突的導火線,所以得失利弊不言而喻。
從實際關係而言,美國確實打破慣例,除了讓幾個級別似乎很高,但實際無足輕重的官員訪臺以外,便是大手筆地賣給臺灣武器,即便在川普即將下臺的時候,依舊籤署大筆的對臺軍售。這些軍備往往性能減半,但價格奇高,完全是把臺灣當「凱子」對待。關鍵是這些「凱子」還樂此不疲。
尤其是最近為了更緊地抱美國大腿,蔡英文不顧臺灣社會的反對,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批准進口「萊豬」。甚至,經過民進黨民意代表高嘉瑜的質詢,官員才知道,哪裡是蔡英文頂不住美國壓力,根本就是蔡英文為了討好川普的主動作為。
當前,解放軍軍機繞臺已成常態。反觀臺灣,軍隊則表現出極度鬆懈疲憊的狀態,這一年中,臺灣軍機不斷失事,多人不幸喪生,甚至其中包括「參謀總長」沈一鳴,沈出事的事故中,共有八人喪生,其中多位是與沈一鳴類似的高級將官。和平時期有這麼多軍官遇難,不由讓人嚴重懷疑臺軍的戰力。
最近去世的著名中國問題專家、哈佛大學榮休教授傅高義,生前最後一次接受媒體專訪時,還呼籲蔡英文面對兩岸問題「要非常小心」。他指出,不要只聽信美國單方面的聲音,需要同時聆聽北京釋放的所有信息,仔細解讀其中的意涵,帶領臺灣走向正確的方向。
但蔡英文肯聽嗎?
罷免韓國瑜
2020年6月6日,臺灣高雄市舉行罷免市長韓國瑜的投票。結果是97萬選舉人支持「罷韓」,而只有不足3萬人反對,罷免韓國瑜成功。
「罷韓」案是臺灣史上第一樁「六都」市長罷免案。根據臺灣地區的規定,此次罷免案,需要有超過25%的高雄市選民同意(約57萬票),並且有效同意票數要多於不同意票數且達高雄市選舉人總數四分之一以上方能罷免韓國瑜市長。
韓國瑜被罷免的當晚,非常支持韓國瑜的高雄議長許崑源跳樓自殺,許崑源或許是為韓國瑜的遭遇感到悲憤,也可能是對高雄乃至臺灣的政治感到了極度失望。
2018年,韓國瑜在高雄市長選舉中獲勝,但上任還沒有幾個月,就起心動念參加2020的臺灣地區領導人選舉。他的參選,加劇國民黨內部的分裂,中間選民對國民黨的觀感一落千丈。同時,韓國瑜也激起了高雄市民的厭惡。這是客觀的事實。
但韓國瑜參選是個人權利。參選期間,韓國瑜執政團隊表現出色,並沒有耽誤高雄市政。況且在選舉中落敗,等於已經受到了民意的否定,他本人也付出了政治代價。所以在落敗後不久,由綠營人士(包括高雄前市府官員)發起的罷免,明顯有追殺到死的意味。本來,即便是一些民進黨的人也覺得,蔡英文作為選舉的獲勝者,應該釋放出和解善意,即便不能釋放善意,其底線也應該是不介入罷免。
哪裡知道,到投票最後一刻,民進黨發出動員,鼓勵市民投票。當時處於臺灣防疫的關鍵時期,防疫指揮官陳時中也不管行政中立的基本倫理,認為市民在疫情期間出來投票沒有關係。雖然從當時看,韓國瑜被罷免概率已經極大,完全無需民進黨的介入,但即便如此,民進黨依舊沒有缺席。這也顯示出這個政黨嗜血的本性。
因為民進黨的參與,罷免韓國瑜便有了政黨惡鬥的色彩,導致臺灣的政治生態更加萬劫不復。
首先,罷免已經成為風潮,「罷韓」成功以後,作為報復,藍營人士發動對於綠營一系列民意代表的罷免,其中一些已經成案。後續效應,已經與成功與否無關了。也就是說一個人參選不見得能贏,但完全可以以向對手發動罷免的方式進行政治騷擾。尤其因為政黨(尤其執政黨)的介入,在選情接近的情況下,發動政黨的力量,讓當選的人下臺未嘗不是一種曲線成功的方式。
而這可能讓一些小黨的成員狀況更加岌岌可危。比如高雄市民進黨議員陳致中和「時代力量」的議員黃捷觀感比較起來,前者可能更讓人討厭,但最終罷免的結果卻是黃捷可以成案,而陳致中逃過一劫。
另外,因為「萊豬」議題,國民黨的羅智強威脅要針對臺北民進黨的吳思瑤發動罷免,吳立刻試圖以行程問題去迴避對「萊豬」表決(但吳最終沒有頂住民進黨黨內壓力參與表決)。這些民意代表的存在意義是因為可以代表支持者的意見,但現在因為反對者可以發動罷免,民意代表的的主觀意志將不得不因為反對者而屈服。那麼對於支持者而言,為什麼要選他出來呢?
臺灣防疫
臺灣在大陸暴發新冠疫情時,立刻就採取嚴格的防疫措施,將「疫情指揮中心」提升為一級機構,並由衛生福利部門負責人陳時中擔任指揮官。其政策為第一時間實施「封關」,限制大陸等地區人士入境,亦對從世界各地入臺的民眾實施追蹤。臺灣畢竟是一個海島,控管方便,再加上處置及時,所以客觀來講,臺灣防疫成績相對較好,累計只有幾百人確診,死亡人數維持個位數。與大部分國家與地區相比,臺灣稱不上受到疫情正面的嚴重衝擊。
陳時中因為防疫出色,且每日出來報告防疫實況,成為當時臺灣曝光率和關注度最高的官員,期間民調一度高漲到難以置信的百分之九十幾,瞬間成為臺灣說一不二的政治人物。任何人不敢有違背陳時中的發言,否則會被視為「逆時中」,會被輿論討伐。蔡英文和蘇貞昌也因為臺灣防疫的成功,民調都相應水漲船高。
然而陳時中的政策並非無懈可擊,後來看,其中運氣的成分也很多。比如一開始,可能因為口罩生產不足的原因,陳時中及民進黨當局都呼籲民眾無需戴口罩。當馬英九等人表示質疑,且在公開場合佩戴口罩的時候,還被綠營的網軍攻擊。好在臺灣民眾相對自覺,堅持佩戴口罩,才沒有釀成大禍。
又如新加坡將自己在臺灣的口罩生產線撤走,遭到臺灣的輿論攻擊。當民進黨政治人物稱口罩可以蒸一蒸反覆使用鬧出笑話的時候,新加坡總理李顯龍的夫人何晶都忍不住調侃:「幸好不在臺灣,不用蒸口罩。」
民進黨當局還追隨川普,與世衛組織槓上,對世衛總幹事譚德塞多有攻擊。以致譚德塞在記者會上痛斥臺灣官方及民間對其進行三個月「種族歧視」性質的攻擊,他表示個人「隱忍很久」,並呼籲他的非洲兄弟們團結一致。臺灣地區之所以被排斥在世界組織之外,與這些短視且無知的臺灣人不無關係。
陳時中還堅持不肯執行普檢,所以防疫期間發生多起臺灣人離開臺灣後在其他地區一入境就被檢出陽性的事件,但臺灣方面都不承認是本土染疫。臺北榮民總醫院今年檢驗1.4萬個剩餘血液檢體,發現11人新冠病毒抗體陽性,推估全臺約1.1萬人曾染疫。但臺當局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認為,研究團隊無從得知陽性個案是否曾染疫或從海外返臺,不宜貿然回推至全臺。簡而言之,也不承認。
但最關鍵的是,因為防疫,在民進黨當局的煽動下,臺灣社會對大陸展示出強烈的敵意,疫情期間,臺當局起初計劃讓陸配子女(臺灣人與大陸配偶在大陸所生的子女)返回臺灣,但輿論反對,最終臺當局以這些陸配子女沒有臺灣戶籍為由,拒絕他們返回臺灣;又比如在大陸疫情最危急的時候,臺當局制定禁止口罩輸入大陸的方案;以及當世衛組織已經冠名疫情為「新冠肺炎」,臺灣官方還堅持叫「武漢肺炎」。凡此種種,確實真正傷害到了大陸人民的心。
本來,在疫情肆虐的時候,如果兩岸人民能攜手共救,守望相助,可能是修補兩岸關係的最好時機。可惜這些臺灣政客逞一時之快,卻從根本上傷害兩岸關係。
陳時中是一個技術官員,政治水準其實很低。動不動用行政司法去恐嚇那些與他不同意見的人。他民調最高的時候,被綠營認為可以代表民進黨未來去選臺北或新北。但而今一切時過境遷,恐怕沒有什麼人還寄希望於陳時中了。
關閉中天
中天電視在臺灣歷史悠久,也是臺灣第一家進行全天候播放新聞的華人新聞節目,受眾廣泛,收視率時常在臺灣排名第一。在臺灣如今電視臺幾乎全部綠化的情況,中天電視還保持藍營本色,尤其在2018年臺灣地方選舉一役中,中天全力支持韓國瑜,引發「韓流」興起,讓民進黨一敗塗地。而後民進黨當局懷恨在心,非要除之而後快,也就不算什麼稀奇了。
臺灣當前的政治環境,因為藍綠對立,意識形態衝突嚴重,所以讓電視臺保持中立,四平八穩地表達觀點,幾乎是沒有空間的。電視臺因為受眾的不同而歸屬對應的意識形態,反而是一種保持政治平衡的方式。所以無論政黨如何輪替,不同的電視臺保持自己的意識形態,滿足自己的受眾需求,也成為一種約定俗成的常態。
在所謂「言論自由」的核心價值下,過去藍綠無論誰執政,都會謹慎碰觸有關新聞臺審查的議題,就更別提會有關閉新聞臺事情的發生。
但蔡英文就敢我行我素,成為第一個關閉新聞臺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國民黨方面的批評就不提了,就連民進黨的前輩,如陳水扁、呂秀蓮都發出異議,對蔡當局做法很不認同。蔡當局開創惡例,未來政黨輪替,當然也能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而另一方面,蔡當局處心積慮地關閉中天,引發了社會強烈反應,看似鉗制了不同的言論,但卻製造出更大的不平與反彈。
而且中天電視也由此擺脫了過去的傳統電視的收視環境,就此投身新媒體,脫胎換骨。所以蔡當局也就像為淵驅魚,把中天電視趕到網絡上的無限空間中去。中天電視節目更加多元自由,新媒體訂閱人數激增,很多老年的忠實觀眾,也趕著學習使用網絡設備,跟隨中天。恐怕這是民進黨當局意想不到的。
當然,不肯放下屠刀的「NCC」,立刻揚言要制定網絡審查法案,很像是要對中天進行追殺。但一石激起千層浪,就連那些相信民進黨的年輕人恐怕也坐不住了。因為他們才是網絡的重度使用人群。
蔡英文當局開放「萊豬」
蔡英文在一次美國官員來訪後不久,便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宣布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國豬。當時正值美國大選,蔡英文的舉動被視為繼續押寶川普。然而隨後川普敗選,勝出者拜登宣布近期將不籤署任何對外協議,所以臺當局無論是討好川普,還是以「萊豬」換取貿易協定的希望,顯然都落空了。也難怪臺灣人感嘆,「萊豬」白吞了。
當然,開放進口美國含萊克多巴胺的肉類,是國民黨和民進黨兩黨的共業,馬英九執政時期,開放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美牛」,也受到了民進黨的強烈反對。從效果來看,也成為當時民進黨扳倒國民黨的「第一塊磚」。反之要不是當年蔡英文及民進黨上上下下反對得那麼徹底,估計國民黨今天也不會反應如此激烈。
藍綠兩黨都「親美」是不爭的事實,所以都要面對來自美國的壓力。但面對外部壓力,這兩個最大黨不能抱團取暖,共克時艱也就算了,反而相互拆臺、互相攻擊。所以萊克多巴胺肉品當然能在臺灣長驅直入。
臺中市長盧秀燕面對美國在臺代表說,臺灣人不想吃「萊豬」,合情合理地表達臺灣人的訴求,美在臺協會卻發表聲明,說臺灣政治人物造謠。這其實是很讓人生氣的事情,不僅體現出美國人居高臨下的那種傲慢和顢頇,也反映出正是這些臺灣政治人物對美國人一貫的唯唯諾諾,才慣出這些美國人頤指氣使的毛病。尤其作為執政黨的民進黨,還跟著罵盧秀燕。蔡英文當局對外奴顏婢膝,對內反而聲色俱厲也是一覽無餘。
含萊克多巴胺肉品是一個照妖鏡,照出民進黨是一個昨是今非、說話不認帳的政黨,也呈現出民進黨那些冠冕堂皇的所謂「民主自由進步」的主張都是謊言。當年和他們一起反對「萊牛」的蘇偉碩不改初衷一樣反對「萊豬」,之後被民進黨當局傳喚,以司法手段伺候。當然,他們連新聞臺都敢關,也就不會顧及用所謂的「言論自由」去恐嚇一個學者。
一點結論
臺灣對大陸的貿易一直佔其對外貿易總額的三成多,蔡英文上臺以後,對大陸貿易並沒有因此回落,反而穩步上升,尤其今年,臺灣方面數據顯示,1至11月,臺灣對大陸的出口額為1367.4億(美元,下同),佔其出口總額逾四成,同比增長14.0%。據大陸方面海關總署統計,同期,兩岸進出口貿易額為2356.9億,為臺灣帶來1277.3億貿易順差。也由此顯示,臺灣對於大陸的經濟依存度非常之高。但令人遺憾的是,貿易如此之高的順差沒讓臺灣感念大陸,反而在臺灣,「仇中反中」的聲量很大。
蔡英文是因為煽動「反中」的情緒而當選,韓國瑜因為被綠營「抹紅」不但敗選還被罷免。中天電視臺也因為被「抹紅」被關臺以後,那些自以為「自由民主」的臺灣年輕人不覺得「言論自由」已經被嚴重傷害。民進黨當局抱美國大腿開放「萊豬」,民進黨籍民意代表吳思瑤評價,不開放「萊豬」,會讓大陸得利。今年民進黨還趕走愛奇藝,趕走了淘寶,而前者其實在扶持島內日漸式微的影視製作,後者極大方便了臺灣年輕人的消費。
兩岸關係最糟糕的就是這種「反中」的情緒,這也成為一些別有用心的政黨與政客的「政治提款機」。當這種風潮漸已形成的時候,連過去能穩定兩岸的國民黨也不淡定起來,他們不敢為本該成為自己優勢的兩岸政策辯護,甚至在黨主席江啟臣的領導下,國民黨開始質疑「九二共識」。兩岸之間如今基本斷絕了官方溝通的管道,一度到兵兇戰危的地步。
這背後當然有美國因素的影響,特別是美國政府一些人公然打破美中關於臺海的默契,妄言「臺灣從來不屬於中國」,讓臺灣有些人誤以為自己已經靠上美國這棵大樹,殊不知,川普政府向來執行的是「美國優先」的政策,他要的只是自己的利益,哪裡會管臺灣人的死活。川普政府賣給臺灣的武器,基本已經超過今年臺美之間的貿易順差。美國為了自己的戰略,忽悠臺灣對抗大陸。用已故作家李敖的話說就是,當看門狗,還要自己買狗食。現在看來,自購狗食不但不打折,反而更貴。
隨著美國政黨輪替,拜登已經放話要回歸到傳統的對臺政策當中。民進黨得不償失不談,就現在的兩岸而言,一切也確實不是那麼容易就回得去。
臺灣的政治有很明顯的民粹趨勢,政治人物不必為長遠負責,只要滿足當下的悲情就好。所以他們在野的時候一切都反對,當政的時候也就一切都放開,執政黨很容易陷入昨是今非之中。從長遠看,也在消磨臺灣的根基,使之越來越往下沉淪。
當然,民意如流水,最近蔡英文當局與民眾之間因為防疫而產生的美好光陰正在消失。最新的民調中,國民黨和民進黨的好感度也在此消彼長中,尤其有中間選民開始認同國民黨。以現在的趨勢,民進黨很可能還會遭遇2018年的那次大敗。但對於每況愈下的兩岸關係而言,這已經不算什麼令人激動的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