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語言,讓承載的文明更精彩
在平時,漢字是用筆「寫」出來的;在這裡,漢字可以用寓意吉祥的龍鳳花鳥「畫」出來。在平時,輸入漢字需要從字體庫裡選字體;在這裡,寫100個字就能個性化定製屬於你的獨家字體——
第二屆中國北京國際語言文化博覽會(以下簡稱語博會)近日在中國國際展覽中心落下帷幕。本屆語博會以「語言讓世界更和諧,文明更精彩」為主題,集中展現了改革開放40年來中國語言文字事業取得的突出成就,同時也匯集了科大訊飛、聲望聽力等十餘家企業、語言文化機構以及北京市多個區中小學在語言科技、科學研究、圖書出版、語言文化建設等方面的最新成果。
藝術讓語言文字展現獨特美感
文字是語言的載體,而以獨特的藝術形式將漢字展現在觀眾面前,可以說是本屆語博會的突出亮點之一。
在展會現場,76歲的王師傅正興致勃勃地向人們展示他剛剛「畫」好的四個漢字——「文化自信」。旁邊的工作人員介紹,這是「龍鳳花鳥字」,它由東漢末年蔡邕所創的「飛白書」演變而來,逐漸成為一種民間藝術形式,一些寄託人們美好生活嚮往的字詞,比如「吉祥如意」「萬事大吉」「家和萬事興」都可以用它表現,其特點是把繪畫藝術和漢字相結合,單獨的一筆或幾筆都是一個圖案,有花、鳥、龍、鳳等,不同圖案相組合就形成一個完整的字。
在王師傅看來,畫面之美體現的是漢字的精髓——變通與持守。「中國漢字的筆畫,主要由橫、豎、撇、捺、點五種筆畫及組合構成,先用花、鳥、蟲、魚把重要的幾筆『畫』好,然後就開始組字,一個點可以畫太陽,可以用蝴蝶表示,還可以用花,可以變化,也會綜合整體的畫面考慮,比如一個字裡可以有龍有鳳,有花有鳥,有山有水,但不管怎麼變化,都離不開這幾筆,所以說是千變萬化不離其宗。雖然是字,但通過藝術加工,字中有畫、畫中有字,是一種綜合性的藝術,表現力也很強。而且不只可以表現漢字,日文假名、英文單詞,都可以『畫』出來,但還是漢字寫起來感覺比較豐富多彩。」
用丙烯在葫蘆上做成「葫蘆畫」幫助小學生學習漢字,這是北京市昌平區十三陵中心小學老師們的精彩創意。「這些作品都是以傳統文化故事或者傳統節日為題材,並和學校校訓相結合,以文字和圖片為載體,在葫蘆上刻畫出來而完成的。孩子和老師一同製作,用鉛筆打稿,用烙筆烙印,用丙烯著色,通過一個個故事明白『誠』『善』『信』『實』『理』等漢字的內涵,並感受其中蘊含著的語言的美。」該校英語教師張小敬說。
將甲骨文開發成十二生肖紀念書籤,將篆體漢字、女書、東巴文融入書籤、書夾、小裝飾燈等,一款款文創產品的設計讓語言的靈動在展會展現得淋漓盡致,創意的背後既是「靈光一閃」,更是對語言背後傳統文化內涵和價值的重拾、再審視和創造性再現,彰顯的是一種文化開放和自信。
創新為語言插上現代化翅膀
在方正字體的展臺前,很多觀眾手裡拿著一本封皮寫著「造字秘笈」的小冊子。工作人員介紹,只要在書寫區內書寫百餘漢字,使用「手跡造字」App拍照上傳,便可以快速生成一個個人專屬的字體庫。「我們採用的是北京大學人工智慧輔助字體生成技術,為用戶提供更個性化、更有趣的字庫服務。希望通過技術的力量,打通個人字庫應用場景,讓一筆一畫的個性書寫融入現代行動裝置。現在大家都習慣電子輸入漢字,藉此也可以讓國人更好地體會到書寫漢字的獨特魅力。」
而語音智能識別技術的卓越成果在本次展會上也頻頻亮相。「我們的系統有一個自動的語義理解功能,比如說『我今年16歲了,我想吃石榴』,識別的結果會根據前後語境隨時調整。」在科大訊飛的展臺上,講解員一邊講解,展臺一側的大屏幕上已經準確無誤地顯示出對應的中文和翻譯出來的英文。「用這種系統,普通話的準確導出率可達95%,英語可以達到90%以上,目前我們的這套智能會議系統已在2018年全國兩會上得到運用。」
而在漢字教學方面,創新的成果也有很多。展會現場,幾位來自北京不同學校的學生在棋盤前聚精會神地下起了「漢字棋」。據現場工作人員介紹,這套「漢字棋」由寧波市華文漢字應用研究院研製,將棋類博弈原理和漢字連綴成詞的學理融於一體,有理棋、布棋、行棋、大吃、清盤等規則,面世以來在寧波多所小學推廣。「學生下棋時要布局,要綜合考慮,所以既是考察漢語的詞彙,也是對邏輯思維的訓練。我們開發了6副棋子,針對1至6年級的學生,難度不同但規則相同,可以根據其認字的水平選擇棋子。」中國漢字棋培訓部副主任章錫靈說。
以上展示的成果只是創新賦予我們的語言以活力的小小縮影。教育部原副部長、國家總督學、中國教育國際交流協會會長劉利民表示,改革開放40年來,我國大力推動語言文字信息處理技術創新發展,語音智能、機器翻譯技術發展迅速,語言資源建設成果顯著,少數民族語言文字信息化建設步伐加快,技術支撐能力顯著提升。今後還要實施「網際網路+」語言文字服務工程,以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手段推動語言學習、語言服務、語言管理,建立政府引導、市場運營、互聯共享機制,打造全球中文學習網絡平臺,建設涵蓋內容廣泛的基礎資料庫,向社會提供語言文字諮詢服務。
交流互鑑讓語言成為溝通文明的紐帶
來自泰國的北京語言大學漢語國際教育專業本科生張詩畫,自幼出生在一個華裔家庭,今天和同學們一起來到展會現場:「我學習漢語已經5年了,覺得漢語一開始學還不太難,越學到後來越覺得難,感受到了中國文化的精深。我覺得語言是一種交流的工具,可以讓我們更深入地了解一個國家的文化。」
劉利民表示,本屆語博會以「語言,讓世界更和諧,文明更精彩」為主題,搭建了中外語言文化交流互鑑的重要平臺,這與中國政府倡議實施的「一帶一路」建設、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願景相契合。語言文化的交流有助於增信釋疑、溝通情感、締結友誼,從而形成相互依存、相得益彰的世界文化共同體,構築人類包容和諧的精神家園。
據了解,本屆語博會還舉辦以「語言服務與人類生活」為主題的國際語言文化論壇,並設立系列分論壇,包括人工智慧時代的語言科技論壇、「一帶一路」語言文化高峰論壇、「一帶一路」語言文化共興發展論壇和第二屆中國語言康復論壇,進一步拓展了語言文化的國際交流,促進了中華語言文化的傳播弘揚,助推國家軟實力提升。
「為此,希望我們在以下幾個方面共同努力:首先要加強交流合作,推進文明互鑑。各國政府繼續堅持和平與發展的時代主題,加強交流合作,提升民生福祉。我們應尊重各國語言文化的特色和優勢,互學互鑑、取長補短,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共同推進人類的繁榮發展。其次要科學保護語言資源,合理利用語言資源。充分利用現代科技手段,實施科學保護、全面保護和規範保護,努力實現有效保護和持續保護,積極開發語言文化產品,更好滿足民眾需求。還要進一步推動語言與科技的融合,提升語言服務能力。以社會需求為導向,大力推動語言研究與智能研究的深度融合,將語言信息化成果轉化為便民、惠民的實際應用,並積極應對資訊時代對語言生活的影響,開拓語言服務新領域和新途徑,創新語言服務方式,提升語言服務能力。」劉利民表示。
(責編:鄒菁、吳亞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