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背景
近日,西夏區對外招考135位社區工作者,由於放開戶籍限制,吸引了來自區內外4000多名符合條件的大學生報名,其中擁有全日制本科學歷的報名者超過一半,還有50名研究生,報考者平均年齡27歲。其中,西夏區西花園路街道辦的錄取比例達到1:69,錄取率堪比國考。
社區工作者工作壓力並不小,薪酬也並不很豐厚,但仍吸引了如此多的關注,不禁讓人思考一個問題:到底是大學生熱衷基層工作,還是就業壓力過大?儘管社區工作需要大量的高學歷人群參與,但這種熱度,還是讓人感到不解,我們到底應該以怎樣的態度來看此事呢?
觀點一
學歷與崗位,何為適配?
劉薇
西夏區公開選聘社區工作者,引來研究生50名,現象背後,關於學歷與崗位的討論,要看從哪個角度去理解「適配」。
事物總有兩面性。受疫情影響,今年就業崗位有限;同時,大量年輕人參與防疫,也改變了他們對社區工作的看法,這是比較積極的一個原因。此外,當下的基層治理工作需要更科學高效的服務,必然要通過學歷篩選適合的人選,所以這種雙向選擇是適應時代發展需要的。
而對個人來講,這個工作是過渡性崗位也罷,提供了基層鍛鍊機會也好,抑或是覺得對國考申論和面試有幫助,加之薪金與福利待遇不差,總會契合某種需求,高學歷者應聘也就不足為奇了。剩下的,只是崗位競爭而已。
但是有一個問題必須重視,學歷高不等於更專業。如果拿熱愛當作找跳板的藉口,而沒有甘於吃苦、為民服務之心,就不能把這類人招進去,哪怕他是個博士後。尤其對銀川來講,區域發展亟需人才支撐,有人可用實屬不易,而基於正確的人才觀念方能產生合理的引進、培養和使用,否則便是對雙方資源的雙重浪費。
培養高學歷人才是真正消耗大量資源的。所以無論何種崗位,都應該提供給崇尚創新、勇於創業、甘為奉獻者,而不是學而優則仕之人。
觀點二
「熱鬧」背後折射出的就業難
吳戈
西夏區公開選聘社區工作者,115個崗位,4296人報名,還有50名研究生,無獨有偶,興慶區招聘70名社區工作人員,報名的3095人中有20名研究生,比例都不低。
此次招考,本來只要求專科以上學歷、40歲以下,卻吸引了很多高學歷的年輕人來擠這獨木橋。不可否認,高學歷的人才進入社區工作,無疑會給社區工作注入更多的新鮮血液,讓社區管理工作效率更高、更科學,同時也給了年輕人更多在基層鍛鍊的機會。
但從懸殊的招考比例也不難看出,今年就業形勢嚴峻。這些年輕人,本來可能有機會進入實體製造業、金融業等專業領域。但受今年疫情和其它外部環境影響,很多企業都通過裁員、減少招聘崗位的方式斷腕自救,導致不少畢業生和社會人員「無處安放」。而社區工作是一份相對穩定,待遇也不錯的工作,自然受到大家追捧。
但這種超乎尋常的現象未必是一件好事。一方面,有些人把這份工作當做跳板,甚至只是暫時「將就一下」,最終仍會另尋他途。若如此,這部分人員的工作態度和積極性自然會有所欠缺,就更別說能給社區治理帶來新的變化。另一方面,年輕人的到來,必然會取代一部分之前40歲、50歲的老同志,而如何保障他們的就業,就成了社區不得不面臨的問題了。
觀點三
社區工作者報名熱離不開好政策
劉沛昊
西夏區公開選聘社區工作者,吸引了一大批人報名,其中還有不少高學歷人才。一份普通的社區工作為何能夠成為香餑餑?這和銀川市基層人才政策分不開。針對社區工作者,全市建立薪酬逐年遞增機制,提高星級黨組織績效補貼標準,不斷優化的工資體系為他們提供了良好的待遇保障。
與此同時,從優秀社區黨組織書記(居委會主任)中招錄公務員力度,到引導企業和社會組織從社區工作者中開展定向招聘,這些政策都給社區工作者的未來賦予希望,正是在這些積極政策的保障之下,才會吸引這麼多高學歷人才紮根基層。
對一座城市而言,人才是最為緊俏的資源,在激烈的人才競爭中我們能夠獲取多少資源,關鍵還要看人才政策的吸引力有多大,將高學歷人才引入社區,對提升基層治理能力大有裨益,而越來越多的人才選擇銀川,也會為整座城市的發展注入無限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