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我所見過的事物,你們人類絕對無法置信。」
深夜,再一次翻開經典科幻電影《銀翼殺手》,還是被AI複製人Roy的這句經典臺詞感染。
時隔近40年,這部電影前瞻呈現的AI、視頻通話、智能汽車、圖片社交、智能家居、面部識別等應用在當年看起來都「不切實際」,但卻啟發了一代代後來者,在今天很多設想都陸陸續續成為現實。
除了這些發明和應用展望,這部電影所探討的「人和未來如何相處」、「科技發展和隱私保護」、「人工智慧和人文關懷」「人類和宇宙的關係」等等深奧話題,也愈發的給今天的人們帶來啟迪。
無論如何,科技改變人類命運和發展這一主旋律不變。各類昔日處於暢想階段的黑科技今天能夠落地應用或者階段性取得成就,就是因為我們這個時代有太多賈伯斯、馬斯克、伯納斯李、潘建偉、吳恩達、王貽芳、鮑哲南這麼一批「不切實際」的科學家,他們敢於衝破一切阻礙,無問東西,開展前瞻性的科學研究。
2
有時候,不切實際往往才能切到實際。
伽利略「不切實際」地論證日心說、提出自由落體定律和慣性概念,當時引發廣泛批判,此後多項前瞻研究一一被證實應用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歐洲原子核研究會(CERN)工作的蒂姆·伯納斯·李,在上世紀80年代向該機構遞交了一份立項建議書,建議採用超文本技術(Hypertext)把CERN內部的各個實驗室連接起來,一開始是被否決的。後來經過多番努力說服,才得以使項目實施。再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WWW成為今天社會運行的組成部門。
馬斯克看過《暗淡藍點》後,反駁了「我們人類無法遷移到其他地方」的觀點,提出了宜居火星的暢想,並且已經開始了包括Starlink、SolarCity等在內的工作論證。我們所有人都認為馬斯克痴人說夢話,但以後的事情誰知道呢?
可悲的是,直到今天,我們的社會擁有比過去更充足的資金和試錯環境,卻依然對一些「不切實際」的科研項目和理念採取了懷疑甚至阻礙的態度。
去年我在參加騰訊WE大會期間,採訪了王貽芳院士一個問題「我們很多基礎研發大多時候是看不到未來的,但我們還想要提前布局、提前投入,你怎麼來看布局、投入和產出之間的關係?」
在王貽芳院士看來,基礎科學研究不可以簡單地度量,或者可以說度量起來是非常困難的,無論發明什麼,比如說文章、成果等等,最後(應用)都是有偏差的。社會大眾、政府應該相信科學家,讓科學家自己去判斷某些科學活動是否該組織和開展。無論是社會還是政府都應該給科學家更多的空間,相信我們科學家能把這件事情做好。
王貽芳院士的理念背後是其正在推進我國建設大型對撞機的夢想,今天我們認為大型粒子對撞機的建設是科幻小說的設想,但假以時日呢?一旦這種對撞機真的發揮實效,將會給我們的基礎物理科研帶來的突破有多大,無法想像,但今天的人們無法理解。
3
今年騰訊WE大會的主題正是「藍點」。
1990年,旅行者1號在太空拍攝的暗淡藍點,也就是我們生活的家園--地球,引發了人類對宇宙和地球關係的全新思索。
「暗淡藍點」圖片傳回來後,卡爾薩根撰寫了同名著作《暗淡藍點》,讓我們認知到地球的渺小,更讓我們感受到地球不是人類的全部,我們的徵途是廣闊宇宙的星辰大海。
我想,今年騰訊和各界專家學者一道,將2020年WE大會的主題設定為「藍點」,也應該有此寓意。
當然,我和一些朋友就今年WE大會的主題交換過意見,有朋友認為藍點讓我們意識到自身的渺小,應該進一步敬畏宇宙和自然,停止無休止的發展。今年突如其來暴發的疫情,也是大自然對人類發展的懲罰,告誡我們今年是休養生息的一年。
我對這種觀點持保留態度,在我看來,如何理解「藍點」,如何理解「科技和自然發展的關係」,應該用我之前在《科技倫理觀的兩次進階:從「不作惡」到「科技向善」》一文中類似的論述,即我們不能因為數位化時代出現的各種問題而因噎廢食,放棄了對科技發展的研發,走向封閉;我們也不能因為單純的看到科技發展帶來的前景,而無節制的進行濫用,帶來發展危機。
我的這些觀點當然不是主觀論述,我們可以看看今年「藍點」邀請的嘉賓陣容。不管是基本粒子標準模型主要奠基人Steven Weinberg,還是人造皮膚的先驅鮑哲南,抑或者是我國量子物理學界的領軍人物潘建偉,他們所做的科研項目和落地的成果,都不僅僅在於讓我們認識到我們在宇宙世界的渺小,而是渺小的我們也敢於探索未知,衝破一切阻礙,去迎接各種可能和未來。
4
「藍點」這一概念的普及離不開卡爾薩根的科普。卡爾薩根對「藍點」的理解,也不是側重「人類的渺小」,更不是人類應該在廣袤宇宙面前顫抖、臣服,而是預約新宇宙,開啟新未來。
「預約新宇宙,開啟新未來」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有太多太多的組織、機構、企業、個人為了這句口號的落地,做出了大量的工作和努力。
在這其中,包括騰訊,一家商業化的企業。
這家商業化的企業,從2013年開始,每年舉辦科學WE大會。這個大會不談商業或者公司之間的競爭,沒有任何KPI的考核。去年在馬化騰內部倡議下,WE大會還升級成為「騰訊科學周」,從11月2日到4日,科學探索獎頒獎、WE大會和ME大會接連亮相。與此同時,騰訊基金會還宣布投入10億元啟動「科學探索獎」,獎勵青年科學家。
相比騰訊每年舉辦的其他大會,WE大會更像是一場「不切實際」的科學探索實驗。過去多年,討論了包括量子通信、基因科學、腦機接口、弦理論等等深邃課題。
在今年的WE大會上,斯坦福工程學院化工系系主任鮑哲南提出一個好萊塢科幻電影式的設想,她認為我們出門將不用再攜帶手機,手機功能將會融入到我們所穿的衣服當中,甚至種植到體內的電子器件中。未來,電子皮膚將會改變我們將來的生活,可以使得我們人和人之間更加多地溝通,可以使我們人和人之間更加多地互相的理解。
中國科技迷的老朋友米格爾·尼科萊利斯,在大會上向我們介紹了腦機接口和這一技術從基礎科學到應用於神經康復的研究歷程。我在收聽分享的過程中對這項技術的應用前景浮想聯翩,比如一個身體癱瘓的殘障人士,用「腦波」就可以指揮輪椅前後左右行進,做到如臂使指,那該多麼的有意義。
去年電影《復仇者聯盟4》的上映,帶火了「量子」概念。在這次的WE大會中,中國量子物理學的泰鬥潘建偉分享了墨子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的工作目標,並且展望了十到十五之後,我國能夠完整地發展天地一體廣域量子的通訊網絡技術體系。我們都知道,三年前,潘建偉的團隊就實現了千公裡級量子糾纏,按照目前的發展趨勢,我在想100年後,量子糾纏的理論能否應用在「時空穿梭」領域,進而幫助我們打開一扇扇任意門,回到任何一個想去的時代呢?
所有的主題,不管名稱何謂,都圍繞「未來」這個主題。為了探索不可預知的未來,騰訊願意付出財力物力支持中國基礎科學研究,最大化的還科學家以自由。用馬化騰的話說就是「讓他們可以心無旁騖地繼續攀登科學高峰,助力國家基礎科學研究以及前沿核心技術探索。」
我之前就說過,WE大會絕對不只是邀請全球頂級科學家,舉行一場SHOW那麼簡單,它關注未來如何用科技改變人類生活,探索關係人類命運的重要科學問題。比如在2013年大會創立之初探討的網際網路+、基因科技、AI等等前沿科技,在後來很多也都開始進入「臨床應用」環節,甚至今年以來基因測序儀器,為抗疫做出了貢獻,幫助新冠患者、合併感染人群進行更準更快的診斷。
今年的WE大會,更加激動人心,無論是《最初三分鐘》作者對宇宙最初模型的論述,還是我國「墨子號」背後功臣潘建偉院士的對量子通信的展望,都讓我們對這個蘊含無限可能的未來,充滿了無限的嚮往。
5
關於科研創新,尤其是基礎科學研究,投入了並不一定有回報,充滿了無數失敗的可能性。
這些年,我們也應該承認,投入巨大的資源、資金、人力之後,在我們這個小「藍點」上探索未知,有成就會有敗,甚至往往失敗案例要多於成功案例。比如在2014年的WE大會上,奇點大學聯合創始人、月球速遞公司執行長羅伯特·理查茲博士展示了2020年可體驗月球快遞的暢想,今天看來短期內無望完成。
不過,反過來看,就科研創新這個事情,如果沒有失敗,就不會有成功。正如愛迪生所言「我失敗了99次,說明我已經排除了99 種不可能,第100種說不定就是可能。」
騰訊之所以讓人尊敬,就在於其願意為這種無法預知結果的項目甚至念想做投入。並且依託自己的網際網路平臺能力,將普及科學知識、推動科研行業交流往來做成了常態化的工作。
2020年的騰訊科學WE大會在召開期間,騰訊邀請了張新成這樣的明星名人成為推廣大使,和全球頂尖科學家在線對話,給觀眾普及科學知識。比如張新成在和鮑哲南教授的對話中,觀眾被「人造皮膚」技術在生活中的應用所震撼,很直觀的感受到科技創新的魅力。
還有這兩年的WE大會,騰訊都會為線上觀眾邀請「科普專家團」,用更通俗易懂的話語,解讀高大上的科學概念和科研暢想。這樣的工作,雖然無法用KPI和數據來衡量,但意義極為重要。
今年受到疫情的影響,WE大會徹底搬到了線上,看起來少了一些現場的氛圍感,但恰恰因為活動在線上舉行,得以請到更多大咖「到場」,得以使更多人第一時間聽到前瞻性的思想和全球頂級權威的觀點碰撞。
毫不誇張地說,2020騰訊WE大會,是一屆參與人數最多、更加普惠的科學盛宴。
6
最後的部分,讓我們由WE大會,說回騰訊這家公司。
大家有沒有這樣一種感覺,騰訊有今天的行業地位,就是因為騰訊一次次「不切實際」、「不設置KPI」,不斷地投入一些未經證實的領域,不停地提前布局各類賽道和風口,伴隨著一次次的坎坷和失敗之後,孵化迭代出來一批批獨當一面、甚至改變我們生活的產品和服務。
看過《乘風破浪》電影的都還記得吧,在上世紀90年代末期傳呼機是最主流的溝通工具,是騰訊「不切實際」地開發了QQ,才有了後來即時通訊的浪潮;十年前,在「你要過河,還要自己造一艘船嗎」的質疑聲,騰訊雲開啟了內部創業,早期管理幾百個節點都很困難,一度不被看好。而現在呢,騰訊雲不僅僅成為騰訊營收增長的火車頭,更進入了360行,這次WE大會都離不開騰訊雲的基礎保障;今年,騰訊宣布五年5000億投入計劃,發力新基建,涉足雲計算、超算中心、物聯網作業系統、5G網絡、量子計算等領域,為未來提前「買單」。
本質上來說,WE這樣的大會,只有騰訊一家可以做,也只有騰訊一家會去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