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急呵呵來諮詢的海龜,越來越多,他們不但就業難,找到工作後工資也不高。
我一直留意這方面的數據,也做過調查,今年就來看下海龜的市場行情如何。主要談海歸碩士畢業生,比較對象則是同齡的國內大學碩士畢業生。
媒體對於海歸也很關心,不知為啥海歸回國後的工資還是節節走低。不談不增反降,至少已經被國內碩士追上來了。
如果僅僅從工資回報來看,留學已經不是最好的選擇。從就業難易程度來看,比方說在2017-2018的上海,本地院校畢業的應屆碩士更容易找到工作,這其中不僅僅是校招幫了忙,他們一般也是月薪1萬起步;海歸回來的應屆碩士,確實大多比這個水平要低,也就是五六千、六七千的水平。
為何如此呢?年輕人總喜歡問個為什麼。上表,我統計了下歷年的數據,是出國求學和回國就業的人數,主要是最近十年的人數。此外,根據前面的加權平均,預測了2018-2020的數據,你適當參考即可。
根據這個統計可以看出來,很明顯,三年內出國求學的人數眼看著就要突破百萬,並且從2012年開始回國比例就突破了68%,此後節節攀升。當下已經達到了80%的歸國比例,一方面說明國內就業機會增加,另一方面也說明了中國是世界的火車頭,這跟十年前才30%-40%的歸國比例形成鮮明對比。
根據上個月教育部發布的數據,2017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首次突破60萬,達60.84萬人,同比增長11.74%,其中自費留學的佔比接近九成,具體比例是88.97%。當然,回國人員也同比雙增長。
所以,海歸已經成為了國內就業市場中一個巨大的群體,跟國內每年大幾百萬的應屆生形成了競爭關係。相關數據我們看下表,具體2018年的數字已經出來了,820萬應屆生。可見,國內就業市場承壓明顯,老生常談,「2018將是應屆生就業最困難的一年」!
那麼,目前每年幾十萬海歸學生回國後,他們的工資情況如何呢?怎麼分布的?
根據《2017中國海歸就業創業調查報告》可以看出更詳細的信息,該報告是全球化智庫(CCG)跟智聯招聘網站聯合發布的。海歸的工資情況摘要如下,下面報紙的描述並不是空穴來風。
2017年,44.8%的海歸稅後月收入在6000元以下;22.7%的海歸稅後月收入在6001-8000元之間;月收入在8000-10000元之間的佔比13.0%;10001-20000元的海歸,佔比為13.7%;20000以上佔比為5.8%的樣子。
當然,每年那麼多海歸生跟我接觸,所以,我有意無意中也做了統計。
我的統計數裡面有個轉折點,就是2015年,從2015年開始國內碩士的工資全面超過了海歸碩士。我這數據統計局都統計不出來,也無暇顧及,但確實是真實的。並沒有貼出具體的數字,只是告訴你2014-2015年是個交接班,那兩年國內學生和海龜算持平,此後差距在逐漸擴大。
海龜碩士的工資,為何會在最近幾年逆轉低於國內碩士的?可能多種原因,我分析出來了三個主要原因。
第一,速度滯後
國內發展日新月異,發展速度一年抵國外兩年。並且,中國文化和商業氛圍獨特,海龜學的那些國外的理論知識,在國內不怎麼受待見了,也不是怎麼適用。
第二,文化認知
企業讓國內畢業的新人,直接按照流程做即可。但海龜要多問很多為什麼,好幾年國內生活的空白,企業還得花時間和精力去解釋給TA聽,有時還一定能講懂。此時,國內學生早就完成任務了。
第三,金融碩士拖後腿
這個可能很多人不理解,但我這是真實統計。國內金融管制,並沒有高大上的投行、行研分析、私募合伙人等等職位,導致金融碩士回國後不但大批失業,最終的結局以銀行櫃員和財富公司銷售員為主,也有一部分完全改行了,做了會計的都還算相對的對口。所以,海龜金融碩士工資過低,低於他們的同齡其他海龜,要麼就失業狀態,0收入,導致整體海龜的平均工資變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