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的銀行是什麼樣的呢?和大陸有什麼不同?

2020-12-20 瀚海觀察

前言

本文作者是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郭昶皓,他以時間為線索,回顧了臺灣銀行業從1945年至今的發展歷程。

1945-1980年的臺灣銀行業是公營銀行絕對主導的大一統體系,1960年後,引進外資銀行和準民營銀行的嘗試,使得這種大一統體系有所鬆動,但是公營銀行體系佔絕對主導地位的局面一直持續到了20世紀80年代。

1980年代開始,島外「金融自由化」浪潮,島內僵化的公營銀行體系難以滿足臺灣經濟騰飛的需求,這兩股力量推動臺灣的銀行業逐步開放。此後,銀行業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最終於1999年爆發了本土性金融危機。

進入新世紀,臺灣認識到銀行業惡性競爭的弊病,分別於2002年和2005開啟兩次金融改革,第一次金融改革效果明顯,「二次金改」結果卻差強人意。

金改過後,信用卡和現金卡便成為了銀行新的角力場,銀行大肆發放信用卡,最終觸發償債危機即所謂「雙卡風暴」,此後,監管政策不斷加強,臺灣銀行業發展的逐漸回歸常態。

寫在前面:

古人說以史為鑑,大陸銀行業的發展,很多時候都能從臺灣銀行業的歷程中看到一些影子。

1.1945-1980:公營銀行絕對主導

1.1 大一統體系

1945年臺灣光復後,國民政府便開始接收日本在臺的產業,其中,日本人經營的「株式會社臺灣銀行」被改組為「臺灣銀行」,這就是臺灣最早設立的公立銀行,並在1949年開始發行區域性貨幣「新臺幣」。國民黨政府敗退臺灣後,由於人員編制緊縮,包括貨幣發行、收受各銀行存款準備金等業務,均由臺灣銀行代為完成,成了事實上的中央銀行。

很有民國範兒的臺灣銀行logo

除臺灣銀行外,臺灣土地銀行、第一商業銀行、彰化商業銀行等,也是這一時期改組或合併成立的。同時,隨國民黨政府遷臺的交通銀行、中國銀行、上海商業儲蓄銀行等,也先後在臺復業,它們構成了臺灣最初的銀行體系。

其中,臺灣銀行、臺灣土地銀行的資金由國庫直接劃撥,其餘銀行雖然是股份制公司的形式,但政府持有的股份均為50%以上,因此事實上都為政府所控制,就是所謂的公營銀行。而政府為穩定臺灣局勢,對銀行業準入、存貸款利率、分支機構設立等均作了嚴格限制。

這種「大一統」的公營銀行體系,雖然有助於穩定秩序、恢復生產,但也造成了諸多問題。其一,是銀行體系效率低下,卻享受了高額的壟斷利潤,如臺灣前三大商業銀行(華南銀行、第一銀行和彰化銀行)利潤率都很高;其二,公營銀行體系因缺乏競爭導致作風保守,而彼時臺灣的農林牧漁等產業十分發達,中小企業和家庭有旺盛的融資需求,銀行卻無法滿足,存在「貸款難」問題。

1.2 體系的鬆動

1960年後,有兩股力量使銀行體系有所鬆動。其一是引進外資銀行,其二是準民營銀行的嘗試。

為了拓展對外貿易及引進外資,臺灣自1960年代開始逐步放開外資銀行設立分行,但每年只能設立2家。1959年,臺灣核准日本勸業銀行在臺北開設分行,是為第一家外資銀行。1964年12月公布《外國銀行設行細則及業務範圍》後,如美國花旗銀行、泰國盤古銀行等陸續開設分行。到1970年代末,臺灣共有14家外資銀行。

同時,在1950年代前,臺灣就已有區域性的民間「合會」。這一種提供小額信貸的互助會組織,也從中賺取利息,其實就是民間借貸。在公營銀行體系壟斷的情況下,合會是中小企業融資的重要來源。1975年7月,臺灣第一次修訂《銀行法》,將「臺灣合會儲蓄公司」重組為「臺灣中小企業銀行」,並在1978-1979年間分別批註成立臺北區、新竹區等7家中小企業銀行,這些都是純民營資本控制的銀行。

但是,上述兩類銀行的實力有限,市場份額也幾乎可以忽略,同時還依然受到嚴格的業務和分支行設立的管制。因此,在1980年代以前,臺灣維持著公營銀行體系佔絕對主導地位的局面。

2.1980-2000:金融自由化與銀行業開放

2.1 金融自由化

1980年代開始,存在島內外兩股力量,推動臺灣的銀行業逐步開放。在島外,隨著麥金農教授提出「金融自由化」概念後,掀起了金融自由化浪潮,一部分以美國、日本的發達國家為代表,通過金融創新來擺脫監管的束縛。另一部分則由拉美和東南亞地區的新興市場為代表,要求放開利率、匯率和金融市場。

在島內,1970年代開始經濟起飛,1980年代正是鼎盛期。但是,由於臺灣外向型經濟的主導,外匯開始不斷積累,導致貨幣供給的增加和通脹壓力上升。而僵化保守的公營銀行體系,也愈發無法滿足島內的融資需求,超發的貨幣又使得遊資泛濫,產生了各類脫離監管的「影子銀行」。

在此背景下,政府提出經濟自由化方針,首先便是放開利率和匯率。利率方面,1980年頒布的《銀行利率調整要點》,開啟了利率自由化進程。在1985年廢除利率管制條約,各銀行可在規定的區間中自行決定基本貸款利率及浮動水平。到1989年7月,全面取消利率管制。匯率方面,自1978年開始,臺灣由固定匯率制度改為機動匯率制度,並成立外匯市場。1981-1987年間,外匯市場操作方式多次調整,並最終在1989年實現臺幣匯率自由化。

2.2 開放銀行業

在利率、匯率均已放開的基礎上,開放銀行業就順理成章了。1989年7月,臺灣第二次修訂《銀行法》,1990年又頒布《商業銀行設立標準》。至此,設立民營銀行終於有了法律依據,但資本金要求要達到100億新臺幣,遠高於當時公營銀行的自有資本。並且,民營銀行只許設立5家分行,也遠低於公營銀行超過50家分支機構的平均水平,業務方面,也僅放開了傳統的存貸款業務。

在這樣苛刻的條件下,仍然有大量的銀行開設。自1992年4月開始,最初核准的16家民營銀行陸續開業。除新設立銀行外,政府也批准信託投資公司、大型信用合作社及中小企業銀行改制為商業銀行。此外,在1990年代末還大力推行了公營銀行民營化。這使得島內本地銀行的數量隨之迅速增長,民營銀行數量從1990年的11家增長到1999年的47家,公營銀行則有13家減為5家。民營銀行的資產規模佔比,由1991年的8.89%上升到2001年的51.5%,公營銀行由53.68%下降到19.7%。

但是,由於此前貨幣超發導致遊資泛濫,資金紛紛進入股市。股市泡沫在1990年破滅,8個月時間從12000點跌到2800點,實體經濟遭受衝擊,GDP增速逐年下行,投資和融資的需求都十分低迷,存、貸款同比增速僅在1990-1992年銀行業開放的時期有所回升,隨後又掉頭向下,直到2000年前後接近0增速。

1990年臺灣「股災」

存貸款增速放緩

在這一背景下,民營銀行可謂「生不逢時」,銀行業之間展開了激烈的競爭。一方面,由於僅放開了存貸款業務,存貸款利差迅速收窄。雖然從加權存貸款利率的利差看,整個1990年代均維持在約3%的水平,但這其實是因為銀行通過期限錯配才勉強得以維持。如果考察基準放款利率和一年期存款牌告利率之差可見,從1988年的1.9%迅速下降至1993年的0.44%,整個90年代平均也僅1%左右。作為對比,2016年這一數據是1.591%。

另一方面,則是逾放比(不良指標,指金融機構逾期貸款佔貸款總額比率)的迅速抬高。該數據自1989年的0.88%逐年上升,最高達到2001年的11.26%。說明銀行為了盈利,將貸款投向了此前的非合意客戶,或是集中授信現象嚴重,在加權利差平穩的背後實際上承擔了更大的風險。當然,也有經濟增速放緩的影響。

世紀之交逾放比高企

激烈競爭的結果就是,從1990年到2001年,臺灣本地銀行ROE率由20.79%的高峰降為3.61%,ROA則由0.9%降為0.26%。2000年銀行分行達到5600餘家,平均每3000人對應一家金融單位,而公認金融機構最密集的日本和新加坡,該指標都在5000人。

臺灣城鄉街頭銀行密布

此外,雖然臺灣僥倖躲過1997年的亞洲金融危機,但危機期間,島內部分企業加高槓桿擴張信用,而經濟始終不見起色,最終於1999年爆發了本土性金融危機,銀行逾放比高漲,壞帳堆積嚴重,部分銀行出現虧損,銀行業的惡性競爭急需治理。

3.2000-至今:二次「金改」與雙卡風暴

3.1 二次金改

進入新世紀,臺灣當局認識到銀行業惡性競爭的弊病,因而開啟第一次金融改革,出臺「銀行二法」和「金融六法」,並將2002年訂為「金融改革年」,重點工作在於降低過高的逾放比,並推動銀行業的兼併重組。

這既有助於緩解過於激烈的競爭環境,也為一些經營不善導致虧損的銀行提供了退出機制,本地銀行的數量由2000年的48家縮減為2008年的37家,並新成立了14家金融控股公司。逾放比下降到2004年的3.8%,而銀行業的ROE則回到10%以上。不過,為了彌補銀行的不良貸款,臺灣當局也付出了1.4萬億新臺幣的代價。

在一次金改的系列政策取得較好效果的基礎上,臺灣當局順勢開啟第二次金融改革,試圖擴大金融控股公司規模,著力打造數家有國際競爭力的金控公司,具體目標為:提升3家金融控股公司市場佔有率至過10%、公股銀行減半為6家、金融控股公司減半為7家、至少一家金融控股公司到海外掛牌或引進外資。其中,前兩項限期2005年底前完成,後兩項限期2006年底前完成。為了適應混業經營的趨勢,臺灣於2004年新設「行政院」金融監督管理委員會(簡稱金管會),實現了從分業監管到混業監管的轉變,下轄銀行局負責銀行業監管事項。

但是,二次金改要求限時限量完成金融機構整並,政府將一些公營銀行賣給民營金融機構,被認為存在利益輸送。如彰化銀行曾是臺灣排名前三的商業銀行,總資產達1.3萬億元新臺幣,2002年的營業收入就有423億元,卻被臺新金控以366億元的低價買進。最終,政府於2006年9月宣布「二次金改」的若干方案難以在期限內完成,事實上宣告其失敗。

3.2 雙卡風暴

由於此前銀行的逾放比高漲,因此金改過後,銀行對公業務承壓。加之進入升息周期,加權利差開始收窄,必須尋找新的盈利增長點,信用卡和現金卡(現金卡可透支消費和提現,無免息期,辦理門檻較低)便成為了銀行新的角力場。

2000年,信用卡與現金卡只有1830萬張,但到2005年底,臺灣的金融機構共發行各種金融卡1.3億多張。大肆發放信用卡,其實與向非合意用戶放款類似,很多沒有穩定收入來源的人在無法還清欠款的情況下,通過申請多張新卡來「以卡養卡」,這樣一來的循環利率高達20%。最終引發償債危機即所謂「雙卡風暴」。銀行信用卡的預借現金規模,從2005年的2156億新臺幣大幅縮減至2006年的880億,信用卡張數也從4500餘萬張跌至3800萬張。

2005年雙卡風暴原地爆炸

此後,監管政策不斷加強,並遵照《巴塞爾協議》的相關規定對銀行資本充足率提出要求,臺灣銀行業發展的逐漸回歸常態,盈利指標趨於平穩。

(本文由作授權原創發布,如需轉載請和作者聯繫)

作者:郭昶皓,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助理研究員。轉載自王劍的角度

相關焦點

  • 臺灣和大陸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嗎?去過的遊客:去過才知道
    臺灣和大陸的生活有什麼不同嗎?去過的遊客:去過才知道在老一輩兒的嘴中,我們經常能夠聽到臺灣是多麼的繁華,在很多方面發展的都非常好,再結合在課本中學習到的,就導致有很多大陸人對臺灣有了嚮往之心,而且與福建省相望。
  • 臺灣歷史教科書和大陸比有什麼不同之處?
    大陸和臺灣在敘述中國史最大的不同可以說是在農民起義的評價上。臺灣對於農民起義有種特別的敏感,基本上評價都是負面的,而大陸對此往往高唱凱歌。例如對於陳勝、吳廣的起義,臺灣版只是簡單地用幾個字敘述,而大陸版對它非常讚頌,花了較多的篇幅來敘述此事,充分突出農民起義的偉大意義,「用武力推翻了秦朝的暴虐統治,沉重打擊了封建地主階級……陳勝吳廣的首創精神,為歷代農民樹立了榜樣。」
  • 你知道臺灣的廁所浴室和大陸有什麼不同嗎?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臺灣的廁所和浴室,和大陸的有相同,也有不同。我第一個想到的不同,是臺灣的浴室絕對沒有「浴霸」。我當年第一次看到浴霸,都驚呆了,因為無法理解為什麼要在浴室放那麼亮那麼熱的燈,是要看書嗎?
  • 邱正雄:大陸存款保險和銀行風控可借鑑臺灣經驗
    不過在臺灣有一個制度,就是說雖然平常是這個樣子,但是在有緊急特殊情況,例如像2008年全球金融的這種風暴跟經濟風暴,那麼大的風暴的時候,金融會動蕩的時候,我們另外一個就是一個緊急的叫做系統性風險時候的緊急處理的方式,我們這次在2008年用了這樣的方式。所以將來我想應該大陸的存款辦法應該可以借鑑,而且臺灣也不是臺灣自己的,臺灣是借鑑美國的管理制度。
  • 你知道臺灣有家「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嗎?(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大陸有一家「上海銀行」,還有一家「上海商業銀行」,但臺灣竟然也有一家「上海商業儲蓄銀行」,這三家到底是什麼關係呢?答案是,大陸的兩家一點關係也沒有。但這家臺灣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和大陸的「上海商業銀行」原來是同一家,可是現在卻不是了。這話怎麼說呢?1915年,陳光甫先生在上海創立了「上海商業儲蓄銀行」,並在大陸和香港廣設分行。新中國成立後,陳光甫既不願意去臺灣,也無意回大陸,只是派出自己的代理人處理在內地的事務。1950年,陳光甫將香港分行更名為「上海商業銀行」,從此與大陸的「上海商業儲蓄銀行」脫離關係。
  • 臺灣銀行可在大陸設立村鎮銀行
    大陸對臺開放共80條,臺灣對大陸開放共64條,雙方市場開放涉及商業、通訊、建築、旅遊、娛樂文化和體育、運輸、金融等行業。   大陸銀行業作開放承諾   根據服務貿易協議,大陸將積極支持符合資格的臺灣保險業者經營交通事故責任強制保險業務。
  • 大陸50強銀行和臺灣25強銀行排名出爐
    海峽兩岸銀行業高峰會搭建兩岸金融界溝通橋梁  大陸50強銀行和臺灣25強銀行排名新鮮出爐  和訊銀行消息 今日在廈門國際會展中心舉辦的由英國《銀行家》雜誌主辦的「海峽兩岸銀行業高峰會暨大陸50強銀行和臺灣25強銀行排名發布會」圓滿落幕。此次活動由興業銀行(601166,股吧)特別支持。
  • 臺資銀行西進大陸
    2003年3月4日星期二播出  主持人:12月24日,中國人民銀行批准了第三批臺資銀行到大陸設立辦事處,臺灣第一銀行和土地銀行的代表處將設在上海,臺灣「中國信託商業銀行」的代表處將設在北京,截止到目前為止,已有7家臺資銀行在大陸開設了代表處,那麼這些臺資銀行代表處的成立對於兩岸金融界的交流以及整個商貿交流與合作會有什麼樣的意義呢?
  • 臺灣銀行獲準在大陸設立同城支行及村鎮銀行
    支持臺灣地區銀行在大陸設村鎮銀行大陸方面銀行業監督管理機構表示,同意兩岸籤署《關於大陸商業銀行從事代客境外理財業務監管合作諒解備忘錄》;支持符合條件的臺灣地區的銀行按照相關規定和政策要求在大陸發起設立村鎮銀行;在ECFA框架下著手研究同省異地支行等政策。
  • 蔣介石當年敗走臺灣之前、離開大陸之時是一種什麼樣的情況呢?
    我們都知道,蔣介石在1945國民黨節節敗退之際,選擇逃亡臺灣,那麼當時是一種什麼什麼樣的情況呢?其實在蔣介石選擇離開大陸之前,就已經想好了要逃到臺灣的,在走之前將大陸的很多金銀珠寶、古董字畫一批一批往臺灣運,臺北也有一個故宮,裡面陳列的都是蔣介石帶去的古董,有很多珍貴的東西都被運走了。
  • 臺灣東海大學:人際關係和大陸沒有什麼區別
    關係的話挺好的,和臺灣同學接觸也很多,基本上沒什麼區別。我覺得就人際關係來說,和大陸沒區別。為什麼選擇還中國臺灣東海大學呢?茶藍戟:電機系。我只是來交流一學期的。你好網:東大的內地學生多嗎?平常關係怎麼樣呢?會互相照顧嗎?茶藍戟:內地學生我覺得不少,尤其是我們交流生。關係的話挺好的,和臺灣同學接觸也很多,基本上沒什麼區別。
  • 臺灣最大民營銀行大陸開分行 已14家在大陸設點
    昨日,臺灣最大的民營銀行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大陸第一家分行在上海開業,宣布臺灣大金融控股公司中國信託金融控股公司正式進駐大陸。自從2010年大陸和臺灣籤署ECFA以來,截至目前已有7家臺灣銀行在大陸獲準設立分行。
  • 大陸 、臺灣和美國的臨床有什麼區別?臺灣美女醫生告訴你
    Sun,有幸在國外學習期間認識了來自寶島臺灣的Dr Lin,她在臺灣、大陸和美國都有學習過,這次請她介紹了一下她在臺灣、大陸和美國臨床學習中的差異。三地的臨床醫學有著很大的不同,通過對比,我們或許可以找到更加合適的推行分級診療和醫學教育的方法。
  • 聚焦:臺灣銀行將在大陸開設第二家分行
    臺灣銀行近期擬在穗設分行  近日,廣東副省長陳雲賢在廣州會見了臺灣銀行董事長李紀珠一行。李紀珠對廣東給予臺灣銀行的關心和支持表示感謝。她表示,臺灣銀行擬於近期在廣州設立分行,這將是臺灣銀行在大陸開設的第二家分行。
  • 臺灣高考英語閱卷和大陸有什麼不同?
    原本「一試定終身」的聯考,變成了寒假的「學測」和暑假的「指考」,閱卷工作也由以往的一年一次,轉為年初、年中的一年兩次。無論是早期的聯考,還是變革後的學測、指考,我都親歷其中。臺灣的人口與上海相當,2400萬左右,考生每年原有16萬,然因少子化之故,近來逐年遞減,現只剩12萬。每次閱卷招聘的高校英文老師,也由高峰時期的150名左右,降到如今的100名出頭。
  • 臺灣銀行獲選大陸新臺幣清算行
    臺灣銀行獲選大陸新臺幣清算行   本報訊(記者馬文婷實習記者夏旭田)央行行長助理金琦日前在「2012海峽兩岸企業家紫金山峰會兩岸金融合作專題論壇
  • 大陸行動支付便捷,是因為大陸基礎設施不如臺灣
    今日臺網友表示:大陸太落後了才用手機支付,基礎設施太差。那麼從行動支付上看,到底是大陸先進了,還是臺灣先進了呢?其次,關於臺網友的嘲諷點「基礎奢侈」:臺灣銀行數量爆多,光小小的一座臺北市就有將近300家銀行網點,幾乎是每一萬人就有一家銀行,所以這讓臺灣人存錢取錢十分方便,臺灣人買東西如果缺錢直接從取款機上取出來就可以了,也就用不到無錢交易的行動支付了。
  • 大陸人到了臺灣表示:怎麼和想像中的不同?原因令人感慨
    很多人在假期之餘的時間喜歡出門轉轉,臺灣,一直是一個旅遊的熱門景點,它不只是我們大陸遊客選擇的景點之一,每年也會吸引很多海外遊客前來遊玩,看看當地的風景,參觀當地的景點,以及體驗當地的熱情和特色美食。在很多沒有去過臺灣的大陸人中,大家對臺灣的印象一直都是發展特別迅速的,覺得應該到處都是高樓大廈,也時常會聽到大人們聊起臺灣就是說他們都很有錢,從臺灣經商回來的人都賺的盆滿缽滿的,但是真正到了那,才發現和自己想像中的臺灣並不一樣。
  • 我和一位在大陸生活了18年的臺灣老闆,聊了聊他眼中的大陸和臺灣
    在大陸和臺灣最大不同,或許就是普通民眾對於政治的態度。由於不同的政治制度,所以不少大陸人對於一些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實際情況,是並不太了解的。六、大陸有大陸的難題,臺灣也有臺灣的難題。但是如果大陸有100個難題要解決的話,那臺灣一定是第101個。
  • 臺灣有哪些節日和大陸不一樣?(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有哪些節日和大陸不一樣? 臺灣資深媒體人到尾傾情獻聲——《我在大陸看臺灣》  臺灣有很多節日和大陸一樣,例如春節、端午、中秋,也有很多節日和大陸不一樣  總之,臺灣的兒童節和香港是同一天。  臺灣的父親節也和大陸不同,是8月8日。據說全世界只有蒙古和臺灣一樣是這天作父親節。  但父親節之所以定在8月8日,除了諧音之外,還有令人感動的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