驢行驛站組織三天全程徒步桂林至興坪段灕江
第一天:桂林虞山橋—解放橋—灕江橋—淨瓶山橋—鐵橋—柘木鎮(擺渡)—龍門村(擺渡)—大圩古鎮
早上八點半我們從桂林虞山橋出發,走六獅洲、小村一直到解放橋,到解放橋後我們沿著訾洲、桂山方向走,在象鼻山的正前方看象鼻山可是另一番景象。過了象鼻山眼前出現的就是灕江橋了,我們一直沿著象鼻山的對面行走,其實應該走象鼻山這邊的濱江路一直到灕江橋。因為走對面一直是繞著村子。過了灕江橋我們就沿著灕江的東邊行走,因為灕江橋西邊的路被桂林的一家房地產公司蓋了小區,只好沿繞著灕江的東邊的下關村和河邊村行走。一直走到灕江橋前方出現的是鬥雞山,一直記得以前古人留下「鬥雞山上山雞鬥」,卻一直沒有後人對上來。我當時就想到曾經在麗江時的情景啊,「麗江城上城江麗」,也湊合下了。過了鬥雞山之後,穿山和塔山就矗立在前方,由於他們是灕江的一個支流上的山,所以也只有遠遠的欣賞她的秀麗了!站在水渠上,遙望塔山和穿山,想起白居易的琵琶引「千呼萬喚始出來,猶抱琵琶半遮面」,此時真正是體味到了這種境界!前方就是淨瓶山橋了,路上碰到當地的村民,他們問我們是否是去陽朔,嘿嘿,挺讓他們佩服的哦!過了淨瓶山大橋之後的路由於沿著江邊的路無法通行,我們只好繞著江邊的渡頭村行走。過了渡頭村前方是一座廢棄的鐵路橋。由於是兩岸村民來往的要塞,所以鐵路廢棄對於兩岸的村民來說對他們沒有絲毫的改變。過鐵橋之後,一直可以沿著看到相思灘,相思江和灕江就在這裡分開了。留下他們依依不捨的情懷,兩岸的風景如畫,相思灘上在枯水期是兒童最好的嬉戲場所,西岸也是牛兒放牧的最好場所,放牧的人在灕江岸邊自怡,欣賞著大自然給他們帶來的賞賜!沿著西岸一直到前方就是柘木鎮,在柘木鎮的前方是橫亙在灕江上的父子巖,柘木的古渡依舊,留給我們的是古渡碑記和一棵樹上提示的柘木渡口。船家依舊在兩岸往來,對於來到的遊客只是投過新奇的目光,也再沒有其他的言語了,這也是灕江帶來的見多不怪了吧!從柘木過渡之後,對面的父子巖更加清晰起來,灕江江面如鏡,希望為造船父子躲避財主而重見天日來梳洗!過渡之後沿著東岸一直前行到龍門村,龍門村的古榕見證著歷史的滄桑,當地村民在古榕後面修了一個祠堂,正對著灕江,仿佛是要和古榕一起守護著他們的家園!從龍門村到大圩兩岸是不能步行的,只能擺渡到大圩,如果步行只能是沿著公路行走。所以在此建議驢友如果在龍門這裡就只有坐船擺渡到大圩了。這樣既可以領略灕江的兩岸人家和風光,又不必走冤枉路!下午五點半到達大圩,之後夜宿大圩。
第二天:大圩—竹江村—碧崖姻緣—潛徑村—明村上渡(擺渡)—明村下渡(擺渡)—草坪(擺渡)—浪洲村(冠巖)—半邊渡—楊堤
早上八點半我們的隊伍又增加了幾個驢友,沿著大圩古鎮的碼頭一直走過萬壽橋,下到古鎮古街,古色古香,唯獨只保存下這一段讓我們後人觀嘆不已的了!從古鎮下來,過古橋眼前就是磨盤山和犀牛望月,江邊的沙洲在綠茵的掩映下顯得格外翠綠,牛兒在悠閒的放牧。沿著東邊的河堤,我們很快到了磨盤山碼頭,船上的遊客不時的向我們示意,我們也回敬著。因為是早上,去到陽朔的遊船很多,都是在此刻出發的。在磨盤山碼頭的前方是外事碼頭,顯得格外安靜,前方的碧崖山上可是另一番景象,去冠巖的旅遊大巴絡繹不絕。很快我們便到了竹江村,我們在竹江村看到前方的路已經不能通行,如是就擺渡過對岸,其實在此要提醒驢友可以一直沿著東邊前行,直到明村上渡。如是我們擺渡到對岸的磉灘,在枯水期的磉灘顯得格外的大氣,上面堆滿了卵石,遠遠看去剎是有特色!再加上前方的九牛看三洲和青蛙過江更是讓我們一行人讚嘆了許久。過了磉灘,一條灕江的支流擋住了我們的去路,那就是—黃牛峽,於是我們有過渡回到對岸,沿著江邊直走便到了潛徑村,潛徑村的對岸是鬥米灘,和後山上的望夫石一起構成了神話傳說!到了明村上渡的時候,竹筏在江面上漂浮著,就是看不見船夫,喊了幾下,一位大姐探出頭來,說是讓等下,去叫人馬上就來。不久,一為七八十左右的老人過來了,大家看他走路都走不穩的樣子,開了句玩笑,說是連走路都這樣,還會把我們都渡過去,老人象是聽出了我們的用意,便回敬了一句,我在這裡渡了幾十年了,很多人都是我渡的呢!嘿嘿,是啊,他們一輩子都生活在灕江邊,就是老了,也讓守護在這個養育著他們一輩子的母親河啊!到了對岸,我們沿著小路前行,一直到明仁村的渡口,那裡有一塊碑記和古樹,記載著歷史的變遷。碑記上記載著由於明仁村三面環山,一面靠水,形同孤島,孩子們上學和進出甚為不便,所以借政府和社會的力量造了這個碼頭和購置了這條渡船。在明仁村的碼頭,草坪和冠巖已經在眼前了,我們擺渡上岸沿著村裡的公路一直到草坪鄉,在草坪稍作休息後便找來渡船,由於現在在草坪附近都找不到擺渡的船夫了,因為灕江帶給他們的是經濟的來源,擺渡?還不如直接推薦坐船到楊堤呢!所以我們直接擺渡到了半邊渡,上岸之後沿著江邊走,待到銅鼓灘的時候要上到公路上,沿著公路直走前方便是楊堤了。遙遙望去,楊堤的羊蹄還真是有些逼真!下午六點我們到達楊堤。
第三天:楊堤(擺渡)—浪石村(擺渡)—下龍村—冷水村(九馬畫山)(擺渡)—圓寶山(朝板村)—興坪
早上接到電話我們的隊伍中又增加了幾位驢友,由於人數的增加和知道這段路程的距離就決定晚點出發。在早上十點四十分,我們一行人出發從楊堤出發了。由於這段徒步路線被列為灕江旅遊景區,所以需要對驢友每人收取16元的徒步費用,另外在九馬畫山那裡每人要收取4元的過渡費,等於是如果驢友想徒步這段,需要繳納20元/人。從楊堤過渡到對岸,沿著江堤一直前行,看到江邊有一堆堆形似浪石模樣的地方,那時就是浪石村了。再沿著浪石江邊的江堤前行,才到了渡口,那裡有擺渡的船夫。有些驢友在浪石村的村口就開始過渡,那裡是當地村民為了吸引遊客而設立的,是需要驢友交費的,渡口是需要沿著江堤繼續前行幾百米的,而且從楊堤到冷水村(九馬畫山)的兩次擺渡費是含在門票當中的,不需要另外掏的!但是在冷水村過渡到對岸楊家村是需要另外交4元的過渡費的!從浪石過渡到對岸之後沿著江邊行走,在下龍村之後有個分叉路口,驢友只要沿著下方靠著灕江邊走就行了,之後有段江堤是無法通行的路,是需要繞著後面行走的。沿著小路走前方就是神筆峰和九馬畫山了,我曾和同行的驢友說了一個自編的話「神來之筆,畫出九馬畫山」嘿嘿,也算是有個聯繫吧!在冷水村的碼頭上可以欣賞九馬畫山的近景,當地村民都說如果誰能數出九匹馬就可以當總理了,原因是由於當年周總理當年數出了九匹馬,所以取名為九馬畫山了!從九馬畫山擺渡到對岸之後沿著村裡的小路一直前行,到達一條長的水渠的前方有片大的果園,可以由這條路直通到灕江邊,這時前方就是圓寶山了,也就是20元人民幣後面的背景拍攝的那個地方了,據當地村民說拍攝黃布倒影(20元人民幣背景)最佳的位置是在當地很多漁船上下的地方。沿著江堤前行,前面拐彎的地方就是興坪了。
本來此次的活動的是從桂林的虞山橋到陽朔縣城,但是在興坪的時候,詢問當地村民,從興坪到陽朔縣城,需要過渡四次,由於當地沒有擺渡的工具和船夫,需要一直沿著公路走。所以此次的活動也在興坪畫上一個圓滿的句號了!在此,我謹代表驢行驛站感謝這次和我們一起行走三天的和在路上加入我們此次活動的驢友,感謝他們的支持,讓我們一起認識從桂林到興坪段的灕江!特別需要感謝的是,我們驢行驛站的鐵桿驢友—我敬重的驢友馬哥,是他的提議讓我產生了要全程徒步灕江,在路上,他的精神給了我,甚至是每個參加此次活動的隊員一個精神鼓勵,在從桂林到大圩的第一天,馬哥從早上八點到下午五點半行走的過程中腳底長了三個水泡,第二天,我估計是不能繼續我們的行程了,但是他堅持了他的信念,全程徒步灕江。誰知道在第二天的徒步當中他的腳底又長了三個水泡,加起來就是六個了,嘿嘿,還真是厲害啊,精神讓我們同行的驢友當中是為之震撼啊!感動啊!更讓我們佩服的是第三天的徒步中又多了一個水泡,但是這個都是不重要的,他對我們說,重要的是他知道了全程灕江的風景線和挑戰了自己的極限!
沿途景點集錦:桂林虞山橋—象鼻山—穿山—塔山—鬥雞山—淨瓶山—相思灘—父子巖—奇峰鎮—磨盤山—犀牛望月—碧崖姻緣—九牛看三洲(磉灘)—五馬攔江—青蛙過江—鬥米灘—望夫石—雲泉飛瀑—嫦娥奔月—草坪帷幕—冠巖—繡山(青衣洞、繡山巖)—半邊渡(浪洲村)—桃源村—石人推磨—白虎山—銅鼓灘—金雞啄米—楊堤—鯉魚掛壁—童子拜觀音—浪石村—蘋果貢仙—八仙山(下龍村)—雲峰夾江(沖天峰、獅子峰)—鯰魚閉嘴—烏龜爬山—九馬畫山—黃布倒影—仙姑戲水—巴掌山—朝板山—興坪
塔山
穿山水庫
鐵橋
柘木渡口
父子巖
龍門古榕
大圩
磨盤山
犀牛望月
竹江村
楊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