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座│流行語文化:「喪」不是非黑即白,是有個性的高級灰

2020-12-11 澎湃新聞

近日,搜狗輸入法·字媒體在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舉辦了一場題為《新青年的自戀、自黑與時代語言》的講座,邀請黃集偉、六神磊磊、史航、馬家輝四位嘉賓討論2018年的流行語文化。

活動現場,主持人彭敏與嘉賓黃集偉、六神磊磊、史航、馬家輝互動

此前,字媒體發布了一年一度的「百大熱詞榜」,盤點諸多年度十大:流行語、表情包、新文化現象、流行人設、神回復、縮寫詞、令人反感詞、社會話題、網友自造詞、過氣網紅詞。正如六神磊磊所言,流行語是一代人的情懷,也是一代人的秘密,解讀流行語,就是解讀一個時代的狀態與情緒。

當天,嘉賓們就一代人的語言共情、語言打破代際隔閡與家庭話題、探究流行語背後的文法情緒,以及如何面對以爆炸速度增長的流行語等話題進行了探討。

六神磊磊:我們有語言賦予的共同青春

六神磊磊談到,自己每天都在接觸網絡熱詞,每次寫文章都會面臨一個選擇:用不用網絡熱詞,用多少,怎麼用。但一說到網絡熱詞,往往大家就會有種不健康的印象,很嫌棄,就像看待地溝油或者演技很差的明星。還會有一種擔心,覺得大家都在用網絡熱詞,會不會汙染我們的語言?而他認為,有些網絡熱詞其實是很了不起的發明。為什麼一個詞會誕生?因為我們有的語言已經不夠精準、不夠準確描述我們的生活,語言對於生活來說,縫隙太大了。

六神磊磊

他現場列舉了幾個他覺得特別好、特別精準的網絡熱詞。比如說「求生欲」,比如因為藝人王菊而成為網絡熱詞的「陶淵明」,比如出自李白《俠客行》的「深藏功與名」,六神磊磊說:「我們用一種非常奇妙的方式,重溫了經典,讓我們莫名覺得和這些人物之間有親切感,好像李白、陶淵明不那麼遙遠了,這是件好事兒。我們有時候會覺得網絡熱詞是庸眾用的,文化含金量不高,其實不是,有的網絡熱詞出身非常高貴,脫胎於我們久遠的文化傳承,是對經典的致敬。」因此他認為,對熱詞我們還是要包容、欣賞、了解、使用,熱詞應該是思維的助手,而非牢籠。如果總是用熱詞貼標籤,就會降低人的思考能力,過度使用熱詞會讓你停止思考,沒有進步。

同時,六神磊磊認為,流行熱詞會是一代人共享的秘密,當歲月過去之後,其實很難把這種美妙的經驗複述給下一代人,因為時過境遷了。比如有個電影叫《廬山戀》,上一輩的人,他們探討電影裡的種種細節,會激情洋溢,但我們可能就不懂——青春是一代人的秘密,這個東西是無法與你後來的人分享的。今天我們講到「求生欲」和「陶淵明」的時候,大家會心一笑,因為我們是一代人,有著共同的青春,這是非常美妙的體驗。

馬家輝:語言有多豐富,你的世界就有多豐富

馬家輝認為,網際網路是一個把所謂「一代人」的概念擴大了很多的美妙的地方,他不認為流行語只是一代人的秘密,他說,不同年紀的人在網際網路上分享語言和秘密,用日本人的說法就是無時差、無年差(沒有年紀的差距),大家可以通過語言來分享秘密和焦慮。代際關係也可以通過網絡拓展,不同地方的人的生活狀態、處境、語言,原來可能其他地方的人不懂也不關心,但現在大家都上網,都懂,也都有感應。

馬家輝

但他同樣覺得,用網絡熱詞來貼標籤不是令人愉快的事,比如現在除了「油膩」,我們完全不曉得怎麼描述大叔或者是中年男人了,似乎這個世界從此以後中年男人只有一類:油膩男。好為人師的叫油膩,整天講佛系語言的叫油膩,好像自己天文地理無所不知的還叫油膩。當描述幾種不同風格的人,都只能把這些人歸納在一個詞裡的時候,就是用一個標籤把自己和別人框住了。

馬家輝引用語言學家維根斯坦的名言說:「我們語言的邊界,就是我們世界的邊界。」因為我們用語言來思考,我們用語言安頓自己跟世界的關係,換言之,語言有多大、有多豐富,你的世界就有多大、多豐富。

黃集偉:「喪」不是非黑即白,是有個性的「高級灰」

黃集偉說,近些年,用一個字概括生活感受的表達方式很盛行,比如,說到無處不在的社交生活,我們常常用「尬」這個字簡單概括,說到上班摸魚淘寶,我們常常用「刀」這個字一言以蔽之。——他認為這種以單個字漢字簡省歸納的語用習慣跟言說空間有關,也跟言說成本有關,在這一語境裡,單個漢字看上去很抽象,其實很具象,看上去很簡單,其實背後很複雜。

有關青年語文的自戀、自黑,黃集偉聚焦「喪」和「喪文化」談了自己的感想,他說,在實際語言生活裡,「喪」這個原本並非褒義的漢語單字帶給我們的感受並非一貶到底,「喪」很複雜,我們對它的感知、認知也是斑斕繁複,一言難盡:它有很多臭味相投的相關詞、近義詞,比如 「悲催」「沮喪」,比如「黑雞湯」,比如「負能量積極體」,比如「積極廢人」,「奇葩說」第五季裡還冒出個黑雞湯金句,叫:「念念不忘,必定很喪。」很多諸如「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你還相信這句話」、「努力不一定成功,但不努力真的很舒服」之類的喪語錄廣為流傳。

關於喪文化,黃集偉在網上找到一個概念描述,說它是90後一部分人的生存特點,裡面包含很多關鍵詞,比如「失去目標和希望」、「陷入頹廢和絕望」、「喪失心智」、「漫無目的」、「蹣跚而行」、「沒有情感」、「沒有意識」、「沒有約束」、「行屍走肉」……對於這些解釋,他有兩點不滿:一是描述太簡單、太極端,生活裡,人怎麼可能一成不變、一喪到底?再有就是這個描述語的代際劃分,是90後的特權,這是為什麼?

黃集偉

他打趣說:「作為老年人,我們也很喪的,只是我們的喪靜悄悄,你們看不出來而已。老年人的喪,就像一位網友所說,那是『默默崩潰』,『外面看著好好的,該幹嘛幹嘛,但內心其實像個酥皮餅,每走一步都在掉渣。』博爾赫斯說:『命運之神沒有憐憫之心,上帝的長夜沒有盡期。你的肉體只是時光,不停流逝的時光 ,你不過是每一個孤獨的瞬息。』可見,就算是一個偉大的作家,也一樣——既有高光時刻,也有沮喪瞬間。」

所以,相比而言,他更喜歡來自「知乎」的有關喪的另一個描述:「小確喪」——小確喪還是喪,但它是一種拼盡全力的喪,那些拼盡全力的沮喪者,其實還沒認輸,還在掙扎,他們相信,也許再掙扎一會兒,美好的事情就會出現。他說,從「喪」,到「小確喪」,給他的啟示是,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就有多少喪——有命運喪(沒錯,條條大路通羅馬,可有些人就生在羅馬),也有財富喪(這年頭理財就像理髮,越理越少),有地域喪(現在整個東三省也就海南景氣一點),也有身份喪(蓋茨休學創業成了世界富翁,可人家休的是哈佛大學),當然,最多的,是情路喪(喜歡一個人就去表白,萬一成備胎了呢?)……在遼闊無邊的黑雞湯陣營裡,職場之喪,婚戀之喪,財富之喪,希望之喪,應有盡有。正如雨果早早說過的那樣:「寄託有時便是斷送。」 黃集偉認為,把這些五花八門的語言素材聚集到一起之後,我們更能清楚看見一個流行文化豐富多彩的一面。

2018年世界盃期間,「肥宅文化」忽然逆襲,在黃集偉看來,這個逆襲,標誌著「喪文化」開始迎來了史無前例的積極評價——很多既不肥、也不宅的年輕人忽然自稱「肥宅」,除了趕時髦,恐怕他們更欣賞這樣一種熱烈、樂觀的喪——肥宅快樂喪。

再比如,2018年「求生欲測試」很流行,它原本只是戀人之間的文字遊戲,但有人就從中看見了一種「求生急智喪」——有關「求生欲測試」,一家媒體評價說,它體現了「情侶間一種積極向上的慫」——黃集偉認為,「積極向上」這個定語,一語道破了「喪文化」的另一面:有急智、有忠犬邏輯,也有對於人性的體察和洞悉。是慫,但慫得坦蕩、豐富。

由此,他認為,「喪」不是非黑即白,「喪」是灰色的,玫瑰灰,橄欖灰,淡青灰,萊茵灰,紅豆灰,淺蟹灰……各種灰,高級灰——雖然都是灰,但不是灰得一模一樣。

他覺得,最接近「喪」之積極面的,是前面提到的「積極廢人」:很喪,但還在強撐;很廢,但還在掙扎,因為其中所蘊含的巨大內在衝突是真實的,所以,那種抗拒雖然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但是有效。正如一位網友所說,積極廢人雖也「持續性混吃等死,間歇性凌雲壯志」,但終於「自嘲之上,悲觀未滿」,還有救。


鸚鵡史航:今年的流行詞,我最欣賞「涼涼」

史航從流行語「人間不值得」談起,他說,李誕原話是「快樂點吧朋友,人間不值得」,意思是「不值得難受」,不是「不值得經歷」,如果只放後一句,就變成另外一個樣子了,但這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特點之一——就像馬東說的:「被誤解是表達者的宿命。」

史航

史航說,在今年的流行詞裡,他最欣賞「涼涼」二字,「像我這樣身材的人,『涼涼』永遠是一個美好的事情,不管在什麼季節,我永遠不想讓自己燙燙的、汗汗的。但對於很多人來說是真的怕『涼』,涼了就沒辦法再熱,就是翻篇了,鏡頭不再轉回來。但其實『涼涼』是一個美好的契機,就好比一屋子人擠來擠去、互相說話、加微信,一個人恨不得同時加四個微信,這時候你會覺得很鬧。在這麼熱的環境裡當兩個人都選擇『涼涼』時,其實他們是以比較好的一個方式相識了,比在一堆中加了個微信,看這個是誰、那個是誰的感覺好得多。」

流行語折射出的語言使用習慣更迭、造詞造梗的速度之快,讓當天活動的主持人、《詩詞大會》亞軍彭敏感到瞠目結舌,彭敏表示,現在的00後跟80後「很有可能就不是同一個人種」。不同的語言系統造就了不同的表達習慣、審美品位、生活趣味,「不是一個人種」恐非笑談,因為「我們在使用語言、創造語言,但其實語言也在構建著我們。我們通過語言來表達自我,但是語言本身有的時候就已經是一種自我了。」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

相關焦點

  • 一周文化講座│村上春樹新書正式發售,48小時狂歡
    《女人越獨立,活得越高級》是蘇芩寫給都市女性的成長獨立手冊,每個女人都應該學會的六大自我升級之路:愛好自己;讀懂愛情;弄明白男人;張弛有度地去生活;愛情成敗的細節;恰到好處地為愛升級。其實,中國文化是一個有機的系統結構,一旦摸清這個系統,就能把握住中國文化的大體和精髓。本次講座將帶領觀眾一同梳理中華文化的格局,使大家了解其脈絡。
  • Hedi Slimane:非黑即白
    Photo: David Bowie身著Hedi Slimane為他設計的巡迴演出服裝03攝影:非黑即白「那些被他拍攝的加州搖滾和滑板青年們,在黑白光影中散發著青春和迷離的氣息」在任Dior Homme期間,Hedi Slimane也在同時發展著他的攝影天賦,並同時出版了一些攝影集
  • 性取向並不是非黑即白,而是一個連續譜?
    事實證明,性取向從來就不是一個非黑即白的問題,它反而是一個連續譜,基因和環境一起決定了人們的性取向,以及人們性取向表達的可塑性,甚至還決定了性取向隨時間變化的程度。石牆暴動對大多數人來說,他們很難做到客觀地看待同性戀。在很大程度上,這是因為對同性戀的偏見來自聖經裡的內容。
  • 一周文化講座│基因為什麼與我們息息相關
    日下午,青年畫家、作者馬菁菁與著名古箏演奏家常靜對話,靜中有動的水墨,遇見動中有靜的古箏,暢談中國藝術與文化精神。本次講座,他將為我們詳細解讀中國的文化構造與漢字藝術。即留在身體裡又能在身體之外存在的東西,比如精神——企業家精神;比如溫度——朋友一樣的平等與溫暖;比如情懷——名利和浮躁少了一些;比如價值觀——商業文明和正能量……夜空中最亮的星,不是自命清高,而是用希望連接生命與生命的,那種仰望星空的孤獨與善良。歡迎朋友們前來一聚,看看秦朔朋友圈的作者們。
  • 一周文化講座│一帶一路VS逆全球化:世界秩序的「新周期」
    對於平常的我們,更多的是坐在影院裡看電影,對於電影中的故事,我們通過電影的傳達,可以有很深刻地認識。但對於拍電影的故事,你又了解多少呢?本次講座,我們邀請到了獨立紀錄片導演趙可兒,為我們講講「拍電影」的那些事兒。
  • 一周文化講座│陳引馳、傅傑:今天為什麼需要讀古典?
    284期,800多位作家、學者和文化人士,40000多人讀者來到現場。接續傳統,理解當下,想像未來,是思南讀書會五年來的精神指歸。在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方面,思南讀書會曾邀請過不少專家學者,講述中國傳統文史哲的經典作品。古典在今天是不是還活著?古典曾經有怎樣的價值及今天價值何在?如何接受古典和傳習古典?
  • 什麼是「高級灰」,究竟哪裡高級?
    那麼,在這場五顏六色的「競爭」中,「高級灰」為什麼能夠脫穎而出,集萬千寵愛於一身呢?它到底高級在哪裡?今天小編要來帶大家探討這個話題,也歡迎感興趣的朋友在下方留言討論。1色彩:「高級灰」不只有灰!事實上,「高級灰」不是只有一種灰,它還包括一系列由其他顏色調和而成的中性色調,層次豐富,平靜柔和,給人以和諧統一的視覺感受。
  • 最差的教育是「非黑即白」,最好的止損是重整旗鼓
    不是A,就必須是B。這種「非黑即白」的思維方式,沒有中間地帶,也沒有緩衝空間,它把更多的路堵上了,扼殺了可能性,也把自己逼進了狹仄的迷宮裡。抬頭就是牆,轉身也是牆,想跳跳不出來,最後真的就妥協了,放棄了。
  • 一周文化講座│為什麼湖南會產生湘軍
    原標題:一周文化講座│為什麼湖南會產生湘軍上海│尋跡山火 時間:8月12日(周日)19:00-20:30 地點:黃浦區虎丘路20號上海外灘美術館 主講人:鄭晉(藝術家) 本次講座不僅展示雲南的傳統博物館,還將探索有關文化生態村的概念。
  • 高級灰,優雅到骨子裡的配色
    幽幽的,淡淡的,不比黑和白的純粹,卻也不似黑和白的單一。似混沌,天地初開最中間的灰,給人空靈、捉摸不定的美感。它含蓄、柔和、平靜、優雅、神秘、穩重、和諧......似乎是所有色彩中形容詞最多的一個,我們可以人為地賦予它很多種情感,因為灰色是最具有包容力的顏色。
  • 瘋聲|世界不是非黑即白,爭論卻要你死我活?
    人們善於忘記弱者之所以弱可能有其「惰性」的根源,也習慣性地假裝不知道上位者曾經的努力、付出和掙扎。生而為人,讓我們更像人的,不是成功也不是失敗,不是暴富也不是貧窮,而是同理心。當我們還願意去體會他人,去了解他人,人性的光輝就一直存在!
  • 一周文化講座│《達·文西密碼》作者丹·布朗來上海了!
    從伯牙子期的《高山流水》到貝多芬的《月光鋼琴奏鳴曲》,從曹雪芹的《紅樓夢》到莎士比亞的《哈姆雷特》,從黃公望的《富春山居圖》到達·文西的《蒙娜麗莎》,從中國的樂器古箏、二胡、琵琶到西方的樂器小提琴、大提琴、鋼琴,我們今天的講座,就以音樂文化為切入點,在一帶一路這個千年的文化走廊上,帶領聽眾朋友們感受一次文化穿越之旅。
  • 《寄生蟲》世界並不是非黑即白,總有一些灰色地帶!
    他的聰明首先表現在它很有趣,它有很多好笑的劇情和臺詞,而這些喜劇元素的運用又非常的高級,屬於那種高智商的幽默,而不是單純的耍寶或者搞笑。其次,就是他作為一個把韓國的貧富差距 階級分化直接掰開了揉碎了放在觀眾面前的電影,又很好地避免了對富人樣板化的描述。電影裡的富人你看到最後也不會覺得他們是壞人,而窮人呢,也不是我們在很多電影中會看到的那種敦厚老實的形象。
  • 高級黑白灰裝修設計,原來可以這麼美!
    讓人為之傾倒經典黑白灰之魅惑黑黑色系大理石被廣泛應用到高端設計當中它可以與任何豪華氣氛完美融合>給人不一樣的極簡卻又典雅高端的感覺它不是簡單的極致的黑色容易讓人感到壓抑和狹隘而是豐富的,靈動的即使是同一色系也各自擁有專屬的個性
  • 一周文化講座│本土賽博朋克:從旺角黑夜到瀋陽街頭
    關於少女小說的研究,在國內非常少見,而這一文體卻在讀者中有很高的人氣。北京│經濟危機下,會有多少人無家可歸?本次講座大家將在兩位重磅人物的解讀與對話中穿越歷史時空,觀看上世紀五六十年代中國的航空影像,更探秘它們背後的故事。
  • 一周文化講座│轟動日本的中國漫畫——《鏢人》
    社會設計綜合整合環境、社會、經濟以及文化問題,並試圖提出能夠滿足人類需求,同時又能保護自然資源的創新型解決方案。Neue這次非常榮幸能將周博老師請到上海,為大家帶來「中國現代文字設計的歷史及其前景」講座。講座將圍繞作者最近出版的《中國現代文字設計圖史》,對中國現代文字設計發展中的一些基本問題展開討論,其中包括漢字印刷字體的源流變遷,設計規矩從九宮格到網格的演變,文字改革與字體設計的關係,裝飾性文字的變遷,直排改橫排及其對於文字設計的影響等方面的內容。
  • 自我糾正扭曲思維之一:非黑即白
    下面先來談第一個扭曲思維:非黑即白。01 流行的錯誤在評價人或事物時,要麼是好人、要麼是壞人,要么正確、要麼錯誤,不是朋友、就是敵人,不是成功,就是失敗等等,這種非此即彼、二元對立、二必選一的思維方式,就是非黑即白思維。在現實生活中,這種思維十分流行。據媒體報導,一位清華大學學生上周跳樓自殺了。
  • 一周文化講座│從東京到北京,新女性的一萬種可能
    本周日,建築師、建築學教師劉秉琨將為大家講述建築文化比較中所見的東西方審美方式的不同。上海│如何寫「後四十回」?吳老師畢業於上海師範大學,主要從事小學語文高年級教學、青少年國學教育,著有《江山北望:嶽飛和嶽家軍》,在中學裡開設了《聽吳老師講嶽飛》、《漢字的演變》、《文人雅談與書畫藝術》等講座。他還是上海博物館書法、繪畫、陶瓷等方面的專業志願者,主要從事中國古代藝術史(宋元部分)、漢字的演變、兩宋文化等課題的研究工作。
  • 一周文化講座│八十年代,我們的文學回憶
    本次講座,中國文物學會理事梁鑑老師將為我們詳細講述佛光寺和中國營造學社的歷史貢獻,以期為建築遺產的保護傳承貢獻一點力量。觀復貓為你講述節日背後的文化進程,帶你重溫節日的儀式感,體會貓樣人生的溫暖瞬間。董倩將20年的人生閱歷和職業積澱,寫進了新書《懂得》,這本書會讓我們看到她的職業追求,發現她的個性光芒。這本《懂得》會讓我們重新認識「記者董倩」。8月29日,董倩與好友白巖松會碰撞出怎樣的火花,讓我們拭目以待。
  • 一周文化講座│來小區沙發上坐一坐,聊聊沒有刀光劍影的江湖
    ,同時也是一個有獨特內涵的文化概念。一日一日之生,即是一日一日之死。本次活動,兩位嘉賓將攜本書一起和讀者聊一聊城市漫遊及寫作。每一隻晃蕩的貓狗雞鴨也都有自己的地盤和名號,「它們生著高高低低的喉嚨,也有各式各樣的脾氣,就像小區裡的人一樣,有的活得長久,有的說沒就沒了。」也許對我們來說,這種非典型江湖故事才是疲憊生活中的英雄夢想。關於這些,佔黑小夥和顧文豪老師有什麼要說,你是不是也有什麼見聞想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