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每個人一生中都必不可少嫉妒過別人,或者被別人嫉妒過。嫉妒並不完全是一種消極心理狀態,若能合理對待,則可以驅動個體進步。但過度的嫉妒則屬於心理亞健康,損人不利己。
過度的嫉妒可能毀滅自己,也可能毀滅他人,如果我們在生活中遇到了特別善妒的人,務必離遠一點,因為嫉妒可以讓一個善良的人變得無比惡毒。
那我們要如何分別身邊的人正在嫉妒自己呢?一個嫉妒你的人通常會有三點表現:有意識模仿你的一切行為;見不得你好;本身的控制欲和表現欲極強。
嫉妒可以發生在任何人之間
心理學家Simth認為,人的潛意識中有追逐社會平衡的需要,會本能認為家庭環境、教育經歷、社交人脈差不多的人應該取得一樣的社會成就。
用老祖宗的話說,即患寡不患均。所以你要明白,這個世界沒有那麼多人希望你優秀、過得好。如果你各方面相對來說優於身邊人,就要在行事中注意,免得有人給你穿小鞋。
不要覺得身邊的某個人和自己關係很好,便無所顧忌,嫉妒可以發生在任何兩個人之間。
《東周列國志》裡有這樣一個故事:戰國時期,著名的軍事家孫臏,年幼時和龐涓拜在鬼谷子門下,一起學習兵法。
本是同門師兄弟,兩人理應情同手足,但龐涓深知孫臏的才能智慧遠遠優於自己,心中的嫉妒之火便熊熊燃起。
後來,他逮到機會便設計陷害孫臏,誣衊孫臏私通齊國,致使孫臏獲罪,被罰砍斷雙足,並在臉上被刺字,讓孫臏無辜地承受了奇恥大辱。
因為孫臏的實力遠高於龐涓,兩人的實力不均勻,這就非常考驗龐涓的修養,可惜龐涓的修為不到家,造成了孫臏受害的結局。
所以,千萬不要高估自己在身邊人心中的分量,任何時候都給自己留條後路。如果孫臏早早意識到龐涓的嫉妒,暗中防備,或許就能逃過這一劫。
王小波說:「人類的一切痛苦,本質上都是對自己無能的憤怒。」
可有些人不僅自己無能,還看不慣身邊的人比自己有能,這讓他們心理不平衡,所以會不惜一切代價將對方拉下來,就像龐涓一樣。
什麼樣的人最容易產生嫉妒之心?
識人辨認是人生很重要的一個課題,我們要學會分辨什麼樣的人最容易嫉妒。心理學家Konnikova發現,嫉妒的成因和表現欲、控制欲等密切相關。
如果你身邊有朋友或同事控制欲和表現欲極度強烈,那就一定要當心對方的嫉妒心。在這些朋友面前,展現你過人的實力,未必是件好事。
心理學家賽斯·邁耶斯說,當我們發現自己產生嫉妒心理時,要觀察它,分辨它是獨立出現的,還是背後有更為嚴重的病理性行為。只要不是病理性的,就非常容易克服。
通常來說,產生嫉妒的原因無非是:能力不足感,不安全感,佔有欲,自認為擁有或確實擁有某種權力,有強迫症,喜歡胡思亂想或焦慮不安,高度偏執。
以上原因,都有可能會引起一個人的嫉妒心理,對於別人的嫉妒我們無能為力,但了解自己產生嫉妒的原因,有助於克服嫉妒,成長為更好的自己。
面對他人的嫉妒收斂鋒芒、多加防範即可。那面對自己的嫉妒又當如何?
事實上,不管是應付嫉妒還是其他難題,一個人若有堅固的自我體系,很多難題都會變得很容易。因為這樣的人自始至終都相信自己的獨特,不會因為別人比自己優秀,而妄自菲薄。
每個人的能力天賦都不一樣,別人在某個領域特別擅長的事情,或許對你來說如登天般困難,但你擅長的領域對別人來說也不容易,沒有必要盯著人家有而你沒有的東西。
嫉妒沒有任何好處,只會將你推向心靈的地獄,能成大事者都懂得將嫉妒轉化為前進的動力。
與其花費時間氣別人的好生活,不如靜下心來好好修煉自己,正確看待別人的成功與幸福,相信自己也會有一片天,這才是人生最好的狀態。
- The End -作者 | 湯靡達參考資料:《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