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城體育中心的一場兩館均為大跨度空間結構。 本報記者 許光明 通訊員 劉戈 攝 |
「大運會場館建設巡禮」 之4
大學城體育中心年底竣工
由體育場、體育館、遊泳館組成,將承擔大運會足球等賽事
【本報訊】(記者 鄭向鵬 通訊員 劉戈)大學城體育中心建設取得可喜進展——在風景秀麗的塘朗山畔、碧波蕩漾的大沙河邊,這座現代化的體育中心已經拔地而起並完成主體結構,即將於今年年底全面竣工,這是記者昨天從市建築工務署獲悉的。
主體結構已完工,裝飾工程完成七成
大學城體育中心佔地面積17.19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3.84萬平方米,項目概算3.16億元,由體育場、體育館、遊泳館三部分組成,是大學城西校區的標誌性建築群之一。
其中,體育館建築面積14183平方米,設坐席5696個,可舉行體操、手球、羽毛球、籃球、排球等比賽和舉辦會議、大型表演等功能,大運會期間將進行排球比賽;體育場建築面積15300平方米,設坐席15942個,日常可舉行足球和田徑比賽,看臺上設置雨篷,大運會期間將進行足球比賽;遊泳館建築面積9010平方米,設坐席2251個,主要設計為大學生遊泳訓練及健身使用。
據市建築工務署大學城體育中心項目組負責人介紹,該項目於2007年9月正式開工建設,是深圳成功申辦2011年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後第一個開工建設的大運項目。目前,體育場、體育館及遊泳館主體結構已完工,裝飾工程完成70%,幕牆工程與鋼結構工程基本完成;室外的場內道路及廣場磚鋪設基本完成,場內綠化和環藝工作已全面展開;室外球場、弱電工程已經開工,整個工程計劃於年底竣工。
設計環保節能,建築造型新穎優美
據悉,大學城體育中心設計亮點紛呈,大量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新設備,建築節能、節水、節電。
體育場、體育館、遊泳館三個場館的布局充分結合了地形地貌,建築體空間形態既相互緊密聯繫,又互不幹擾。其中,體育館靠用地的西北角布局,結合地塊,設計成橢圓的形態。體育場設計於場地中央地段,依山而建,充分利用山坡建設看臺,大幅減小土方開挖和節省投資。遊泳館布置在用地的南端,月牙狀的建築既與地塊形態充分結合,又與體育館和體育場的建築形態相呼應。
大學城體育中心建築造型新穎,體育館屋蓋採用鋼結構和鋁合金屋面板,分為大小兩片,分別覆蓋在比賽館和訓練館上空,高低不同,通過玻璃、金屬等材料的運用,使建築形象輕靈、通透、富於時代氣息。體育場曲線型的看臺、和正曲與反曲相結合的挑棚、筆直、高聳挺拔的拉索立柱形成鮮明對比,既體現出體育運動優美和流暢的一面,又表達了其力量和剛毅的一面。
工程院院士親自參與施工圖審查
「大學城體育中心的一場兩館均為大跨度空間結構,鋼結構體量不大,但專業工程多、設計新穎、曲面豐富、結構輕盈,涉及到多種結構類型,鋼結構施工難度大。」市建築工務署工程師告訴記者。
對此,市建築工務署多次組織專家會,解決了大量工程建設期間的問題和困難。在項目設計階段,該署邀請了工程院院士容柏生、設計大師黎佗芬、鋼結構施工質量驗收規範主要起草人路克寬等著名專家參加了施工圖的審查。去年1月,又組織了由工程大師金虎根、鮑廣鑑等國內知名專家參加了鋼結構工程、屋面工程及幕牆工程施工方案審查會。
院士及專家對施工圖和施工方案提出了許多合理化的建議,如體育場挑棚結構不合理、預應力索結構的設計張拉應力過大等。市建築工務署通過修改完善,確保了施工圖及施工方案的安全性和合理性,避免了施工中可能出現的質量和安全隱患。
賽後將向附近高校及市民開放
大學城體育中心在設計時充分考慮到了舉辦國際賽事的需要,在功能、標準方面能達到舉辦單項國際賽事的要求。該項目建成後,不僅將作為大學城的配套設施,用來滿足大學城師生的健身娛樂需求,同時還將在2011年第26屆大學生夏季運動會時作為分賽場,在這裡舉行部分單項比賽。
大運會賽後,除滿足大學城師生日常體育教學、競賽、練習、小型比賽外,還將向附近高校及市民開放,用來滿足市民的健身娛樂需求。
大學城體育中心作為大運會的分會場,將直接帶動西麗片區的基礎設施和各方面配套的快速發展,使該區域的整體環境得到質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