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中譯本的一些問題

2020-12-17 騰訊網

[摘要]筆者對庫爾提烏斯的巨著《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聞名已久,但由於懶惰和學識有限一直沒能通讀。聽說有中譯本推出後,筆者迫不及待地買了一冊,想藉此機會真正細讀一下全書。

《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中譯本(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

關於本書的學術影響和創作背景,中譯本的導讀和幾篇附錄已經做了詳細的盤點(特別見附錄八),筆者在這裡只略談一下閱讀過程中看到的一些問題(筆者對照了Colin Burrow的英譯本以及Margit Frenk Alatorre和Antonio Alatorre的西譯本,後者收錄了德語第二版新增的內容)。

恩斯特·R. 庫爾提烏斯

首先,本書全景式地展現了歐洲中世紀的拉丁文學傳統及其與後來各國的俗語文學的關係,從卷首的十條「指導原則」中就能深切感受到這點,引文來自多種語言。其中第三條為拉丁諺語Ne tu aliis faciendam trade, factam si quam rem cupis,書中譯成「不為他人把事做,只為實現心中願」,但譯成「如果你想做什麼事,不要交給他人去做」似乎更準確些。第四條為古法語,來自戰功歌《納博訥人》(Les Narbonnais)第十九節(Hermann Suchier校訂,Les Narbonnais: chansons de geste, Paris, 1898, p. 26.),描繪了納博訥的阿梅裡讓諸子離家,前往各位領主手下建功立業時的場景,其中紀堯姆被派往查理曼那裡擔任掌旗官,他說的les bones uevres perent, fessom aussi con cil qui bien ovrerent被譯成「好書已不存於世,讓我們再寫點能影響讀者的東西」。但這裡的perent當是古法語的「顯現」(paroir),而非「死亡」(perir)。所以這句話其實是說「善行廣為人知,我們也要像那些行善者一樣做事」(作者可能有意把這裡的bones uevres理解成好作品)。第六條來自歌德,表示一切藝術和學問都屬於全人類,können nur durch allgemeine freie Wechselwirkung aller zugleich Lebenden, in steter Rücksicht auf das, was uns vom Vergangenen übrig und bekannt ist, gefordert werden。書中把這段話譯作「通過普遍自由的文化涵濡,而同樣只能為全體活著的人所擁佔。有鑑於此,遙遠泰古之遺蹟,以及名滿人間之輝煌,都將在傳喚復活之列」,與原文意思相差較大,其實歌德的意思是「只有通過所有同時代人普遍而自由的相互影響,並通過不斷考慮往昔留給我們和為我們所熟知的東西,(藝術和學問)才能得到推動」。第八條來自格勒貝爾的《羅曼語文學基礎》:

Absichtslose Wahrnehmung, unscheinbare Anfänge gehen dem zielbewussten Suchen, dem allseitigen Erfassen des Gegenstandes voraus. Im sprungweisen Durchmessen des Raumes hascht dann der Suchende nach dem Ziel. Mit einem Schema unfertiger Ansichten über ähnliche Gegenstände scheint er das Ganze erfassen zu konnen, ehe Natur und Teile gekannt sind. Der vorschnellen Meinung folgt die Einsicht des Irrtums, nur langsam der Entschluss, dem Gegenstand in kleinen und kleinsten Schritten nahe zu kommen, Teil und Teilchen zu beschauen und nicht zu ruhen, bis die Überzeugung gewonnen ist, dass sie nur so und nicht anders aufgefasst werden dürfen.

書中譯為:

漫不經心的覺察,毫不招人耳目的苗頭,無不關乎目的明確的探究,無不關乎對於認知對象的領悟。大步跳躍空間,隨即直逼願景。雖然是帶著一種先入之見對類似認知對象進行並不完美的觀照,但他卻可能把握全局,高貴的宇宙及其細枝末節也被盡攬入懷。倉促之意導致迷妄之見,決斷總是姍姍來遲,只能小心翼翼,步步為營地趨近認知對象,細察枝節,心境不寧,直到確信對象只能如此而不可以其他方式把握。

筆者的理解如下:在目標明確地探究和全面理解對象之前是漫無目標的觀察和不起眼的開端。然後,探究者跳躍式地穿越空間,迅速接近目標。憑著對於類似對象的不完善看法所形成的模式,他似乎在了解對象的性質和細節之前就能把握其整體。在倉促地形成看法之後,他開始意識到錯誤,慢慢地下定決心,用小之又小的步伐接近對象,考察細枝末節的部分,直到他確信,必須如此而非以其他方式理解,他才會停止。

《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德文本

這個難點在正文中體現得更加明顯,由於庫爾提烏斯認為研究中世紀拉丁文本與文化必須從語文學入手(664頁),書中的分析均從文本入手,列舉了大量拉丁語引文作為演示,有的有譯文可供參考,如在書中佔據很大篇幅的《神曲》,但也有很多引文相當冷僻,而且各種現代語言譯本均未能全部提供譯文,讓對於拉丁語較為陌生的現代讀者感到頗為頭痛(書後的案語未能譯出可能也與此有關)。本書中譯主要依據的Colin Burrow的英譯本中對其中的大部分提供了譯文,英譯者還特地為中譯本翻譯了上百處引文(686頁),不過仍有不盡人意之處。比如第51頁的「漁夫說話也得符合修辭的規則」(liber eloquio piscatorum concordare quam rhetorum)其實是在說,聖經更接近漁夫的語言而非修辭家的;第133頁將「舉止的老成」(canities morum)譯成了「灰白的桑葚」;第175頁的「佳人面對美酒仍欲推欲就」(et certant vitreo gemma vasa mero)應該是「寶石器皿同純淨的玻璃交鋒」;第492頁注釋2:「我謹遵喜劇的規矩,終結了罪惡,我為情況不再轉好而哭泣」(morem sequor comici, malis finem pono, flebile principium fine mutans bono),應為「我謹遵喜劇的規矩,終結了不幸,把悲傷的開頭變成美好的結局」。

《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英譯本(2013年版)

另一些引文可能譯者沒有看得太明白,加上自己的腦洞,結果和原文意思相去甚遠,下面舉幾個例子:

第49頁:

語法長見識,繆斯賦詩藝。

兼而有之者,身邊詩歌至。

詩歌何所勸?詩歌誰相隨?

語法耳邊勸,繆斯身相隨。

Venit ad Grammaticae Poesis hortatum

Ut, quem primum fecerat ilia litteratum,

Hec, novem Pyeridum trahens comitatum

Prosa, rithmo, versibus faciat ornatum.

這段話講的是對兒童的教育,先用語法打下基礎,再授以詩藝。書中譯文看上去頗為齊整,實則和原文意思相去甚遠。這段話直譯過來當是:詩歌在語法的召喚下到來,帶著九位繆斯,準備用散文、節奏和詩句妝點已經被語法變得能通文字的人。

第110頁注釋1:

阿波羅馬不停蹄地駕車奔向大海:

因為他時而要嬉戲,時而要休憩。

繆斯用歌聲讓你的頭腦昏昏欲睡:

我需要另一個人幫助——

他已解口渴,正尋找不同的靈丹妙藥。

Phoebus anhelantes convertit ad aequora cursus

Iam satis est lusum, iam ludum incidere praestat,

Pierides, alios deinceps modulamina vestra

Alliciant animos, alium mihi postulo fontem,

Qui semel exhaustis sitis est medicina secundae.

這是沙蒂永的瓦爾特(Walter of Chatillon)寫的《亞歷山大記》(Alexandreis)結尾部分的幾行詩:福波斯駕著氣喘籲籲的馬車奔向大海。現在已經玩夠,是時候結束遊戲了。繆斯啊,從此你們的曼妙歌聲將吸引別的靈魂:而我則需要另一眼泉水,只要一旦疏解了口渴,就能治好第二次。作者從異教意象轉向基督教,他尋找的另一眼泉水是上帝(《約翰福音》4:14,人若喝我所賜的水,就永遠不渴)。這段話的還是比較易懂的,而且《亞歷山大記》有David Townsend的英譯本可供參考(有位豆瓣友鄰甚至很快找到了法譯),可惜譯者沒能花力氣去查證。

第142頁:

啊! 你是可人的維納斯的精靈,

美哉! 你渾然天成、完美無瑕的身型!

太陽、群星、大海、天空,

它們就跟你一樣,而上帝使之永動。

背信棄義的死神傷不了你一根毛髮,

紡線的克羅索一定會對你疼愛有加。

孩子,我衷心地懇求並希企

拉克西絲能倍加地珍惜你,

我懇請阿特洛波斯關愛你,

夥伴尼普頓和特提斯照顧你。

可當你乘風破浪時,卻把我遺忘

你不對我表示歉疚,卻獨自飛翔,

看到你,我的愛人,我怎能不心傷?

他從堅硬的大地母親那檢起石塊,

扔過自己的肩膀,創造出了人來;

其中一塊石,便是那輕蔑的男孩,

他完全不顧我苦苦的哀求!

我曾經的快樂就此讓對手給帶走.

而自已像受傷的雄鹿為子淚流。

O admirabile Veneris ydolum,

Cuius materiae nichil est frivolum:

Archos te protegat, qui stellas et polum

Fecit et maria condidit et solum.

Furis ingenio non sentias dolum:

Cloto te diligat, quae baiulat colum.

Saluto puerum non per ypothesim,

Sed firmo pectore deprecor Lachesim,

Sororem Atropos, ne curet heresim.

Neptunum comitem habeas et Thetim,

Cum vectus fueris per fluvium Athesim.

Quo fugis amabo, cum te dilexerim?

Miser quid faciam, cum te non viderim?

Dura materies ex matris ossibus

Creavit homines iactis lapidibus.

Ex quibus unus est iste puerulus,

Qui lacrimabiles non curat gemitus.

Cum tristis fuero, gaudebit emulus:

Ut cerva rugio, cum fugit hinnulus.

這首詩出自九世紀一個維羅納教士之手,描繪了他鍾愛的男童被奪走後的心情(曾有人認為寫的是一尊雕像),筆者試著將其譯為:

啊,美妙的維納斯雕像,

你的材料無一低賤,

願神主保護你,他締造了星辰和兩極,

造就了海洋和大地,

願你不要遭遇狡詐竊賊的詭計,

願執紡錘的克羅託珍視你。

我祝福那個男孩,並非假意,

而是真心祈求拉刻西斯,

阿特洛波斯的姐妹,讓她不會覺得我言不由衷。

願你有尼普頓和忒提斯為伴,

當你航行在阿特西斯河上時。

我愛的人,當我愛你時,你逃去了何方?

當我見不到你時,痛苦的我該怎麼做?

來自大地母親骨頭的堅硬材料

創造了人類,石頭被擲出,

其中之一就是那男孩,

他無視催人淚下的嘆息。

當我痛苦時,對手會高興,

就像當小鹿逃去時,母鹿會哀鳴。

第195頁:

世間充斥著罪愆,時間流逝卻緩慢;

未到放鬆的時候,判官就守在門口;

判官寬厚而仁慈,判官權力莫小視;

他要把罪愆掃除,他要立正義為儲……

在那常炫的寓所,開著無刺的花朵,

它們每傷心悲痛,就像離鄉的孩童。

Hora novissima, tempora pessima sunt, vigilemus.

Ecce minaciter imminet arbiter ille supremus:

Imminet, imminet, ut mala terminet, aequa coronet,

Recta remuneret, anxia liberet, aethera donet …

Patria splendida terraque florida, libera spinis,

Danda fidelibus est ibi civibus, hic peregrinis.

這段引文是所謂的「萊昂體詩歌」(Leonine verse),採用行內押韻。譯者為了在譯文中體現這點頗花了一番功夫,可惜譯文並不十分貼合原意。筆者做不到押韻,只能將大意譯出:

最新的時代,是最壞的時代,讓我們警醒。

看,那位最高的法官已經氣勢洶洶地將臨:

將臨,將臨,他將終結罪惡,為公平加冕,

酬報正義,消除痛苦,帶來天國……

光輝的國度,無刺之花的大地,

那裡將交給忠貞的公民,此間的異鄉人。

第426頁:

你用由神聖的鮮血寫成的文字將其記錄,

這樣的文字比用紫紅顏料寫下的更顯眼,

加之你用口舌之血將其以紅色特別突出,

用你的虔誠之死告誡我們不要浪費時間。

Jungeris his verbo, praecellis sanguine sacro,

Quo melius solito Punica terra rubet.

Quam tua mullorum rubricavit lingua cruore,

Quos monuit vitam perdere morte pia.

這段話其實是說,布匿人(迦太基)的土地變得比通常更紅,你(殉道者西普裡安)的舌頭用許多人的鮮血染紅了它,說服他們為了虔誠之死而放棄生命。

此外,在利用現有的中譯或英譯時,譯者有時沒能注意到其中的錯誤,或者由於追求押韻等原因而對原意相差甚遠的例子,比如第159頁那段喬叟的「巴思婦人的故事引子」,選用的中譯版本就不太好。又如第315頁的那首曼裡克的名作,英譯本提供了朗費羅(Longfellow)的譯文,但為了追求原詩的押韻方式和兩長一短的句子結構,英譯對意思做了不少改變,中譯者未加甄別,直接據其譯出。

本書的另一個難點在於,書中涉及的時間和地域跨度極大(583頁),主題又非常龐雜(595頁),中譯本出現一些訛誤在所難免。不過,有的似乎可以避免,下面舉一些例子,如第1頁就有「丹納修訂法國史後的1871年,德國獲得了普法戰爭的勝利,隨後霍亨索倫帝國崛起」這樣令人費解的話,其實作者說的是「1871年的戰敗後,丹納修正了法國史;霍亨索倫帝國建立後,尼採寫了《歷史對人生的利弊》這篇『不合時宜』的文章」。第3頁比較了亞該亞人之於邁錫尼文明和日耳曼人之於羅馬文明的不同,譯文把蠻族向教會臣服(fall prey to)理解成迫害,導致這段譯文不知所云。第50頁,「這是他從約瑟那裡看到的說法」,這裡的約瑟是《猶太古史》的作者弗拉維烏斯·約瑟夫斯(Flavius Josephus)。第58頁,「特羅古斯史書中的查士丁小傳」,應為尤斯丁所撰寫的特羅古斯《腓力史》的摘要(Justin’s epitome of Pompeius Trogus history),特羅古斯是奧古斯都時期的羅馬史學家,他寫的《腓力史》(Historiae Philippicae et Totius Mundi Origines et Terrae Situs)只有尤斯丁摘要中的部分保存下來。第83頁,「哲羅姆……招致教會保守派(如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在位期間的路易·德·萊昂)攻擊……這些指責讓哲羅姆十分惱火」,哲羅姆生活在公元四世紀,路易·德·萊昂則生活在十六世紀,前者如何能對一千多年後的人的攻擊惱火呢?原來英譯本說的是as was Luis de Leon in the Spain of Philip II,即就像路易·德·萊昂的遭遇一樣,此人因為從希伯來文翻譯了《雅歌》而遭到宗教裁判所的指控,與哲羅姆同病相憐。第87頁,「東哥特國王狄奧多裡克……在一封致羅馬人塞內加的信中」,這句話同樣讓人摸不著頭腦,如果句中的塞內加是指羅馬帝國初期的那對著名父子的話。原來譯者把senate(元老院)看成了Seneca,這種走眼似乎不太應該。第123頁,「『卡龍是個粗人』,『但非常和藹』」,這裡的卡龍其實是在冥河上擺渡亡魂的卡戎,銘辭中的意思是卡戎殘忍(奪走了某個年輕人的生命),另一人則表示反對,認為卡戎仁慈,夭折反而讓他避免了人生的痛苦,兩人的爭辯展現了生命的悖論。第257頁,「佩特羅尼烏斯的第131首詩」,應該是《薩梯裡卡》的131節,譯者看到引文為一段詩,就想當然了。第372頁,「彼得·克裡索羅古斯」(Peter Chrysologus)當為「金言彼得」。第471頁:「用生命之水為海葵寫下血的宿命」,這裡的「海葵」(anemone)應為銀蓮花,奧維德《變形記》的讀者應該對這種花不陌生,阿多尼斯被野豬刺死後,維納斯將情人的鮮血變成了銀蓮花。

無論如何,將庫爾提烏斯的這部巨著迻譯成中文都是一項了不起的工作。筆者才疏學淺,在這裡列出一些問題並非為了批評,完全是閱讀過程中的副產品,從書中吸取大師的養料才是真正的目的。

相關焦點

  • 王晨︱《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中譯本的一些問題
    《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中譯本(浙江大學出版社,2017年版)筆者對庫爾提烏斯的巨著《歐洲文學與拉丁中世紀》聞名已久,但由於懶惰和學識有限一直沒能通讀。聽說有中譯本推出後,筆者迫不及待地買了一冊,既出於對完成這項了不起工作的人的欽佩,又想藉此機會真正細讀一下全書。
  • 上海交通大學歐洲古典與中世紀文學研究中心揭牌成立
    他指出,面對網絡時代以智能技術為代表的新浪潮衝擊,如何呵護人類優秀文化遺產、傳播其思想智慧是擺在大家面前的重要任務,期望上海交通大學歐洲古典與中世紀文學研究中心能以服務國家戰略為指導精神,以重大理論和現實問題研究為主攻方向,大力推進交大外語學科的雙一流建設。
  • 阿里奧斯託《瘋狂的羅蘭》:中世紀騎士文學的百科全書
    4月11日下午,在義大利使館文化中心舉辦的阿里奧斯託《瘋狂的羅蘭》中譯本首發式暨「文藝復興譯叢」啟動儀式上,王軍對該作品的翻譯工作進行了全面介紹,並分享了翻譯時選擇何種格律等的問題。之所以說此作品是歐洲古典文化的結晶,是因為在《瘋狂的羅蘭》中,我們到處可以見到來自於古希臘與古羅馬神話和文學作品的比喻以及對古代風俗習慣和神奇事物的描述,騎士們身上穿戴的盔甲和使用的寶劍也往往是從古希臘英雄那裡繼承而來的,甚至詩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魯傑羅也被說成是特洛伊英雄赫克特的後裔。」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
  • 中世紀以來,歐洲大學教育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在歐洲各個國家,高等教育歷來受到高度重視。那麼,歐洲尤其是中世紀以來,大學教育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下吧!作者|敘古論今大學的前身很少有人知道,第一批大學是如何誕生的。眾所周知,歐洲文化的起源來自古希臘、羅馬。
  • 大學:起源於基督教城市教會學校,形成於歐洲中世紀
    在中世紀的全盛期,伴隨著統一的基督教世界的出現和教皇權勢的鼎盛,西歐拉丁世界的文化創造也達到了空前的繁榮,使這一時期成為西方歷史上最為輝煌的時代之一。而燦爛的文化創造是在大學的形成和學術的復興這一偉大的歷程中實現的。我們都知道,在歐洲中世紀,教會的力量是非常強大的,勢力滲透入了方方面面。
  • 彭建華 | 論歐洲中世紀的騎士制度與騎士精神
    ,現為福建師範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從事歐洲文學研究和翻譯研究。騎士在歐洲中世紀是一個顯著的現象,一時極其顯著的社會力量,並持續影響到現代社會。日耳曼語彙knight與拉丁語彙caballarius,法語詞彙cavalier都表示騎馬的武士。人們對中世紀的騎士制度與騎士精神的整體觀念是通過歐洲中世紀的宮廷文獻、歷史文獻中的戰爭紀事、騎士團的殘存文獻、豐富的騎士敘事文學等建構起來的。M.
  • 歐洲中世紀地圖和異域志中的東方敘事
    中世紀拉丁文和各主要俗語(古法語、中古英語等)中都沒有能準確對應現代「地圖」概念的詞彙,而多用其他名詞代指地圖,它們包括但不限於:pictora(圖畫),tabula(圖表),descriptio(描述),histoire(故事或歷史)。現代英語中表示地圖的名詞map來自中世紀拉丁文mappa,意為「布料」,「世界地圖」(mappa mundi)一詞在拉丁文中的原意即「世界之布」。
  • 語言學歷史回顧上|古希臘、古羅馬與中世紀語法
    這些哲學家那時已經開始提出一些極為深刻的問題:一切事物從哪裡來?由什麼構成的?如何解釋大量事物的本質?為什麼能用單一的數學來描述它們?02古希臘時期的語言研究對語言學的研究同樣可追溯到古希臘時期。二、古羅馬語法(公元前9世紀初-476)01古羅馬文學(拉丁文學)古羅馬文學為拉丁文學,其原創性不大,多模擬古希臘文學。
  • 捷克布拉格——中世紀歐洲城市的「活化石」
    捷克首都布拉格是一座非常受全世界遊客喜歡的城市,可以說是最能夠代表歐洲文明的城市之一。在布拉格,你很難看到現代化的高樓大廈,整座城市都遍布著紅色屋頂的歐式傳統建築,其間點綴著教堂的綠色尖頂,讓人感覺就像是來到了歐洲的童話中。
  • 《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一部探討「古今之爭」的簡史!
    《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德國學者勒策思考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的承續問題的力作,一部探討「古今之爭」的簡史!本書是一部「古今之爭」的簡史,梳理了從古希臘至歐洲17世紀末(甚至延續至今)的「古今之爭」,作者思考的是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的承續問題。「古今之爭」輻射到歐洲的整個文化譜系,必然涉及對學問、靈魂高低等的討論,啟發當下的我們深思諸多相關議題。
  • 為什麼新斯科舍省有拉丁名字?
    雖然北美大部分地區的名字源自英語,西班牙語,法語和其他殖民地語言,並且在此過程中向大家致敬 - 新斯科舍省是一個拉丁名稱的北美地區。新斯科舍省是拉丁語。nova這個詞是novus的女性形式,意思是「新」,Scotia意味著蘇格蘭。因此,拉丁語中的新斯科舍省實際上是「新蘇格蘭」。
  • 中世紀的歐洲:大學的起源
    有人認為大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以及中國的先秦時期,但是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基本上都起源於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是如何出現的?它有著什麼樣的特徵?今天就為大家揭開謎底,講述大學起源的故事。
  • 中世紀歐洲的奇葩怪事(中)
    ...中世紀時期的知識分子:修士們是不洗澡的。還有,歐洲的城市沒人早起,早起的話只要你上街那你得隨時留意你頭頂的窗戶,因為早上是歐洲市民拋棄糞便的時間,扔哪兒?就是大街上!農耕歐洲的農耕基本上是靠天吃飯,農民在開春草發芽的時候,把土地平整一下,然後把種子直接撒到地裡,什麼地壟溝啊,什麼翻耕啊,什麼施肥啊,統統沒有。
  • 歐洲文學地圖|「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輕」的布拉格
    布拉格城市的文學歷史起源很晚。波西米亞的主國大摩拉維亞帝國扶植基督教和斯拉夫語——布拉格地區衍生出來了格拉果尓文字(Hlaholice)即古斯拉夫語。現存的斯拉夫語文學主要是禱詞。11世紀後,羅馬拉丁語佔據了布拉格地區的主流。布拉格像大多數歐洲城市那樣,撰寫著基督教文本,在布拉格主要是聖徒行傳錄;同時,逐漸崛起的布拉格也開始撰寫屬於自己的城市文學,主要是編年史。
  • 中世紀時期分為中世紀早期,中世紀中期和中世紀晚期
    在這幾個世紀中,基督教在歐洲大部分地區傳播,而教皇權已演變成一個強大的政治實體。中世紀早期有時也被稱為晚古時代。這個時期通常被視為在第三世紀開始並延續到第七世紀,有時甚至是第八世紀。一些學者認為晚古與古代世界和中世紀古代世界是分開的; 其他人認為它是兩者之間的橋梁,兩個時代的重要因素重疊。
  • 大學為什麼會在中世紀歐洲興起?
    中世紀大學有著悠久的歷史,其產生與歐洲中世紀社會發展是密不可分的。對於一個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的大陸來說,能產生如此之多大學並躋身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定與大學誕生和發展的深厚積澱密不可分。那麼歐洲中世紀大學到底是在什麼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呢?
  • 歐洲中世紀大學教師的特點
    歐洲中世紀大學教師的特點 2016年06月23日 15:02 來源:《蘭州學刊》 作者:石廣盛 字號 內容摘要:文章試圖通過揭示歐洲中世紀大學教師的特點來解釋當時大學教師的總體情況
  • 歐洲中世紀繪畫中的嬰兒為何都看起來又老又醜?
    當你終於下定決心走進美術館給自己樹立一個藝術愛好者的形象時,卻在牆上看到了超出承受能力的中世紀畫像,畫中的嬰兒看起並不是肉嘟嘟的,反而特別醜陋。為什麼這些中世紀嬰兒看起來像醜陋的中年男人呢?看起來好像是中世紀的藝術家們並不擅長繪畫,但事實證明,這些中世紀藝術作品中的嬰兒這麼醜陋,實際上是有原因的。在文藝復興之後,解剖學和透視學有了一些突破,在那個時期之前,醜陋的中世紀嬰兒是蓄意選擇的結果。如果有人讓你模仿巴布羅·畢卡索來作畫,但是你卻模仿的是諾曼·洛克威爾,你無疑是搞砸了。
  • 你真的了解「中世紀」嗎?帶你看真正的歐洲中世紀
    讓我們一起來看:公元476年——公元1500年這一段時間長達一千多年的時間就是歐洲中世紀時代,由於匈奴的西遷導致了日耳曼蠻族的南下,當時的日耳曼人野蠻而落後,對西羅馬帝國的入侵和定居導致了西羅馬帝國的滅亡和文化的幾近滅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