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止到如今,中華姓氏的歷史,已經有了數千年,根據記載,中國人見於文獻的姓氏,就已經達到了5662個,其中包括3484個單姓以及2032個複姓。
眾多姓氏初期的形態,很有可能只是黃帝時期,小部落之間進行族人區分和代表的圖騰符號,還有很多,也是中華民族不斷融合,所帶來的結果,
而到了漢朝期間,也有一位伊朗王子放棄繼承權遷居甘肅,為中國添一姓氏,現存170萬後裔,具體是怎麼一回事情呢?
早在西漢初期,公元前2世紀,張騫出使西域的時候,就已經和伊朗的前身帕提亞帝國建立了聯繫,漢人將其稱之為「安息」,公元前115年,漢朝派遣使節前往,國王米特拉達二世派遣兩萬官兵進行迎接,在此之後,通過絲綢之路,雙方也就達成了經濟以及文化上相互地溝通,其中佛教,也通過印度抵達中國,緊接著又傳到了西方。
而在安息國內,隨著佛教的傳播,安息國的太子,卻深深的被佛教所吸引,他於是下定決心,要削髮出家,前往東方尋找更加昌盛的佛法
作為國內的繼承人,這自然引發了王朝內部的重重反對,然而王子,說什麼都無法改變他的決心,最終到了公元148年,王子執意將王位,讓給自己的叔叔洛加西斯四世,自己跟隨龐大的安息使團,來到了漢朝的都城洛陽,在此期間,安息王子很快卻被精妙的佛法所吸引,不願再回到原來的故鄉,隨後到了佛教更濃的甘肅定居下來,而他,也給自己取了一個中文名字,正以「安息國」的「安」取名,稱為安清。
漢朝的史書,對於這一段故事,也有著詳細的記載:「安清字世高。安息國王正後之太子也。幼以孝行見稱。加又志業聰敏。克意好學...遂讓國與叔出家修道」 .
在此期間,安清遊覽四方,已經有了十分豐富的閱歷和見識,到了中國以後,佛法更加精進,學習漢語之後,成為了當地有名的一代大師。
至於安息國的部分僕人和侍從,甚至是在此地經商的商人,最終也受到了安清王子的影響,在取中文名的時候,也紛紛以安作為姓氏。時人謂之曰「安帕提雅氏」。
而這,正是如今「安」姓的由來,在此之後,安姓不斷的繁衍生息,有了很大的規模,而到了唐朝期間,中西亞的昭武九國當中,同樣有一個叫做「安國」的國家,臣民也紛紛以此作為姓氏,發動安史之亂的安祿山,正是來自於安國的後代。
之後也陸陸續續有著鮮卑、滿族等姓氏,紛紛改名為安姓,不過大家也都將安清,作為了「得姓世祖」。
截止到如今,安姓儼然已經成為了大姓,名列舊百家榜第79位,全國上下人口,已經達到了170萬之巨。
這樣的一段歷史,也體現了我國昔日豐富多彩的姓氏文化,如今他們都成為了這個大家庭的一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