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我們一家三口用大半天的時間,專門遊覽了北京圓明園,現將遊園全攻略與大家分享。圓明園很大,在六七個小時的時間裡,我們走過了圓明園的多半景點,我覺得即使走馬觀花地全部逛下來,遊園也至少需要一整天時間。雖然本文並不全面,但相信一定能對您了解圓明園有所幫助,不足之處也歡迎大家評論和補充。
本文圖片很多,約有200張,文字也不少,建議您在WIFI環境下耐心閱讀。
先請看圓明園簡介:
圓明園是中國清代建造的一座著名的大型皇家園林,位於北京西北郊,由圓明園、長春園和萬春園(綺春園)組成,所以也叫「圓明三園」。此外,其周圍還有許多小園。
圓明園的總面積達5200多畝,建築面積約20萬平方米,園內共一百五十餘景,有「萬園之園」之稱。 當年,清朝皇帝每到盛夏就來到這裡避暑、聽政、處理事務,因此也稱「夏宮」。
圓明園始建於1709年(康熙四十八年),最初是康熙帝給皇四子胤禛的賜園。1722年雍正帝即位以後,拓展原賜園,並在園南增建了正大光明殿和勤政殿等。乾隆帝在位期間除對圓明園進行局部增建、改建之外,還新建了長春園,在東南鄰併入了萬春園,「圓明三園」的格局基本形成。嘉慶朝,主要對綺春園進行修繕和拓建,使之成為主要園居場所之一。道光帝時,國事日衰,財力不足,但仍不放棄對圓明三園的改建和裝飾。圓明園歷經150餘年的創建和經營,曾以其宏大的地域規模、傑出的營造技藝、精美的建築景群、豐富的文化收藏和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內涵而享譽於世,被譽為「一切造園藝術的典範」。
1860年10月6日開始,英法聯軍瘋狂洗劫圓明園,大肆搶掠文物,並放火焚燒。八國聯軍之後,圓明園又長期遭到匪盜劫掠,終變成一片廢墟。
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十分重視對圓明園遺址的保護和修復,經過長期努力,圓明園於1988年正式向社會售票開放,30年來,已接待遊客超千萬人次。
題圖:圓明園內的西洋樓遺址。
北京地鐵圓明園站內的牆上,特別設計的圓明園主題簡介很容易吸引人的關注。
圓明園地鐵站距離其南門很近。這是圓明園南門外擺放的盆栽荷花,園內正在舉辦荷花節活動。
圓明園南門,門口的大型盆景雕塑也很漂亮。
本來是可以買聯票的,但因園內的「全景模型」景點升級改造,聯票停售至7月18日。老婆孩子上次曾到圓明園看過「全景模型」,跟我說不錯。可惜這回我是看不到這個景點了,小有遺憾。不過本文發布時,「全景模型」應該重新開放了。
售票處旁的圓明園簡介,其全稱為「圓明園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範基地,也是國家4A級旅遊景區。
圓明園正在舉辦第23屆荷花節,時間是6月26日至8月20日。我們基本上是沿著圖上紅色的賞荷遊覽路線遊園,園內大部分主要景點都看到了。荷花分為好幾種,分布在不同區域,大家可以提前看圖參考。
排隊購買門票,成人票價10元,兒童半價。大約9點半,我們檢票後入園。圓明園有專門的導遊講解服務,需要收費,不少旅遊團或散客都會選擇。在園內經常能聽到講解員或導遊在景點講解,我也不時「蹭聽」一下。
迎暉門,全景如上圖。
經過迎暉門,園內不少景點都有免費的官方語音講解服務,並以水牌提示,有興趣可以體驗一下。
這幾個玩偶應該是圓明園的吉祥物,設計得挺可愛,迎客送福的寓意也很好。
跟著人流往前走,這就是前面提到的賞荷路線。
路邊的老北京吹糖人等手工藝攤位吸引了很多遊客。我們現場觀看了師傅教一個小朋友吹糖人,過程挺有趣,引起遊客們的一片歡笑。
路左側的亭子和水面。
殘橋,是圓明園被毀後唯一保存至今的老石橋。圓明園鼎盛時有橋梁近200座,但都被砸光了。從這時開始,內心就產生了對英法強盜的憎恨,這種憎恨感隨著遊園腳步的繼續也越來越強烈。
路邊的指示牌非常清晰,這種指示牌在園內很多。我們往北邊的涵秋館方向走,正覺寺、春澤齋等幾個景點沒去。
圓明園裡水多,而且不少水面都能乘坐遊船。
這個路口也有幾個玩偶,吸引了不少遊客拍照。
東側是一片開闊的水面。
涵秋館遺址,它是綺春園三十景之一,建於清朝嘉慶年間,園林植被以秋景為主。
這裡也有不少盆栽荷花,適合賞荷拍照。
仙人承露遺址,當年也被毀,這是後來修建的,主要就是標示一下位置並做個簡介。
繼續往西洋樓遺址方向走。
經過一座拱橋,圖為右側即景。
橋左側的景色,遠遠地能看見遊船。
圓明園裡有很多坡度不大的土坡,讓景色更具層次感。
很多地方都適合漫步、休息和夏季乘涼。
快到十二生肖衍生品展館了,圖示的福海景區和九州景區下午會去。
來到一個大路口,這就是三園交界的地方。左邊可坐電瓶車,我們一直往前走。
右側的大路則是通往圓明園東門,沿途景點不多,我們沒有過去。
圓明園十二生肖衍品展覽,既然免費,就進去看一下唄。
圓明園海晏堂十二生肖簡介,海晏堂是圓明園「西洋十景」之一,是由十二個獸首人身的雕像組成的噴泉。簡介講述了非常著名的十二生肖青銅獸首的故事。
展廳不大,裡面有很多遊客在觀看主題紀錄片。
十二生肖獸首仿製品,下同。
走出展館,繼續沿賞荷路線往北走,前面走過的都是萬春園,而到這裡已是長春園了。湖面的荷花非常多,不僅有棧橋通往湖中,湖對岸也有小路可走。從地圖上也可以看出,長春園內的水域很多,並有小路相連。如果時間充裕,可以走進去多感受感受。
不時有遊客通過棧橋,往返於主路和小島之間。
我們則沿著這條稍寬的主路一直往前走。
得全閣簡介,看圖片感覺當年的建築一定很精美,可如今也只剩一塊標註遺址的牌子了。
左側的土坡。
前面的拱橋也可以進入湖中的小島。
此橋名為翠鳥橋。
遊船碼頭,可以乘遊船到湖中近距離賞荷。我們本想坐一次,但又怕耽誤後面的遊園行程,還是繼續走吧。
這裡的荷花確實非常多,多得有時都能遮住遊船了。
「海嶽開襟」遺址。原為湖面正中的一個圓形島嶼,島上主體建築建在一個兩層圓壇之上,下層圓壇鄰水闢有四座碼頭。整組建築金碧輝煌,望之若海市蜃樓。
這條路走到頭了,東側的圓明園全景模型當時沒有開放,我們往西邊走。
經過一座石橋——線法橋,前面是福海景區,一會兒再去。先往右拐。
到了西洋樓遺址區售票處,遊客不少。
來圓明園,西洋樓遺址是必須去的。這裡單獨售票,成人票價15元,兒童半價,我們買票後進入。圖為「諧奇趣」遺址。
諧奇趣北面的噴水池。
噴水池全景。
黃花陣,位於諧奇趣北側,是仿造歐洲迷宮而建的花園,全景如下。據記載,圓明園盛時,每逢八月十五之夜,皇帝都會在此舉行燈火晚會。
現在的黃花陣是上世紀八十年代在原址按原樣修復的,中心是高臺圓基八方西式亭。上一次,老婆兒子來這裡時沒有走迷宮,此次再來圓明園,一個重要目的就是滿足兒子走迷宮的心願。
我們從南門進入,走了兩次都沒有成功,第三次才跟著別人走進來。這個迷宮還是很有意思的。
站在圓亭上往南看。
這是黃花陣北面,南北長約89米,而東西寬約59米。
走完迷宮之後,老婆兒子坐在噴水池旁邊的椅子上休息,我繼續參觀諧奇趣。寫攻略要想儘量全面,就得多走多看,不能偷懶啊。
諧奇趣,1751年建成,是西洋樓的第一座歐式建築。主樓三層,樓前遊廊是演奏中西方音樂之處,樓南有大型海棠式噴水池,樓北有小型菊花式噴水池,西北處還有供噴泉使用的蓄水樓。
諧奇趣整體呈圓形,用木欄杆圍了一圈。
裡面都是殘存的石頭和石柱,其周圍長著草和荷花。
這是諧奇趣的正面,可以想像當時完整的建築應該是很漂亮的。
來到了東側。
細看石頭上的雕刻,非常精美。
當年的英法聯軍連堅固的石頭也要摧毀,充分說明了侵略者的兇殘,更說明只有國家強大,才能不受外來欺辱,也才能有實力保護我們的歷史文化。
諧奇趣東北側,是養雀籠遺址。
養雀籠建於1759年,用於籠養展陳孔雀等鳥類。
這裡目前是考古發掘現場,已被保護起來。
沿著主路往東走。
養雀籠遺址與黃花陣相鄰。
路左側也有一座殘存的建築,沒有走近細看。
來到了海晏堂遺址,這個場景以前常在課本、圖畫上看到。
海晏堂是西洋樓最大的宮殿,雖然被毀,但仍能看出其宏偉輪廓。主建築正門向西,階前有大型水池,池左右呈八字形排引有十二隻獸面人身銅像,每晝夜依次輟流噴水,各一時辰(2小時),正午時刻,十二生肖一齊噴水,俗稱「水力鍾」。
沿著海晏堂北側的小路往東,看到路邊的每塊石頭上都寫著編號。
林中各種形狀的石制物件都自成一景。
這些石頭應該都是後來搜集並搬運至圓明園的,它們共同見證了歷史,也都有自己的故事。
(未完待續。本文為原創,轉載請註明作者和文章來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