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之中葉 ,自陽明倡為良知之說……其弊也至於瘍軼禮法。
「明朝中葉,自王陽明開始提倡『致良知』的學說.此學說的弊端,達到了攪亂禮法秩序的程度。」
心外無物
清朝康熙年間,被譽為「本朝理學儒臣第一」的程朱派大儒陸隴其如此說道。
這是他在研究明朝滅亡而清朝興盛之後得出的結論,他指出:
明朝的覆滅完全在於王陽明心學的流行,以及程朱理學的衰弱。
因此,他提出應尊崇程朱理學,罷黜陽明心學,只有如此,國家才能達到學術統一,民風淳樸的理想狀態。
王陽明手跡
王陽明是誰?他的學說這麼危險嗎?
明穆宗讚譽他: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
徐渭稱他: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守仁則『以人掩其書』 。
曾國藩盛讚: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張岱也說: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
就連有「東方納爾遜」之稱的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元帥也聲稱:一生低首拜陽明。
王陽明像
如此一彪炳史冊的人,為何要被清朝重臣如此批判其學說呢?他的學說中真的有亡國之禍嗎?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陸隴其所尊崇的程朱理學是什麼。
程朱理學:儒家理學的集大成者程朱理學,亦稱為「程朱道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
是由北宋程顥、程頤兩兄弟創新性地繼承於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學後開創的新儒學,其學說思想在當時並沒有優於其他學說思想,經宋朝幾代大儒不斷填補、論證、傳揚之後,至南宋朱熹時大成。
程顥、程頤之像
其學說特點是構造了一個高於權勢、高於政治的包含一切的「理」,不管是人民、社會、意識形態,還是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被納入這個巨大的體系之中。是以一個邏輯化、抽象化、系統化、倫理道德化的「理」取代粗糙的「天命觀」和「人格神」的重大思想創立,是中國及世界哲學思想的一次巨大飛躍。
存天理,滅人慾
程朱理學認為「理」是一切的起源,同時也是一切的規範,它投諸於社會,便成為禮,它投諸於人們本身,便成為本性,而本性自然,會隨著社會的影響變得墮落、沉淪,所以要修養、歸返、並伸展上天賦予的本性,即「存天理」,如此便能達到儒家的最高追求——「仁」。
到達這個境界以後,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從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將人慾與天理融合,即「滅人慾」。
萬法皆為道,共求天人合一
從其本質上來說,程朱理學更稱得上是一種專為統治者而設的理學思想,它最高的追求在於仁,而想要達到這種理想,就得先格物致知,因為萬事萬物都存在「理」,只要不斷地「格」,就能達到智慧,最後就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就最高理想——仁,而這些的前提都是在封建統治下的一種蛻變。
儒家最高追求
這種思想為中國政治在宋明兩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間參政議政提供了理論支持。同時也強化了中華民族注重氣節和德操、注重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譬如北宋張載驚豔無匹的「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以及後世明末清初顧炎武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種思想在歷史上影響巨大,所以直到清朝依舊有許多人尊崇此學說,陸隴其便是其中一位。而要想了解他為什麼批判「陽明心學」,我們必須再看看「陽明心學」在講些什麼。
陽明心學: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朵奇葩陽明心學是由王陽明匯集眾家之學說而融匯出的一種新思想學說。
其本質還是來源於儒家孟子一派,其直接的來源是繼承了陸九淵心學的「陳湛心學」,即陳獻章和其弟子湛若水繼承陸九淵心學後所創的學說。
明代幾位心學大家的關係圖
王陽明與湛若水關係密切,經常一起交流思想,王陽明的「龍場悟道」也和湛若水的「靜養端倪」有很大的一致,二者都是在靜思之中悟道明理。
陽明心學概括起來,有三個基礎:「心即是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1、「心即是理」
王陽明反對程朱理學所推崇的「格物致知」,即先去「格」萬事萬物的道理,最後認識最終的掌管世界的「理」。
他認為「理」是存在每個人的心中的,它就在那裡,而不是在心外的萬物之中,所以我們根本不需要求諸於心外之物,我們直指本心,思考本心,便能明悟「理」的內容。每個人都是天地聖人,每個人都是「理」,又何須費神去求於外。
概括起來就是,王陽明提倡道理存在人心內部,朱熹提倡理在心外,需要去研究。
2、「致良知」
陽明心學認為存在於本心的「理」是善的,它是一種道德意識,是一種最高的意識形態,而我們要做的便是,既要認識它,又要追尋它,即「致良知」。
當然,這裡的「致」不僅僅只是認識、追尋,還必須將這種本心即存在的「理」放諸於心外萬事萬物,放在你所經歷的生活上磨練,這「理」才能愈發顯明,愈發精進。
所以「致良知」本身便是一種在實際行動中得見良知的思想。
人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3、「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可以說是陽明心學的集大成,他將「知」與「行」合二為一,摒棄了朱熹的「知先行後」之說。
在這裡的「知」,王陽明不單單將它理解為智慧、知識,也將它解釋為道德意識和最高精神。
所以「知行合一」也意味著道德意識主導下的道德行為。
王陽明說: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必要行為。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王陽明將這三種思想作為自己心學的支撐,是構築心學大廈不可或缺的三根立柱。也正因為有了這三個思想基礎,他的心學才能成為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朵奇葩。
而對於「陽明心學」受到的批判,或許還得從兩個學說的第一次碰撞說起。
鵝湖之會:兩種思想碰撞出的火花早在南宋時,陸九淵便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意在說明「心即是理」的思想,也以此開心學百年之興盛。
公元1175年,即南宋淳熙二年,在「東南三賢」之一的呂祖謙的邀請下,朱熹代表著「程朱理學」和代表著「心學」的陸九淵在信州鵝湖寺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史稱「鵝湖之會」。
呂祖謙策劃的這次辯論會,意在調和兩派的爭執,在辯論中使兩派「求同存異」,使思想分歧轉變為單純的學術分歧。
但兩派主張從一開始便不同,使得辯論異常激烈,朱熹強調的「格物致知」,主張多讀書,多觀察事物,根據經驗,加以分析、綜合與歸納,然後得出結論,以萬事萬物獨特的「理」去理解天地的至理。
格物致知
陸九淵則提倡「心即是理」,認為不需要格萬物之理,而應該從本心出發,「發明本心」,從內心去尋找做人、做事的道理。
兩派之間,實質上是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場爭論,是中國哲學史上一次堪稱典範的學術討論會,首開書院會講之先河。
最終,兩派的辯論以陸九淵的「心學」略佔上風而告終。但兩派始終未能達到呂祖謙策劃這次辯論會的初衷。這次辯論持續三天,兩派各執己見,互不相讓,最終不歡而散,很難尋求到兩派之間的一個共同點,而「求同存異」。
鵝湖之會
這是兩派在歷史上第一次聚於一堂進行辯論,其影響十分深遠,直接影響了後世無數的學子儒生,從而也催發出後世許多的思想學說,王陽明的「陽明心學」便是受到兩派的影響而誕生的。
王陽明對朱熹的「程朱理學」更多的是一種揚棄,而不是一種貶低,他也在朱熹的學說之中得到許多的養分,進而使自己的思想學說更加豐滿、充實。
但王陽明始終還是代表著「心學」,而不是「理學」,故其仍然受到「程朱理學」傳人的批判。
讓「陽明心學」受到後世如此批判的原因,多是因為其傳人們在歷史上的言行。
狂禪:心學的入世之路稽文甫在《晚明思想史論》中有提到:
當萬曆以後,有一種似儒非儒,似禪非禪的『狂禪』運動風靡一時。這個運動以李卓吾為中心,上溯至泰州派下的顏何一系,而其流波及於明末一班文人。
這裡的李卓吾便是著名的李贄先生,他繼承了王陽明的心學,並將其發揚光大,成為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
「陽明心學」在後世逐漸與禪宗相通,對當時的文學與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同時,晚明被認為是「狂禪復興」的時期。
禪
「陽明心學」與禪宗有許多相通之處,這是因為王陽明「出入佛、老者久之。」,對佛教、老莊的思想接觸頗久,所以受到其很深的影響。
王陽明提出;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噁心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但「陽明心學」發展到後期後,「致良知」這一思想逐漸被人淡化,反而專注於「無善無惡是心之體」。這與王陽明本來的心學思想已經開始有些偏離了。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雖然「陽明心學」總體發展方向未改變,但明顯感受到「陽明心學」這棟大廈已經不如先前穩固,因為支撐大廈的三根柱子開始被侵蝕。
其實,在「鵝湖之會」後,朱熹便敏感地察覺到了陸九淵提出的「心即是理」的危險,故斥其為「曲學」、「異端」,但依然擋不住這種思潮在後世傳揚、興盛。
「心學」提倡的「心即是理」,很容易被人曲解成妄自尊大的自私自利主義,進而擾亂人倫禮制,破壞社會秩序,不利於國家統治。
心學若沒掌握好,很容易滋生危害
批判「陽明心學」,在陸隴其看來,是摒棄晚明瘋狂流行的「狂禪」之風,是利於將程朱理學加諸於社會人民,穩定國家統治的。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也需要陸隴其這種人,為他們他們提出能穩固社會秩序的思想來統治人民,需要為自己、為社會、為國家找到主流思想。思想統一的社會才能達到萬眾一心,達到人民對統治者俯首聽命。
皇權的至高無上
而「陽明心學」經過其傳人的發展,逐漸演變出的「狂禪」思潮,明顯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對統治階級來說是一種危害,所以在後世屢受批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