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陽明的心學到底是怎樣的學說?為什麼有人說是亡國之說?

2021-02-18 馗宴

明之中葉 ,自陽明倡為良知之說……其弊也至於瘍軼禮法。

「明朝中葉,自王陽明開始提倡『致良知』的學說.此學說的弊端,達到了攪亂禮法秩序的程度。」

心外無物

清朝康熙年間,被譽為「本朝理學儒臣第一」的程朱派大儒陸隴其如此說道。

這是他在研究明朝滅亡而清朝興盛之後得出的結論,他指出:

明朝的覆滅完全在於王陽明心學的流行,以及程朱理學的衰弱。

因此,他提出應尊崇程朱理學,罷黜陽明心學,只有如此,國家才能達到學術統一,民風淳樸的理想狀態。

王陽明手跡

王陽明是誰?他的學說這麼危險嗎?

明穆宗讚譽他:兩肩正氣,一代偉人,具撥亂反正之才。

徐渭稱他:王羲之『以書掩其人』,王守仁則『以人掩其書』 。

曾國藩盛讚: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

張岱也說:陽明先生創良知之說,為暗室一炬。

就連有「東方納爾遜」之稱的日本「軍神」,東鄉平八郎元帥也聲稱:一生低首拜陽明。

王陽明像

如此一彪炳史冊的人,為何要被清朝重臣如此批判其學說呢?他的學說中真的有亡國之禍嗎?

要想解決這個問題,我們先來了解一下陸隴其所尊崇的程朱理學是什麼。

程朱理學:儒家理學的集大成者

程朱理學,亦稱為「程朱道學」,是宋明理學的主要派別之一,也是理學各派中對後世影響最大的學派之一。

是由北宋程顥、程頤兩兄弟創新性地繼承於子思、孟子一派的心性儒學後開創的新儒學,其學說思想在當時並沒有優於其他學說思想,經宋朝幾代大儒不斷填補、論證、傳揚之後,至南宋朱熹時大成。

程顥、程頤之像

其學說特點是構造了一個高於權勢、高於政治的包含一切的「理」,不管是人民、社會、意識形態,還是宇宙間的萬事萬物都被納入這個巨大的體系之中。是以一個邏輯化、抽象化、系統化、倫理道德化的「理」取代粗糙的「天命觀」和「人格神」的重大思想創立,是中國及世界哲學思想的一次巨大飛躍。

存天理,滅人慾

程朱理學認為「理」是一切的起源,同時也是一切的規範,它投諸於社會,便成為禮,它投諸於人們本身,便成為本性,而本性自然,會隨著社會的影響變得墮落、沉淪,所以要修養、歸返、並伸展上天賦予的本性,即「存天理」,如此便能達到儒家的最高追求——「仁」。

到達這個境界以後,人才能做到真正的「從心所欲不逾矩」,才能將人慾與天理融合,即「滅人慾」。

萬法皆為道,共求天人合一

從其本質上來說,程朱理學更稱得上是一種專為統治者而設的理學思想,它最高的追求在於仁,而想要達到這種理想,就得先格物致知,因為萬事萬物都存在「理」,只要不斷地「格」,就能達到智慧,最後就能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成就最高理想——仁,而這些的前提都是在封建統治下的一種蛻變。

儒家最高追求

這種思想為中國政治在宋明兩朝走向了平民化和民間參政議政提供了理論支持。同時也強化了中華民族注重氣節和德操、注重社會責任與歷史使命的文化性格。

譬如北宋張載驚豔無匹的「橫渠四句」: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

以及後世明末清初顧炎武的: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

這種思想在歷史上影響巨大,所以直到清朝依舊有許多人尊崇此學說,陸隴其便是其中一位。而要想了解他為什麼批判「陽明心學」,我們必須再看看「陽明心學」在講些什麼。

陽明心學: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朵奇葩

陽明心學是由王陽明匯集眾家之學說而融匯出的一種新思想學說。

其本質還是來源於儒家孟子一派,其直接的來源是繼承了陸九淵心學的「陳湛心學」,即陳獻章和其弟子湛若水繼承陸九淵心學後所創的學說。

明代幾位心學大家的關係圖

王陽明與湛若水關係密切,經常一起交流思想,王陽明的「龍場悟道」也和湛若水的「靜養端倪」有很大的一致,二者都是在靜思之中悟道明理。

陽明心學概括起來,有三個基礎:「心即是理」、「致良知」和「知行合一」。

1、「心即是理」

王陽明反對程朱理學所推崇的「格物致知」,即先去「格」萬事萬物的道理,最後認識最終的掌管世界的「理」。

他認為「理」是存在每個人的心中的,它就在那裡,而不是在心外的萬物之中,所以我們根本不需要求諸於心外之物,我們直指本心,思考本心,便能明悟「理」的內容。每個人都是天地聖人,每個人都是「理」,又何須費神去求於外。

概括起來就是,王陽明提倡道理存在人心內部,朱熹提倡理在心外,需要去研究。

2、「致良知」

陽明心學認為存在於本心的「理」是善的,它是一種道德意識,是一種最高的意識形態,而我們要做的便是,既要認識它,又要追尋它,即「致良知」。

當然,這裡的「致」不僅僅只是認識、追尋,還必須將這種本心即存在的「理」放諸於心外萬事萬物,放在你所經歷的生活上磨練,這「理」才能愈發顯明,愈發精進。

所以「致良知」本身便是一種在實際行動中得見良知的思想。

人所不慮而知者,其良知也。

3、「知行合一」

「知行合一」可以說是陽明心學的集大成,他將「知」與「行」合二為一,摒棄了朱熹的「知先行後」之說。

在這裡的「知」,王陽明不單單將它理解為智慧、知識,也將它解釋為道德意識和最高精神。

所以「知行合一」也意味著道德意識主導下的道德行為。

王陽明說:

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

意思是說,道德是人行為的指導思想,按照道德的要求去行動是達到"良知"的必要行為。在道德指導下產生的意念活動是行為的開始,符合道德規範要求的行為是 「良知」的完成。

王陽明將這三種思想作為自己心學的支撐,是構築心學大廈不可或缺的三根立柱。也正因為有了這三個思想基礎,他的心學才能成為中國哲學史上的一朵奇葩。

而對於「陽明心學」受到的批判,或許還得從兩個學說的第一次碰撞說起。

鵝湖之會:兩種思想碰撞出的火花

早在南宋時,陸九淵便提出「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意在說明「心即是理」的思想,也以此開心學百年之興盛。

公元1175年,即南宋淳熙二年,在「東南三賢」之一的呂祖謙的邀請下,朱熹代表著「程朱理學」和代表著「心學」的陸九淵在信州鵝湖寺進行了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史稱「鵝湖之會」。

呂祖謙策劃的這次辯論會,意在調和兩派的爭執,在辯論中使兩派「求同存異」,使思想分歧轉變為單純的學術分歧。

但兩派主張從一開始便不同,使得辯論異常激烈,朱熹強調的「格物致知」,主張多讀書,多觀察事物,根據經驗,加以分析、綜合與歸納,然後得出結論,以萬事萬物獨特的「理」去理解天地的至理。

格物致知

陸九淵則提倡「心即是理」,認為不需要格萬物之理,而應該從本心出發,「發明本心」,從內心去尋找做人、做事的道理。

兩派之間,實質上是客觀唯心主義和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場爭論,是中國哲學史上一次堪稱典範的學術討論會,首開書院會講之先河。

最終,兩派的辯論以陸九淵的「心學」略佔上風而告終。但兩派始終未能達到呂祖謙策劃這次辯論會的初衷。這次辯論持續三天,兩派各執己見,互不相讓,最終不歡而散,很難尋求到兩派之間的一個共同點,而「求同存異」。

鵝湖之會

這是兩派在歷史上第一次聚於一堂進行辯論,其影響十分深遠,直接影響了後世無數的學子儒生,從而也催發出後世許多的思想學說,王陽明的「陽明心學」便是受到兩派的影響而誕生的。

王陽明對朱熹的「程朱理學」更多的是一種揚棄,而不是一種貶低,他也在朱熹的學說之中得到許多的養分,進而使自己的思想學說更加豐滿、充實。

但王陽明始終還是代表著「心學」,而不是「理學」,故其仍然受到「程朱理學」傳人的批判。

讓「陽明心學」受到後世如此批判的原因,多是因為其傳人們在歷史上的言行。

狂禪:心學的入世之路

稽文甫在《晚明思想史論》中有提到:

當萬曆以後,有一種似儒非儒,似禪非禪的『狂禪』運動風靡一時。這個運動以李卓吾為中心,上溯至泰州派下的顏何一系,而其流波及於明末一班文人。

這裡的李卓吾便是著名的李贄先生,他繼承了王陽明的心學,並將其發揚光大,成為泰州學派的一代宗師。

「陽明心學」在後世逐漸與禪宗相通,對當時的文學與思想產生了極大的影響。同時,晚明被認為是「狂禪復興」的時期。

「陽明心學」與禪宗有許多相通之處,這是因為王陽明「出入佛、老者久之。」,對佛教、老莊的思想接觸頗久,所以受到其很深的影響。

王陽明提出;

無善無惡是心之體,有善有噁心之動,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但「陽明心學」發展到後期後,「致良知」這一思想逐漸被人淡化,反而專注於「無善無惡是心之體」。這與王陽明本來的心學思想已經開始有些偏離了。

知善知惡是良知,為善去惡是格物

雖然「陽明心學」總體發展方向未改變,但明顯感受到「陽明心學」這棟大廈已經不如先前穩固,因為支撐大廈的三根柱子開始被侵蝕。

其實,在「鵝湖之會」後,朱熹便敏感地察覺到了陸九淵提出的「心即是理」的危險,故斥其為「曲學」、「異端」,但依然擋不住這種思潮在後世傳揚、興盛。

「心學」提倡的「心即是理」,很容易被人曲解成妄自尊大的自私自利主義,進而擾亂人倫禮制,破壞社會秩序,不利於國家統治。

心學若沒掌握好,很容易滋生危害

批判「陽明心學」,在陸隴其看來,是摒棄晚明瘋狂流行的「狂禪」之風,是利於將程朱理學加諸於社會人民,穩定國家統治的。封建社會的統治階級也需要陸隴其這種人,為他們他們提出能穩固社會秩序的思想來統治人民,需要為自己、為社會、為國家找到主流思想。思想統一的社會才能達到萬眾一心,達到人民對統治者俯首聽命。

皇權的至高無上

而「陽明心學」經過其傳人的發展,逐漸演變出的「狂禪」思潮,明顯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對統治階級來說是一種危害,所以在後世屢受批判。

相關焦點

  • 王陽明的心學是怎樣的?如何用思想平定明朝的宸濠之亂?
    王陽明創造的「心學」,不僅僅是一種學說,也包含了一種戰無不勝的法則。王陽明曾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明朝宸濠之亂,並創下不世之功…… 1519年8月20日,明代大儒王陽明利用"心學"中的「心理學」思想平定了「宸濠之亂"。
  • 王陽明心學到底有多大影響力?看看這些偉人就知道了
    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三不朽。——《左傳》王陽明被稱為「治學之名儒,治世之能臣「,他的故居有一副楹聯: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萬人師。最終,日本人就靠王陽明的一部《心學》,推翻了500多年的封建幕府統治,成功實現了明治維新,完成了向資本主義的過度。很多人好奇心學那麼厲害,為什麼在中國沒有產生巨大影響呢?
  • 了解王陽明心學,從這裡開始
    王陽明(心學集大成者)與孔子(儒學創始人)、孟子(儒學集大成者)、朱熹(理學集大成者)並稱為孔、孟、朱、王。王陽明的學說思想王學(陽明學),是明代影響最大的哲學思想。其學術思想傳至中國、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立德、立言於一身,成就冠絕有明一代。弟子極眾,世稱姚江學派。其文章博大昌達,行墨間有俊爽之氣。有《王文成公全書》。
  • 為什麼說王陽明的人生近乎完美?
    王守仁的思想學說「心學」,反對當正宗的程頤朱熹通過事事物物追求「至理」的「格物致知」方法,而是提倡「致良知」,從自己的心中去尋找「理」,到達「此心純乎天理之極」,則心如明鏡,隨物而應;在知與行的關係上,提倡「知行合一」。雖然論政績,他比不上張居正;論武功,他沒有戚繼光出名;論藝術,他比不上唐伯虎;論為官典範,他沒有海瑞的知名度;論力挽狂瀾,他不如忠臣于謙。
  • 為什麼我們總是說王陽明是唯心主義哲學家?
    王陽明因在朝廷得罪權貴,被發配到貴州龍場,從此他術業有專攻,潛I心研究出了著名的王陽明心學,對後世影響深遠。,它的理論核I心是格物致知或者叫致良知,根據核心內容,拓展出著名的知行合一理論,這便是歷史上著名的龍場悟道。為什麼說他的理論是唯心的呢?
  • 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那些被我們誤解的陽明心學
    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那些被我們誤解的陽明心學中國當代著名學者,現代新儒家學派代表人物之一杜維明曾說:「二十一世紀將是王陽明的世紀。」他為什麼會作出這種大膽的判斷呢?王陽明成了聖人、完人,受到萬人景仰、崇拜,年輕人、企業家都在研習王陽明心學,從此之後,陽明心學被打上了成功學的標籤。這個年頭如果和朋友聊天,你還不知道王陽明,就會被當作沒文化的表現。由此可見,王陽明得多熱啊!這是為什麼呢?
  • 王陽明心學:修煉強大的內心,讀懂人生慢慢順意
    明代王守仁,自號陽明子,因此被人稱為陽明先生,又稱王陽明。他是一位傳奇人物,在程朱理學佔據統治地位的時代提出了截然不同的學說——陽明心學,深深地影響了後世。有人認為做到了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有人說他是明朝風氣敗壞的根源,也有人說「一生伏首拜陽明」。
  • 為什麼你一事無成?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
    為什麼你一事無成?王陽明「心學」智慧:心若安定,萬事皆可成中國五千年一共出了兩個半聖人,一個是孔子,一個是王陽明,剩下半個是曾國藩,今天就說和孔聖人齊名的王陽明。人生在世間時時刻刻像處於荊棘叢林之中一樣,處處暗藏危險或者誘惑。
  • 近代王陽明「心學」復活的背景及其實質
    本篇探討王陽明心學實質之前,先大體了解一下明代以前中國的經學。 中國的經學,從公元前2世紀算起,至晚清封建制度都解體,一度成為統治學說,成為上層建築維護封建王朝體制的工具,時間長達2、3千年,中華民族經歷了中世紀漫漫的黑暗長夜。
  • 一篇文章告訴你,王陽明心學多「兇猛」?日本軍神:只能俯首叩拜
    今天要給大家介紹一下王陽明,還有王陽明心學,看看這個讓日本軍神俯首叩拜的學說,究竟多「兇猛」?而只要看過他的心學理論的人,都對此非常推崇。其中就包括孫中山,蔣,毛。他們都看過王陽明的心學,甚至還對《王陽明全集》、《傳習錄》逐句逐字做批註!
  • 王陽明:心學四道坎,終歸事上練
    昏昏沉沉之下,梁日孚也站起來說,我做不到什麼都不想。王陽明說,這是第二道坎。【3】欒惠來向王陽明學習,王陽明也要他靜坐,仍是和王、梁二人一樣的囑咐:什麼都別想。楊思元有股不達目的不罷休的毅力,經過幾個月的努力後,終於達到了之前幾個人沒有達到的第四境:消除了全部私念,他看到了人之為人的本性。王陽明說,這是第四道坎。
  • 一本好書推薦,學習王陽明心學的入門書:錢穆《陽明學述要》
    學習陽明心學,如果僅僅記住幾句話,而無法進入陽明心學的博大世界,很容易流於狂放,也就失掉了陽明先生關於「知行合一」的宗旨。介紹王陽明生平事跡、書信、文章比較全面的就要看《王陽明全集》,要了解陽明如何教授弟子的,也大概反映了王陽明學說要意,就看《傳習錄》。
  • 【博學之】工作即修行!王陽明斬釘截鐵地說
  • 王陽明:學會「說不」,從「實行」中探索心學
    說「不」,對名人尤其不易,因為名人所受的請託比一般人多,由此承擔的輿論壓力也比一般人大。但人不可能事事都說「好」,該說「不」時就得說不;然則何事當應,何事當否,心中須有定見;說「不」時,得講圓通方法。總之,「說不」是一門工夫,有著複雜的心理活動。這不禁讓人想到心學大師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
  • 王陽明的心學精髓是什麼一起領略知行合一,致良知的終極智慧
    但做一個怎樣的藝術家,或者怎樣的一個政治家,那是由「性」決定的。知其命而隨其性,才能活出一個完美的人生。世人常說「懂得這麼多道理,卻依舊過不好這一生。」如果這個「道理」指的是「知」,那麼根據知行合一的解讀,世人其實從未真正懂得那些可以讓其過好一生的道理。知與行融為一體不可分割,是同一時間領域發生的事情。
  • 《知行合一王陽明》,陽明心學精髓: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附:王陽明心學精髓名句及解讀)
    【解讀】 有位朋友問王陽明:「讀書而硬記不住,該怎麼辦呢?」王陽明回答說:「只要理解了,為什麼非要記住?要知道理解已是次要的了,重要的是使自己的心本體光明。若僅求記住,就不能理解;若只求理解,就不能使自心的本體光明。」王陽明說,讀書的目的在於發明我們的本心,就是「致良知」,而不在於記住一個詞,一句話。
  • 王陽明心法到底說了什麼?讓日本人如此痴迷,而我們卻視而不見
    在很多國人眼裡,王陽明不過是一個"主觀唯心主義者"罷了,只有深入了解他和他的"心學"的人,才知道這位"明朝一哥"可不是浪得虛名的。下面筆者就通過這三句話為大家解讀陽明心學。一、此心不動,隨機而動王陽明一生帶兵打過多次勝仗,曾經有人問他,他在兵法上到底有什麼獨特的策略,他只說了八個字:「此心不動,隨機而動」。
  • 東鄉平八郎「一生伏首拜陽明」 ,王陽明心學真能讓人文武全通?
    少年王陽明死磕竹子,到底為了啥?一場大病後人生出現新拐點 王陽明是一代心學大師,他的功績可以比肩孔孟等聖人,號稱古今第一完人。 然而這都不是重點,重點是,你知道王陽明的學徒都有哪些人嗎?
  • 王陽明心學:此心光明,亦復何言?
    去年年底,和君商學院的玉婷同學約我在班裡分享下王陽明心學,我自覺功力淺薄,未敢當即應允,準備看完熊逸新作後再做分享。後來幾經催促,總是一拖再拖,想著等自己徹底明白再講。碰巧前段時間木果書架約我做個分享,為了逼自己一把,同時受到聶海洋同學的激勵,他說「文化這種事始終沒有終點」——當真高見,我決心分享陽明心學。
  • 徹底讀懂王陽明心學,就靠這本2020最正能量日曆了!
    ,但很少有人能像他一樣:率文吏弱卒,蕩平江西數十年巨寇; 以幾封書信、一場火攻,三十五天內平定了寧王之亂;從根本上掃清了困擾明政府多年的匪患。擁有這麼彪悍的人生,究其根本在於,他不僅是「知行合一」心學的提出者,也是罕見的「知行合一」踐行者!王陽明的心學是一種實用的學說,能夠讓我們的思維從混亂變清晰,性格從猶豫變果斷,內心從惶惑變安定。熊貓君以前給大家推薦過度陰山的《知行合一王陽明》系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