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代傳人沈元魁先生昨日落葬 天一閣、月湖、鼓樓沿,都留有其墨寶

2020-12-24 寧波晚報
沈元魁紀念館
沈元魁先生(資料圖片)

    本報訊(記者 滕華)「但得人書能共老,隨時並進不伶俜」,這句自勉詩是甬上著名書法家、浙東書風當代傳人沈元魁先生生前所作,沈老也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人書共老、人書並進。昨日,在離世一年之後,沈元魁先生落葬暨紀念館開館儀式在同泰嘉陵舉行,多位甬上書畫界人士緣聚於此,恭送先生最後一程。

    記者見到,沈老的臥碑被製作成了捲軸式樣,佐以筆墨、印章。墓志銘則引用了著名園林藝術家陳從周先生為《沈元魁書法集》所作的序言;一本書、一支筆、一方硯臺,這一切正是沈元魁先生筆墨生涯的真實寫照。而沈老的碑文,則是由其弟沈元發親筆手書。

    作為浙東書風當代傳人、天一閣保護發展事業第一代老前輩的主要成員,沈元魁家學淵源,祖父沈問梅是清末秀才,儒佛兼修;父親沈菊人藏書萬卷,擅書法丹青。沈老自小飽聞墨香、浸染書風。

    像眾多寧波幫人士一樣,儘管出生於寧波,沈元魁也經歷了少年從家鄉到上海做學徒、再在上海灘成長的歷程。等到全國解放,公私合營時他到彈簧墊圈廠當職工、教師,搞宣傳。1974年回甬後,他先工作於新華書店,因為寫一手好字、滿腹經綸,於1979年進入天一閣工作,直至退休。

    在對天一閣諸多古籍、碑帖的研究中,他養成了一身書卷味,滋潤了一筆怡人的翰墨。不管是沈老曾經工作過的天一閣,還是月湖諸多景點,抑或鼓樓沿、中山公園等,沈老的墨跡可謂不計其數。

    沈老的書法同時影響了胞弟沈元發和侄子沈師白,浙東書風,由此一脈相承、連綿不斷。侄子沈師白和沈老感情深厚,他告訴記者,沈老是個很嚴謹、認真的人,朋友的事情一般不會拒絕。沈師白十來歲開始跟沈老學書法,沈老要求他「字要寫得挺拔,跟做人一樣」。

    昨日,在沈元魁先生落葬之後,還舉行了沈元魁紀念館的開館儀式。紀念館不僅僅是沈老個人的書法館,更向世人展現了浙東書風的崛起與傳世。

    人物資料

    沈元魁,名韋,號綺天盧,1931年生,寧波慈城人。去年11月9日,先生被發現在錢東社區的家中去世,享年85歲。沈元魁是寧波書法界的泰鬥級人物,浙東書風的當代傳人。《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稱其書法「筆法挺秀,章法疏朗」。他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書法理論研究會會員,寧波市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其弟沈元發、其侄沈師白,也都是寧波著名書法家,被譽為「沈氏三傑」。

相關焦點

  • 寧波月湖公園銀杏上線,真的美翻了
    在月湖公園裡的銀杏一片金黃,銀杏樹葉隨風飄落,灑落成毯,帶來了滿城盡帶黃金甲的浪漫。月湖公園分南北園,南園偏向現代化公園,北園以園林自然風光為主。月湖公園是寧波的旅遊地標之一,一年四季都景色怡人,秋季最吸引人。大概全國的公園都在秋天最出彩,月湖也是如此。月湖的秋天,被銀杏林包圍,一片黃燦燦的銀杏黃得發金,十分耀眼。每年都吸引著無數市民及遊客前往觀賞。
  • 浙江寧波天一閣博物館、月湖、南塘老街、阿育王寺、溪口旅遊景點
    天一閣以其藏書著稱,對中華民族文化史影響深遠,國家重視對天一閣藏歷史文獻的保護和利用,多次對天一閣進行維護和擴建。同時,應重視天一閣遺失古籍的搜尋、購買和收藏。如今,《天一閣》的收藏量已達30多萬冊,是範欽原著的5倍多,其中8萬多冊是珍本,許多珍貴的書籍在建設文明和中外文化交流中發揮了積極的作用。
  • 天一閣論壇在寧波舉行 馬伯庸等講述「閱讀與城市」
    天一閣論壇在寧波舉行(央廣網發 通訊員供圖)央廣網寧波11月6日消息(記者曹美麗 杜金明 通訊員尤文軍 顧嘉懿)11月6日晚7點,第六屆浙江書展主論壇天一閣論壇在寧波舉行。此次天一閣論壇致力於打造一個面向大眾,推進全民閱讀的開放性論壇。演講部分開始前,保加利亞當代文學大師伊蒂莫娃、作家餘秋雨、作家葉辛、編劇史航、故宮博物院原副院長李文儒、歷史學家閻崇年等人均通過視頻對天一閣論壇的舉辦表達了真摯的祝福。
  • 100多年前的浙江寧波天一閣、月湖、雪竇寺(圖組)
    楊簡為陸九淵最著名弟子,世稱慈湖先生。楊簡歿後,直至鹹淳七年(公元1271年),沿海制置使兼知慶元府劉黻復建慈湖書院,請於朝賜院額,既清皇家賜名院額。亦名楊文元公書院。《慈湖書院記》稱: 「為先生延譽於世, 即先生舊宅創書院於慈湖之濱, 規模軒豁, 襟佩鏘鳴, 其景行前修, 風厲後學, 懇懇切切之心即先生昭昭靈靈之心也」。1901年科舉中斷,慈湖書院更名為慈湖中學堂及後續至今之慈湖中學。
  • 寧波:2020天一閣 月湖中秋詩詞晚會精彩紛呈
    9月27日晚,「好風明月是生涯」——2020天一閣 月湖中秋詩詞晚會在寧波市天一閣西廣場舉行。本屆中秋詩詞晚會以「海絲明珠 書香月湖」為主題,融精彩詩詞曲藝歌舞與絕美水上燈光舞臺為一體,具有濃鬱地方文化特色,旨在展現千年月湖輝煌的海絲文化與藏書文化。天一閣 月湖中秋詩詞晚會是寧波城市文化品牌,寧波文化旅遊節十大節事活動之一和浙東唐詩之路十大文旅特色活動之一,開辦至今已是第三屆。
  • 最美景觀:優雅的天一閣,頗富情趣的東錢湖
    大家好,今天小編給大家講一講天一閣和東錢湖。天一閣素負「南國書城」盛譽,位於寧波市區風光秀麗的月湖之西,明矗靖四十至四十五年(1561-1566)兵部右侍郎範欽所建,是我國現存最古老的藏書樓,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浙江寧波天一閣的介紹
    在天花板、梁、柱和枋子上,分別繪有錦文、流水、行雲、人物、飛禽和走獸等圖案。這些圖案均以冷色為主,大概也是體現以水克火的意思吧。在天一閣的前面挖有一個水池,名字叫作天一池。池中引來了月湖的水,其用途是為了滅火。範欽的後人們在池中砌了假山,修了亭子和小橋;在池旁種植了花草,興建了涼亭。在院子的周圍還種植了翠竹和綠樹。
  • 月湖重光記 感受寧波鬧市景區的美麗嬗變
    一片景的改造復原江南小鎮面貌告別王棟,我們開始探究月湖的另一個美麗變化。這是一個家園變遷的故事。走進月湖西區老建築區域前,我一直思考著一個命題:月湖從古典走進當代,經歷動蕩和陣痛,如何在保留其歷史文化屬性的同時,提升區域的環境品質,考驗著城市管理者的智慧和格局。
  • 天一閣的兩大"護閣神草" 書帶草與芸香草
    據乾隆《鄞縣誌》記載:「(範)欽築居在月湖深處,林木翳然。」《甬上耆舊詩》稱範欽「築居在兩湖深處,舍徑窅曲,林木翳然,不知在城市中」。《四明談助》也有類似表述。沈明臣曾應範欽之邀參加過在天一閣舉行的雅集活動,留下「傑閣雕甍俯翠微」的詩句,展現了天一閣登高覽勝、青翠滿眼的美好景致。  在天一閣,人、書、花木,實現了和諧共處。範氏後裔愛護天一閣藏書,也同樣愛護包括書帶草在內的一草一木。
  • 皇家藏書樓都模仿的天一閣,它是中國第一家以藏書為主題的5A景區
    天一閣大門天一閣位於浙江省寧波市,由當時退隱的明朝兵部右侍郎範欽主持建造,已有400多年的歷史。在清乾隆時期,因編修《四庫全書》,天一閣在全國藏書家中貢獻最多,被推舉為民間藏書樓的典範和樣板,皇家藏書樓均仿天一閣建造。天一閣景區的遊覽路線是單線遊覽,從北門進入,首先看到的是天一閣建造者——範欽的塑像。
  • 浙江「最冷門」園林,位於免費的寧波月湖公園內,美得像瀛洲仙境
    到浙江旅遊的時候,專程前往寧波,因為十年前參觀天一閣拍攝的照片全部不見了,剛好補拍一次。從天一閣出來,一路散步來到天一閣·月湖公園。芳草洲東西兩側各有一橋和月湖的湖岸相連,西側的入口靠近偃月路,通過一座吊橋連接,據說晚上會用鋼絲繩把橋吊起來,只剩下東邊石橋作為上島通道。芳草洲既是一座小島,也是一座設計巧妙的古典園林,呈現出濃濃的江南韻味。
  • 天一閣書藏古今,兵部侍郎痴迷藏書,家族世代守護400年……
    ▲ 圖為東明草堂在其正面的院牆之上,刻有一形若麒麟的浮雕圖案。似牛似羊、似鹿似麟,雙目炯亮,額上長有一角。此獸名為:獬豸。據說其懂人言知人性,能辨忠奸,有正大光明之意。▲ 圖為寶書樓天一閣門前有一汪清潭,名為天一池。幽靜清遠,盡顯文人淡雅之風。此潭引閣外月湖之水,主要還是為了蓄水防火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