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元魁紀念館 |
沈元魁先生(資料圖片) |
本報訊(記者 滕華)「但得人書能共老,隨時並進不伶俜」,這句自勉詩是甬上著名書法家、浙東書風當代傳人沈元魁先生生前所作,沈老也用自己的一生踐行著人書共老、人書並進。昨日,在離世一年之後,沈元魁先生落葬暨紀念館開館儀式在同泰嘉陵舉行,多位甬上書畫界人士緣聚於此,恭送先生最後一程。
記者見到,沈老的臥碑被製作成了捲軸式樣,佐以筆墨、印章。墓志銘則引用了著名園林藝術家陳從周先生為《沈元魁書法集》所作的序言;一本書、一支筆、一方硯臺,這一切正是沈元魁先生筆墨生涯的真實寫照。而沈老的碑文,則是由其弟沈元發親筆手書。
作為浙東書風當代傳人、天一閣保護發展事業第一代老前輩的主要成員,沈元魁家學淵源,祖父沈問梅是清末秀才,儒佛兼修;父親沈菊人藏書萬卷,擅書法丹青。沈老自小飽聞墨香、浸染書風。
像眾多寧波幫人士一樣,儘管出生於寧波,沈元魁也經歷了少年從家鄉到上海做學徒、再在上海灘成長的歷程。等到全國解放,公私合營時他到彈簧墊圈廠當職工、教師,搞宣傳。1974年回甬後,他先工作於新華書店,因為寫一手好字、滿腹經綸,於1979年進入天一閣工作,直至退休。
在對天一閣諸多古籍、碑帖的研究中,他養成了一身書卷味,滋潤了一筆怡人的翰墨。不管是沈老曾經工作過的天一閣,還是月湖諸多景點,抑或鼓樓沿、中山公園等,沈老的墨跡可謂不計其數。
沈老的書法同時影響了胞弟沈元發和侄子沈師白,浙東書風,由此一脈相承、連綿不斷。侄子沈師白和沈老感情深厚,他告訴記者,沈老是個很嚴謹、認真的人,朋友的事情一般不會拒絕。沈師白十來歲開始跟沈老學書法,沈老要求他「字要寫得挺拔,跟做人一樣」。
昨日,在沈元魁先生落葬之後,還舉行了沈元魁紀念館的開館儀式。紀念館不僅僅是沈老個人的書法館,更向世人展現了浙東書風的崛起與傳世。
人物資料
沈元魁,名韋,號綺天盧,1931年生,寧波慈城人。去年11月9日,先生被發現在錢東社區的家中去世,享年85歲。沈元魁是寧波書法界的泰鬥級人物,浙東書風的當代傳人。《中國現代書法界人名辭典》稱其書法「筆法挺秀,章法疏朗」。他曾為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浙江省書法理論研究會會員,寧波市書法家協會名譽理事。其弟沈元發、其侄沈師白,也都是寧波著名書法家,被譽為「沈氏三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