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聽播客冷知識

2020-12-20 新華網客戶端

  什麼東西一旦被「百科化」,其有趣度便會大打折扣。比如,在搜尋引擎輸入「播客」二字,得出的介紹就像是機器人複述的催眠曲:播客是iPod+broadcasting,是數字廣播技術的一種。出現初期藉助一個叫「iPodder」的軟體與一些便攜播放器相結合而實現……

  作為一個早起聽播客、做飯聽播客,甚至會根據播客時長選擇交通工具的深度用戶來說,如此冷峻乏味的介紹未免太過絕情了。因此,雖然闡發播客之趣就像對人妥帖地「安利」李安電影一樣困難,畢竟其間只可意會、難以言說的成分太多,但我還是決定自我剖析一下,以示對「百科式敘述」的小小抗議。

  某種程度上,我對播客的偏愛,是從對知識付費課程的不適中得以確認的。如果說後者的系統性讓我仿若回到了3米挑高、規規整整的中學教室裡,必要腰板挺直、小本本記好每個知識點,才能表達對知識的絕對尊重;前者的隨意和漫談,則像是在導遊的「佛系」指引下,踱步拜訪他人的精神桃花源,時不時的靈光閃現和有趣見聞,都在進一步打開我對大千世界的好奇。這種偶遇知識的愉悅,可比被迫激起知識焦慮舒服多了。

  日常生活中,我最愛聽的是文化對談類播客,節目主題越紛繁雜亂越好,談話方向以牽東扯西為佳。因為在播客的世界裡,目標明確只能讓人在熟悉的海域裡持續遊蕩,漫無目的反而能使人在不覺中拓展認知邊界。跟隨電影學院的教授感受法國電影與新浪潮,聽《那不勒斯四部曲》的中譯本編輯分享費蘭特的匿名寫作,在美食記者脈絡清晰的梳理中搞清楚味精是如何被汙名化的,從建築師視角解讀城市天際線……也許你一開始會對這些話題摸不著頭腦,或者認為「不過如此」,但是在一個個行家裡手的引導下,那些陌生、刻板的領域都會鮮活起來,其間的妙趣橫生也可盡收眼底。當然,在為聽眾打開每個異質空間的「門縫」後,是否繼續「推門」或是推哪扇門,全憑諸君自行決定。

  日常生活中,我是一個對文化潮流頗具鈍感的人,即使是對社會熱議的文藝作品,也常常缺乏主動欣賞的動力,因為總覺得沒有情感關聯和非看不可的理由。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些播客拯救了我的無動於衷和文化偏見。比如,當《野狼disco》等網絡神曲盛行於大街小巷時,我總是本能地皺起眉頭、繞道遠行。因為在自己當時的認知裡,這不過是又一首朗朗上口、老少鹹宜的口水歌。直到在一集播客中,聽董寶石與東北作家班宇對談,講「老舅」穿上那件不合時宜的皮大衣時折射的內心失落,談他們對「東北文藝復興」的心理需求,我才忽然意識到其間潛藏的社會文化意義。「社會學想像力」的打開,也讓我饒有興趣地研究起《野狼disco》的歌詞,並在隨後開始讀《冬泳》《生吞》等年輕「東北作家群」的著作。

  除了獲取知識,這些「雜食類」文化播客還能大大滿足我對趣聞的好奇。稍加留意就會發現:每個人的經歷都是寶藏,很多其實並不比馬爾克斯或莫言筆下的故事遜色多少。記得此前周末的時候,我最愛與朋友窩在咖啡館,用一個下午的時間聽每個人講自己的奇遇故事。其中一個朋友,如今規規矩矩地坐在銀行辦公室裡,卻也有過開車穿越66號公路,一路經過美國八大州的沙漠和灘涂、驚險駛過3900多公裡的經歷;前兩天,在何偉的《奇石》中,我也意外發現其中一段故事情節與她的某個經驗極其相似。

  有些故事或許不值得鄭重其事地登上新聞,也缺乏被寫入小說的戲劇性,但仍舊像散落在各地的「遺珠」,充滿意味、值得傾聽。在一集討論《貓》的播客中,主持人莉娜的媽媽勞麗講述了這樣一個動人故事:多年前,她有一位好朋友不幸患上癌症,在去世前把她的書、衣物和一隻叫做「莫瑞」的貓都託付給了勞麗。棘手的是,勞麗此前對這隻貓非常過敏,每次去朋友家都會噴嚏流淚不斷。為了紀念好友,她還是設法養起這隻貓,並逐漸讓她融入了自己的家庭生活。事實上,莉娜出生後說的第一個詞就是「莫瑞」,而這也是他們家養貓傳統的溫馨由來。在播客中,我還了解了一位來自墨西哥的演員反抗歧視、立足影視業的心境;知曉了一位大學生忽然有天像阿甘一樣,無緣由地獨自騎車窮遊韓國、風餐露宿的特殊體驗……

  聆聽這些故事,就像在體驗非虛構寫作的原生版本,它們也許未經大作家們精緻細膩的謀篇布局,缺乏張力十足的跌宕情節,不過也因此保留了更多來自生活的原初質感。它們就像是一碗樸素醇厚的魚生飯:魚肉切塊,配上毛豆、黃瓜、海裙菜,簡單調味即可上桌,因為原料本味已然足夠。

  在眾多的歷史學家中,如勒·米什萊大概是最特別的一位。因為他的本職工作已然被許多人淡忘,可是由他發明的兩個詞卻一直流傳至今:其中一個是「文藝復興」(Renaissance),另一個則是「Joie De Vivre」,意指生活中的歡欣雀躍。每次帶上耳機,跟隨這些文化播客進行精神探索與漫遊,我都仿佛是打開了跨越時空的「任意門」。從此,打掃、通勤、做飯等庸常生活不再無聊,而是多了一份不可多得的「歡欣雀躍」。當然,有關這個詞的冷知識,我也是從播客裡聽來的。(任冠青)

相關焦點

  • 我為什麼推薦你聽播客?
    其實極客之選在 2020 年初疫情嚴重的時候,就給大家推薦過一些我們自己在聽的播客。它的陪伴作用正適合當時的緊張局勢,疫情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播客行業的發展。不過直到現在當我定下這個選題時,身邊小夥伴依然會問:「播客真的有那麼多人聽嗎?」是的,這就是它的尷尬之處,已經習慣的人會沉迷其中不能自拔,而沒有接觸過的人就很難入門。
  • 冷知識熱知識是什麼梗?
    比如說「冷知識:這場比賽十個人都是東亞人。」這種玩梗,就經常用到冷知識和熱知識這兩個詞。 很多玩家都搞不清楚,看個比賽還需要你來科普這些大家都懂的東西嗎?這個梗的真正含義是什麼,梗的起源又是什麼呢?下面就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冷知識熱知識的梗具體含義吧:
  • 推薦幾個適合開車聽的播客
    播客,是Podcast,可以理解成在線電臺,本是非常成熟的內容表現形式。儘管短視頻火爆到人人都想做直播,但是在不方便看視頻的時候,播客駁雜的個性化內容,相當值得一聽。與喜馬拉雅相比,iPhone上的播客,面對的用戶調性更加集中。在這上面活躍的博主們,不會給你念小說,更願意輸出自己的觀點,有嘉賓之間的碰撞,有人生感悟,知識分享。
  • 中文播客2020:新興文化升溫,QQ音樂打造「聽場景」的新宇宙
    其實,舶來的播客文化,在中文網際網路並不是此刻才出現。早在幾年前,就湧現過一輪播客熱。但與美式播客不同,此前的中文播客,認真來說,應該是一種以網際網路為載體的音頻內容,它並不像美式播客那樣,擁有極強的信息密度與立場鮮明的話題屬性,相比之下,早期的中文播客產品,焦點更定格在段子、評書、有聲書、情感電臺等娛樂性極強的內容上。
  • 一半美國人都在聽,播客為什麼火
    可想而知,會聽的人不多,會長期聽的人更是少見。 2010年開始,具有移動網際網路功能的智慧型手機開始廣泛普及。在車上用手機播放播客節目變得很容易。 同時,谷歌和蘋果等科技巨頭正在大力投資開發「聯網汽車」平臺,使智慧型手機能夠完全裝載進汽車內置的控制臺界面。現在,在汽車中聽播客就像收聽AM或FM廣播一樣簡單方便。
  • 過年聽什麼?推薦這四個有意思的科普播客
    在喜馬拉雅剛發布的1月巔峰榜播客熱播榜中,除體育播客《楊侃|楊毅電臺》再奪榜首外,另外有四家科普播客霸榜前十,成為這次榜單最大的亮點。
  • 播客也收費,知識付費還是知識付廢
    播客行業收入主要來自廣告,預計會日漸增長;但是儘管廣告收入在增長,一些局限也逐漸顯露出來。播客廣告收入比播放音樂相對較低;與其它網際網路內容服務相比,廣告商可從播客平臺拿到的用戶數據更少;聽眾收聽節目時很容易就可以跳過廣告;播客業特有的由主播朗讀廣告的模式不好擴大。
  • 小宇宙——為播客而生
    真正的播客定義更加嚴格,音頻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幾個部分,其中像喜馬拉雅主打的知識付費,有聲書都不能算作播客。播客的特點是內容選題新穎有趣,表達方式輕鬆隨心,充滿個人特色,在這種形式下聽眾往往能得到很多新奇的觀點,進行有趣的思維碰撞。02 為什麼會有小宇宙?
  • 科幻迷必聽!未來事務管理局播客電臺《銩銩科幻電波》獨家上線...
    7月6日,中國科幻文化領軍品牌未來事務管理局《銩銩科幻電波》播客電臺上線喜馬拉雅。《銩銩科幻電波》意在用穿透無聊與壓抑的有趣電波,帶聽眾去到星辰深處,捕獲全世界與幻想有關的新鮮能量。據了解,銩為白色金屬元素,是地殼中含量十萬分之二的稀有元素。
  • 播客的春天
    行業頭部播客《日談公園》的創始人兼主播李志明向PingWest品玩表示。在他看來,這一方面是因為播客在中國還處於發展早期,有聆聽播客習慣和了解播客概念的人群基數比較小,播客尚不具備被平臺重視的價值;另一方面,基於網際網路創業本身的規律,平臺會相對更看重有利於迅速聚集海量流量和短期變現的音頻內容,「流量指向了下沉市場,變現指向了知識付費,甚至指向了知識付費類的下沉市場。」
  • 英語播客(Podcast)是什麼?
    NPR頁面上最新的Featured Podcasts 2019/7/18如果使用蘋果手機,可以在「播客/Podcasts」 app上找到最新的最受歡迎的播客列表。這些節目通常是由專業記者、媒體人和作家等聯合製作,質量過硬,趣味性強。如果英語聽力水平還不錯的話,可以挑選著去聽,不僅練習了聽力,還能了解不同的知識和有意思的故事、文化。關鍵是比聽英語新聞什麼的有趣十萬倍!
  • 「聽場景」加速開拓:QQ音樂攜手小宇宙推出專業「播客」
    在操作體驗和訂閱形態上,充分尊重播客特色和內容調性,為聽眾保留了簡單純粹的收聽體驗。QQ音樂作為業內知名的音樂流媒體平臺,這次正式入局播客市場,將攜手小宇宙開拓「聽場景」,為聽眾帶來更專業和更豐富的播客體驗。  QQ音樂定義專業「播客」,開拓「聽場景」新可能  播客,是一種區別於傳統電臺的音頻媒體,是用戶可訂閱的原創語言系列節目。
  • QQ音樂推出專業「播客」,攜手小宇宙加速開拓「聽場景」
    QQ音樂作為業內知名的音樂流媒體平臺,這次正式入局播客市場,將攜手小宇宙開拓「聽場景」,為聽眾帶來更專業和更豐富的播客體驗。QQ音樂定義專業「播客」,開拓「聽場景」新可能播客,是一種區別於傳統電臺的音頻媒體,是用戶可訂閱的原創語言系列節目。節目通常會對特定話題熱點或一些生活日常展開討論,因其豐富的內容,自然親和的溝通形式,日趨被年輕人喜歡。
  • 知識付費過境後,播客成為「倖存者」?
    文 | 周有輝來源 | 鹿鳴財經(ID:luminglab)封面來源 | IC photo一個月前,羅輯思維謀求上市的新聞又讓大伙兒熱鬧了一陣,尤其是在吳曉波頻道借殼上市失敗後,調侃知識付費割韭菜儼然成為坊間的一種政治正確。
  • 那些年我聽過的播客節目
    由於英文中的Podcast、Podcaster(播客錄製者)及Podcasting等詞語相關,所以在中文中被統稱為「播客」。網絡還沒有這麼發達的年代,學校發了一個小收音機,我每天休息的時間就會打開收音機,調到某個調頻聽音樂,聽新聞,聽故事。
  • 數字說|誰在聽播客?_數字說頻道_財新網
    數字說|誰在聽播客?2020-11-19 16:57:07來源: 財新網作者:楊均瑤 董必奇責任編輯:耿銘鍾 更多從未接觸過播客的人開始收聽播客節目,關於播客是否能盈利、如何盈利的討論也不斷發酵,有人希望播客能永遠停留在「小而美」的小眾狀態中,也有人將播客視作「最後的流量窪地」 2020年11月19日 16:57  來源 財新網
  • 到底什麼才是專業的播客?
    emm……似乎有些太過書面化,所以讓人理解起來有點困難,但其實參照一下維基上對於博客的定義,其實就能明白「播客本質上其實就是博客的音頻/視頻版本」。 正如你不可能把長篇小說、德雲社的相聲臺詞、某某活動的演講稿稱為博客一樣,播客也與知識付費、傳統的有聲藝術、有聲書、廣播劇、音頻直播等內容之間,也存在著相當鮮明的界限。
  • 中文深度報導播客,有哪些值得聽?
    原創 陳恆一 全球深度報導網 收錄於話題#播客1個過去一年,中文播客迎來了飛速成長,新聞機構和經驗豐富的媒體人推出新聞類播客漸漸成為一種趨勢。內地財經媒體《財新》在2019年和2020年連續推出了兩季調查報導類播客節目,講述報導背後的調查路徑、故事細節和現場情景;而臺灣地區的多家媒體也將播客作為接觸讀者的新渠道,用聲音分享深度報導的幕後故事,《關鍵評論網》、《轉角國際》和《鏡傳媒》這三家媒體平臺甚至形成了自己的中文播客矩陣。本文從這些中文播客中,挑選出了七個以深度調查報導作為切入的節目,一起聽聽那些優秀的深度報導是如何誕生的吧!
  • 巨頭盯上了播客?
    騰訊音樂上半年發布了長音頻產品「酷我暢聽」。隨後,字節跳動也上線了同類型產品「番茄暢聽」,緊隨其後的,則是快手幾乎是一比一高仿小宇宙的播客客戶端「皮艇」。網易雲音樂也在上一版更新中為播客設置了獨立入口,再來就是最新的微信聽書獨立客戶端。
  • 推薦幾個值得長期收聽的英文播客
    這些播客相對來說比較簡單,主要是介紹一些語言知識,以幫助聽眾提高自身的英文水平。非學習類播客,我將其定義為「並不是服務於英語學習者,而是面向英語母語人士的播客」。這種播客就非常多了,題材非常豐富,語速更快,話題更有深度,難度也較大。可作為聽力進階。這篇文章先介紹幾個學習類播客,非學習類播客過段時間再介紹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