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高考第一天,語文考試結束後,作文題目也出來了,各個群裡都在討論今年的11道作文題,究竟哪個最難?
除了全國新高考一卷、新高考二卷、北京卷、天津卷以外,其他7張卷都有人說難。
先來看看公認的最難的全國二卷吧,題目要求寫一篇演講稿,這不是一篇普通的演講稿,而是考生以中國青年代表的身份,應「世界青年與社會發展論壇」邀請,發表一篇以「攜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創未來」為主題的中文演講。
題目給出的材料如下:
墨子說:「視人之國,若視其國;視人之家,若視其家;視人之身,若視其身。」英國詩人約翰.多恩說:「沒有一個人是自成一體、與世隔絕的孤島,每一個人都是廣袤大陸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雲雨,明月何曾是兩鄉。」「同氣連枝,共盼春來。」......2020年的春天,這些寄言印在國際社會援助中國的物資上,表達了世界人民對中國的支持。
「山和山要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時我們將獲勝!」......這些話語印在中國援助其他國家的物資上,寄託著中國人民對世界的祝福。
乍一看,這不就是圍繞此次疫情來寫嗎?寫中國與世界的聯繫,同一個世界,同一個家園,大家守望相助,共創未來。
對於高中生來說,用一兩句話來表達一下,可能不難,但要寫出一篇高大上、有格局的演講來,可不那麼容易。
錢鍾書在英國留學時,也曾以中國青年代表的身份在歐洲參加各種活動,有些演講稿都是他寫的,據他夫人楊絳先生說,演講稿寫得還不錯,各方都還滿意。
那時候的錢鍾書已從清華畢業,在英國留學了一段時間,他寫的演講稿自然是不錯的。
而在校園裡埋頭苦讀的高中生,要怎樣才能寫出一篇有格局、有視野的演講稿呢?
難吶!尤其是經濟欠發達地區的考生,遇到這種題目就懵!
再來看看全國一卷,題目如下:
春秋時期,齊國的公子糾與公子小白爭奪君位,管仲和鮑叔分別輔佐他們。管仲帶兵阻擊小白,用箭射中他的衣帶鉤,小白裝死逃脫。後來小白即位為君,史稱齊桓公。鮑叔對桓公說,要想成就霸王之業,非管仲不可。於是桓公重用管仲,鮑叔甘居其下,終成一代霸業。後人稱頌齊桓公九合諸侯、一匡天下,為「春秋五霸」之首。孔子說:「桓公九合諸侯,不以兵車,管仲之力也。」司馬遷說:「天下不多(稱讚)管仲之賢而多鮑叔能知人也。」
班級計劃舉行讀書會,圍繞上述材料展開討論。齊桓公、管仲和鮑叔三人,你對哪個感觸最深?請結合你的感受和思考寫一篇發言稿。
要求:結合材料,選好角度,確定立意,明確文體,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得洩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以上材料如果用一句話來分析這三個人的話,很簡單,但選其中一個人來深入分析的話,並不容易。
看完材料,很多考生都知道這三人是什麼樣的人,也有個模模糊糊的大方向,但從選角度、確定立意,到下筆開始寫,還是要花費一點時間的。
有些考生可能腦子裡就一片空白,讀懂了材料,卻卡在了選角度這一環,這些都是治國能人,尤其是鮑叔,為了成就霸業,甘居人下,但是從哪個角度來寫他們呢?
團隊協作?或者其它什麼角度?
主題太寬泛,考生沒有方向,所以全國一卷的作文也不像看起來那麼簡單。
而上海卷就比較迷了,題目只有短短幾行,卻讓考生一頭霧水。
世上許多重要的轉折是在意想不到時發生的,這是否意味著人對事物發展進程無能為力?
請寫一篇文章,談談你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要求:(1)自擬題目;(2)不少於800字。
題目很簡單,意思卻不簡單,「人對事物發展進程無能為力?」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是「或」不是「的問題,而是一個辯證題。
頗有哲學的意味,考生要從多個角度來闡述自己對這個問題的認識和思考。
考的不僅僅是考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還有考生的思維能力,邏輯思維、辯證思維都不能太差,思維能力差的考生,可能就把自己繞進去,出不來了。
這道作文題還是比較費時、費腦的。
浙江卷和上海卷類似: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人生坐標,也有對未來的美好期望。
家庭可能對我們有不同的預期,社會也可能會賦予我們別樣的角色。
在不斷變化的現實生活中,個人與家庭、社會之間的落差或錯位難免會產生。
對此,你有怎樣的體驗與思考?寫一篇文章,談談自己的看法。
【注意】①角度自選,立意自定,題目自擬。②明確文體,不得寫成詩歌。③不得少於800字。④不得抄襲、套作。
這也是一道哲思題,考生要深入思考,對人與家庭、與社會之間的問題,要有自己獨到的見解,還是比較難的,大話、套話在這裡都用不上。
這類考題比較接地氣,很多人平常都會思考這些問題,但是要把自己的思考寫成一篇有邏輯性的文章的話,對高中生來說,不容易!
還有被很多人吐槽的江蘇卷,說材料都沒讀懂,前面半截給了」信息繭房「,後面半截又說未來的樣子,讓人摸不著頭腦,無法選角,無從下筆。
最簡單的作文題是哪張卷呢?不少人說是北京卷和天津卷,這兩張卷像是送分的,你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