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比·布萊恩特(Kobe Bryant)要退役了。
在2015-2016賽季的洛杉磯湖人經歷了幾場並不光鮮的失利之後,科比在《球員論壇》上發表了退役聲明,正式宣布自己將在本賽季結束之後退役。「我不得不面對接受一個現實,我不想再這樣打下去了。」科比在隨後的新聞發布會上說。
誰最早知道科比要退役的想法?科比在退役發布會上說,麥可·喬丹是其中之一。圖片來源:NBA.com
除了隨之而來的惋惜和鼓勵,在科比即將退役之際,大家也免不了又要將這位現役的傳奇與NBA歷史上的超級巨星作比。
和誰比?人們似乎不用在這個問題上花太多時間——答案似乎是顯而易見的,麥可·喬丹(Michael Jordan)。
喬丹和科比那些異常相似的鏡頭。視頻來源:Youssef Hannoun/ youtube.com
他們同為得分後衛,有相似的身材體格,對比賽持有著同樣的堅持和執著,甚至有著一系列相似的比賽場景。在總冠軍數上,喬丹擁有6枚總冠軍戒指,而科比擁有5枚。
有人說他甚至超過了喬丹——在傷患纏身的情況下,他打出了超越喬丹的生涯總得分和單場最高得分的成績,入選過NBA最佳陣容的次數也比喬丹多。也有人說他離喬丹還遠——科比的最有價值球員數比喬丹少得多,成為得分王的次數更望塵莫及。按湖人隊的另一個傳奇「魔術師」詹森的說法:「科比是我們所見到的最接近麥可·喬丹的人,他也許會是史上第二偉大的得分後衛。」
誰對?說不準。這樣的爭論可以永無休止地繼續下去。但比一比總是可以的。
「你聽聽,又要拿我倆說事兒啦。」(設計對白)圖片來源:slamonline.com
不過,既然是要比了,就好好比。那些零敲碎打的高光時刻和主觀判斷需要先行退散——要正經對比,我們還得前往統計學的主場,拿出進階數據。
由統計學家納特·西爾弗(Nate Silver)作為主編的數據網站FiveThirtyEight比較了兩人的多項進階數據,試圖一窺他們在攻防兩端的表現差異。
當然先要解決的問題是:比什麼時候的他們?
用某一場比賽、某一賽季乃至整個職業生涯來對比顯然都是有問題的。科比18歲進入NBA,本賽季結束後退役時他將是38歲,NBA生涯橫貫20年。而喬丹雖然在籃球場上從21歲打到了39歲,卻經歷過退役復出。要怎麼比?按年齡似乎更加公平。研究者決定,選擇兩人相同的在役年齡段(21-34歲)作為對比時間段。
接下來,主宰比賽的將是統計數據:
數據分析人員會使用哪些指標衡量球員的進攻表現?圖片來源:ballislife.com
進攻效率(Offensive rating/efficiency)
無論是巨星還是菜鳥,球員只會用3種方式結束進攻——出手、罰球或者失誤。球員每100回合所產生的分數被稱為「進攻效率」[1],這項指標不受比賽速度影響,也可以排除球員每場比賽上場時間等因素的幹擾:
進攻效率=100×球員產生的得分/(出手次數+0.44×罰球次數+失誤數)
由於一次進攻可能產生1次至3次的罰球次數,將這三個數據簡單相加並不能得到球員的進攻次數。大量研究提示,係數0.44是目前估算進攻次數的最合理數字。但同時,這項數據指標也偏向於高投籃命中率的球員。
NBA球員的平均進攻效率是怎樣的?將1976年後的數據進行統計,整個聯盟的平均進攻效率為106。以此為基準,被比較的兩人超群不只是一點點:科比在21歲-34歲的進攻效率高達112.4。而同年齡段的喬丹,進攻效率更達到118.4——對於像他倆這樣的頂級得分手來說,每100回合多產生6分意味著在一個賽季中多出4場勝利。
真實命中率(True shooting percentage)
那麼,拋開年代背景不談,21-34歲的科比和喬丹,在面對各自的對手時,誰出手比較更準?要解決這個問題(雖然問題的答案你們肯定都已經知道了),我們需要引入一個聽起來很厲害的指標——真·命中率,噢不對,是「真實命中率」[1]:
真實命中率=得分/(2×出手次數+0.44×罰球次數)
為什麼不是用命中數除以出手數就完事兒?因為這樣太粗糙——事實上,三分球和罰球是進攻中最有效的兩種方式,但傳統的命中率卻既不把罰球計入其中,也不區分三分球與兩分球的差異。這可不行,做下研究,擬個係數吧——目前而言,真實命中率是衡量命中能力的最佳方法。
不過,真實命中率對於三分球的特殊考量在比較外線球員時更加實用。這似乎有一點向科比傾斜?但現實是,21歲-34歲的喬丹的真實命中率為0.580,而同年齡科比的數據是0.556。這表明,對於在進攻上承擔幾乎相同的工作量的兩人(在場上時,喬丹掌握公牛隊31.9%的球權,科比掌握湖人隊31.6%的球權),喬丹在將球權轉化為得分的效率的確還要更高些。
失誤率(Turnover percentage)
進攻的第三個結局比較尷尬——將球權拱手相讓的失誤。統計學家利用球員每100次進攻出現的失誤來衡量球員的「失誤率」[1]:
失誤率=100×失誤數/(出手次數+0.44×罰球次數+失誤數)
很好,你大概已經習慣這個0.44了。同理,失誤率也是一項不受比賽節奏和速度影響的數據,但它只關注球員持球進攻時的結果,而沒有記入傳球失誤,因此仍然還有缺陷。
從這項指標來看,喬丹的護球能力強於科比:21歲到34歲的喬丹,失誤率只有9.3,在同樣大量出手的球員中是第一低的,而科比對於球的處理並不能說不夠仔細,不過他在同樣年齡段的失誤率是11.3。在進攻端,「81分先生」(註:2006年1月22日,科比在湖人對猛龍的比賽中一人拿下81分)似乎的確沒能超過「籃球之神」。
21歲到34歲,科比和喬丹誰的防守數據更優異?圖片來源:jjsportstalk.wordpress.com
防守效率(Defensive Rating)
防守端又怎麼樣呢?與進攻效率相對應,防守效率[2]是衡量球員在防守端表現的一大進階指標。在21歲-34歲的區間,科比的防守效率是105.4,而喬丹則為101.1。
只不過,防守效率代表的是每一百回合,球員讓對手得到的分數——換言之,更低的數值表示更好的防守:
防守效率=球隊防守效率+0.2×(100×每回合防守得分×(1-終止值%)-球隊防守效率)
(這個數據設定複雜多了,其中球隊防守效率和終止值的算法見這裡。)
也就是說,在每百回合內,那個歲數的喬丹平均讓對手得到的分數,比同年齡的科比讓對手得到的分數少4.3分。
不過,從計算公式中也可以看出,個人的防守效率在很大程度上會受到「球隊防守效率」的影響。當年的湖人和更加當年的公牛,你怎麼看?
除了防守效率,搶斷率、封蓋率以及防守籃板率這三項進階數據也是最為通用的統計數據。在這三個方面,同樣曾9次入選NBA最佳防守陣容一隊的科比和喬丹,誰更加卓越呢?
搶斷率(Steals Percentage)
搶斷率=100×(搶斷數×(球隊比賽時間/5))/(球員上場時間×對手進攻次數)
搶斷率[2]計算了在球員上場時,對方進攻被該球員搶斷並實現攻防轉換的百分數。
封蓋率(Blocks Percentage)
封蓋率=100×(封蓋數×(球隊比賽時間/5))/(球員上場時間×(對手出手次數-對手三分球出手次數))
封蓋率[2]計算了在球員上場時,對方在兩分球出手時被該球員封蓋的百分數。是的,對三分的封蓋沒有被納入統計。
防守籃板率(Defensive Rebounding Percentage)
防守籃板率=100×(防守籃板數×(球隊比賽時間/5))/(球員上場時間×(球隊進攻籃板+對手防守籃板))
顧名思義,防守籃板率[2]指的是當球員在場上時,球員所搶到的籃板球的百分數。
喬丹的搶斷率、封蓋率以及防守籃板率分別為3.3、1.5以及13.7,而科比對應的三項數據則為2.1、0.9以及12.9。在21-34歲,喬丹在防守上也稍稍優於科比。
傳奇與傳奇的較量是看完了,但沒有一個參照物,你也許還不太好理解他們跟一般球員比起來有多強。這個時候,就輪到最後一項統計指標出場了——
技術統計正負值(Box Plus/Minus=BPM)
這是一項能體現一個球星有多「鶴立雞群」的數據。技術統計正負值基於技術統計數據以及球隊的平均表現,來估計球員相對於聯盟平均水平的表現:0.0表示聯盟平均水平;+5意味著這名球員在每百回合高於聯盟平均水平5分(屬於NBA最佳陣容級別的水平);-2是替補球員的水平;而-5則表明這位球員非常糟糕了。
記住了,如果你的BPM值是零分,你就已經達到聯盟平均水平了。而21歲-34歲的科比,進攻正負值是頂尖級別的5.0,而同年齡的喬丹更是達到了嚇死人的7.3。
而在防守方面,喬丹的防守正負值為0.9,而科比則僅為-0.5(低於平均水平的防守者)。看來詹森又說對了——從這個數據上看,科比還是沒能從喬丹手中奪過頭名。
綜合上述,納特·西爾弗的團隊給出了這樣一張圖[3]:
21-34歲的各項數據,喬丹都稍稍優勝。圖片來源:fivethirtyeight.com
數據當然是冰冷的,它只負責將一段時光凝練成一個數字,向人們提供參考。而給球迷以激情、悲痛、感動與知足的,恰恰是球員在每一段時光中經歷的每一次絕殺,每一次傷病,每一次東山再起和每一次笑對勝負。
「我所做的所有努力都是為了籃球。」科比在退役信中寫道。毫無疑問,這個經歷了1298場比賽、47338分鐘、拿過32774分、6874個籃板、6181次助攻、1902次搶斷的老將,已經賦予這個世界一整代人對籃球的純粹熱愛。
再會了科比。視頻來源:Firstkingg/youtube.com
(編輯:Cal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