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高考之後,不少家庭會放棄不理想的國內高校,把目標轉向國外的名校。但由於時間倉促,對留學了解不多、毫無準備,他們最大的困難就是巨大的信息缺失和選擇危機。
那麼高考後計劃出國留學需要準備什麼呢,下面我們一起了解一下。
心理準備
在出國後學生需要獨自處理全部生活學習問題,尤其是國外的生活習慣、飲食等方面和國內差距較大,學生很往往會感到非常不適應,加之與父母溝通不便,容易產生負面情緒。因此,建議準備高考後留學的學生一定要做好心態上的準備。
語言準備
關於語言能力的問題,有的家長和學生有一個誤區,他們認為到了國外,語言環境比較好,自然容易提高。外語不是母語,不可能自然習得,而需要通過科學的訓練和刻苦的學習才能逐步提升。所謂的「留學垃圾」有很大一部分是栽在語言上面,因為聽不懂課,無法與老師和同學交流,完不成作業,考試很難通過,進而導致了一步步地滑向厭學和學業不佳的境地。建議學生儘可能在留學前做好語言方面的準備,包括考試和能力訓練。
成績準備
主要有高考成績、平均成績(GPA)和標準化考試成績三種。
高考成績是學生申請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德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大學的重要錄取參考依據。
平均成績(GPA)是學生綜合學習能力的的體現,也非常受到國外大學的重視,通常想要申請世界一流大學的高考生,中學平均成績應達到85分以上。
標準化考試成績類型很多,比如有著「美國高考」之稱的SAT考試、英國A-Level考試等。這些標準化考試成績反映了學生學習能力能否適應國外大學教育,也是各國名校錄取學生時重要的參考依據。
如果這部分成績實在不理想,學生也可選擇中外合作辦學留學項目,有些項目可以免考標準化考試,需要注意的是學生語言能力是學習和進入社會的硬體,因此這些項目也只應看作提升自己能力的緩衝而不是避風港。
學校與專業
與高考填報志願相似,選擇留學高校和專業也應該根據自己的愛好和實際情況而定。越好的大學越難申請,不要只盯住一些名牌大學,要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和實際能力選擇適合自己的學校和專業,為自己「量身定做」。
經濟能力
對一個家庭來說,出國留學的費用並不是小數字,在送孩子出國之前,家長一定要對自己的經濟狀況有一個客觀的評估,確保自己的經濟狀況可以支撐孩子幾年的出國留學生涯。
很多考生將出國留學當成高考失利後的人生「退路」,實際上是一種錯誤的心態,留學是「出路」而非「退路」,衡量出國留學與就讀國內大學並沒有統一的標準,是否合適要看自身情況,我們不妨把出國留學僅僅當作是另外一個選擇,不管是選擇走哪條路,既然選擇了遠方,便只顧風雨兼程,加油吧!
關於出國留學,要「早規劃、早準備、早申請」,充裕的時間可以讓語言成績更有保障,還可以更早著手提高GPA、增加活動經歷等。越早開始規劃和準備的學生,申請結果往往也越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