澎湖的中心區域是馬公,白沙和西嶼,原先以列島的形式存在,如果從最早的聚居地馬公到白沙或者西嶼還需要走船,後來交流比較頻繁了,就建起了當時東南亞地區最長的跨海大橋,如今看上去其實就是一道比較長的海堤,可能和集美到廈門的距離差不多。
嘉華大飯店的早餐,雖然只是清粥小菜,但非常豐盛,一個人吃都有一大桌菜的感覺
這天,我和一位自己過來玩的北京帥大叔一起搭乘臺灣好行,開始逛距離相對遠一些的景點。臺灣好行是臺灣觀光局的官方旅行公交,在全臺各處都有線路,覆蓋了許多大眾玩點,而且每個地方的「好行」都有些不同,我在宜蘭,墾丁,金門和苗慄都坐過,大多數都還只停留在接送「巴士」的程度,下車即走,只有離島(即澎湖和金門)是會載著觀光客們到一個個景點,停下來等大家參觀完再上車接著走,每天都發車,適合喜歡自由行,又不願意跟著大團勞碌奔波的朋友們~
剛上車司機就遞給我一份景點路線圖,我們在石滬廣場上車,輾轉了幾個公交中心,還經過了馬公機場,對遊客來說真的很方便,一到地方就可以開始玩,最後還會把大家送到市中心,省了進城的交通,而且使用了臺灣好行的車票之後,3天內都可以免費搭乘當地公車,自由行的話,即使不想包車或租車,往返各處都很方便。
臺灣好行的網站:https://www.taiwantrip.com.tw/
開始逛景點,第一站是通梁古榕,其實還沒走近看的時候覺得挺普通,一細看才發現原來這真是讓人難以置信的神跡,第一次見到氣根如此之多,長得如此繁茂的榕樹,雖然家鄉也有不少古榕,但都沒真正見過氣根成林的大場面,在保安宮看到這棵數百年的古榕樹,真是讓我長見識了!
第二站是大果葉柱狀玄武巖,我在看過漳州濱海火山公園之後對這類玄武巖已經有了刻板印象,那邊的黑色玄武巖確實面積很大很壯觀,但澎湖的大果葉有自己獨特的味道,深褐色的外表和連成許多線條的表面紋路結合在一起非常和諧,讓我們這些不懂地質知識的純觀光客看了都有驚喜。
大果葉玄武巖區的柱狀玄武巖成因是火山爆發後,熔巖往海水流時,遇水急速冷卻,熔巖收縮而凝固成六角狀的玄武巖。
好行的第三站是澎湖西嶼海角上的漁翁島燈塔,造型很有希臘風,不僅服務本地漁民,當年要經過臺灣海峽的船隻也都靠這座燈塔指明方向,來避開外海波濤洶湧的暗流和礁石。在進入燈塔區域時我發現了外頭還有軍事設施的遺址,之前臺灣政府在這裡有駐軍,後來形勢緩和,不僅金門的大批官兵都已撤走,澎湖地區的軍隊也被裁掉了大半。
漁翁島燈塔又叫西嶼燈塔,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是澎湖二級古蹟,最早創建於1778年,在此之後經過多次整修,直到1824年才成為了現在的模樣,這座白色圓柱,擁有西洋外形的燈塔是臺灣有記載的第一座燈塔,在燈塔的旁邊還有一些白色的西式洋樓,這座燈塔是西方人設計並建造的,這裡地處高地,與大海相鄰,視野相當開闊。
第四站是西嶼西臺,這是一座由李鴻章倡建的古堡(以前的海戰軍事設施),為了防止臺灣海峽賊寇的侵襲,是當時澎湖的要塞重地。如今堡壘仍在,但大炮已經沒有了,先前在臺灣海峽流竄的倭寇們,也都紛紛走入了歷史。
在西臺前的遊客中心喝了一杯熱氣騰騰的「澎湖三寶」風茹茶,這裡的特產會比馬公要便宜一些,不少特色產品還有折扣哦~
走到第五站時已是中午,剛好也到了可以歇下來吃頓飯的二崁聚落,我們在路邊的小攤上吃了一碗當地特產小管面線,清淡的做法就是為了突出海鮮的鮮甜滋味。可以看得出,旺季這裡的生意一定不錯,由於建築保存完好,古時候的聚落基本都成了景點,村裡的房子改成了各種餐廳,民宿和精品店,還有一些小型的博物館,讓大家在悠閒度假的同時,還可以好好了解這裡的歷史文化。
這邊的建築依然沿襲了明代的閩南大厝風格,無論是窗框,門楣還是鎖頭,幾乎都能見著明顯的雙喜字樣,也從側面證明了大家從前確實是結婚時才開始動土建新房子。此外,他們在白牆上嵌入了不少珊瑚礁,算是海邊的特色之一,用石塊壘起來的防風牆可以確保種植的蔬菜瓜果不受東北季風的影響。
很多人都奇怪為什麼閩南的宮廟這麼多,其實很多宮廟都是從家族祠堂演變過來的,在敬奉神明的同時,還會在宮廟裡放上先人的靈位進行祭拜,所以幾乎村村都有,二崁聚落的宮廟就非常富有當地特色。
沿途我們看到了許多仙人掌,據說這些是古時候的防禦工事,倭寇或敵軍上岸時必然要經過這些仙人掌叢,增加他們入侵的難度,也可以從細節看出當年澎湖確實深受海盜倭寇們的攪擾。
我們的第六站是鯨魚洞和小門地質公園,鯨魚洞是海底地殼變動擠壓,加上千百年來海浪侵蝕的傑作,由於當時漲潮,而且風浪實在太大,沒法走近看看那個著名的門洞。這裡有個關於母愛的動人傳說,鯨魚母親和小鯨魚在岸上擱淺了,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母親奮不顧身地衝向了黑色的懸崖,之後化身成現在大家看到的鯨魚洞,遙望著遠在海洋深處的小鯨魚們。
小門地質公園裡有對當地地質情況和海洋陸地生物的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認真參觀。離開小門島,我們發現了路邊有一大片沙灘,司機停車讓我們下來拍照,面前就是在滔天大浪衝刷下的玄武巖峭壁,據說旺季時這裡風平浪靜,只有在淡季過來才能感受到大海風浪的魅力和魔力。
最後一站是先前我們已經走過的跨海大橋,雖然見過了不少壯闊的跨海大橋,廈門都已經開始建第六座了,座座不同,但還是覺得這座海堤般的大橋頗有魅力,小時候就知道,建廈門海堤時真的非常費時費力,可以想像當年在澎湖建造這麼一座跨海大橋更是要歷經千辛萬苦,畢竟澎湖這邊海域的風浪比廈門要大得多,能有陸地上的通路對兩地的發展都非凡的意義。
對自由行的遊客來說,更希望可以深度,便捷地玩轉整個澎湖,臺灣好行的路線確實設計得很合理,景點也頗有吸引力,比我原來想像的純度假要有趣多了!淡季人還少,我們兩個人就包下了整輛車,沿途拍照毫無壓力,不需要避開成群的遊人,真的除了風浪有點大,其他都很完美~看著不斷翻滾的白浪和蔚藍的大海,竟感覺獨自擁有了眼前的一切……
觀音亭的這座彩虹橋也很漂亮~4-6月晚上會有花火表演~
- 相關文章 -
第一章 Hello,澎湖!我來了~
第二章. 閒逛媽宮城
下一章
第四章 戀上七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