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澎湖灣 | 第三章 風中的白沙和西嶼

2020-12-18 旅行紅茶館

澎湖的中心區域是馬公,白沙和西嶼,原先以列島的形式存在,如果從最早的聚居地馬公到白沙或者西嶼還需要走船,後來交流比較頻繁了,就建起了當時東南亞地區最長的跨海大橋,如今看上去其實就是一道比較長的海堤,可能和集美到廈門的距離差不多。

嘉華大飯店的早餐,雖然只是清粥小菜,但非常豐盛,一個人吃都有一大桌菜的感覺

這天,我和一位自己過來玩的北京帥大叔一起搭乘臺灣好行,開始逛距離相對遠一些的景點。臺灣好行是臺灣觀光局的官方旅行公交,在全臺各處都有線路,覆蓋了許多大眾玩點,而且每個地方的「好行」都有些不同,我在宜蘭,墾丁,金門和苗慄都坐過,大多數都還只停留在接送「巴士」的程度,下車即走,只有離島(即澎湖和金門)是會載著觀光客們到一個個景點,停下來等大家參觀完再上車接著走,每天都發車,適合喜歡自由行,又不願意跟著大團勞碌奔波的朋友們~

剛上車司機就遞給我一份景點路線圖,我們在石滬廣場上車,輾轉了幾個公交中心,還經過了馬公機場,對遊客來說真的很方便,一到地方就可以開始玩,最後還會把大家送到市中心,省了進城的交通,而且使用了臺灣好行的車票之後,3天內都可以免費搭乘當地公車,自由行的話,即使不想包車或租車,往返各處都很方便。

臺灣好行的網站:https://www.taiwantrip.com.tw/

開始逛景點,第一站是通梁古榕,其實還沒走近看的時候覺得挺普通,一細看才發現原來這真是讓人難以置信的神跡,第一次見到氣根如此之多,長得如此繁茂的榕樹,雖然家鄉也有不少古榕,但都沒真正見過氣根成林的大場面,在保安宮看到這棵數百年的古榕樹,真是讓我長見識了!

第二站是大果葉柱狀玄武巖,我在看過漳州濱海火山公園之後對這類玄武巖已經有了刻板印象,那邊的黑色玄武巖確實面積很大很壯觀,但澎湖的大果葉有自己獨特的味道,深褐色的外表和連成許多線條的表面紋路結合在一起非常和諧,讓我們這些不懂地質知識的純觀光客看了都有驚喜。

大果葉玄武巖區的柱狀玄武巖成因是火山爆發後,熔巖往海水流時,遇水急速冷卻,熔巖收縮而凝固成六角狀的玄武巖。

好行的第三站是澎湖西嶼海角上的漁翁島燈塔,造型很有希臘風,不僅服務本地漁民,當年要經過臺灣海峽的船隻也都靠這座燈塔指明方向,來避開外海波濤洶湧的暗流和礁石。在進入燈塔區域時我發現了外頭還有軍事設施的遺址,之前臺灣政府在這裡有駐軍,後來形勢緩和,不僅金門的大批官兵都已撤走,澎湖地區的軍隊也被裁掉了大半。

漁翁島燈塔又叫西嶼燈塔,位於澎湖縣西嶼鄉外垵村,是澎湖二級古蹟,最早創建於1778年,在此之後經過多次整修,直到1824年才成為了現在的模樣,這座白色圓柱,擁有西洋外形的燈塔是臺灣有記載的第一座燈塔,在燈塔的旁邊還有一些白色的西式洋樓,這座燈塔是西方人設計並建造的,這裡地處高地,與大海相鄰,視野相當開闊。

第四站是西嶼西臺,這是一座由李鴻章倡建的古堡(以前的海戰軍事設施),為了防止臺灣海峽賊寇的侵襲,是當時澎湖的要塞重地。如今堡壘仍在,但大炮已經沒有了,先前在臺灣海峽流竄的倭寇們,也都紛紛走入了歷史。

在西臺前的遊客中心喝了一杯熱氣騰騰的「澎湖三寶」風茹茶,這裡的特產會比馬公要便宜一些,不少特色產品還有折扣哦~

走到第五站時已是中午,剛好也到了可以歇下來吃頓飯的二崁聚落,我們在路邊的小攤上吃了一碗當地特產小管面線,清淡的做法就是為了突出海鮮的鮮甜滋味。可以看得出,旺季這裡的生意一定不錯,由於建築保存完好,古時候的聚落基本都成了景點,村裡的房子改成了各種餐廳,民宿和精品店,還有一些小型的博物館,讓大家在悠閒度假的同時,還可以好好了解這裡的歷史文化。

這邊的建築依然沿襲了明代的閩南大厝風格,無論是窗框,門楣還是鎖頭,幾乎都能見著明顯的雙喜字樣,也從側面證明了大家從前確實是結婚時才開始動土建新房子。此外,他們在白牆上嵌入了不少珊瑚礁,算是海邊的特色之一,用石塊壘起來的防風牆可以確保種植的蔬菜瓜果不受東北季風的影響。

很多人都奇怪為什麼閩南的宮廟這麼多,其實很多宮廟都是從家族祠堂演變過來的,在敬奉神明的同時,還會在宮廟裡放上先人的靈位進行祭拜,所以幾乎村村都有,二崁聚落的宮廟就非常富有當地特色。

沿途我們看到了許多仙人掌,據說這些是古時候的防禦工事,倭寇或敵軍上岸時必然要經過這些仙人掌叢,增加他們入侵的難度,也可以從細節看出當年澎湖確實深受海盜倭寇們的攪擾。

我們的第六站是鯨魚洞小門地質公園,鯨魚洞是海底地殼變動擠壓,加上千百年來海浪侵蝕的傑作,由於當時漲潮,而且風浪實在太大,沒法走近看看那個著名的門洞。這裡有個關於母愛的動人傳說,鯨魚母親和小鯨魚在岸上擱淺了,為了挽救孩子的生命,母親奮不顧身地衝向了黑色的懸崖,之後化身成現在大家看到的鯨魚洞,遙望著遠在海洋深處的小鯨魚們。

小門地質公園裡有對當地地質情況和海洋陸地生物的介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認真參觀。離開小門島,我們發現了路邊有一大片沙灘,司機停車讓我們下來拍照,面前就是在滔天大浪衝刷下的玄武巖峭壁,據說旺季時這裡風平浪靜,只有在淡季過來才能感受到大海風浪的魅力和魔力。

最後一站是先前我們已經走過的跨海大橋,雖然見過了不少壯闊的跨海大橋,廈門都已經開始建第六座了,座座不同,但還是覺得這座海堤般的大橋頗有魅力,小時候就知道,建廈門海堤時真的非常費時費力,可以想像當年在澎湖建造這麼一座跨海大橋更是要歷經千辛萬苦,畢竟澎湖這邊海域的風浪比廈門要大得多,能有陸地上的通路對兩地的發展都非凡的意義。

對自由行的遊客來說,更希望可以深度,便捷地玩轉整個澎湖,臺灣好行的路線確實設計得很合理,景點也頗有吸引力,比我原來想像的純度假要有趣多了!淡季人還少,我們兩個人就包下了整輛車,沿途拍照毫無壓力,不需要避開成群的遊人,真的除了風浪有點大,其他都很完美~看著不斷翻滾的白浪和蔚藍的大海,竟感覺獨自擁有了眼前的一切……

觀音亭的這座彩虹橋也很漂亮~4-6月晚上會有花火表演~

- 相關文章 -

第一章 Hello,澎湖!我來了~

第二章. 閒逛媽宮城

下一章

第四章 戀上七美

相關焦點

  • 外婆的澎湖灣 | 第一章 Hello,澎湖!我來了~
    澎湖很適合慢遊,1天可以在馬公城區慢慢逛,2天可以去白沙和西嶼看看景點,3-4天還能去北邊的吉貝,南邊的七美和望安走走,如果是自己一個人去,行程可以安排得更松,每個景點都能深度遊玩。馬公-白沙-西嶼通梁古榕--跨海大橋--小門地質公園--玄武巖柱--鯨魚洞--二崁聚落--漁翁島燈塔--西嶼西臺DAY 3.
  • 陽光/白沙/仙人掌,浪在北緯23°澎湖灣
    陽光、白沙、仙人掌,北緯23°的澎湖,這回我來了。說走就走的旅行,源於三個女人的突發奇想,反正閒著也是閒著,金門已經去了多次,那麼這回,跨過金門,去圓兒時的夢,去看看外婆的澎湖灣,看看張雨生的家,是什麼樣子的?
  • 外婆的澎湖灣 重拾童年記憶
    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外婆的澎湖灣》那是歌詞裡的美妙意境,那是在隔海的寶島臺灣,那是布滿童年和歡笑的外婆的澎湖灣。沒有了椰林和矮牆,時光挽留著這片潔淨的沙灘。勤勞樸實的漁民,一葉扁舟出沒風波裡;他們已然融入其中的海濱美景,更多的是忙碌於豐收的喜悅。
  • 澎湖:兒時的外婆澎湖灣和風行的夜釣小管
    我從沒來過這個地方,但就是感覺澎湖的名字十分地親切,就是因為那首家喻戶曉的經典歌曲吧——外婆的澎湖灣,讓兒時的我一時分不清外婆和澎湖灣是什麼關係,卻深深記住了澎湖:「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沒有椰林綴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  8月中旬,由臺旅會北京辦事處率團的大陸媒體個人遊參訪團來到了澎湖,親身體驗澎湖灣的美麗風景。
  • 澎湖灣
    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沒有椰林綴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    這是歌詞裡的「澎湖灣」,童年記憶、小主人公與外婆的祖孫情感曾是人們對臺灣澎湖的暢想。如今,吸引各地遊客到訪的不只是「一片海藍藍」,還有遍島的仙人掌,以及酸酸甜甜的「挫冰」。除了情感的牽引,這裡獨特的生態也值得你細細品味。
  • 愛戀菊島 一起來尋找心目中的澎湖灣
    澎湖有美麗的島嶼沙灘,還有一首炙膾人口的歌曲《外婆的澎湖灣》。澎湖是潘安邦外婆的家鄉,這首歌曲也成為臺灣最早的眷村-澎湖篤行十村的主題曲,並塑有溫聲的祖孫塑像,這兒的海灣,也理所當然被認為是「外婆的澎湖灣」。
  • 外婆的澎湖灣,一起去看看
    「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沒有椰林綴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我相信,每個七零後八零後都能哼幾句《外婆的澎湖灣》,兒時的記憶,伴隨著這一首歌。金門最熱鬧的地方就是金城鎮了,也是自由行遊客最愛去逛吃的地方。
  • 《外婆的澎湖灣》,唱的是歌手和外婆的真情故事
    「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沒有椰林綴斜陽,只是一片海藍藍。坐在門前的矮牆上,一遍遍懷(幻)想。也是黃昏的沙灘上,有著腳印兩對半。那是外婆拄著杖,將我手輕輕挽。踩著薄暮,走向餘暉暖暖的澎湖灣。澎湖灣,澎湖灣,外婆的澎湖灣。有我許多的童年幻想,陽光、沙灘、海浪、仙人掌,還有一位老船長。」這首優美動聽的臺灣校園歌曲,在上世紀80年代初由王潔實謝莉斯引入大陸後,很快風靡大江南北,隨後兩人演唱的更多的校園歌曲,一度成為年輕人傳唱的熱門歌曲。
  • 外婆的澎湖灣,你去了嗎?
    澎湖由大大小小的島嶼組成,主要分為本島、北海和南海三大體系,本島素有「海上公園」之稱。《外婆的澎湖灣》歌曲中描述的澎湖灣溫馨場景,就在澎湖馬公的篤行十村內,而篤行十村也是跨越日本和中國兩個時代的歷史眷村,是臺灣最早的眷村篤行十村,現被列為歷史建築保存。觀音亭西瀛虹橋位於澎湖,這裡感覺更像當地的街心公園,男女老少在晚飯後聚集在這裡納涼、聊天,孩子們非常開心的一起在草地上玩耍,白天溫度很高的澎湖,到了太陽下山居然還有絲絲涼意。
  • 童年,是一條外婆的澎湖灣
    《外婆的澎湖灣》是一首發行與1979年的民謠,歌詞描述的畫風唯美,曲調柔和。雖然距離這首歌的發行已經有數十載了,但是每每聽起這首歌,總能讓人聯想到在那寂靜的小村莊,歪著頭,聽外婆講故事的夏日時光。可能和多人都和我有著同樣的經歷,自打出生有記憶的時候起,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個人不是媽媽,而是外婆。伴著落日的餘暉,外婆背著在襁褓中的我,徐徐地在田間行走著。那鮮豔的晚霞,把外婆佝僂的身軀映射得很清晰。時光漸漸流逝,世上所有的事物都在悄然改變著。
  • 「外婆的澎湖灣」在哪裡?
    令我驚訝的是,我手頭的幾份不同的澎湖旅遊地圖上,居然都沒有標明「外婆的澎湖灣」!  「外婆的澎湖灣」究竟在哪裡?  向澎湖朋友一打聽,才知道「外婆的澎湖灣」眾說紛紜,各說各話。原因是澎湖並無「澎湖灣」這一地名,1979年臺灣音樂人葉佳修為澎湖歌手潘安邦寫了歌曲《外婆的澎湖灣》,那「澎湖灣」一詞是葉佳修「創作」的。
  • 國慶成都飛臺北,去澎湖灣看白浪逐沙灘享受天堂般的日子!
    沒錯,這個地方就是小時候我們唱的「外婆家的澎湖灣,白浪逐沙灘」了。澎湖灣位於臺灣海峽中流,屬於澎湖縣,白天的澎湖灣風景如畫,晚上周圍燈火通明。這裡你可選擇騎車、自駕車在周圍遊玩,絕對有種置身天堂的感覺,周邊也有很多你想要的美景。
  • 澎湖食貨志 這一次,帶你吃透外婆的澎湖灣!
    對澎湖最初的記憶,便來自「外婆的澎湖灣」這首膾炙人心的歌曲。
  • 《外婆的澎湖灣》原唱者潘安邦病逝
    圖:潘安邦享年52歲/中央社  大公網2月5日訊 據中通社四日報導︰以一曲《外婆的澎湖灣》紅遍全球華人世界的臺灣歌手潘安邦,驚傳因「腎臟癌引發腎衰竭」,3日上午8時57  潘安邦是資深的臺灣歌手,上世紀70年代出道,即以一曲《外婆的澎湖灣》贏得臺灣「民歌王」美譽。後來淡出歌壇,赴美從事成衣生意,並結婚定居。  1989年,潘安邦應邀首度登上大陸中央電視臺春晚演唱《外婆的澎湖灣》後,廣為傳唱,20多年來中國男女老少都會唱,大陸民眾對臺灣的印象除阿里山、日月潭就是澎湖灣。
  • 管理啟示錄:為什麼是外婆的澎湖灣,而不是奶奶的澎湖灣?
    【管理啟示錄:為什麼是「外婆的澎湖灣」,而不是「奶奶的澎湖灣」?】(第11期)為什麼是「外婆的澎湖灣」,而不是「奶奶的澎湖灣」?「外婆的澎湖灣」成為一個標誌性的親情符號,外婆完勝奶奶!原因何在?原因很簡單:因為外婆比奶奶更親!此話一說,估計很多磚頭就拍過來了。慢點砸!
  • 行走臺灣:外婆的澎湖灣
    從公元7世紀到13世紀的六七百年中,大陸各地特別是沿海地區的人民,或是為了生計,或是為了躲避戰亂,移居澎湖甚至臺灣。唐代有一位名叫施肩吾的進士,率領族人從浙江移居澎湖,曾寫過一首詠澎湖的詩,描寫當時澎湖漁民的生活:「腥臊海邊多鬼市,島夷居處無鄉裡。黑皮少年學採珠,手把生犀照鹽水。」到元代,澎湖已有漢族居民1600多人,多是從大陸沿海地區遷移去的。
  • "外婆的澎湖灣"原唱去世 與費玉清並稱歌壇"雙雄"
    「晚風輕拂澎湖灣,白浪逐沙灘……」當年一曲《外婆的澎湖灣》,撥動了無數聽者的心弦。 2月3日,以《外婆的澎湖灣》一曲成名的著名歌手潘安邦因病去世,終年52歲。  曾上央視春晚演唱  1989年,潘安邦應邀參加央視春節聯歡晚會,他在晚會上演唱了三首歌曲《外婆的澎湖灣》、《太陽與月亮》、《跟著感覺走》,每一首都堪稱經典,風格則各有特色。《外婆的澎湖灣》、《跟著感覺走》從此傳唱於大街小巷,並且久唱不衰。
  • 外婆的澎湖灣 - 第二章 閒逛媽宮城
    「天后」的封號,和眾將士們在這裡安營紮寨,施公祠的現址就是當年士兵的夥房,這裡和馬公祭祀文官的陰陽堂相呼應,祭祀的是逝去的英雄武將。從老街上賣的東西就知道澎湖的特產是什麼了(我真的完全沒有做攻略),有黑糖糕,小管幹,蘆薈,風茹茶,還有仙人掌等等,第一次知道仙人掌果實提煉出來的汁液是紫紅色的,還有可以保肝防癌的風茹茶,只有當地才能買到。
  • 【歌聲飄過40年】外婆的澎湖灣
    在歌手潘安邦心中,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是外婆。1979年,臺灣音樂人葉佳修在唱片公司的安排下,認識了歌手潘安邦。為了製作潘安邦的第一張專輯,兩個人談了整整一個下午。潘安邦把他認為最重要的事都告訴了葉佳修,包括他從小跟著外婆長大……這種祖孫情深深地觸動了葉佳修的靈感,他根據這種感受創作出了《外婆的澎湖灣》。
  • 祖籍溫州的潘安邦病逝 以《外婆的澎湖灣》走紅
    祖籍溫州的潘安邦病逝 曾以《外婆的澎湖灣》走紅據臺灣媒體報導,以一曲《外婆的澎湖灣》成名的臺灣歌手潘安邦3日上午因癌症引發腎衰竭,病逝於林口長庚醫院,享年52歲。潘安邦1979年出道,他1989年獲邀參加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演唱了《外婆的澎湖灣》等三首經典歌曲,一舉在大陸成名。潘安邦曾在多個場合透露自己是溫州人。潘安邦的父親在17歲時離開溫州到了臺灣,他那首著名的《爸爸的草鞋》,講述的就是父親離開溫州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