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江晚報·小時新聞 通訊員 曹露婷
「第一次參加援助邊疆白內障公益行動,榮幸之至,」儘管已回到杭州,浙二眼科中心白內障組許哲醫生仍舊非常興奮。
今年是浙二眼科中心參加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復明項目的第十年,十年來,團隊跑遍了西藏,內蒙古,新疆,青海,貴州等,自帶檢查及手術器械,援助邊疆,義診三萬餘人次,免費實施白內障手術5000餘例,給貧困山區百姓帶去光明。
2020年10月17日清晨,浙二眼科中心副主任徐雯帶領十二位隊員從杭州出發,來到千裡之外的雲南麻慄坡,開啟了為期兩周的韓紅愛心慈善基金會復明項目行動,『這是一場令人振奮的「戰鬥』,我們全員鬥志昂揚,準備迎接一切困難」。
百人援滇啟動儀式浙二眼科中心團隊合影
百人援滇醫護合影
麻慄坡是一個靜謐安逸的小縣城,生活在大城市的他們來不及感受這裡別樣的新鮮,立刻投入到了高強度的復明工作中。
「當時正值醫院等級評審,院方人手不足的情況下,科主任親力親為,與我們團隊積極配合,僅僅一天的磨合,就走順了整個流程。團隊分為手術組和義診組,熟悉後大家全力開工。」民風樸實是志願者醫護們一致的感受,不論患者還是當地醫生,都充滿感恩接待他們的到來。
語言障礙是遇到的第一個困難,當地少數民族眾多,有苗族,壯族,彝族,瑤族等,方言均不同,志願者醫生在問診時基本都要靠當地醫護的翻譯。緊接著是第二個困難,當地許多患者的關節,脊椎問題突出,查房時要求患者擺正頭位、眼睛注視各方位這些簡單的動作,實施起來卻也異常困難;此外,不少老人病情複雜,存在因貧困導致的營養不良、全身情況等問題。
「我們來做白內障手術的,但當地的白內障發病狀態跟我們東南沿海卻不太一樣,可能是受紫外線影響。」第四次參加韓紅公益的倪爽副主任醫師發現,江浙地帶白內障患者以晶體皮質、核混濁為主,而麻慄坡患者則以後囊混濁為主,相對而言視力就會比較差,因此做好術前篩查非常重要,同時在手術處理上面與平時相比也會有一些不同。
嚴密的術前檢查
徐雯主任的一位手術患者,57歲張大伯令人印象深刻。他年輕時經歷過戰爭,一次給前線運送子彈時不慎被受驚的馬踢傷左眼,視力只剩光感。
得知浙二眼科中心團隊要來,張大伯提前幾天就到麻慄坡縣醫院打聽,希望能重見光明。經團隊醫生周密檢查後,張大伯被確診為外傷性白內障,並伴有晶狀體半脫位。病情複雜,手術存在一定風險,但張大伯相當信任團隊的技術,「這是個難得的機會,你們是最好的眼科專家,我肯定要手術。」
最後,徐雯主任嫻熟地開展手術,過程非常順利,被遮蔽「一半光明」的他終於結束了三十餘年的半盲生活,第二天,他的視力已恢復到了0.5。此次援滇,手術組共計完成百餘例白內障手術。
徐雯主任手術中
「當地的複雜性白內障患者很多,而麻慄坡縣醫院的超聲乳化手術還處於入門階段,」徐雯主任醫師說,「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基層人才培養,醫療隊梯隊建設非常重要,對年輕醫生的系統教育和規範培養必不可少。」
十年來,韓紅公益攜手浙二眼科中心姚克教授、徐雯教授為代表的醫療專家團隊共同建立了15所復明中心,不少經過浙二眼科中心團隊的幫傳帶,以及邀請眼科人才進修後,已取得非常大的進步,在當地越來越有影響力。今年,浙二眼科中心團隊的徐佳、倪爽、許哲、呂丹旎四位醫生充分利用手術以外時間對縣醫院的眼科醫生進行培訓,開展系列科普講座。吳涵,劉野醫生在內的義診組則會跟隨韓紅公益團隊在雲南多地繼續開展義診,同時進行經驗分享。
24日,麻慄坡韓紅愛心復明揭牌儀式上,徐雯主任動情地說到,「我們將儘自己所能,努力將光明帶到祖國的每一個角落。」
一張張布滿了斑駁皺紋的黝黑面孔,一聲聲淳樸的謝謝,一次次欣喜的微笑,是浙二眼科中心團隊繼續公益行動的源泉和動力,您的光明我的心願,公益一直在路上。
本文為錢江晚報原創作品,未經許可,禁止轉載、複製、摘編、改寫及進行網絡傳播等一切作品版權使用行為,否則本報將循司法途徑追究侵權人的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