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君子之行,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誡子書》諸葛亮
上面這段話是諸葛亮在知天命之年寫給8歲兒子的話,可見從古至今教育男孩都是一件費神、又費力的事情。首先社會對於男孩的要求會更高,因為他們終將要成長為頂梁柱的角色。除了更大的責任以外,男孩在成長過程中的犯罪率也要高於女孩,所以男孩的家庭教育問題更應該引起重視。
家庭教育並不是你教兒子識多少字、算多少題,孩子更多地是從父母的言行舉止中學會處事的態度。而父母的語言,是塑造孩子性格和大腦的關鍵因素。這是有科學依據的,芝加哥大學教授達娜·薩斯金德博士就曾做過相關研究,發現父母的語言會影響孩子性格的塑造和學習能力的差異。
所以說生活中父母要注意自己的言行,尤其是有兒子的家庭,這三句話「爛」肚子裡也別輕易說,哪怕是開玩笑,也別說!
一、男兒有淚不輕彈
很多有兒子的家庭,經常會把「男兒有淚不輕彈」這句話掛嘴邊,聽著似乎很有道理,畢竟男人要承擔責任。但家長忽視了一點是男人要承擔責任,而非男孩。男孩終究是孩子,孩子在3-6歲性格形成的關鍵期如果不能學會正確表達、正確釋放壓抑的情緒,將來很可能是一個情商低的人。
生活中我們常見到這樣的男人,情緒感受能力差,明明把別人氣得都要哭了他毫無感覺,這其實是缺乏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的表現;還有一種男人,不會關心自己的家人,當看到家人哭的時候,他因為不懂如何安慰別人,要麼就是視而不見、要麼就是一句「哭什麼哭」!
形成這性格的根源,可能恰恰是因為「男兒有淚不輕彈」的教育理念上。男孩本身大腦發育的比女孩晚兩年左右,女孩的胼胝體和和顳平面都大於男孩,所以女孩情緒感受能力和語言能力都比男孩強。所以女兒多是貼心的小棉襖,兒子多是磨人精。
這是因為男孩的大腦發育不完善,情緒腦比理智腦發育的更快,而理智腦要等到20歲以後才能完全成熟,所以有兒子的家庭就要經常承受他們情緒的崩潰和衝動。而這個時候也是我們幫男孩學會情緒管理的良好時機。
二、你怎麼那麼「慫」
我從小在東北長大,可能是地區的問題,家長的教育方式多是「打擊教育」,男孩最經常聽到的一句話就是「你個完蛋玩意」!翻譯過來就是你怎麼那麼「慫」!雖然著這句話,很多家長都是用玩笑的語氣說的,但往往忽略了對一些性格敏感的男孩來說,可能好像一把尖刀,是一種否定。
姜文是我非常喜歡的一名導演,但他曾經在《十三邀》中坦誠自己是一個非常不自信的人,而這種不自信源於母親的打擊式教育,他覺得自己似乎做什麼都不能讓父母滿意。孩子最信任的是父母,無論是語言還是行為的否定,都可能導致不自信,而自信是成功的保障。
三、以後爸媽的錢都是你的
還有一些家長,可能是自己那個年代吃了太多的苦,所以希望讓孩子有更多的選擇,活得也能更輕鬆一些。於是有一些條件的父母,可能經常把「以後爸媽的錢都是你的」這句話掛嘴邊,但我建議,如果家裡有男孩,這句話「爛」在肚裡也不要說。
這句話餵大的孩子,可能花錢大手大腳,不能體諒父母賺錢的辛苦,因為平時沒有品嘗過掙錢的辛苦可能會缺乏責任感。一旦父母的經濟出現問題,這種孩子生存下去都可能是一個問題,很可能一蹶不振。
這讓我突然想到林則徐的一句話:「子孫若如我,留錢做什麼,賢而多財,則損其志;子孫不如我,留錢做什麼,愚而多財,益增其過」。這句話我們平常家庭看完會覺得這父親有些太過摳門,但你看看那些豪門、那些興旺幾代的家族似乎都在遵循這個教子原則。
霍啟剛為了讓兒子學會珍惜帶著兒子去插秧,就連零花錢都要靠自己做家務賺取;比爾蓋茨把錢選擇捐出去而非留給自己的子女。李嘉誠的兩個兒子上學時都要自己搭乘地鐵,去美國讀書連零花錢都沒有,就連畢業以後李嘉誠都將兩個兒子拒之門外,讓他們去打拼自己的事業,而不是享受父輩打下的江山。
難道豪門就不愛自己的孩子嗎?當然不是,只是他們這種愛更深遠,他們深知給孩子留下金山銀山,孩子若是沒有守住的本事也是沒用的。所以把男孩培養成有責任感、勇敢、堅毅、聰明、樂觀的人,才是真正的財富。
最後我引用一下梁啓超先生的教子之道:愛與尊重是父母給孩子最好的禮物。希望家長教育孩子時的一言一行,能時刻記住愛與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