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而已》結尾,顧佳的茶廠蒸蒸日上,鍾曉芹成了職業作家,日子越過越好,三個主角裡就只有王漫妮前景不容樂觀。
王漫妮剛大學畢業第一次到上海幾乎身無分文,為了省錢只能蹲路邊啃麵包,拼博以後攢下十萬存款。
第二次來上海,為了完成應收的工作蹲路邊啃麵包吃方便麵,房租、生活費再加上被人騙走的錢,十萬存款幾乎一文不剩。
她完成了應收的任務終於又賺到了10萬元。就這筆錢她還得用來交學費。
可以想見,她剛到英國的時候一定會有一段時間像初到上海時一樣坐路邊啃廉價麵包。
王漫妮的人生就像是開啟了無限循環鍵,怎麼努力最終都是回到身無分文的原點。
西伯利亞的蝴蝶動動翅膀,美國就是颶風。
王漫妮在上海打拼8年,被梁世顯欺騙感情,完成困難的應收工作,她的改變又何止動一動翅膀而已。
王漫妮在三個人裡起點最低,但也是最有人物弧光的一個。
01
王漫妮成長於村子般大小,擁有90年代畫風的落後小鎮。
也許在她步入上海的那一刻,家鄉和上海一個古老一個繁華鮮明對讓,讓她不可避免地憧憬嚮往同時又心生自卑。
在小鎮裡,王漫妮和張志相親時得知他以物易物的人情往來時非常吃驚。
可王漫妮工作時用一張蔥油餅換來保安開後門,用自己的關係幫顧佳拿到限量款包包,顧佳通過於太太替許幻山拿到百萬訂單,這些都是以物易物。
只不過小鎮裡以物易物的經濟價值太低就成了古老,在上海以物易物時的經濟價值高就成了文明先進的商業行為。
她對小鎮的一切都帶有偏見,就連對她自己也不例外。
她一直都是自卑的,所以她一邊吃著煎餅泡麵一邊穿著高奢名牌來滿足自己。
與其說她是虛榮,不如說她想借著穿名牌來證明自己與小鎮的不同。
在上海這個競爭日益激烈的地方,高精尖人才比比皆是。
王漫妮不是名牌大學畢業,也沒什麼特長,唯一的優勢就是美貌,她能得到櫃姐這個工作一定程度上也是託了外貌的福。
王漫妮想在上海立足,她給自己的規劃就是在櫃姐這一崗位上苦熬資歷。
她沒想過做其他工作,也不認為自己能在上海找到更好的工作。
梁世顯的出現讓她被迫放棄眼前這份不錯的工作。
回到小鎮後,她難以適應小鎮裡的生活,比起小鎮裡的安逸,她更喜歡在上海討生活時的緊迫感,或者說她喜歡被緊迫感推著往前走的感覺。
再次回到上海,她豁出了所有,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打算一切從零開始。
以前,她最大的目標就是靠著熬資歷成為店長,均薪能有2萬5。
但第二次來到上海才三個月的時間,她就完成了任務,拿到了10萬提成,算起來均薪有3萬多,比店長的薪水還高。
通過這次的成功,她清楚地意識原來只要換一下工作不用熬資歷,就能拿到更高的薪水,讓自己過得更好。
過去的她一直都走錯了路。
她一直都低估了自己的能力。
她找到了更好的自己,有了自信不再自卑。
她相信自己能擁有更廣闊的天地。
02
王漫妮出身普通,學歷普通,可普通女孩就不可能成為精英人士嗎?
現實中,普通女孩成為精英人士的大有人在。
精英人士從來不是顧佳這樣名牌大學畢業生的專利。
我鄰居大專畢業,出身和長相都很普通,大學畢業後做淘寶,年收入四十萬,在杭州買房買車。
顧佳做得了外貿員的工作,能幫煙花公司拿到大單,能把茶廠經營好,幹啥啥行。不是啥工作都適合她,而是她有解決困境的能力。
王漫妮也是擁有這種能力的。
她是門店裡的銷售冠軍。
她完成了資深應收都很難完成的工作,巧妙地解決了公司裡的沉年爛帳。
她的工作能力得到了魏總和葉依依的認可。
一直以來王漫妮的失敗一是她自己自卑,沒有勇氣和信心嘗試櫃姐以外的工作,二是過去她從來沒什麼職業規劃,得過且過。
而且她決定出國留學,也是經過多方面的考量,並且有所準備,沒有像以前那樣無頭蒼蠅一樣亂撞。
在發達國家留學費用高一方面是學費,另一方面是生活費。學費有那10萬,生活費其實說難也難,說簡單也簡單。
發達國家消費水平高,是因為他們工資水平高。王漫妮只要肯吃苦,找到工作解決生活費肯定沒問題。
留學回國後,她可能像自己期望的一樣成為一名買手,薪水翻番。也可能會失敗。
但她即使失敗了,她還是可以去做銷售。她的工作能力已經得到了魏總和葉依依的承認,近水樓臺先得月,想找一份好工作還是很容易的。
後有退路,那何必害怕嘗試?
沒試過誰就能篤定出國留學是個錯誤?
你把所有的錯誤都關在門外時,真理也要被關在外面了。——泰戈爾
結語:
王漫妮和梁世賢交往時,也從來沒有想過放棄自己的事業。
不是她矯情。而是她沒看清楚自己。
在她內心裡:她渴望的不是嫁給梁世賢這樣的男人,而是成為上海這座繁華城市裡的精英,真正地融入上海。
和梁世賢的交往讓她看清了自己。成功完成應收的工作讓她看到了自己身上的真實能力。
王漫妮有著承擔失敗的能力,自然不用像過去一樣瞻前顧後,畏首畏尾。
就像奧勒留在《沉思錄》裡寫的那樣:「生活的藝術更像是摔跤,而不像是跳舞。」
不試一下,怎麼知道自己能不能站到那個高度?
何況她成功的可能性極大。
許多人正是缺少了王漫妮的勇氣,什麼都不敢嘗試,結果什麼都沒做成,庸庸碌碌地過一生。
有時候,人生的逆襲就在一次鼓足勇氣的嘗試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