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微整形創口小,恢復快,在求美者中越來越風靡。然而正是這種看似低風險的手術容易讓消費者忽略其背後潛藏的問題。帶著安全變美心態走上手術臺,術後卻遭遇了併發症、不良反應的消費者不在少數。甘肅一位張女士不遠萬裡跑到杭州,在當地一家整形醫院做了微整形項目,往臉部注入玻尿酸及肉毒素。正是這次看似尋常的手術讓張女士在幾天後成了大小眼,耳朵聽力也受到影響。如今她覺得自己仿佛是個怪物,無法見人。
張女士今年30出頭,從事服裝行業,原本的容貌底子就不錯,隨著年紀增長,她越來越注重抗衰老。十幾天前,張女士趕赴杭州找到一家整形醫院做了超聲刀、水光針等最為常見的微整形項目,在面部注射了玻尿酸,還填充了淚溝,前後花費3.6萬元。此類手術在整容界就像雙眼皮手術一樣稀鬆平常,風險低,門檻低,每年做的人不計其數,正是因此,張女士怎麼也料想不到術後會出現那麼多問題。
不良反應並不是術後當即出現的。做完微創後,張女士心滿意足地回了家,剛開始未見異常。幾天時間過去,症狀越來越明顯,張女士發覺自己的左眼和右眼越來越不對稱,一大一小,看起來特別彆扭「就成了一個怪物了,這怎麼出門呢?」
張女士向記者展示了之前的照片,從照片來看術前眼部不存在如此嚴重的大小不一的問題。除了最直觀的眼部問題外,張女士的耳朵也遭了殃。一隻耳朵的聽力嚴重受到影響,說話時感覺聲音是從一邊耳朵進一邊耳朵出的。右耳只出不進,無法接收正常分貝的聲音信息。原本做手術是想變得更加年輕漂亮,如今卻連正常生活都受到了影響,這簡直是花錢買罪受。
張女士將此事曝光給媒體後,記者陪同其前往當事整形醫院。對於張女士的面部及耳部問題,院長解釋可能是肉毒素擴散所致。注射藥物之後局部位置會出現發痛發癢反應,有些消費者會用手按壓發癢發痛部位。外界人為施加的壓力會導致注射進皮膚的藥物發生轉移,當轉移到耳部或眼部時就可能出現張女士現在所面臨的問題。如果轉移的是玻尿酸,不良反應當場就會發生,而張女士是回家幾天後才出現不良症狀,因此院長推測發生轉移的是肉毒素。
院長的回應將責任推給消費者,指出大小眼、聽力受影響均可能源於張女士的不當按摩導致,不過張女士卻懷疑是醫生注射藥物過多。退一步來說,如果真是消費者不當操作導致了不良反應,那麼醫院是否在術後盡到了告知義務,明確提醒消費者不得在注射部位進行按壓呢?
根據雙方訴前籤訂的協議,術後消費者偶發不適反應屬於恢復期的正常現象。現在距離手術才十幾天過去,張女士仍處於恢復期內。院長表示不良反應一般會在半個月到一個月左右完全消除,最長不會超過三個月,具體事宜可以等恢復期過後再來討論。張女士從老家趕到杭州往返機票得花不少錢,在恢復期內根本沒辦法和客戶會面,她希望院方能據此作出一定補償。院方建議張女士見人時可以佩戴墨鏡,另外為表誠意,願意先給出1萬元的賠償。若恢復期過後,不良反應仍然存在,院方願意繼續協商。
小編認為,微整形的「微」字讓求美者在心理上或多或少獲得了安全感,相比需要動刀的大型整容手術,微整形項目的接受度更高,普及度也更廣,但其背後潛藏的風險問題仍然不可忽視。注射類的整形不需要開刀,是優點也是缺點。不動刀意味著醫生無法直觀的看到操作部位,只能進行盲視處理,這對醫生的手法以及專業技能有著極高的要求。但市面上很多操刀醫生經過速成培訓倉促上崗,根本沒有接受過長期系統化的培訓。一旦注射失誤,輕則導致面部不對稱,重則可能危及生命,建議求美者不要因為整形風險小而忽略了其背後的安全問題,務必選擇正規靠譜的醫院。
另一方面,即便手術成功,醫院也應告知求美者術後注意事項,比如不能人為按壓注射部位等,以更好的防範術後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