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又一古村走紅,被稱佛山「小鼓浪嶼」,4A景點門票卻25元
廣東有一寶藏景點,雖是4A,門票卻不貴,25元一人,地區並不偏遠,可來往遊客不多,成了被人遺忘的美麗角落。
它是廣東「活」的陶瓷化石,陶藝從這裡流傳了千古,古窯中的火未斷,中華文化也在繼續傳承著,可愛的陶盆和茶碗,從窯洞中新生,泥土的氣息,是那樣接地氣,用一天的時間,見證了千年傳奇。
還有人親切地稱它為佛山的「小鼓浪嶼」,只因景區中,處處文藝小清新,穿街串巷,身上也餘了草木香,身心也愜然了。
古色古香的木窗,散了淡淡松木香,瞬間沁了人心,陽光透過屋瓦的縫隙,灑在了小巷中,巷弄有了春天的明媚,小作坊中各類瓷器,撩花了人眼,大大小小的風鈴掛在一起,風一吹便串成了一首首浪漫的詩歌,牆上的電錶箱,紅燈依然閃爍著,點點微光,也綴在了美景之中。
牆角的青苔,鋪了一大塊,成了天然的綠毯,比棉花還要柔軟,水珠掛在了新生的嫩芽上,角落裡不起眼的微景觀,有了優雅的姿態,溫馨了小小世界,踏上臺階,輕聲漫步於小巷中,嗅著沿途的淡淡清香,沐浴著和煦的陽光,快樂也緊隨身後了。
不知年歲的窯洞中,仍有燒制的痕跡,一塊塊黑斑,是歲月長河中,神奇的存在,多少瓷器從洞中新生,精美的物件兒,從此在人間有了名字,柴火堆放在了一角,火燒得越旺,瓷器越精緻,手工藝品,是人間寶藏,世人秉承匠心,也讓中華文化,更源遠流長了。
簡陋的小屋,卻是老古董,曾經燈火通明,坊間繁忙熱鬧,手藝人們細心燒制著瓷器,每天忙忙碌碌著,在瓷器出窯洞的那一刻,散去了一身的疲倦,滿滿的成就感,油然而生,忘卻了時間的流轉,在匆匆歲月中,發現了生活的樂趣。
石槽上擺滿了形狀各異的花盆,盆中圓圓的銅錢草,已撐起了小傘,葉片綠油油的,撐起了屬於自己的一片天空,潮溼的牆面,有了新生的綠苔,薄薄的一層,鋪在紅磚上,磚牆也變幻了顏色,小小的石頭縫中,透了一絲絲光亮,陽光所及之處,有了溫暖的味道。
胖嘟嘟的多肉植物,從土壤中冒了出來,成了花草世界的佼佼者,未曾開花,卻長成了花的模樣,朵朵綻放,沒了花的清香,但有可愛的身影,遺落在牆角的它們,仍然心系了陽光,努力生長,悄悄驚豔著,只為感動自己。
小屋外的院子,沒了籬笆的束縛,處處散發著自由的氣息,簡約的桌上,一盆綠植,有了椰子樹優雅的形狀,靜而不語,卻依然能讓人心動,圓圓的木凳,怎麼看都可愛,不細數凳上的樹輪,只想約了故友,坐在院中,沏上一壺茶,聊聊過往。
地上的石板縫中,生了不少的小草,嫩嫩的青草,成了森林中飛舞的小精靈,不及指頭般大小,卻可可愛愛,風吹散了落葉,牆上青藤又攀上了屋頂,努力爬呀爬,終有一天,可觸星光。
胡同小巷中,留不住的是匆匆流年,留下了的,是如同鼓浪嶼的文藝清新,身處鬧市,心難沉澱,漫步巷弄中,一顆心也漸漸歸了塵土,瞬間靜了下來,斑駁的牆面,蔥鬱的植物,處處都是陽光的影子,心底裡那抹陰霾,也悄然而逝了。
火紅的燈籠,盛滿了陽光,在黑暗的深夜中,發出溫暖的光芒,為迷路的人兒,指明了方向,電線交錯著,任由麻雀彈奏,街頭小巷有了不知名的樂曲聲,歌聲悠揚,傳到耳中,治癒了破碎的玻璃心。
由低到高的窯洞,有了小長城即視感,雖沒有了曾經的熱鬧,可古老的歲月不會變,記憶中它最初的模樣,也映在了腦海中,任歲月更迭了過往,故事也不會如雲煙。
這裡是廣東的南風古灶景區,位於廣東省佛山市禪城區高廟路6號。
若你也喜歡南風古灶,分享文章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