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供暖季,南方人總有很多話想說。
中文網際網路上每年都流傳著相似的段子:北方人冬天靠暖氣,南方人冬天靠一身正氣;北方的冬天是「物理攻擊」,南方的冬天則是「魔法攻擊」;你在南方的豔陽裡,蓋幾層被,我在北方的暖氣旁,四季如春……
諸如此類的網際網路年經段子早已讓人審美疲勞,但是南方人卻從來沒有搞懂憑什麼是他們受凍。與北方人在室內穿著單衣、吃著冰棍相比,南方人的冬天生活並不幸福,不僅室內溫度沒有室外高,他們甚至需要在陽光充沛的白天去室外取暖。
那麼,為什麼中國南方不實行集中供暖?南方需要集中供暖嗎?北方都能享受到集中供暖嗎?北方的集中供暖,真的有那麼好嗎?
為什麼是北方供暖
許多人可能都聽說過中國有一條「供暖線」。
雖然中國城市民用建築集中供暖在上世紀70年代末以後才大規模展開,但供暖線的確定普遍被認為是在50年代。當時中國效仿蘇聯,只在累年日平均氣溫穩定低於或等於5℃、天數大於或等於90天的地區實行集中供暖。即使到了1993年,一些北方住宅暫行管理辦法依然使用這個標準。
按照這個標準,供暖分界線和你中學地理學習的那條秦嶺淮河—隴海線重疊。徐州、安徽北部、河南北部都有集中供暖,這也讓徐州成為同時享有江浙滬包郵和集中供暖的城市。
但秦嶺淮河線附近的城市是否供暖全憑當地政府心情,比如在符合供暖標準的連雲港、宿遷、周口等地,實際中並不是所有的建築都集中供暖,老建築往往沒有修建供暖管道。
那麼為什麼一定要劃定一條線,而不是在所有地區實施集中供暖呢?
主要原因不是因為北方更冷,而是因為產煤量有限。即使是現在,中國的集中供暖也主要靠燃燒煤炭,而一五計劃期間,中國產煤量六千多萬噸,遠遠不夠全國範圍實現集中供暖。
事實上,五十年代就實現集中供暖的地方屈指可數,1958年第一條供熱管道才開始建設,給長安街沿線供暖的管道1959年才動工。一些回顧北京供暖史的文章,都把70年代末當作集中供暖快速發展的起始年份。根據《北京日報》的報導,2015年12月底,北京胡同居民才徹底告別了燒煤取暖。
其中,工業餘熱用得少;鍋爐供暖主要是在學校、小區這樣某一範圍內供暖;而熱電廠的熱電聯產可以更大範圍實現供暖。熱電聯產通過燒煤產生電和熱量,供電的同時,把產生的熱能輸送給家庭取暖或其他需要熱能的工廠。
這樣一來,熱電廠和煤炭就顯得很重要。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蘇聯援建了很多熱電廠,同時通過電熱聯產,為工廠建築、宿舍供熱提供了方便——但遺憾的是,這些熱電廠大部分都在北方。
集中供暖還有發展工業的考量。一五計劃的106個民用工業企業中,有50個設在東北,其餘大部分企業也都位於結冰區,南方基本被「遺棄」。而北方的洗煤廠、鋼鐵廠、化工廠、造紙廠、水泥廠等工廠都需要水。冬天結冰,沒有水,會讓工廠的生產作業難以繼續。
更嚴重的是,結冰可能會把水管撐裂,造成損失。在至今沒有大規模集中供暖的日本北海道札幌市,市政府提醒居民夜間氣溫低於- 4℃時,要將水管中的水放光,就是為了避免水管被冰撐裂。而南方冬天沒有結冰的困擾,對工業生產影響不大,自然沒有集中供暖的緊迫性了。
南方適合集中供暖嗎
運用行政手段劃定取暖界線的行為飽受詬病,也使呼籲南方集中供暖的聲音從未斷絕,尤其在南方出現低溫的時候。那麼,南方適合集中供暖嗎?
南方的冬天也是很難熬的。有些北方人認為南方冬天氣溫沒有到達零下,而且冬天短暫,沒有必要享受暖氣,持這種觀點的人並沒有考慮到體感溫度與實際溫度的差異。
與北方不同的是,南方冬天被喻作是「魔法攻擊」,即使穿再多都覺得冷。
不同主要源於溼度的差異。雖然沒有達到在冬天的哈爾濱街頭睡一晚就喪命的程度,但身處蘇南而得凍瘡的人也很多。像趙雷這樣在北京長大、沒見過世面的文藝青年,才會寫出「南方的小鎮,陰雨的冬天沒有北方冷」的歌詞。
南方冬天氣溫確實很影響舒適度,事實上,北方暖氣要求達到18攝氏度也是為了舒適度的考量,而沒有維持在凍不死人的10攝氏度左右。在一些氣候異常的年份,南方也會下大雪。過去三十年中,南京市最低溫甚至達到過零下14攝氏度。有80%的南方人認為南方冬天也應該供暖。
然而遺憾的是,即使南方有供暖需求,實行集中供暖也未必能達到北方室內的效果。
南方冬天常下雨,溼度大。南京市全年的平均相對溼度都在70%及以上,而北京12月至次年5月溼度均為40%多,這也是為什麼許多南方人到了北京極其渴望擁有一臺加溼器。
空氣溼度越大,導熱性越好,也就更容易喪失熱量。而水的比熱容又很大,所以與乾燥的空氣相比,潮溼的空氣升溫需要更多熱量。因此溼度大的南方冬天,既容易喪失熱量,又比北方更難使空氣升溫,達到北方室內溫度需要更多的熱量。
有些「物理帝」可能不太同意,他們會說相對溼度和溫度有關係,室內升溫之後,溼度就會下降。但北方的供熱管道不在天上,而在土裡,土壤溼度高帶來的熱量損耗也會更大。
另外,不論南方還是北方的房子全都已經定型了。北方注重保暖性,民用建築節能設計標準列出了取暖地區建築的屋頂、外牆、陽臺、地板的傳熱係數限值,達到這些標準,就可以減稅。這樣的導向性政策保障了北方採暖地區建築具有最基本的供暖。
而秦嶺淮河線以南地區建築的保暖性並沒有被強調,更注重的是防熱、遮陽、通風,這保證了多雨、溼度高的夏季的舒適度。除非南方把房子全拆了按照北方標準重建,否則就算實現集中供暖,建築的保暖性不佳,熱量只會喪失得更快。
南方建築還普遍沒有鋪設取暖管道。從頭開始改造老樓難以實現,而在沒有鋪設取暖管道的地方也是困難重重。這就決定了如果要在南方實施集中供暖,會是一項很大的工程,並且耗資巨大。
武漢市啟動冬暖夏涼工程9年後的2015年,也僅僅24個社區受益,受訪的熱力公司工作人員稱,如果一個面積不大的區域加入集中供暖,上億的熱網鋪設費用無法承受。原本就留不住人的武漢,不知道因為沒有集中供暖每年要痛失多少大學生。
當然,就算地方財政大力支持集中供暖,南方人還要面對網際網路上許多正義人士的一個終極靈魂拷問:南方供暖了,國家能源會不會緊缺?畢竟國家面前無小事。
沒有必要太羨慕北方人
其實,南方人大可不必羨慕北方現行的集中供暖體系,北方集中供暖沒有想像的那麼好。
其次,如果說北歐國家的建築是羽絨服,那中國北方建築充其量只算棉衣。北方建築雖然規定了外牆和外窗傳熱係數,但與北歐國家相比,仍然高出一兩倍。傳熱係數越大,熱量喪失得越快。北方建築不夠保暖,也是浪費。
別忘了,北方除了熱電聯產供暖,還有鍋爐供暖,你們小區頭上頂著的那個就是。但整個北方地區,這種供暖方式效率都很低。
清華大學建築節能研究中心報告顯示,2007年集中燃煤供熱鍋爐平均效率為60%左右,有的小鍋爐效率可低至35%,而管道熱損失可高達輸送熱量的30%。北方城鎮大約有22億平方米的建築依靠不同規模的燃煤鍋爐房作為熱源採暖,而2008年北方城鎮建築總面積88億平方米。考慮到鍋爐的普遍和效率之低,其中的損失、浪費可想而知。
而且,各個房間室內溫度不均,朝北的房間溫度達到18攝氏度,則意味著朝南的房間可能要穿著短袖開窗降溫。根據清華大學的報告,樓內冷熱不均、樓棟之間冷熱不均導致供熱量增加10%以上。
這麼浪費,有些人或許會問這和他有什麼關係。
北方集中供暖是按照面積收費的,整個取暖季需要幾千元不等的取暖費,有些城市會發放取暖補貼給供暖公司,有的城市也會補貼給個人。比如,2016年北京市熱力集團有限責任公司拿到了20億元供暖補貼、6.22億元政策性虧損補貼和22.28億元管道供熱補貼。
這筆補貼從你身上出,但未必會回到你身上,比如北京的供暖補貼只發給國企、事業單位和國家機關、人民團體等單位職工,而編外人員、非正式員工也是不享有的。其他工作單位發不發,全靠良心。你以為好心的房東、中介替你省掉了取暖費,但其實這筆錢還是算在你的總租金裡。
除了能耗問題,還有就是集中供暖帶來的空氣汙染問題。2017年9月,外國學者發表研究稱,淮河以北集中供暖造成PM10高了46%,使人均預期壽命減少3.1年。PM10每增加10 μg/m3 ,預期壽命減少0.64年。你在北方的暖氣裡不是四季如春,而是無法呼吸。
有人認為低溫導致汽車尾氣不能夠充分燃燒,增加了汙染物,這是典型的讓汽車背鍋。在汽車保有率更高、氣溫更低的其他國家,PM2.5仍然是綠色,可見這並不是主要原因。低溫造成逆溫,導致空氣不對流,也對PM10數值高做出了貢獻,但集中供暖排放量大才是主要原因。
南方其實完全不必走北方的老路,因為分戶取暖更適合南方。
清華大學的調查顯示,南方現在經常採用局部間歇式空調取暖,只在需要時打開,煤的消耗反而更低,僅為集中供熱煤耗的63%。不僅更節省能耗,這種在小空間內的取暖也能實現更快升溫。在溼度大的地區,小空間內的取暖方式更好。
比起用空調取暖的南方人,許多靠自採暖生存的北方人就沒有那麼幸運了。即使在北方,集中供暖也只限於城鎮,農村大部分地區依然是要靠自己解決供暖問題。其中,最具盛名的農村取暖方式當屬火炕,據說火炕已有上千年歷史,讓北方人熬過沒有集中供暖的冬日。
2017年,北方農村人突然發現,他們睡了一輩子的火炕,說拆就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