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轉載自:水生動物健康評估,作者:林潔琪和梁曉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好文共分享)
魚和人類有什麼聯繫嗎?進化樹上顯示,魚類→兩棲類→哺乳類→人類,這麼看來,人類的祖先竟是一條魚!這差距實在太大了,人類有鼻子,魚有嗎?
實際上,魚不僅有鼻子,而且有兩個,位於魚嘴兩側,每一側都有兩個孔,分為前鼻孔和後鼻孔,由於空間位置的不同和瓣膜的存在,使得水流能夠從一個方向進出U型孔道,進水的稱為前鼻孔,出水的稱為後鼻孔。魚為什麼喜歡逆水而遊呢?一方面在逆水遊動時能不費力氣地讓水流通過鼻孔,用嗅囊分辨和尋找自己所喜歡的有氣味的食物。另一方面,水流動起來,水體溶氧上升,魚兒便會在此「富集」,進行活動和覓食。有些魚兒喜歡在流水裡嬉戲,這就是人們常說的「水動魚動」,一些有經驗的垂釣者,會選擇水流較為湍急的河段,往往收穫頗豐。
魚類雖然有兩個鼻子,四個鼻孔,卻只有嗅覺的作用,不能用鼻子進行呼吸。魚的鼻子雖然小小的,還不能進行呼吸,卻有大大的功能。舉個例子,鮭魚的幼魚在小河出生,然後千裡迢迢遊向大海,到了繁殖季節,性成熟的鮭魚又徊遊到出生地產卵,靠的就是用鼻子辨別各條小河的氣味,才得以一帆風順榮歸故裡,完成生命的輪迴。
嗅覺是動物感知外部環境的主要器官之一,在覓食、識別同類、尋找配偶和逃避敵害以及產卵地點選擇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魚類通過嗅覺受體蛋白識別周圍水環境中的胺基酸、類固醇、前列腺素和膽酸等氣味分子, 並通過嗅覺信號通路將信息傳遞到中樞神經系統,進而完成嗅覺感受。
魚類的嗅囊能感覺由食物所發生的氣味刺激,尋找食物,也能協助識別同種魚類和不同種魚體的氣味,避免受敵害侵擾,此外尚能借之辨別水質,進行回歸移動等。胺基酸、核苷酸、多肽及類固醇化合物等可以激發魚的嗅覺感受器,神經細胞就會對這些信號做出快速反應從而進行有效的覓食、尋求配偶、躲避天敵等。科學家曾經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用撫摸過棕熊皮毛的手摸釣餌,然後釣魚,結果這個地方常見的虹鱒全部消失在釣點範圍內,這是因為魚類嗅到了危險的味道。
不過魚類跟我們人類可不一樣,因為魚的嗅覺和味覺的介質都是水,它的嗅覺感受和味覺感受可能是同步的,只不過其所能感受到的味道刺激類型不同而已。因為魚的嗅覺和味覺器官的工作模式非常相似,有時會讓人傻傻分不清,所以有學者把嗅覺和味覺統稱為嗅味覺,或者化學覺。有趣的是,許多無脊椎動物和水生生物的味覺器官不僅存在於口中,還存在於體表。例如鯰魚,周身布滿大約68萬個味蕾,如果我們變成一條鯰魚,可能會驚異地說:「啊!我的皮膚嘗到了一種前所未有的香甜味道!」。
大部分波段的光在水下傳播時都會受到強烈的吸收衰減,紅光的投射距離最短,通常只有幾米深,藍光最遠,可達500米。通常情況下,在海水中,100米深的水下光照就只有水面的7% 。魚類的眼球晶狀體呈圓球形,且沒有彈性,視覺調節靠晶狀體位置的前後移動,而不是改變晶狀體的凸度,因此魚都是嚴重的近視眼。昏暗環境加上天生眼球結構,使得魚類的視力極差,通常只能看清四五米內的物體。
為了彌補這一不足,魚類的嗅覺極其靈敏,有報導說,其靈敏度是人類嗅覺的500倍。生活在海水中鯊魚對血腥味極其敏感,不少關於鯊魚影視作品極力突出這一點,以至於給人留下深刻印象——一滴血滴入海中,便能招來四五公裡之外的鯊魚。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不過也說明了魚類的嗅覺功能確實十分強大。
小小的鼻子,卻有大大的功能,長長的歷史。在漫長的的生命進化中,為了滿足生物生存發展的需要,嗅覺從無到有,從簡單到複雜,在每個物種身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進化痕跡。從這角度來說,我們就是一條魚,進化了一次又一次的魚。
△內容來源:水生動物健康評估,作者:林潔琪和梁曉文,圖片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文
如果您想要了解更多專業水產知識,去關注可為漁業百家號!
歡迎留言評論,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