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國產青春片,人們的印象似乎還停留在「打架」「懷孕」的認知階段,這似乎並不能怪導演,學生時代本來就平凡無奇,男生女生的小清新實在太過平淡,如果不製造點噱頭,拿什麼吸引觀眾呢。
有這樣一部戲,它可以稱得上是國產青春片的一股清流,走出「無墮胎不青春」的怪圈,《老師好》做到了。
故事其實很簡單,發生於上世紀八十年代,以苗宛秋老師為核心人物,聚焦苗老師與學生們的「鬥智鬥勇」的故事。
如果以挑剔的眼光看,整個影片似乎有些平淡,學生們與苗宛秋作對,只會在苗老師的自行車上做文章,面對如此整蠱,這讓看慣了重口味師生鬥的人們,心境確實難以生起大的波瀾。
而男女生最感興趣的青春愛情,也只是點到為止,男女主角在整個影片中就牽了一次手,連五秒都沒有,更不要說擁抱接吻這樣的親密接觸了。
影片沒有一個當紅小鮮肉,流量小花也不見一枝,裡面最大的腕是德雲社的于謙,這種陣容很容易讓人想起多年前一部電影《瘋狂的石頭》,同樣的小成本製作,同樣沒有頂流支撐。
但是《老師好》製作加宣傳成本只有1000萬,票房卻超過3.5億,自然有它的不凡之處。
第一個關鍵詞,真實。
金梭銀梭,路燈下的小姑娘,吉米來吧……只有那個年代走過來的人,聽到這樣的插曲才會會心一笑,這種心情類似於90後們多年後聽到周杰倫的愛在西元前或者簡單愛。
海魂衫、喇叭褲、卡帶錄音機、陶瓷茶缸子……在道具的運用上,劇組已經用心還原了當時最平實的生活,也許很多年輕人會對此感觸不深,但那個年代的過來人肯定會感到無比親切。
有人說,青春片演的就是情懷,演的就是懷舊。
什麼叫做情懷,情懷便是當你聽到一首歌,或者看到某些場景,便會想起當年的自己,想起當年那些事,想起當年那些曾經的美好。
從某種意義上說,所有的青春片都在販賣情懷,但這也是影片對往日的尊重。
在人物塑造上,片中人物也有著明顯的時代烙印。
以苗宛秋為例,他熱愛著學生,熱愛著教學,同時也有許多老師的缺點,唯學習成績論學生好壞。
安靜學習好,所以苗宛秋相信她說的每一句話;洛小乙學習差愛打架,明明不是他搞壞的自行車,苗宛秋卻認為是他做的。
苗宛秋同樣有著那個時代老師特有的優秀品質,家裡條件並不富裕,卻免費給學生們補課;洛小乙入團被陷害後自暴自棄,仿佛全世界都放棄了他,只有苗老師還在堅持著,把洛小乙從社會混混的圈子裡拖了出來。
人無完人,人有時候是矛盾的,這才是最真實的人物塑造,才是最貼近真實生活的藝術表達。
第二個關鍵詞,諷刺。
古往今來,無數偉大的藝術似乎大多有個共同的特點:惹人深思,諷刺現實。
戲劇、小品、相聲、影視……但凡能留下痕跡的作品,幾乎都有著自己的獨到之處,它們呈現給觀眾的不僅僅是視覺聽覺享受,更多的是對這個世界的思考。
苗宛秋年年評先進,是學校的教學中堅力量,在被誣陷之前,在評審層面幾乎沒有弱點,但就是這樣一個實力派老師,分房子的時候總是沒他的份。
我們無法細究真正的原因是什麼,但這樣的做法卻使得很多有才華的老師無法享受到應得的權益。
劇中苗宛秋的鄰居私下收費補課,苗宛秋卻無償給學生開小灶,許多家境貧寒的學生都來聽苗宛秋的課,不僅屋子裡坐滿了人,聽課的學生甚至站滿了走廊和院子。
昏暗的燈光下,是一個個如饑似渴的寒門子弟,他們渴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改變人生,苗宛秋的無償授課給了他們助力,每個學生都認真的聽講,整個院子一點雜音都沒有。
這樣的做法無疑斷了鄰居老師的財路,於是一封匿名信次日躺在了教育局領導的桌子上。
學校面對這種舉報,直接停了苗宛秋的職。
我們無權斷定決定的對錯,但有一點我們知道,這樣做最保險。
影片中有很多諸如此類的小細節,我們無從得知真正的原因到底是什麼,影片也只是輕描淡寫的一掠而過,看到這裡,我們不禁會思考,《老師好》真的只是一部青春片嗎?
影片真正想表達的真是只是青春無敵的場面?
那些深藏在其中的小細節,那些不經意間流露出的赤裸裸的現實,恐怕才是電影想要表達的真正涵義。
或者說,這是一部披著青春片外衣的現實主義影片,至於影片中所要表達和諷刺的東西,才是成年人看到後心領神會的共鳴。
影片在並沒有拍出的東西,我們卻知道它想要表達的意思。
微微一笑後,影片中那些點到為止的虛無縹緲的意思,與觀眾的理解,在無言勝有聲中默默契合。
第三個關鍵詞,後浪。
幸運的是,社會是不斷的進步的,激進點說,這種進步幾乎都是由後浪們完成。
洛小乙遊走於學校和社會,險些成為社會混混,在苗宛秋的生拉硬拽之下,轉變成了可以入團的先進青年。
女二號關婷婷,一個愛慕虛榮的富家女,因為妒忌心誣陷洛小乙和安靜談戀愛,使得洛小乙入團泡湯,造成後者自暴自棄,但關婷婷最後坦誠的說出了自己曾經撒過的謊言,承認自己的過錯,這是一種很高貴的品質。
蔣文明和郭建設是流行舞蹈愛好者,業餘時間辛苦打工掙錢買了錄音機,為了湊錢給同學治病,賣掉了心愛的錄音機,仰頭挺胸的將賣錄音機的錢交給了苗老師。
女一號安靜,在去演講的路上轉身去了縣政府,向縣長反應了苗老師受陷害的情況,犧牲了自己的前途,換來了苗宛秋的清白。
影片在諷刺現實的同時,也在告訴大家,這個世界並不黑暗。
因為還有如同影片中的無數熱血青年,用自己的真誠和智慧升華著自己,同時推動著社會的車輪滾滾前進。
最高領導人在2020年五四青年節寄語:青春由磨礪而出彩,人生因奮鬥而升華。
《老師好》中後浪們的奮進,與寄語不謀而合,相得益彰。
少年強則中國強,青年人以自己的無限活力讓這個世界充滿色彩。
還好,還有你們。
縱有疾風起,人生不言棄。
安靜為了給苗宛秋討回了公道,回家途中不幸出現車禍,連考了三年北大沒有考上,最終開了一家書店,淡然的渡過餘生。
苗宛秋雖然恢復了清白,但總認為這是用學生的前途換來的,這個品行高潔的人強忍著心中悲痛,帶著學生們走到了最後,畢業那天獨自踏上遠行的火車,連畢業照都沒一起照,在更加偏僻的一所小學教書育人。
我們始終相信,國家是由這些身負傲骨的人支撐的,無論時代如何變遷,總是會有無數這樣的人前僕後繼,為了自己認為正確的事情,做一些看似很傻的事情。
客觀來講,《老師好》離最經典還有一段距離,因為整個影片的故事構造便是青春,這畢竟是一部青春片,影片已經儘自己最大的能力,讓整個故事顯得有深度。
同樣的一部電影,學生時代看是一個感受,隨著踏入社會經受了現實的磨礪後再去看,又是一種感受。
真真的是:初識不知戲中意 再看已是戲中人。
《老師好》沒啟用一個當紅炸子雞,沒有一個流量明星,成本1000萬,票房3.5億,在流量為王的時代,能取得這樣的成就,實在難能可貴。
縱觀行業搭配,幾乎都是幾個老戲骨配一個頂流,幾個演了幾十年的戲的老戲骨,去給一個個數字明星做配角,這幾乎是當下演員陣容的標配,也是整個中國影視的悲哀。
更加悲哀的是,在資本的支撐下,流量們的影視宣傳鋪天蓋地,無孔不入,像《老師好》這樣回歸本質的電影,宣傳力度甚至比不上網大。
社會在進步,人們已厭倦流量,《流浪地球》的成功便是人們對流量說不,如果資本市場依然覺得可以操控大眾審美,依然玩著一套套數字遊戲,遲早會被人們唾棄。
我們期待著國內電影回歸本質,希望有越來越多像《老師好》這樣的作品出現,讓電影人拿實力說話,用作品爭票房。
屆時百柯爭流,又是怎眼一副盛景。
以上為樹洞筆跡原創內容,歡迎關注,獲取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