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
製圖:周美霞
時至今日,暑假已過去一半。如何安排孩子的假期生活,是不少家長頗為苦惱的問題。在家長為制定孩子暑假計劃百般思量之時,各類培訓機構則使出「渾身解數」,爭搶孩子的暑假時間。
7月30日,南方日報、南方+面向惠州家長發起投票,針對暑假期間為孩子花費了多少錢、安排了哪些活動等問題,短短一天時間,有810名家長參與投票。調查結果顯示,惠州家長多是讓孩子在培訓班、興趣班裡度過暑假,花費大多都是在5000元—10000元之間,但也有極少數家長表示,為孩子過暑假花費超過3萬元。
●南方日報記者 周春
現象 過半家長首選讓孩子上培訓班度暑假
7月31日早上,住在惠博大道華基江山小區的胡女士將孩子送到市區江北的一家培訓機構後,自己才去上班。在這家培訓機構,胡女士的孩子從上午8時開始,要一直待到下午4時,需參加語文、數學和英語共3個學科的培訓。因為家距離培訓班較遠,為避免來回折騰,中午吃飯的問題,只好由培訓機構老師幫忙點外賣解決。類似的孩子,在這個培訓點還有10多名。在培訓機構的公共區域,有幾張專門存放午間外賣的餐桌。
「一方面,孩子馬上要上初中了,想讓她提前接觸一下初中的知識點;另一方面,孩子大了,如果不上培訓班,她待在家裡就喜歡玩手機。」胡女士說。
該培訓機構的張老師介紹,上初中後,孩子面臨兩個變化,首先是全新的校園環境和新的老師,孩子面臨小學與初中的銜接問題;其次,進入初中的第一次考試成績,有可能檢查出孩子的學習能力,如果首次考試分數較高,將能更好調動孩子的學習興趣,更有利於以後的學習。他說:「很多即將升入初中的學生在暑假選擇上培訓班,目的就是提前了解一些初中知識,希望在進入初中的首次考試中發揮出色。」
在南方日報的網絡調查中,810名投票者中,有306人屬於小升初階段的家長,佔比高達36.42%。由此可見,為幫助孩子更好地完成小學與初中的銜接,上培訓班成為很多家長的共同選項。
家長會為孩子安排哪些暑假活動?針對這一問題,有468名家長把票投給了上培訓班,另外選擇興趣班、親子旅遊及回老家的比例也不低。在媒體工作的馬女士除為孩子選擇網上編程課程之外,還報了畫畫興趣班,兩項加起來花費4000多元。她說:「都是跟孩子商量後,由小孩自己選擇的,主要是為他找點事情做。」
花費 逾八成家長暑期為孩子支出不超1萬元
像馬女士一樣,在暑期花銷方面,大部分惠州家長顯得頗為理性。數據顯示,接受網絡調查的惠州家長,其孩子暑期花費八成不超過1萬元,多數在1000元到1萬元之間。其中,花費在5000元左右的最多。
值得注意的是,還有144人選擇了花費1萬到3萬元,佔比達17.78%,另有9人選擇花費了3萬元以上,可見一些高端的暑假消費也逐漸在惠州出現。「填得我的心好痛。」「不總結不知道花錢這麼多。」在一個學校的家長微信群裡,幾名家長填完南方日報、南方+發出的暑假消費調查表後說。
林女士就是說「心好痛」的家長,她今年暑假僅是帶女兒去泰國遊學就已花費了2萬多元。林女士是惠州市區一所高職院校的老師。去年暑假,她和女兒去了泰國一間國際學校遊學,效果挺好,今年選擇再次前往。
「主要是跟泰國學校的國際學生上課,全英文教學,課程包括瑜伽、計算機、閱讀和寫作等。」林女士表示,泰國這家國際學校的性價比較高,學費不算太貴,但是陪讀時間成本高。她說:「因為學費不算太貴,一到暑假,這裡到處是中國人,而且大部分不是第一次去,以前人不多,質量好一些,現在感覺跟國內的夏令營差不多。」
除了去東南亞遊學,惠州近些年也有家長選擇在暑假帶孩子去歐美等國家旅遊或遊學。9名為孩子過暑假花費超過3萬元的家長中,就有人選擇了這樣的「硬核」行動。
即使不去國外遊學,參加國內各種琳琅滿目的夏令營,也比上培訓班或興趣班昂貴許多。在一家自稱「專業、權威」的機構開展的暑期夏令營中,推出了一個名為「中科院求真科學營北京研學」的項目,從8月2日到8日,7天的行程標價7280元,價格不菲。同樣,各種機構推出的記憶特訓營、軍事夏令營等項目,也需5000元到7000元不等,平均日程在7天或10天,日均要花費500元到1000元不等。
效果 六成家長認為孩子上培訓班有成效
不管是上培訓班、興趣班,還是去遊學,讓孩子學有所得才是家長的主要目的,實際效果如何呢?「有效果,可增進知識。」在此次網絡調查中,60%的家長將票投給了這個選項。
劉女士是湖南人,每年暑假都會帶孩子回老家一段時間,剩下的時間就會送孩子去家附近的書法培訓班練字,至今已堅持5年。「剛開始的一兩年,感覺不出孩子寫的字特別好,堅持下來之後,效果就慢慢出來了。從進入4年級開始,我家孩子的字寫得越來越工整,而且經常幫班級出黑板報。」劉女士介紹,她希望孩子寫一手漂亮的字,「學生時代字寫得漂亮能讓老師更加關注,增加她的學習自信。即使畢業後走上社會,字也是自己的另一副面孔。」
「上培訓班要想真的學有所得,家長的參與協助很重要。」惠州某培訓機構負責人周芳認為,家長要善於發現並保護孩子的求知慾,而不是以為把孩子送到培訓機構就萬事大吉了。她說:「培訓機構的一大優勢,在於小班制教學,能夠給孩子提供更多參與思考和回答問題的機會,相比灌輸知識更能挖掘孩子的潛能。」
有關培訓機構的效果,周芳表示並非一兩年就有效。她以自己專注的英語領域為例,小學低年級注重口語和聽力,目的是進行發音練習和培養敢於表達的勇氣,再逐步過渡到句子、語法的讀寫和訓練。「單是讀寫訓練,不同年齡段側重不同的技巧和能力。今年的高考英語閱讀題,單詞都不難,但很多學生讀完卻找不到問題的答案,因為考察的是對整篇文章的理解能力。」她說,「打個比方,以前是在一堆碎玻璃中找鑽石,現在不僅要找到,還要推測鑽石的產地,這需要理解和應用能力,不是一次暑假班就能培訓出來的。」
與周芳的觀點相似,專注高中學科培訓的張鳳成也表示:「限於人力,同時也是我們一貫的理念,我們不會像一些大型培訓機構那樣推出免費試上的課程。家長真的決定要為孩子報名參加相關學科的培訓,就要一起做好幾年的規劃,否則很難保證效果。」
■延伸
除了報班,家長還能為孩子做什麼?
在南方日報、南方+此次有關暑期活動的調查中,很多家長表示,他們為孩子報班時,並不清楚培訓效果,而是跟風或因為沒人帶才為孩子報名的。
其實,即使家長充分信任培訓班會帶來不錯的效果,在送孩子去上培訓班的同時,家長也要積極配合才會有更好的效果。那孩子家長具體應該做些什麼?作為資深業內人士,周芳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
「首先,要一起為孩子確立目標,以此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周芳表示,比如上初中後,家長不妨跟孩子一起探討未來想上什麼大學,以此確定奮鬥的目標。她說:「比如未來想考中山大學,家長就要跟孩子一起查清楚,報考中山大學一般需要多少分、每年錄取的學生大概在全省處於多少名等問題,讓目標具體化。」
周芳認為,其次要為目標做鋪墊和準備,還是以考中山大學為例,家長不妨跟孩子進一步細化目標,探討孩子以後要考什麼專業、想報考的專業需要哪些知識等,並跟孩子一起收集相關資料。有了這些努力和分析,孩子再上培訓班的效果就會不一樣。
此外,周芳認為要持續鼓勵孩子,不只是關注教育的結果而是更多關注過程。她以自己小孩的成長為例,她的小孩在高中時萌生要開酒店的夢想,她就鼓勵孩子去了解開酒店需要讀什麼大學、學哪些知識等問題。後來,她的孩子瞄準國外有酒店專業的頂尖大學準備託福和SAT考試,每周跟她一起分享背下的單詞數量。最終,她的孩子SAT達到了2160分、託福考了106分,都超過了目標學校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