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正當其時。在創業的浪潮中,有人在風口浪尖上乘風破浪,也有人在波濤洶湧中折戟沉沙。在創業過程中,創業者會遇到哪些問題?容易在哪些地方栽跟頭?政府和社會可以在哪些方面為他們提供幫扶?就此,記者採訪了中國青年創業就業基金會聯絡處處長王勇。
區分好創業者的需求和問題
與「創業者遇到最多的問題是人、錢、資源」這樣的普遍看法不同,王勇認為,人才、資金、包括人脈在內的各項資源的缺乏,是無論在創業的哪個階段,無論哪個企業都會遇到的。這些「問題」歸根結底只是需求。一家創業企業,只要想生存,想發展,都會存在這些需求。只是由於其所處行業不同、創業階段不同、做的方式不同,因而其需求的大小會有所不同。
王勇以目前市場爭奪十分激烈的共享單車為例。做共享單車的創業企業,在創業前期就需要很大的資金投入,因為他們必須通過大面積投放單車來佔領市場,這是由其商業模式決定的。而如果是開個特色小吃店,前期最需要的可能是一個好廚師,發展走上正軌、開始開分店的時候,才是需要資金大量進入的時候。對人才、資金、人脈等各類資源的需求狀況取決於其商業模式。
「我們常談的問題可能只是創業者的需求。」王勇總結,「不要把普遍存在的需求當作問題。創業者一般會在什麼地方失敗?這樣的才是問題。」他借用能量的視角,將創業中的幾個要素概括為「創業動能」和「創業勢能」,並認為許多創業者的問題,都出在這些要素上。
創業動能:
心態、競爭優勢和溝通
王勇認為,創業動能是主導創業可持續發展的能量,主要包括3個變量。
第一個變量是心態,是創業者層面的驅動能量。王勇說,自己考察過許多孵化器和眾創空間,發現大多數創業者最想做的事就是融資。近年來很流行的一種商業模式就叫「2VC」。正常來說,網際網路模式有2C 和2B兩種,分別面向個人和企業需求。但有一類創業者並沒有自己的創業思想,而僅是針對怎樣迎合VC(Venture Capitalist,風險投資人)的興趣和愛好進行項目創立。
在這種心態驅動下,創業就成了一個「融資-燒錢-獲得流量/市場規模-新融資」的過程。然而,科技部火炬中心發布的《中國創業孵化發展報告2017》中的數據顯示:2016年在全國孵化器內,當年獲得投融資的企業僅佔在孵企業總數的5.6%,累計獲得投融資的企業也僅佔在孵企業總數的24.9%。也就是說,3/4的在孵企業從未獲得過投融資。大多數的創業者都想拿到投資,比大多數的高中生都想考上重點大學還不現實。而即使融到資,以燒錢換流量的模式也難以持續,較常見的情況是還沒找到盈利模式錢就燒光了。
王勇說,如果只是追求融資,追求流量,一心只想做「獨角獸」(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創業公司),這種心態很容易使得創業過程走上歧途。一些創業企業之所以走不長遠,就是因為前期光靠燒錢來衝流量,沒有用那些錢來做真正的商業模式。這些企業靠漂亮的計劃書中美好的前景拉來了A輪B輪融資,但因為沒找到盈利模式,C輪融資跟不上,難以為繼,企業只能死掉,也就是所謂的「C輪死」。
創業活動可持續發展的實質是保持產品、服務、消費三者的平衡,創業者應回歸到這個求實心態上,並基於這個平衡,嘗試把技術、商業模式和市場需求有機整合起來,融資只是這個過程的一個副產品。
「如果一開始就能穩紮穩打做好可持續的商業模式,可能短時間內不能佔領很大的市場份額,企業不會做到那麼火,但能活下來。做不了獨角獸,但成為一匹健壯的馬也好。」王勇說。
第二個變量是競爭優勢,是創業企業層面的驅動能量。競爭優勢是創業企業闖蕩江湖的本錢,是進行資源整合的基礎。如果創業企業沒有自己獨特的東西,就無法建立起競爭優勢,更談不上有「護城河」。
比如跟風創業,看起來似乎是走捷徑。看我做共享單車融到錢了,你也做,看你做網絡直播很火,他也做。模式照搬過來了,但風險也隨之來了。現今共享單車已經接連倒閉幾家,網絡直播平臺也紛紛倒閉。說到底,商業模式形式上好模仿,但骨子裡的東西是模仿不了的,競爭優勢是自己積累起來的能力和價值,需要有真材實料才行。
在談到競爭優勢時,王勇又一次提及,創業企業不要輕易把成為「獨角獸」當作目標。成為「獨角獸」要能踩好每一步,天時地利人和要基本都不差。多數創業者開始創業時往往都是帶「傷」上陣的,有的是能力上有較大的欠缺,有的是資源上有較大的不足。因此,多數創業者並不具備顛覆世界的能力,他們能做到的是改善世界。只有以工匠精神做好核心產品和服務,維護好核心團隊、核心客戶和核心商業夥伴,然後再伺機擴張,其企業才能更好地生存和發展。創業也是有節奏的,浮躁不得。
第三個變量是溝通,這是創業者和創業利益干係人之間進行協調、整合層面的能量。創業者就是溝通者,需要和多種人進行不斷溝通,包括家人、創業團隊成員、員工、客戶、投資人、政府,以及合作夥伴等。
王勇認為,溝通是創業者最容易出現問題的地方。比如創業團隊成員之間,往往基於信任而沒有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各管各的一攤事,管技術的不了解市場,跑市場的不知道技術,從而造成分工大於協同,自我意識高於團隊意識等狀況。這在開始好像更有效率,但逐漸各種矛盾就會顯現,很可能導致團隊分裂,甚至創業失敗。即使一些成功做大的企業如新東方、騰訊、百度等,也都在創業團隊溝通上栽過跟頭。
再比如與客戶的溝通,如果不能與目標客戶群體進行有效的溝通,就無法了解他們的真正需求,也就無法有針對性地進行產品和服務的設計,從而可能使客戶很快膩煩原有的產品和服務,導致客戶的流失。
創業勢能:格局和應變
王勇認為,創業勢能是決定創業企業定位和柔性的能量,主要包括兩個變量:
第一個變量是格局,是創業企業因戰略高度和寬度而具有的能量。很多創業企業發展不起來或者死掉就是因為沒有一個格局清晰的創業戰略。創業戰略是一個創業企業使命達成的路線圖。創業團隊要定期反思大環境如何,市場空間在哪,什麼是重要的,什麼是可放手的,什麼是可外包的,如何從0到1,怎樣從1到N,進而對創業戰略進行動態調整。只有格局清晰,才能定位準確,創業者也才能在戰略的實施過程中做出正確的判斷和決策,並逐漸成長為企業的領航員。
阿里巴巴的創業初心就是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通過不斷進行戰略推進、調整,一步步成為一家正在改變世界格局的企業。從當初馬云為公司取名時,拿出十八羅漢拼湊的50萬元啟動資金的1/6從一個加拿大人手中買下阿里巴巴域名,到2017年10月,阿里巴巴投入1000億成立達摩院這一「以人類願景為驅動力的研究院」,都顯示出格局對創業企業成長為一個優秀企業、乃至偉大企業的重要性。
第二個變量是應變,是創業企業對環境變化進行彈性反應而具有的能量。適應外界環境的不斷變化對創業企業來說是一種長期的挑戰。創業者要能洞察趨勢、發現機會,以快速的行動和超強的執行力做出應變。而很多創業企業往往囿於既往經驗或成功企業的模式,應變決策能力差,不敢創新或不會創新,致使企業錯失發展良機,甚至陷入發展危機。中國手機市場在經歷了功能式消費、品牌式消費、體驗式消費階段後,小米手機敏銳地感知到參與式消費階段的到來,一戰成名,不到兩年成為「獨角獸」。雷軍七字訣的核心就是「快」字,離開對消費者需求的快速應變,「專注、極致、口碑」就發揮不出大作用,可以說「創業武功,唯快速應變」不破。
王勇認為,一般來說,創業企業如果能做好可持續發展,基本上就不會失敗,而再能做好格局和應變,就很有可能成長為一個優秀的企業。反過來,創業動能和創業勢能中的5個變量,哪一個沒做好,或者沒相互影響好,創業就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王勇表示,以上主要是針對創新型創業(以開發新的技術或商業模式為主)來說的,對非創新型創業(以利用傳統的技術和商業模式為主)也可作為參考。不同類型創業的規律是相通的,只是對5個變量的偏重和要求程度不同。
以適當方式激活創業能量
針對這5個方面,王勇為政府和行業組織提出了建議。他認為,應當採取有效措施幫扶創業者,激活、強化創業能量。例如,引導創業者擺正心態創實業、實創業,而不是不顧實際,一心以成為「獨角獸」作為創業目標。
「『獨角獸』並不是引導出來的。」王勇說,「而是天時地利人和各種因素積累出來的。」
他認為,還應當完善創業政策、創業評估指標,使其更加具有務實導向;設立專項資金,用於培育創業者的全面溝通能力;設立專項資金,用於培養創業者的格局思維能力和社會責任感;暢通政企溝通機制;加大資金投入,鼓勵支持創業企業進行應變性創新。
最後,王勇提出,政府應當組織專家多給創業者講趨勢指風向,多給創業者講方法論送羅盤,而具體的企業常規問題則多交給創業者,讓他們藉助市場化手段自己解決。一些市場無法解決的,再由政府來解決。「畢竟這是在創業。」王勇打了一個形象的比方,「就像是養大一個孩子,我們可以教他做人,但不能總是手把手給他穿衣服餵飯。」
更新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