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能所科技創新論壇(218)
報告題目:數理與人文
報告人:丘成桐 院士(哈佛大學)
主持人:王貽芳 所長
時 間:12月22日(周一)上午10點
地 點:高能所A214會議室
報告簡介
從中國的「陰陽」學說到西方人「對偶」觀念的提出,中西科學之間有哪些異同?從黎曼幾何到愛因斯坦相對論,哲學思想對數學和物理等自然科學的發展產生了哪些不可忽視的影響?科學與技術,雖然由同樣的基礎推導而來,在不同國別獲得的結果卻天差地別,文化在學科發展中扮演了何種角色?從詩詞歌賦﹑文學歷史到科技成就,人文與科技發展的脈絡呈現出哪些值得思索的關聯?
哈佛大學數學系及物理系教授丘成桐先生將在報告中闡述「數理與人文」的關係,將人文思想與數理科學相結合,從多角度探討二者的本原﹑演變及關聯,所引例證涵蓋甚廣,所作闡述精彩紛呈。聽眾定會從中獲得新知與啟發。
報告人簡介
丘成桐教授, 1949年4月4日生於廣東汕頭市, 同年隨家人移居香港。1966年香港培正中學畢業後考進香港中文大學崇基書院數學系, 1969年獲推薦留學於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 1971年獲博士學位。71年開始歷任史丹福大學,普林斯頓高等研究所,聖地牙哥加州大學教授。87年起到美國哈佛大學任教至今, 任數學系及物理系教授。
丘成桐教授在1980年獲港中文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 1981年獲得美國科學院頒發的卡迪數學獎(Carty Prize of the National Academy)以及威伯倫獎(Veblen Prize)。次年, 即1982 年,獲國際數學界最高榮譽的菲爾茲獎(Fields Medal), 即相當於數學界的諾貝爾獎。1985年獲麥克阿瑟獎(John D. and Catherine T. McArthur Fellowship),1994年獲瑞典克拉福特獎(Crafoord Prize of the Royal Swedish Academy), 1997年獲美國國家科學獎(The National Medal of Science)。又於 2000 年獲臺灣清華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2003年獲「2003年度中華人民共和國國際科學技術合作獎」。另外也於2005 年獲國立臺灣大學頒發榮譽博士學位。在2010年更榮獲沃爾夫數學獎(Wolf Prize)。
丘成桐教授2009起任清華大學數學科學中心主任。他全面負責數學科學中心和數學學科規劃、人才引進以及海外招聘等重要工作。2011年,當選「清華學堂人才培養計劃」數學班的首席教授,指導數學班的建設。
丘教授的主要研究領域在幾何學。他是第一個深刻地對微分幾何和非線性微分方程進行融合的人,並依此解決了這兩個方向中存在已久的一些問題。丘教授的工作為數學以及數學在物理學和計算科學上的應用開拓了新的方向, 奠定了理論基礎, 更改變了人們的看法。他證明的廣義相對論中的正質量定理說明愛因斯坦的理論是一致且穩定的。而他證明的卡拉比猜想不僅為多個知名的代數幾何問題給出了解答,還為物理學家們證明弦理論的合理性(弦理論成為自然科學統一理論的可行性)提供了可能。現在,卡拉比-丘流形已經是弦理論學家們的標準工具之一了。
丘成桐教授在培養年輕數學家方面也付出了巨大精力。他指導過超過66位博士生,並積極向大眾宣傳數學在現代社會中的作用和意義。
訂閱 搜索「中科院高能所」或「casihep」
互動 歡迎回復消息與我們互動您的問題與建議
分享 點擊右上角「…」圖標轉發給朋友
投稿 office@ihep.ac.cn
官網 www.ihep.ca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