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友頭條-車友號-車聚網] 引言 |不流淚的「眼睛」最好看
現如今大家對汽車的可靠性要求越來越高,大燈作為眼睛,如果天天跟個淚人似的,既降低安全又破壞美觀。
通常理解上,我們會覺得車燈是密閉的,但其實多是半封閉結構(大燈後蓋位置上有一個通氣管)。它的優點是燈體有透氣孔,大燈腔體與外界可透氣,這使得燈在點亮和熄滅兩種狀態下的壓力得以平衡,維持大燈的正常工作和穩定性,但缺點是水份可能在換氣循環過程中進入腔內。
▲傳統的滷素燈泡或者是氙氣燈,點亮之後都會產生大量的熱,沒有通氣孔,燈裡面的空氣會受熱膨脹,有可能會脹破。
車燈起霧和進水投訴量一直居高不下,特別是秋冬季節雨水多發、溫差變化大,更容易引起此類問題。今天我們就來聊聊關於車燈起霧和進水的原因,以及解決方法。
1車燈起霧和進水的原因
知道水怎麼進來的,但準確來說,起霧和進水是兩種不同的現象。
車燈內部霧氣出現後,在燈開啟的狀態下,霧氣需要1~1.5h的時間可完全消除;靜止狀態下,在溼度
空氣溼度受到地域、地形、氣候、海拔等諸多因素制約,晴天空氣溼度平均在50%RH左右,大家可以此對比適當增加或縮短評價時間,或者乾脆買個溫溼度計就知道啦。
大致了解了判斷方法,我們再來簡單介紹下起霧的原理。車燈內之所以會有水霧,是因為燈具內部水汽在低於其飽和溫度的面罩表面形成的膜狀和水珠狀凝結,即水蒸氣在一定條件下遇到燈罩並在其表面氣液轉化的結果。
這聽起來可能有點暈乎,但原理和冬天室內開暖氣後窗戶容易有霧水是類似的道理。學有餘力的朋友,看看下面這張原理圖就更清晰啦。
對比之下,車燈進水會更惱人。如果透鏡內壁出現大面積的霧氣凝結且冷凝為水滴積存在車燈內部,即便通過車燈加熱、反覆使用或在乾燥環境中晾乾的方法都難以消除,隨著溫度升高,霧氣又會大面積附著到配光鏡內表面。比如下圖這種就是積水現象。
與起霧不同,車燈進水往往是因為密封不良導致內部積水,汽車燈具的密封性結構設計一般涉及以下三個方面:燈具自身的密封設計;燈具端與線束端插件之間的密封設計;燈具與車身間隙、面差。這三種要是處理不好都有可能導致積水問題。
我們有時候換了新大燈,使用沒一兩天會發現燈罩內起霧和積水現象,這時候就要趕緊和4S店聯繫了。
1如何解決起霧和進水問題
車燈起霧一般過一段時間就會自然消散,不需要特別處理。如果覺得這種掉檔次不美觀,可以將大燈的遠近光都打開,利用車燈產生的熱量來烘乾水霧;或者在車燈後部加乾燥劑或者海綿之類,也可以避免這個問題。
當然了,這個問題不能全部丟給消費者。就產品設計來說,比如將通氣孔改為單向透氣膜也可以減少水份進入燈腔;又或者在配光鏡內表面噴塗一層低張力防霧塗層(或者粘貼防水透氣膜),也可以避免珠狀凝結。所以從原來說來說,這種問題並非不能解決,就看廠家的設計功力和良心了。
▲往深了說,車燈結構設計、熱設計也避免出現低溫和流動凝滯區,解決車燈起霧的問題。
顯見,車燈進水是更為嚴重的問題。比如可能導致車燈亮度降低或短路,如果平時不注意,在夜間出現此問題就危險了,車燈不亮一來被查到會被罰款(部分地區抓到會罰300記3分,力度可不小),更嚴重的還可能造成車禍。
數據顯示,雖然一輛車只有25%的行駛時間是處在晚上或者自然光線不足的情況下,但此種情況下所發生的交通事故卻達到33%,並且大約有一半的死亡事故都是發生在夜間。
雖然《道路車輛外部照明和光信號裝置環境耐久性》對車燈防水淋雨試驗進行了明確要求,像產品驗證階段的路測、主機廠出廠前的整車雨淋測試也都能對它再檢測,但車燈進水問題依然無法完全避免。
所以遇到積水現象,建議將大燈總成取下來進行檢查,看車燈有沒有裂紋或者其他損壞,然後再檢查一下燈罩的密封膠是不是有問題,比如密封橡膠條老化就會造成彈性下降,進而導緻密封不嚴。
特別要注意車燈進水後,萬萬不可直接對大燈進行烘烤,這樣做很容易使大燈損壞,因為大燈外表均為塑料材質,高熱量很容易將燈罩烤化,而這種損傷大多是不可修復的。無如異常發現,建議及時到4S店檢查,進行更換車燈後蓋密封條和通氣管。
車聚小結
受車燈結構和工作原理限制,現階段汽車起霧或積水問題並不能完全避免,包括一些豪華車也會出現這類問題。但從以上介紹和分析可知,質量做工優秀的產品故障率肯定更低。
大家如果發現汽車出現類似問題不要掉以輕心,特別是大燈積水要儘快解決。當然了,像涉水之類很傷車的行為也要從自身做起,加強養護意識。(文/車友號 車聚網)